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北京师范大学时政理论类社团在“形势与政策”课堂内外对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时政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但存在重输出轻反馈,重宣教轻实践,网络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吸引受众的能力未能充分挖掘及社团发展路径急需优化等问题。积极扶持时政理论社团发展,通过第一课堂引进社团力量、第二课堂注重实践效果、新兴媒体增强交互体验等方式进一步彰显教育效果,是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效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时政理论类社团 教育实效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时政理论类社团,在高校党委、团委的直接领导下,以继承和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为宗旨,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及时事政治热点,进行一系列学术探讨、理论研究、宣讲教育、社会实践和公共信息传播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竞技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器”。当今社会日益呈现信息多元化、通讯便捷化的趋势,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第一课堂之外,充分利用学生时政理论类社团组织对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进行辅助性理论解读,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势必会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
一、时政理论类社团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具体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形势与政策”小组、求索学社等时政理论类社团,在“形势与政策”课堂内外对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时政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丰富、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以学术学习为基础,夯实时政理论基础。求索学社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理论潮流,组织各类理论研讨会,同时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对宏观理论进行解读分析,力争融会贯通,加以应用。“形势与政策”小组为每名成员配发统一的学习手册,定期举办内容涉及国内基本政治概况介绍、当前国际热点问题介绍和突发事件分析解读等知识的讲座与集体学习,积极开展年度十大新闻、十大新闻人物及假期国内国际十大新闻的评选活动。同时,创设“国际文化月”,积极邀请时政、外交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系统梳理时事新闻、世界主要大国国情等知识,深度分析蕴含于其中的历史现实情况,大力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提高对社会、对世界的关注度,自觉增强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主题宣讲为抓手,增强时政理论关切。求索学社积极推进面向大众的理论宣讲,成立宣讲团,立足学科特色,以优秀研究生骨干为成员,以学院骨干教师为指导教师,积极宣传党的先进理论和方针政策。成立至今,求索学社已经组织了200余场理论宣讲,内容涉及党章党规、党员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形势与政策”小组努力实现自我教育,探索“学生进课堂”模式。小组成员多次应“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任课教师邀请在课上进行主题展示或对本科生分组课堂展示进行评议。“学生进课堂”等主题宣讲作为一种成功的模式,充分证明了“拓宽教育渠道,创新学习方式”理念的强大生命力,为社团成员提供了一个自我提升的舞台。
以专业竞赛为平台,发挥时政理论实效。时政理论类社团注重以学习推动能力提升,以竞赛检验学习成果。2014年起,求索学社连续参加“提案中国·全国大学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提案大赛”,并进行实地调研。“形势与政策”小组积极参加全国高校外交谈判大赛、首都高校时事知识竞赛、首都高校大学生“外交之星”外交外事礼仪风采大赛等各类时事、外事竞赛。同时,连续九年举办北京师范大学“博古通今胸怀天下”时事知识竞赛,该项赛事旨在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紧张精彩、妙趣横生的比赛形式,加深师大学生对当今国际形势的了解和把握,拓宽视野,普及形势与政策知识,提高师大学子的文化素养。九年来,1000余名学生参加该项赛事的初赛、决赛,现场观众累积近5000人,覆盖面大,影响力广,是第二课堂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典型。
以社会实践为窗口,加深对时政理论的理解。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力求在对国情的调研中理解党和国家的理论与政策,在与外方交流互动中达到理解、合作、共赢,实现知行合一。如求索学社深入贵州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支教调研,了解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地实施情况;也曾分赴京北、京南、京西、京东远郊农村了解党的重要理论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情况。“形势与政策”小组同人民日报社、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处、国家博物馆社教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机构开展合作,切实拓展校外实践领域;积极与各国驻华机构进行合作往来,重视与国际人士间的友好交流,同多位知名国际政要近距离对话,以积极上进的态度和文明大气的风貌受到外宾的高度评价。
二、时政理论类社团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通过多维度、多手段的调研,笔者发现以求索学社、“形势与政策”小组为代表的时政理论类社团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推进的创新措施,丰富大学生获取时政理论信息的渠道,提高大学生在时政理论方面的学习兴趣,加深自身及观众对党和国家政策理论精神的理解,取得顯著效果。
一是社团成员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增进了认同。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社团成员普遍认为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其中,认为自己时政分析能力有了实质性提高的占63.9%。不仅如此,许多成员还表示自己在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组织策划等方面均有了质的飞跃。调查显示,有98.5%的成员表示,通过社团活动,自己“更加理解了发展中的中国”,另有88.2%的人认为自己“更加了解了世界和中国”。调查结果显示,时政理论类社团以国家时政知识为核心的各项活动在开阔成员视野、丰富成员业余生活的同时,切实提高成员的时事分析能力,强化其爱国主义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与国家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即“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与政策观,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高度相符,说明时政理论类社团在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上确有实效,发挥在价值观引领和时事兴趣激发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二是社团活动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取得师生认可。在调查中,七成的学生认为由时政理论类社团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宣讲具有吸引力,近八成学生认为通过宣讲团成员的宣讲,提高对相关时事的关注和兴趣。七成学生反馈社团学生的宣讲具有“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优点,相比老师讲授,“同龄人讲授更具有说服力”。以上数据说明时政理论类社团在激发学生理论学习兴趣方面确有成效,实现了学生从“被学”向“想学、要学”的转变。可见以时理论类社团为载体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将是一条可行路径。
受访人普遍认为,当前北京师范大学将社团活动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较好,学校足够重视,资源丰富,教育类型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受众互动性强,让学生由参与者变为组织者,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对于时政理论的关注大有裨益。但总体看,仍有不少发展空间:
重输出轻反馈,重说教轻实践。多数活动的受众基本为观看,重视通过社团活动输出党和国家的政策,突出了价值引领,但受众对接受到的价值观念、政策理论少有反馈,未能形成完整的互动链条。同时,当前时政理论类社团的实践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进社区、走基层、看世界的社会实践、调研等活动较少,这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
網络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吸引受众的能力未能充分挖掘。总体来看,尽管时政理论类社团积极探索各类新媒体平台,但受限于对新媒体的运营能力、题材选择范围、受众目标群体等,目前网络资源未能充分挖掘,新媒体的应用有提升空间。
时政理论类社团发展规模与路径需进一步优化。整体来看,时政理论类社团在高校中数量较少,规模小,会员少,管理运营方面缺少系统支持,对外交流不足,影响力有局限。进一步扶植、培育时政理论类社团的建立、成长与发展,是各级“形势与政策”教育者的共同任务。
三、增强时政理论类社团“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的原则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一是规律,提升科学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教育对象即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认知状况、学习能力、兴趣倾向、已有基础等共性特征;必须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定位、内容要点、学习目标、价值引领等课程情况;必须把握时政理论类社团的学科优势、社团骨干的学术素养、社团宣讲的教学技巧等社团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遵循教育基本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营造适合当代大学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领学生思想、能力提升。
二是顶层设计,提升系统性。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载体,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求高校教学科研教师、思政工作者和管理服务人员之间配合密切,分工协作,各有侧重,覆盖思政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因此,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角度统筹各方面力量,明确不同岗位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梳理不同时间节点需承担的任务,做好政策引导、决策布局、落地实施、资源配置等关键问题的整体部署,只有在顶层设计中通盘考虑、全盘联动,才能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扎实高效地开展。
三是以生为本,提升影响力。学生社团的活力体现在自发性、自主性。进一步激发时政理论类社团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就要进一步提倡发挥学生主体性,给予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鼓励、引导、帮助学生主动进行规划、安排流程、完成任务、积极反思,不横加阻拦、不越俎代庖、不无理指责,为学生打造宽松、宽容的自我教育舞台,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养优秀、富有使命担当、在学生中极具影响力的优秀典型,并由其反哺时政理论类社团的成长发展,推动社团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占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地,形成“个体—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基本方法
发挥引领作用,扶持时政理论社团发展。总体来看,时政理论类社团在高校学生社团整体中占比不高,部分高校红色社团人数少,队伍小,纳新难、运行难,许多大学生不了解时政理论类社团,校园影响力有限。反之,如时政理论类社团能高速高质发展,校园影响力将极为惊人。要充分发挥时政理论类社团的政治引领作用,就要在政策、制度、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扶持时政理论社团的发展,推进时政理论类社团数量上增加,质量上提升,改变时政理论类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尴尬冷清发展局面。
发挥主体作用,第一课堂引进社团力量。调查显示,北京师范大学时政理论类社团通过“学生进课堂”的方式,让社团的力量在思政教学中得到彰显,已经在同类高校中先行一步。然而,有近三成的受众表示学生进课堂宣讲时间太短,很难把理论问题详细展开;有近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进课堂宣讲教育手段的创新性不足,内容的多元性有待创新。足见高校大学生对第一课堂引进社团力量是有所期待的。因此,要进一步激发社团的主动性,在遵循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内容的基础上,引导时政理论类社团更深入地加入“形势与政策”第一课堂。如设立形势与政策研讨课,社团骨干成为研讨课助教,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引导学生就理论、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学术性研讨,最终形成论文、辩论赛、知识普及小视频等展示方式,培养学生对国内外时事的兴趣,提高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挥体验作用,第二课堂注重实践效果。体验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直持续存在的教育模式,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一课堂着重进行理论性认识的教学与灌输,如能在第二课堂加大实践体验力度,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学习效果的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入脑入心都大有裨益。时政理论类社团由于组织、人员、实践经验等优势,可以在此方面大有作为。
发挥启示作用,新兴媒体增强交互体验。时政理论类社团如何通过各种可行的途径,打造内容为王、包装新颖的新兴媒体,真正吸引大学生“主动关注、自发思考、积极传播”,已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信息网络与个体连接度高,新兴媒体与时政理论的结合,一要注重内容的快速、精准、可读,二要注重形式的丰富、趣味、独特,三要注重平台交互的便捷、智能、高效。如可以吸收借鉴“半月谈”等微信公众号的每周“时政测试”等栏目,开展有奖竞猜等;可以借鉴共青团中央官方制作的文字冒险游戏“重走长征路”的设计理念,与理工科专业学生联合开发时政理论类社团闯关手游,将理论学习与时尚游戏结合,更容易让青年接收红色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生敏,葛振国.论高校理论社团的时代作用[J].理论探索,2011(6).
[2]李斌雄.形势政策教育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基于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经验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3]邓安能.以红色理论社团为载体,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时政理论类社团 教育实效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时政理论类社团,在高校党委、团委的直接领导下,以继承和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为宗旨,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及时事政治热点,进行一系列学术探讨、理论研究、宣讲教育、社会实践和公共信息传播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竞技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器”。当今社会日益呈现信息多元化、通讯便捷化的趋势,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第一课堂之外,充分利用学生时政理论类社团组织对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进行辅助性理论解读,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势必会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
一、时政理论类社团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具体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形势与政策”小组、求索学社等时政理论类社团,在“形势与政策”课堂内外对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时政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丰富、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以学术学习为基础,夯实时政理论基础。求索学社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理论潮流,组织各类理论研讨会,同时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对宏观理论进行解读分析,力争融会贯通,加以应用。“形势与政策”小组为每名成员配发统一的学习手册,定期举办内容涉及国内基本政治概况介绍、当前国际热点问题介绍和突发事件分析解读等知识的讲座与集体学习,积极开展年度十大新闻、十大新闻人物及假期国内国际十大新闻的评选活动。同时,创设“国际文化月”,积极邀请时政、外交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系统梳理时事新闻、世界主要大国国情等知识,深度分析蕴含于其中的历史现实情况,大力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提高对社会、对世界的关注度,自觉增强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主题宣讲为抓手,增强时政理论关切。求索学社积极推进面向大众的理论宣讲,成立宣讲团,立足学科特色,以优秀研究生骨干为成员,以学院骨干教师为指导教师,积极宣传党的先进理论和方针政策。成立至今,求索学社已经组织了200余场理论宣讲,内容涉及党章党规、党员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形势与政策”小组努力实现自我教育,探索“学生进课堂”模式。小组成员多次应“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任课教师邀请在课上进行主题展示或对本科生分组课堂展示进行评议。“学生进课堂”等主题宣讲作为一种成功的模式,充分证明了“拓宽教育渠道,创新学习方式”理念的强大生命力,为社团成员提供了一个自我提升的舞台。
以专业竞赛为平台,发挥时政理论实效。时政理论类社团注重以学习推动能力提升,以竞赛检验学习成果。2014年起,求索学社连续参加“提案中国·全国大学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提案大赛”,并进行实地调研。“形势与政策”小组积极参加全国高校外交谈判大赛、首都高校时事知识竞赛、首都高校大学生“外交之星”外交外事礼仪风采大赛等各类时事、外事竞赛。同时,连续九年举办北京师范大学“博古通今胸怀天下”时事知识竞赛,该项赛事旨在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紧张精彩、妙趣横生的比赛形式,加深师大学生对当今国际形势的了解和把握,拓宽视野,普及形势与政策知识,提高师大学子的文化素养。九年来,1000余名学生参加该项赛事的初赛、决赛,现场观众累积近5000人,覆盖面大,影响力广,是第二课堂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典型。
以社会实践为窗口,加深对时政理论的理解。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力求在对国情的调研中理解党和国家的理论与政策,在与外方交流互动中达到理解、合作、共赢,实现知行合一。如求索学社深入贵州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支教调研,了解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地实施情况;也曾分赴京北、京南、京西、京东远郊农村了解党的重要理论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情况。“形势与政策”小组同人民日报社、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处、国家博物馆社教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机构开展合作,切实拓展校外实践领域;积极与各国驻华机构进行合作往来,重视与国际人士间的友好交流,同多位知名国际政要近距离对话,以积极上进的态度和文明大气的风貌受到外宾的高度评价。
二、时政理论类社团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通过多维度、多手段的调研,笔者发现以求索学社、“形势与政策”小组为代表的时政理论类社团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推进的创新措施,丰富大学生获取时政理论信息的渠道,提高大学生在时政理论方面的学习兴趣,加深自身及观众对党和国家政策理论精神的理解,取得顯著效果。
一是社团成员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增进了认同。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社团成员普遍认为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其中,认为自己时政分析能力有了实质性提高的占63.9%。不仅如此,许多成员还表示自己在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组织策划等方面均有了质的飞跃。调查显示,有98.5%的成员表示,通过社团活动,自己“更加理解了发展中的中国”,另有88.2%的人认为自己“更加了解了世界和中国”。调查结果显示,时政理论类社团以国家时政知识为核心的各项活动在开阔成员视野、丰富成员业余生活的同时,切实提高成员的时事分析能力,强化其爱国主义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与国家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即“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与政策观,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高度相符,说明时政理论类社团在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上确有实效,发挥在价值观引领和时事兴趣激发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二是社团活动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取得师生认可。在调查中,七成的学生认为由时政理论类社团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宣讲具有吸引力,近八成学生认为通过宣讲团成员的宣讲,提高对相关时事的关注和兴趣。七成学生反馈社团学生的宣讲具有“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优点,相比老师讲授,“同龄人讲授更具有说服力”。以上数据说明时政理论类社团在激发学生理论学习兴趣方面确有成效,实现了学生从“被学”向“想学、要学”的转变。可见以时理论类社团为载体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将是一条可行路径。
受访人普遍认为,当前北京师范大学将社团活动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较好,学校足够重视,资源丰富,教育类型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受众互动性强,让学生由参与者变为组织者,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对于时政理论的关注大有裨益。但总体看,仍有不少发展空间:
重输出轻反馈,重说教轻实践。多数活动的受众基本为观看,重视通过社团活动输出党和国家的政策,突出了价值引领,但受众对接受到的价值观念、政策理论少有反馈,未能形成完整的互动链条。同时,当前时政理论类社团的实践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进社区、走基层、看世界的社会实践、调研等活动较少,这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
網络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吸引受众的能力未能充分挖掘。总体来看,尽管时政理论类社团积极探索各类新媒体平台,但受限于对新媒体的运营能力、题材选择范围、受众目标群体等,目前网络资源未能充分挖掘,新媒体的应用有提升空间。
时政理论类社团发展规模与路径需进一步优化。整体来看,时政理论类社团在高校中数量较少,规模小,会员少,管理运营方面缺少系统支持,对外交流不足,影响力有局限。进一步扶植、培育时政理论类社团的建立、成长与发展,是各级“形势与政策”教育者的共同任务。
三、增强时政理论类社团“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的原则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一是规律,提升科学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教育对象即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认知状况、学习能力、兴趣倾向、已有基础等共性特征;必须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定位、内容要点、学习目标、价值引领等课程情况;必须把握时政理论类社团的学科优势、社团骨干的学术素养、社团宣讲的教学技巧等社团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遵循教育基本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营造适合当代大学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领学生思想、能力提升。
二是顶层设计,提升系统性。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载体,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求高校教学科研教师、思政工作者和管理服务人员之间配合密切,分工协作,各有侧重,覆盖思政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因此,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角度统筹各方面力量,明确不同岗位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梳理不同时间节点需承担的任务,做好政策引导、决策布局、落地实施、资源配置等关键问题的整体部署,只有在顶层设计中通盘考虑、全盘联动,才能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扎实高效地开展。
三是以生为本,提升影响力。学生社团的活力体现在自发性、自主性。进一步激发时政理论类社团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就要进一步提倡发挥学生主体性,给予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鼓励、引导、帮助学生主动进行规划、安排流程、完成任务、积极反思,不横加阻拦、不越俎代庖、不无理指责,为学生打造宽松、宽容的自我教育舞台,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养优秀、富有使命担当、在学生中极具影响力的优秀典型,并由其反哺时政理论类社团的成长发展,推动社团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占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地,形成“个体—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基本方法
发挥引领作用,扶持时政理论社团发展。总体来看,时政理论类社团在高校学生社团整体中占比不高,部分高校红色社团人数少,队伍小,纳新难、运行难,许多大学生不了解时政理论类社团,校园影响力有限。反之,如时政理论类社团能高速高质发展,校园影响力将极为惊人。要充分发挥时政理论类社团的政治引领作用,就要在政策、制度、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扶持时政理论社团的发展,推进时政理论类社团数量上增加,质量上提升,改变时政理论类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尴尬冷清发展局面。
发挥主体作用,第一课堂引进社团力量。调查显示,北京师范大学时政理论类社团通过“学生进课堂”的方式,让社团的力量在思政教学中得到彰显,已经在同类高校中先行一步。然而,有近三成的受众表示学生进课堂宣讲时间太短,很难把理论问题详细展开;有近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进课堂宣讲教育手段的创新性不足,内容的多元性有待创新。足见高校大学生对第一课堂引进社团力量是有所期待的。因此,要进一步激发社团的主动性,在遵循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内容的基础上,引导时政理论类社团更深入地加入“形势与政策”第一课堂。如设立形势与政策研讨课,社团骨干成为研讨课助教,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引导学生就理论、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学术性研讨,最终形成论文、辩论赛、知识普及小视频等展示方式,培养学生对国内外时事的兴趣,提高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挥体验作用,第二课堂注重实践效果。体验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直持续存在的教育模式,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一课堂着重进行理论性认识的教学与灌输,如能在第二课堂加大实践体验力度,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学习效果的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入脑入心都大有裨益。时政理论类社团由于组织、人员、实践经验等优势,可以在此方面大有作为。
发挥启示作用,新兴媒体增强交互体验。时政理论类社团如何通过各种可行的途径,打造内容为王、包装新颖的新兴媒体,真正吸引大学生“主动关注、自发思考、积极传播”,已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信息网络与个体连接度高,新兴媒体与时政理论的结合,一要注重内容的快速、精准、可读,二要注重形式的丰富、趣味、独特,三要注重平台交互的便捷、智能、高效。如可以吸收借鉴“半月谈”等微信公众号的每周“时政测试”等栏目,开展有奖竞猜等;可以借鉴共青团中央官方制作的文字冒险游戏“重走长征路”的设计理念,与理工科专业学生联合开发时政理论类社团闯关手游,将理论学习与时尚游戏结合,更容易让青年接收红色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生敏,葛振国.论高校理论社团的时代作用[J].理论探索,2011(6).
[2]李斌雄.形势政策教育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基于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经验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3]邓安能.以红色理论社团为载体,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