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长沙,高群书都是以一个状态示人:不高兴!
跟着《神探》制片方的工作人员找到高群书,他正与宁财神、张立宪等几个老友抽烟聊天。制片方想让他出面谈谈新戏,被高导狠狠斜了两眼。“这都是你们宣传的事儿吧,老TM把我拉上干嘛呢?”虽然嘴里骂骂咧咧,高导还是挺配合的挪开沙发上的行李,让记者坐下来。
“新电影挺好玩的,但我想你得先看看这个!”他一边抱怨西裤太窄,一边将裤腿挽起来,左腿的膝盖蒙着几层纱布。“你瞅瞅,前天晚上,我走在自家小区里,咯噔掉那污水井里头……”高群书费了大量“粗口句式”来表达他愤怒的心情,将手边的茶几敲打啪啪作响。“我掉进去了,费点劲还能爬出来,但要是谁家老头撞上这事,那还不得在井里过夜啊!”一旁的顾小白接过话头 :“那是,没人敢在路边扶老头。”
或许,你会不习惯高群书莫名的义愤填膺,甚至偶尔爆粗。但与高群书一同来到长沙的助理说,“在片场,高导也是这样,总是不高兴,特话唠。”虽然2008年的《风声》票房奇佳,2010年上映的《西风烈》被盛赞,即将上映的《神探亨特张》是被业内寄予厚望的创新之作,但高群书依然处于对电影制作水准要求过高,与面对实际操作不得不妥协的矛盾状态之中。
据说双鱼座的人年轻时候都写诗。高群书也写。朦胧诗,还有个笔名叫岑寂。那个时候他留飘飘长发,整个一颓废派文艺男青年的姿态。如今,他叫膘客老高。“您看仔细了,是身上长的‘膘’,不是‘嫖’,上次有家报纸给写错了,我觉得他们是故意的。”高群书说,就因为太多人叫他“嫖客”他现在已经把微博名改了。身为一位电影导演,少见这么贫嘴的。他爱和网友在微博上瞎侃,聊天气、聊路况,偶尔也爆个明星八卦什么的。看别人拍的电影,他得“炮轰”个几句,“没良心”“没道德”这样的词张口就来。即便只是参加综艺节目录制,他也有几句牢骚,“不专业的人特多”。
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厌”的胖子,拍了十多年影视剧,他琢磨出了个愿望——某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暴富的煤矿老板带着年轻的小蜜,把小山一样的钞票甩他面前,让他随便给拍个电影,题材不限。“只要能让我自由拍戏,就算那小蜜长得像母猪,我也绝对让她当女一号!”
高群书,不高兴电影与市场
在《风声》砍下2.5亿票房之前,高群书的名字不如他的作品红。
这位在石家庄电视台工作近十年的新闻人,凭电视剧《命案十三宗》一炮打响,执导的《征服》更被公认为最火爆的警匪题材剧,直接带火了孙红雷。《东京审判》是他的电影处女作,此后,他的《千钧,一发》拿下第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所以,今天的高群书会轻描淡写的说:“我是中国最好的商业片导演,不带‘之一’!”
“不会‘装蒜’怎么拍大片?”
“我从不跟人讲那啥艺术手法,啥文化背景,啥拍摄技术。做商业片,你就是尊神,你也是要赚银子。”高群书是个实在人,他觉得当下国内的文化环境里,只有敢“装蒜”,精于“装蒜”的导演才能活。
从摄影记者,干到电视剧导演,再到电影导演。高群书一贯个性强势。《风声》算是他拍摄的第一部大片,陈国富找到他合作时,老高还在为电视剧《四大名捕》选景。“我当时一想啊,老陈在圈里也算德高望重了,作为导演,我不能让他压一头。陈国富原本设想的《风声》是部中片规模,我却告诉他《风声》必须是部大片。他说票房拿到8000万就是胜利,我喝了酒就冲他喊,8000万对我是个侮辱,必须得过亿!”
什么叫大片?老高的解释像个冷笑话。“大片三要素,第一必须花钱搭景,第二必须有大场面,第三必须有航拍。”他认为好莱坞玩了半个世纪的手段就是如此。“既然叫大片了,你得有‘装蒜’的东西。大场面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装蒜’,视觉上有开阔感,看完这个场面,你说投资多少,大家伙能信,觉得它值这个价钱。”为了追求老高坚持的大场面,剧组放弃了选景拍摄,而是斥巨资在峭壁上搭起了一座城堡。
另一个“装蒜”的大场面是影片开头汪伪政府“国庆”的一场戏,原剧本里是想用旁白资料表现,但高群书坚持实景拍摄,这个想法惨遭周围人的一致反对:政治不正确,国庆档上映的电影,怎能出现庆祝汪伪政府国庆的戏?老高拍着胸脯,“出了事我负责!”在新闻喉舌中滚打多年的他,深谙尺寸拿捏之道,《东京审判》题材敏感、《征服》里血腥暴力毒品样样都有,《风声》里那些受虐场景连原著作者麦家都觉得“过了头”,但老高的作品却从未在审查中出过问题,“我就是能在这样的体制里游刃有余”
“中式英雄主义,确实俗气,但胜在管用”
顶着“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的头衔已经很多年,后来人却一直迟迟没能追上来。问及高群书有没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他哈哈大笑“您别介,现在说你是拍商业片的,就像是骂人一样。”
“或许是我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想要独特,想要与众不同。”高群书对此嗤之以鼻。“独特?就连小孩偶尔蹦出的梦呓,都能惊艳世人。这些独特,来得太容易了点。”高群书最忌讳的,就是拿小孩那一两句让人眼前一亮的“梦呓”来糊弄人。“独特是独特了,但它不适应大众的价值观取向,不代表大众的集体情感,观众为什么要给你的审美怪癖买单?”
太多电影人想要剑走偏锋,高群书偏偏不吃这一套。他拍大片,无他,就拍英雄主义。为什么?因为锄强扶弱、惩恶除奸才是大部分人所认同的、主流的价值观。在高群书心里一直有个清晰的指向——更多人接受,票房自然就好。“商业片要卖的好,单靠规模大、投资大也不行,大票房追求的实际上是大众的高接受度。”电影要做到面对整个社会说话,那么,没有比英雄主义更靠谱更讨巧的主题了。
更大一部分中国导演觉得英雄主义太庸俗了。高群书说:“他们喜欢用艺术片的心态拍商业大片。他们想,我一个堂堂大导演,怎么能拍这种没有水平的东西呢?”标新立异的结果就是,大众看不懂,票房惨败。“他们想拍出黑格尔式的真理,想拍缠绕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继承的真理。但他们没有想过,如今是一个快餐时代,没有人愿意为你晦涩的真理买单,甚至你作为导演本身,也耐不下心去发现真理。商业片票房过亿不一定是坏了良心,但拍电影让人看不下去肯定是可耻的。” “中国电影大师多是‘手淫者’,自己让自己爽”
“说的不客气一点,‘第五代’是毁了中国电影的……”谈到这里,一直在老高身侧打盹的顾小白立马来了精神,“我就爱听老高开炮。”高群书一摊手,接着说道,“我有这个发言权吧”。
“我一直想做一个努力,让我们现在的电影跳过第六代、第五代,直接跟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血脉相连。90年代,所有电影的终点都是电影节,得完奖回来,票房确实是很好,新鲜啊。但电影节代表的,始终是一小部分人的口味。回头你面对观众时,情况复杂了,你不能认为那几个评委同意的事儿到这儿还有效力,没那回事儿。”
高群书认为,‘第五代’电影大师都受过刺激,环境逼着他们一定要绝处逢生。所以拍出来的东西,怎么看都不主流,“能拍出人是怎么死的,就是拍不出人们当下的活法。”
高群书直言自己不想当大师,“我的朋友牟森有个很粗俗的比喻, 他说大师都是‘手淫者’,自己满足自己。让对方满足,那就叫巨匠了。我把他的话简述一下,巨匠是为人民服务的,大师是为自己服务的。”顾小白在一旁伸手鼓掌:“老高,巨匠啊!”
高群书嘿嘿一笑说“还真是。中国电影的失败在于人人觉得自己是伯格曼、塔尔科夫斯基、安东尼奥尼。和钱、制作条件、体制没任何关系。在一个刚挣得温饱,甚至还有很多贫困地区尚在为温饱挣命的国度,奢谈大师是不道德的。我们更应该吝惜资金,用电影给人慰藉平抚。”
高群书,不高兴现实与自由
采访进行到一半,王小山背着个旅行包匆匆闯进休息室,径直朝高群书走过来,“老高,飞机晚点,不赖我,我现在就特想知道你掉坑里那事怎么没了下文?”宁财神、张立宪等人好像突然找到了话题,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你们知道不?今儿长沙的主干道上陷坑了,坑死一开宝马的”“微博上不是都炸开锅了?”“就说开宝马的比开夏利的命值钱……”
高群书也没有参合讨论,转过头对记者说:“物以类聚嘛,我这帮朋友脾气都比我臭,说得好听点咱叫斗士,说的俗一点,就是爱管闲事。这倒是可以联系新戏《神探》来说说,我叫上这帮朋友拍戏,一个专业演员都没用,因为演员没这些哥们好使。
“一部戏的预算三分之一点二给演员,不能再多了,这是我的底线。”
高群书自认脾气很不好,早在2008年拍摄《风声》前,他就给陈国富打预防针:“演员请谁来不要紧,但来了必须听话,别在我这儿耍腕,谁装我都要翻脸,管你是谁!”
电影开拍后,他果然说到做到。《风声》中苏有朋饰演的白小年是个昆曲名伶,一开始,苏有朋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造型师给他梳的中分头让他特扭,老是趁人不注意就偷偷梳回去。高群书把他叫到一边说“演男旦,前有张国荣,再前有梅兰芳,这都是高山仰止的人物,你也不能差太远吧?”
“是中国的演员培养体系有大问题,艺术院校高考低分录取就是个错误的开始。很多学生一入学就等于进了名利场,一门心思都想着怎么成名去了。”高群书直言,现在的很多专业演员文化修养不够,社会阅历欠缺,专业素质也不高。“但有趣的是,专业演员大多身价惊人。我知道,很多坏了良心的导演为了拍电影,花掉五分之四的预算请演员,这完全是把观众当傻子。三分之一点二给演员,不能再多了,这是我的底线,我能坚持。”
把非专业演员一把塑造成影帝是老高的专长之一。饰演《千钧,一发》男主角的马国伟,原本是派出所的警察,平时连电视都看得很少,但第一次拍电影,他就拿到了上海电影节的影帝。这次老高请来一帮牛人拍《神探》,他拍着胸脯说:“不是我没钱请演员,只是这戏只能让我这些‘喝过酒’的哥们拍,他们身上的个性没有演员能演得出来,我让王小山演个杀人犯,他那股狠劲我看了都犯怵。”
“这是个职业道德缺失的社会,现实在荧幕上已经绝迹,我根本编不过生活”
“干,比说什么都强!”——还是记者时,高群书在太行山区采访,曾看到某乡政府墙上的一条标语。忍不住作愤青状时,这条标语总能让他清醒过来。但不论如何克制,高群书还是个“愤怒的中年人”,与他聊电影,他能扯到地沟油、苏丹红。与他聊生活,他就要给你看前天掉水坑里留下的伤疤。甚至和他聊到成长经历,他也要严肃的告诉你“如今的年轻人浮躁得不像话。”
“太多年轻导演,一出手就想弄出个昆汀范儿。很多人都想,宁浩凭一个电影就火了,那我也成。他在底下做了多少年副导演你知道吗?他自己掏几万块钱在草原拍片,这头正拍着戏呢,一个蒙古群众演员突然跑回去养马了。宁浩就开着自己那小破车,在草原上追了人家一百多公里,这些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整个行业里的职业道德缺失,人人都想一步登天,其实门都没有。”
很多人说老高拍现实题材“有劲”,但老高却说:“现实在荧幕上已经绝迹,我根本编不过生活,这个社会说老实话是没有安全感的。没有安全感怎么办?你不能去怨天尤人吧?你也不能杀人放火,就只有自救。每个人发挥他生活的智慧,去解决自己面临的种种问题。我可以还原生活碎片,但其实大家都知道,生活远没有电影美丽。”
“我乐意给人挣钱,但我渴望自由。”
“真想像鲁迅说的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高群书猛抽了一口烟。
高群书崇拜的导演是科恩兄弟,但他最羡慕的人,是小制作电影《透析》的导演刘杰。“拿的是数字摄像机,面对的是三五个演员。导演每天踱着闲步,走到外边瞅瞅天,然后撂下一句话,‘今天天气不太好,咱不拍了。’”高群书在电影里客串了一回,有幸见识到了什么叫做自由地拍电影。
“拍着玩儿,这是我的理想。”高群书说。他羡慕王家卫,羡慕杜琪峰——人家一部电影能拍三年。没空,电影往那一搁。等什么时间有空了,再回头来拍。自己呢,得天天赶集似的早出晚归。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作为国内最成功的商业导演之一,高群书注定得被赶鸭子上架。他其实不缺投资,也不缺钱,但他为什么会梦想有“煤老板”找他拍戏?“我听人说,‘煤老板’出手特随意,而且不太管事,你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拍戏,最多硬塞个姑娘进来,你就当带新人了……”
有人说,电影行业就像《红楼梦》里的大家族,贾宝玉是拍艺术片的,只顾着和林黛玉风花雪月;王熙凤就是拍大片的,掌管整个大家族的吃喝拉撒睡。“我想做贾宝玉,拍个小片子,不管票房,不管口碑,我自己高兴就行。”高群书想拍小人物的故事,“美国有《88种死法》那我就拍个《中国的800种活法》。”
很无奈,他没法成为贾宝玉。“我不想具备王熙凤的眼光,但拍了那么多大片,这种姿态已经渗透到我血液里边了,我时刻被提醒着,要以一个大片导演的眼光去选材、去掌控全局。”
跟着《神探》制片方的工作人员找到高群书,他正与宁财神、张立宪等几个老友抽烟聊天。制片方想让他出面谈谈新戏,被高导狠狠斜了两眼。“这都是你们宣传的事儿吧,老TM把我拉上干嘛呢?”虽然嘴里骂骂咧咧,高导还是挺配合的挪开沙发上的行李,让记者坐下来。
“新电影挺好玩的,但我想你得先看看这个!”他一边抱怨西裤太窄,一边将裤腿挽起来,左腿的膝盖蒙着几层纱布。“你瞅瞅,前天晚上,我走在自家小区里,咯噔掉那污水井里头……”高群书费了大量“粗口句式”来表达他愤怒的心情,将手边的茶几敲打啪啪作响。“我掉进去了,费点劲还能爬出来,但要是谁家老头撞上这事,那还不得在井里过夜啊!”一旁的顾小白接过话头 :“那是,没人敢在路边扶老头。”
或许,你会不习惯高群书莫名的义愤填膺,甚至偶尔爆粗。但与高群书一同来到长沙的助理说,“在片场,高导也是这样,总是不高兴,特话唠。”虽然2008年的《风声》票房奇佳,2010年上映的《西风烈》被盛赞,即将上映的《神探亨特张》是被业内寄予厚望的创新之作,但高群书依然处于对电影制作水准要求过高,与面对实际操作不得不妥协的矛盾状态之中。
据说双鱼座的人年轻时候都写诗。高群书也写。朦胧诗,还有个笔名叫岑寂。那个时候他留飘飘长发,整个一颓废派文艺男青年的姿态。如今,他叫膘客老高。“您看仔细了,是身上长的‘膘’,不是‘嫖’,上次有家报纸给写错了,我觉得他们是故意的。”高群书说,就因为太多人叫他“嫖客”他现在已经把微博名改了。身为一位电影导演,少见这么贫嘴的。他爱和网友在微博上瞎侃,聊天气、聊路况,偶尔也爆个明星八卦什么的。看别人拍的电影,他得“炮轰”个几句,“没良心”“没道德”这样的词张口就来。即便只是参加综艺节目录制,他也有几句牢骚,“不专业的人特多”。
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厌”的胖子,拍了十多年影视剧,他琢磨出了个愿望——某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暴富的煤矿老板带着年轻的小蜜,把小山一样的钞票甩他面前,让他随便给拍个电影,题材不限。“只要能让我自由拍戏,就算那小蜜长得像母猪,我也绝对让她当女一号!”
高群书,不高兴电影与市场
在《风声》砍下2.5亿票房之前,高群书的名字不如他的作品红。
这位在石家庄电视台工作近十年的新闻人,凭电视剧《命案十三宗》一炮打响,执导的《征服》更被公认为最火爆的警匪题材剧,直接带火了孙红雷。《东京审判》是他的电影处女作,此后,他的《千钧,一发》拿下第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所以,今天的高群书会轻描淡写的说:“我是中国最好的商业片导演,不带‘之一’!”
“不会‘装蒜’怎么拍大片?”
“我从不跟人讲那啥艺术手法,啥文化背景,啥拍摄技术。做商业片,你就是尊神,你也是要赚银子。”高群书是个实在人,他觉得当下国内的文化环境里,只有敢“装蒜”,精于“装蒜”的导演才能活。
从摄影记者,干到电视剧导演,再到电影导演。高群书一贯个性强势。《风声》算是他拍摄的第一部大片,陈国富找到他合作时,老高还在为电视剧《四大名捕》选景。“我当时一想啊,老陈在圈里也算德高望重了,作为导演,我不能让他压一头。陈国富原本设想的《风声》是部中片规模,我却告诉他《风声》必须是部大片。他说票房拿到8000万就是胜利,我喝了酒就冲他喊,8000万对我是个侮辱,必须得过亿!”
什么叫大片?老高的解释像个冷笑话。“大片三要素,第一必须花钱搭景,第二必须有大场面,第三必须有航拍。”他认为好莱坞玩了半个世纪的手段就是如此。“既然叫大片了,你得有‘装蒜’的东西。大场面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装蒜’,视觉上有开阔感,看完这个场面,你说投资多少,大家伙能信,觉得它值这个价钱。”为了追求老高坚持的大场面,剧组放弃了选景拍摄,而是斥巨资在峭壁上搭起了一座城堡。
另一个“装蒜”的大场面是影片开头汪伪政府“国庆”的一场戏,原剧本里是想用旁白资料表现,但高群书坚持实景拍摄,这个想法惨遭周围人的一致反对:政治不正确,国庆档上映的电影,怎能出现庆祝汪伪政府国庆的戏?老高拍着胸脯,“出了事我负责!”在新闻喉舌中滚打多年的他,深谙尺寸拿捏之道,《东京审判》题材敏感、《征服》里血腥暴力毒品样样都有,《风声》里那些受虐场景连原著作者麦家都觉得“过了头”,但老高的作品却从未在审查中出过问题,“我就是能在这样的体制里游刃有余”
“中式英雄主义,确实俗气,但胜在管用”
顶着“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的头衔已经很多年,后来人却一直迟迟没能追上来。问及高群书有没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他哈哈大笑“您别介,现在说你是拍商业片的,就像是骂人一样。”
“或许是我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想要独特,想要与众不同。”高群书对此嗤之以鼻。“独特?就连小孩偶尔蹦出的梦呓,都能惊艳世人。这些独特,来得太容易了点。”高群书最忌讳的,就是拿小孩那一两句让人眼前一亮的“梦呓”来糊弄人。“独特是独特了,但它不适应大众的价值观取向,不代表大众的集体情感,观众为什么要给你的审美怪癖买单?”
太多电影人想要剑走偏锋,高群书偏偏不吃这一套。他拍大片,无他,就拍英雄主义。为什么?因为锄强扶弱、惩恶除奸才是大部分人所认同的、主流的价值观。在高群书心里一直有个清晰的指向——更多人接受,票房自然就好。“商业片要卖的好,单靠规模大、投资大也不行,大票房追求的实际上是大众的高接受度。”电影要做到面对整个社会说话,那么,没有比英雄主义更靠谱更讨巧的主题了。
更大一部分中国导演觉得英雄主义太庸俗了。高群书说:“他们喜欢用艺术片的心态拍商业大片。他们想,我一个堂堂大导演,怎么能拍这种没有水平的东西呢?”标新立异的结果就是,大众看不懂,票房惨败。“他们想拍出黑格尔式的真理,想拍缠绕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继承的真理。但他们没有想过,如今是一个快餐时代,没有人愿意为你晦涩的真理买单,甚至你作为导演本身,也耐不下心去发现真理。商业片票房过亿不一定是坏了良心,但拍电影让人看不下去肯定是可耻的。” “中国电影大师多是‘手淫者’,自己让自己爽”
“说的不客气一点,‘第五代’是毁了中国电影的……”谈到这里,一直在老高身侧打盹的顾小白立马来了精神,“我就爱听老高开炮。”高群书一摊手,接着说道,“我有这个发言权吧”。
“我一直想做一个努力,让我们现在的电影跳过第六代、第五代,直接跟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血脉相连。90年代,所有电影的终点都是电影节,得完奖回来,票房确实是很好,新鲜啊。但电影节代表的,始终是一小部分人的口味。回头你面对观众时,情况复杂了,你不能认为那几个评委同意的事儿到这儿还有效力,没那回事儿。”
高群书认为,‘第五代’电影大师都受过刺激,环境逼着他们一定要绝处逢生。所以拍出来的东西,怎么看都不主流,“能拍出人是怎么死的,就是拍不出人们当下的活法。”
高群书直言自己不想当大师,“我的朋友牟森有个很粗俗的比喻, 他说大师都是‘手淫者’,自己满足自己。让对方满足,那就叫巨匠了。我把他的话简述一下,巨匠是为人民服务的,大师是为自己服务的。”顾小白在一旁伸手鼓掌:“老高,巨匠啊!”
高群书嘿嘿一笑说“还真是。中国电影的失败在于人人觉得自己是伯格曼、塔尔科夫斯基、安东尼奥尼。和钱、制作条件、体制没任何关系。在一个刚挣得温饱,甚至还有很多贫困地区尚在为温饱挣命的国度,奢谈大师是不道德的。我们更应该吝惜资金,用电影给人慰藉平抚。”
高群书,不高兴现实与自由
采访进行到一半,王小山背着个旅行包匆匆闯进休息室,径直朝高群书走过来,“老高,飞机晚点,不赖我,我现在就特想知道你掉坑里那事怎么没了下文?”宁财神、张立宪等人好像突然找到了话题,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你们知道不?今儿长沙的主干道上陷坑了,坑死一开宝马的”“微博上不是都炸开锅了?”“就说开宝马的比开夏利的命值钱……”
高群书也没有参合讨论,转过头对记者说:“物以类聚嘛,我这帮朋友脾气都比我臭,说得好听点咱叫斗士,说的俗一点,就是爱管闲事。这倒是可以联系新戏《神探》来说说,我叫上这帮朋友拍戏,一个专业演员都没用,因为演员没这些哥们好使。
“一部戏的预算三分之一点二给演员,不能再多了,这是我的底线。”
高群书自认脾气很不好,早在2008年拍摄《风声》前,他就给陈国富打预防针:“演员请谁来不要紧,但来了必须听话,别在我这儿耍腕,谁装我都要翻脸,管你是谁!”
电影开拍后,他果然说到做到。《风声》中苏有朋饰演的白小年是个昆曲名伶,一开始,苏有朋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造型师给他梳的中分头让他特扭,老是趁人不注意就偷偷梳回去。高群书把他叫到一边说“演男旦,前有张国荣,再前有梅兰芳,这都是高山仰止的人物,你也不能差太远吧?”
“是中国的演员培养体系有大问题,艺术院校高考低分录取就是个错误的开始。很多学生一入学就等于进了名利场,一门心思都想着怎么成名去了。”高群书直言,现在的很多专业演员文化修养不够,社会阅历欠缺,专业素质也不高。“但有趣的是,专业演员大多身价惊人。我知道,很多坏了良心的导演为了拍电影,花掉五分之四的预算请演员,这完全是把观众当傻子。三分之一点二给演员,不能再多了,这是我的底线,我能坚持。”
把非专业演员一把塑造成影帝是老高的专长之一。饰演《千钧,一发》男主角的马国伟,原本是派出所的警察,平时连电视都看得很少,但第一次拍电影,他就拿到了上海电影节的影帝。这次老高请来一帮牛人拍《神探》,他拍着胸脯说:“不是我没钱请演员,只是这戏只能让我这些‘喝过酒’的哥们拍,他们身上的个性没有演员能演得出来,我让王小山演个杀人犯,他那股狠劲我看了都犯怵。”
“这是个职业道德缺失的社会,现实在荧幕上已经绝迹,我根本编不过生活”
“干,比说什么都强!”——还是记者时,高群书在太行山区采访,曾看到某乡政府墙上的一条标语。忍不住作愤青状时,这条标语总能让他清醒过来。但不论如何克制,高群书还是个“愤怒的中年人”,与他聊电影,他能扯到地沟油、苏丹红。与他聊生活,他就要给你看前天掉水坑里留下的伤疤。甚至和他聊到成长经历,他也要严肃的告诉你“如今的年轻人浮躁得不像话。”
“太多年轻导演,一出手就想弄出个昆汀范儿。很多人都想,宁浩凭一个电影就火了,那我也成。他在底下做了多少年副导演你知道吗?他自己掏几万块钱在草原拍片,这头正拍着戏呢,一个蒙古群众演员突然跑回去养马了。宁浩就开着自己那小破车,在草原上追了人家一百多公里,这些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整个行业里的职业道德缺失,人人都想一步登天,其实门都没有。”
很多人说老高拍现实题材“有劲”,但老高却说:“现实在荧幕上已经绝迹,我根本编不过生活,这个社会说老实话是没有安全感的。没有安全感怎么办?你不能去怨天尤人吧?你也不能杀人放火,就只有自救。每个人发挥他生活的智慧,去解决自己面临的种种问题。我可以还原生活碎片,但其实大家都知道,生活远没有电影美丽。”
“我乐意给人挣钱,但我渴望自由。”
“真想像鲁迅说的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高群书猛抽了一口烟。
高群书崇拜的导演是科恩兄弟,但他最羡慕的人,是小制作电影《透析》的导演刘杰。“拿的是数字摄像机,面对的是三五个演员。导演每天踱着闲步,走到外边瞅瞅天,然后撂下一句话,‘今天天气不太好,咱不拍了。’”高群书在电影里客串了一回,有幸见识到了什么叫做自由地拍电影。
“拍着玩儿,这是我的理想。”高群书说。他羡慕王家卫,羡慕杜琪峰——人家一部电影能拍三年。没空,电影往那一搁。等什么时间有空了,再回头来拍。自己呢,得天天赶集似的早出晚归。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作为国内最成功的商业导演之一,高群书注定得被赶鸭子上架。他其实不缺投资,也不缺钱,但他为什么会梦想有“煤老板”找他拍戏?“我听人说,‘煤老板’出手特随意,而且不太管事,你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拍戏,最多硬塞个姑娘进来,你就当带新人了……”
有人说,电影行业就像《红楼梦》里的大家族,贾宝玉是拍艺术片的,只顾着和林黛玉风花雪月;王熙凤就是拍大片的,掌管整个大家族的吃喝拉撒睡。“我想做贾宝玉,拍个小片子,不管票房,不管口碑,我自己高兴就行。”高群书想拍小人物的故事,“美国有《88种死法》那我就拍个《中国的800种活法》。”
很无奈,他没法成为贾宝玉。“我不想具备王熙凤的眼光,但拍了那么多大片,这种姿态已经渗透到我血液里边了,我时刻被提醒着,要以一个大片导演的眼光去选材、去掌控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