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高校体育活动发展的现状、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关系,并对高校体育活动发展的困境和解决路径提出了初步建议。
關键词:高校体育;人格养成;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47-01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体质状况变差、高校学生自杀及伤人事件频发等得到了媒体及社会的广大关注。高校体育活动在大学生体质提高及人格养成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本文拟从高校体育活动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结合其能对大学生人格养成发挥的重要作用,为高校体育活的开展提出建议。
一、高校体育活动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活动基本上包括高校体育公共课程、体育社团(群众体育)及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育)等。本文所提到的高校体育活动主要指面向广大非体育专业学生开展的公共体育课程及体育社团活动。
(一)高校体育公共课程设置情况。目前,高校体育公共课程经过多年的不断改革,涉及的活动内容已经非常广泛,从传统的田径类课程(跑步、跳高、跳远、投掷类等),对抗球类课程(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其他竞技类课程(游泳、武术、太极拳等)、以至于时尚运动项目(跆拳道、攀岩等)基本都有涵盖。除了以上项目之外,部分高校还根据各自师资专长,设置不同特色的体育课程,如舞龙舞狮、龙舟、传统养生项目;新型体育课程,如棒垒球、高尔夫球、赛艇等。我校针对体弱和肢残同学开设了体育保健课,很多高校设置的瑜伽等课程也深受广大女生的喜爱。
(二)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高校体育社团是体育公共课程的有效补充,可属高校体育的“第二课堂”。由于体育社团不受专业的限制,参与人员因共同的爱好共同组织和开展活动,提升相应项目的体育技能同时缓解学习压力,灵活性更强。目前各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和运作整体趋向良好,但在体制管理、建设经费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例如管理体制不完善,会员向心力差,经费管理不充分、指导教师参与度不够等。
二、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关系
(一)高校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大学生一方面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日后就业的心理压力。大学阶段正值学生身心重塑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体育活动对于心理意志力的培养也使得大学生受益无穷。
(二)高校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建立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处理各种问题,还能给人以归属感、安全感等。体育教学和体育社团活动都属于群体活动,而体育活动本身所带给人的阳光乐观等特质也使从事体育项目的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群体之中。
(三)高校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合作精神。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团队体育项目中团队合作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必要因素,个体体育活动若缺少了与教练、队友、辅助人员的合作也不能成功。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易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本领。
三、高校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观念不强。高校体育常处于学校发展的边缘位置,少有高校将体育活动纳入学校育人的大局中。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对体育不够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工作认可度较低。学校难形成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不利于学生健康观念的培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体育教育硬件配套设施不足。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存在体育场地和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问题。部分高校体育设施过于老旧,甚至容易产生危险。由于风雨操场建设较少,雨雪天体育课程基本无法得到保障。体育社团基本无法享用学校体育资源与设施。
(三)体育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随着高校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对高校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业务水平相对较低。这就导致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要求的现象。
(四)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人格养成的作用未得到重视。目前的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主要关注的是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实际上,广义的“体育育人”即是通过体育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健全人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四、高校体育活动下一步发展建议
(一)加强体育政策保障和组织领导。高校体育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体育对于学生体质提升和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将体育育人理念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蓝图,践行“(身心)健康第一”的理念。建议以大学校长为领导,体育部门为主,协调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机构,统筹安排学生的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活动,为大学整体育人环境的培育做出努力。
(二)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由于体育场地建设和设施维护需要较大投入,故建议各高校加大对体育场馆管理款项的投入,并吸引校外、校友资助,争取更多资源。目前体育社团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困境。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设置部分专项经费用于体育社团的管理。
(三)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学校层面应该给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途径,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水平。从体育教师自身来说,除了需要时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对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体育史、体育政策与法规等有所涉猎,应对学生不断扩大的知识面和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全面发展与否,决定了国家未来的走向。高校体育应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
参考文献:
[1]王海.大学生健康状态堪忧[N].文汇报,1998(4):7
[2]徐兰,刘苏.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融入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4).
[3]张伟,张玲玲.论体育的功能[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81.
[4]武东海.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中国学校体育,2014(1).
[5]李文娟.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12):21.
關键词:高校体育;人格养成;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47-01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体质状况变差、高校学生自杀及伤人事件频发等得到了媒体及社会的广大关注。高校体育活动在大学生体质提高及人格养成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本文拟从高校体育活动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结合其能对大学生人格养成发挥的重要作用,为高校体育活的开展提出建议。
一、高校体育活动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活动基本上包括高校体育公共课程、体育社团(群众体育)及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育)等。本文所提到的高校体育活动主要指面向广大非体育专业学生开展的公共体育课程及体育社团活动。
(一)高校体育公共课程设置情况。目前,高校体育公共课程经过多年的不断改革,涉及的活动内容已经非常广泛,从传统的田径类课程(跑步、跳高、跳远、投掷类等),对抗球类课程(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其他竞技类课程(游泳、武术、太极拳等)、以至于时尚运动项目(跆拳道、攀岩等)基本都有涵盖。除了以上项目之外,部分高校还根据各自师资专长,设置不同特色的体育课程,如舞龙舞狮、龙舟、传统养生项目;新型体育课程,如棒垒球、高尔夫球、赛艇等。我校针对体弱和肢残同学开设了体育保健课,很多高校设置的瑜伽等课程也深受广大女生的喜爱。
(二)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高校体育社团是体育公共课程的有效补充,可属高校体育的“第二课堂”。由于体育社团不受专业的限制,参与人员因共同的爱好共同组织和开展活动,提升相应项目的体育技能同时缓解学习压力,灵活性更强。目前各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和运作整体趋向良好,但在体制管理、建设经费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例如管理体制不完善,会员向心力差,经费管理不充分、指导教师参与度不够等。
二、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关系
(一)高校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大学生一方面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日后就业的心理压力。大学阶段正值学生身心重塑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体育活动对于心理意志力的培养也使得大学生受益无穷。
(二)高校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建立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处理各种问题,还能给人以归属感、安全感等。体育教学和体育社团活动都属于群体活动,而体育活动本身所带给人的阳光乐观等特质也使从事体育项目的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群体之中。
(三)高校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合作精神。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团队体育项目中团队合作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必要因素,个体体育活动若缺少了与教练、队友、辅助人员的合作也不能成功。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易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本领。
三、高校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观念不强。高校体育常处于学校发展的边缘位置,少有高校将体育活动纳入学校育人的大局中。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对体育不够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工作认可度较低。学校难形成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不利于学生健康观念的培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体育教育硬件配套设施不足。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存在体育场地和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问题。部分高校体育设施过于老旧,甚至容易产生危险。由于风雨操场建设较少,雨雪天体育课程基本无法得到保障。体育社团基本无法享用学校体育资源与设施。
(三)体育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随着高校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对高校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业务水平相对较低。这就导致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要求的现象。
(四)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人格养成的作用未得到重视。目前的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主要关注的是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实际上,广义的“体育育人”即是通过体育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健全人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四、高校体育活动下一步发展建议
(一)加强体育政策保障和组织领导。高校体育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体育对于学生体质提升和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将体育育人理念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蓝图,践行“(身心)健康第一”的理念。建议以大学校长为领导,体育部门为主,协调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机构,统筹安排学生的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活动,为大学整体育人环境的培育做出努力。
(二)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由于体育场地建设和设施维护需要较大投入,故建议各高校加大对体育场馆管理款项的投入,并吸引校外、校友资助,争取更多资源。目前体育社团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困境。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设置部分专项经费用于体育社团的管理。
(三)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学校层面应该给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途径,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水平。从体育教师自身来说,除了需要时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对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体育史、体育政策与法规等有所涉猎,应对学生不断扩大的知识面和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全面发展与否,决定了国家未来的走向。高校体育应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
参考文献:
[1]王海.大学生健康状态堪忧[N].文汇报,1998(4):7
[2]徐兰,刘苏.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融入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4).
[3]张伟,张玲玲.论体育的功能[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81.
[4]武东海.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中国学校体育,2014(1).
[5]李文娟.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