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开展工学结合教学的情況,对现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学结合;因素分析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我国很早就在高等院校引入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近几年各类高职院也引入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我校也于2009年开始在高职四年级的学生中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工学结合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一、影响工学结合的因素分析
1.学生方面
(1)对于工学结合认识不到位
许多学生并不了解工学结合的模式,对于工学结合的认识还停留在工学结合就是去补充企业的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认为工学结合意义不是很大,而且学不到很多专业知识。所以不是积极参与工学结合。还有部分家长也是这样认识的,加上比较疼爱自己的小孩,认为工学结合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受罪的,对工学结合不是很理解和支持。
(2)部分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
在企业工作每天工作时间较长,比上课辛苦得多,而且每天从事的是重复劳动,很多学生一下了不能适应这样的改变。比如我校07级的学生在一家合资公司进行工学结合,每天就是重复劳动装配同一种部件,一开始还有一些新鲜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就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厌恶情绪,觉得没有意义,甚至不想干了,要求换个岗位进行工学结合。还有就是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经常违反实习的规章制度,导致不能顺利完成工学结合。
2.学校方面
(1)工学结合岗位较分散
目前,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工学结合单位一般由学校安排,每个企业接受学生数量有限,而且每个企业都有很多不同的岗位。学生在进行工学结合的企业较分散,以我校07级的学生为例,一个班的学生通常要分散到2个企业中去工学结合,而且在每个企业中实习生还分布在不同的部门,需要倒班,造成学校老师指导和过程管理难度大,很容易造成管理不到位。比如:在校住宿的学生,如果上晚班进出校门成为难题,白天的休息也得不到保障。
(2)专业对口率不是很高
由于每个企业的设置的岗位都是有限的,造成学生不一定能够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上完成工学结合。比如:以我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由于企业中对于该专业的实习生需求不是很大,所以只有少数的学生工学结合岗位是专业对口的,剩下的大部分均是从事装配、数控加工、辅助管理人员等等岗位,专业对口率不是很高。
3.企业方面
一方面一般的实习企业主要要考虑到安全生产、运行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尽量缩短培训期,安排工学结合学生从事一些较简单的劳动,技术含量不高,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导致学生工学结合期间不能学习更多的实践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还是归属于学校,相应的在管理上有时不能按企业员工的模式进行管理处罚,管理有一定难度,所以不愿意接受实习生。
二、改进工学结合的思考与对策
根据我校近两年的工学结合的实际情况,要改进工学结合的措施与对策,使学生能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一起努力。
1.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在进行工学结合之前,我校均要对即将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开会,请企业领导、就业联络员、系部主任等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工学结合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工学结合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前予以解决。从而使学生端正思想、珍惜机会,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工学结合。并且能够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合作和交流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学校可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工学结合得培养计划和优化课程设置,结合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特点、企业需求和学校现状,进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
3.规范组织管理,健全机制
我校工学结合的企业均与实习单位签订相关实习协议,进一步明确实习期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企业要对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报酬,以增强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并且要求在工学结合期间,应保证每个学生有2~3个岗位轮换,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4.学校教师参与工学结合,做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
在学生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我校均指派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教师每天会在实习企业指导、看望学生,并且深入地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并且协调企业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关系,调解矛盾,化解纠纷,使学生能够安心的完成工学结合。
5.建立完整的考评体系
我校将工学结合作为一门课程,需要成绩评定,给与相应的学分。对于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的成绩评定,我校采用了企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三方共同评价的方式来决定最后的成绩,其中企业的评价占总分的60%,指导教师的评价20占%,班主任的评价占总分的20%。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正确的反应学生工学结合的实际情况。
通过采用以上的措施,我校的工学结合得以顺利进行,并且完成了5批约300人次的工学结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邀请多方共同参与,健全工学结合制度和管理过程,我校的工学结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今后我们还将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讨,争取在工学结合模式上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吴岩,张炼,李志宏.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工学结合;因素分析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我国很早就在高等院校引入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近几年各类高职院也引入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我校也于2009年开始在高职四年级的学生中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工学结合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一、影响工学结合的因素分析
1.学生方面
(1)对于工学结合认识不到位
许多学生并不了解工学结合的模式,对于工学结合的认识还停留在工学结合就是去补充企业的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认为工学结合意义不是很大,而且学不到很多专业知识。所以不是积极参与工学结合。还有部分家长也是这样认识的,加上比较疼爱自己的小孩,认为工学结合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受罪的,对工学结合不是很理解和支持。
(2)部分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
在企业工作每天工作时间较长,比上课辛苦得多,而且每天从事的是重复劳动,很多学生一下了不能适应这样的改变。比如我校07级的学生在一家合资公司进行工学结合,每天就是重复劳动装配同一种部件,一开始还有一些新鲜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就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厌恶情绪,觉得没有意义,甚至不想干了,要求换个岗位进行工学结合。还有就是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经常违反实习的规章制度,导致不能顺利完成工学结合。
2.学校方面
(1)工学结合岗位较分散
目前,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工学结合单位一般由学校安排,每个企业接受学生数量有限,而且每个企业都有很多不同的岗位。学生在进行工学结合的企业较分散,以我校07级的学生为例,一个班的学生通常要分散到2个企业中去工学结合,而且在每个企业中实习生还分布在不同的部门,需要倒班,造成学校老师指导和过程管理难度大,很容易造成管理不到位。比如:在校住宿的学生,如果上晚班进出校门成为难题,白天的休息也得不到保障。
(2)专业对口率不是很高
由于每个企业的设置的岗位都是有限的,造成学生不一定能够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上完成工学结合。比如:以我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由于企业中对于该专业的实习生需求不是很大,所以只有少数的学生工学结合岗位是专业对口的,剩下的大部分均是从事装配、数控加工、辅助管理人员等等岗位,专业对口率不是很高。
3.企业方面
一方面一般的实习企业主要要考虑到安全生产、运行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尽量缩短培训期,安排工学结合学生从事一些较简单的劳动,技术含量不高,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导致学生工学结合期间不能学习更多的实践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还是归属于学校,相应的在管理上有时不能按企业员工的模式进行管理处罚,管理有一定难度,所以不愿意接受实习生。
二、改进工学结合的思考与对策
根据我校近两年的工学结合的实际情况,要改进工学结合的措施与对策,使学生能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一起努力。
1.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在进行工学结合之前,我校均要对即将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开会,请企业领导、就业联络员、系部主任等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工学结合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工学结合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前予以解决。从而使学生端正思想、珍惜机会,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工学结合。并且能够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合作和交流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学校可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工学结合得培养计划和优化课程设置,结合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特点、企业需求和学校现状,进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
3.规范组织管理,健全机制
我校工学结合的企业均与实习单位签订相关实习协议,进一步明确实习期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企业要对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报酬,以增强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并且要求在工学结合期间,应保证每个学生有2~3个岗位轮换,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4.学校教师参与工学结合,做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
在学生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我校均指派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教师每天会在实习企业指导、看望学生,并且深入地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并且协调企业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关系,调解矛盾,化解纠纷,使学生能够安心的完成工学结合。
5.建立完整的考评体系
我校将工学结合作为一门课程,需要成绩评定,给与相应的学分。对于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的成绩评定,我校采用了企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三方共同评价的方式来决定最后的成绩,其中企业的评价占总分的60%,指导教师的评价20占%,班主任的评价占总分的20%。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正确的反应学生工学结合的实际情况。
通过采用以上的措施,我校的工学结合得以顺利进行,并且完成了5批约300人次的工学结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邀请多方共同参与,健全工学结合制度和管理过程,我校的工学结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今后我们还将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讨,争取在工学结合模式上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吴岩,张炼,李志宏.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