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语文美育教学倡导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熏陶,要把审美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趣,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渗透,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审美意念,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在众多教学手段中,朗读教学所达到的效果不容小觑,本文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及语文美育研究,就朗读教学在语文美育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文美育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按照审美教育的要求,为学生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可以构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张扬个性,获取成功体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扫课堂呆板枯燥的气氛,使学生获取美的享受。运用朗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给课堂带来生气,带来欢乐,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兴味,带来思考。
一、 朗读是最好的教学语言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语言美,美在含蓄;语言美,美在幽默;语言美,美在抑扬顿挫;语言美,美在抓住重点;语言美,美在声情并茂。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创设情境最主要的基本方法。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系统,语感是它的核心,语文知识依赖语感才能转化为语文能力。从语文知识的功能上看,语文知识不可能超越语文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的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朗读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要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绘声绘色的描述,抑扬顿挫的声调,惟妙惟肖的模拟,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感情、形象等设置情境,能够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朗读中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在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愉悦,更能深刻把握文中意象。
朗诵可以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更能表现作品的美感。朗读是学生对作品语言妙处的感悟效果,是教师讲解所不能替代的。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借助语言领悟詩歌内涵,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诗歌呈现出来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提高鉴赏力。以课文《沁园春·长沙》为例,通过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朗读,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湘江秋景图,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气象,领略到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英雄气概。
二、 朗读是激情的教学艺术
唐彪的《家塾教学法》中就曾提出“童子宜歌诗习礼”的课题,他依据王阳明的观点,阐明了歌诗习礼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道理,可见他已具备美育思想,“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草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要讲求情感的融汇,注重节奏的声情并茂,糅合音乐、图画艺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把语文教学当成“诗歌”教学。现代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齐声拼读,朗读时的节律感、句读分明、默读时喉头自我感觉等,也都融合了“歌诗”的教学形式。语感中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因素,“歌诗”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从而达到语文教学艺术化。
朗读教学是语文美育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对文本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热爱语文、探索语文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朗读可以以美启真,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产生发现和识别真理的灵感。朗读能够使教与学双方沟通心理意向,产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密切师生关系,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富有生气的教学环境。
朗诵教学,意到情浓。学生在朗朗吟诵中入情入境,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读出情,读出味,读出悟,在朗读中享受美的熏陶,形成语感,培养想象力。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扫除阅读障碍,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指正学生发音,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在朗读教学中,要在要求全体进步的同时兼顾到个体的差异,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
三、 结语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内涵文章的朗读,运用言语所蕴涵的特殊魅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熏陶,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充满情感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以情交流、以情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让朗读成为艺术,使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创设审美情境,激活情感磁场,坚固魅力之本,是语文教师应该加强的功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唐彪.家塾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戴萍萍,硕士,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文美育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按照审美教育的要求,为学生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可以构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张扬个性,获取成功体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扫课堂呆板枯燥的气氛,使学生获取美的享受。运用朗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给课堂带来生气,带来欢乐,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兴味,带来思考。
一、 朗读是最好的教学语言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语言美,美在含蓄;语言美,美在幽默;语言美,美在抑扬顿挫;语言美,美在抓住重点;语言美,美在声情并茂。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创设情境最主要的基本方法。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系统,语感是它的核心,语文知识依赖语感才能转化为语文能力。从语文知识的功能上看,语文知识不可能超越语文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的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朗读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要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绘声绘色的描述,抑扬顿挫的声调,惟妙惟肖的模拟,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感情、形象等设置情境,能够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朗读中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在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愉悦,更能深刻把握文中意象。
朗诵可以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更能表现作品的美感。朗读是学生对作品语言妙处的感悟效果,是教师讲解所不能替代的。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借助语言领悟詩歌内涵,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诗歌呈现出来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提高鉴赏力。以课文《沁园春·长沙》为例,通过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朗读,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湘江秋景图,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气象,领略到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英雄气概。
二、 朗读是激情的教学艺术
唐彪的《家塾教学法》中就曾提出“童子宜歌诗习礼”的课题,他依据王阳明的观点,阐明了歌诗习礼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道理,可见他已具备美育思想,“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草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要讲求情感的融汇,注重节奏的声情并茂,糅合音乐、图画艺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把语文教学当成“诗歌”教学。现代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齐声拼读,朗读时的节律感、句读分明、默读时喉头自我感觉等,也都融合了“歌诗”的教学形式。语感中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因素,“歌诗”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从而达到语文教学艺术化。
朗读教学是语文美育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对文本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热爱语文、探索语文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朗读可以以美启真,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产生发现和识别真理的灵感。朗读能够使教与学双方沟通心理意向,产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密切师生关系,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富有生气的教学环境。
朗诵教学,意到情浓。学生在朗朗吟诵中入情入境,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读出情,读出味,读出悟,在朗读中享受美的熏陶,形成语感,培养想象力。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扫除阅读障碍,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指正学生发音,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在朗读教学中,要在要求全体进步的同时兼顾到个体的差异,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
三、 结语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内涵文章的朗读,运用言语所蕴涵的特殊魅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熏陶,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充满情感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以情交流、以情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让朗读成为艺术,使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创设审美情境,激活情感磁场,坚固魅力之本,是语文教师应该加强的功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唐彪.家塾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戴萍萍,硕士,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