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史在探究性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a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重视科学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领会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生物学的学习不是单纯让学生掌握生物概念和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做到论从史出。实际上,生命科学的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都是一个探究过程,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为例,通过科学史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核心概念。
  教学过程中以科学史背景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顺利进入探究学习状态。
  1 探究配子的形成方式
  1.1 探究精子和卵细胞是否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
  教师展示资料1:每个人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含46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和分化形成新个体(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
  教师设置问题: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体细胞,那么精子和卵细胞也是通过有丝分裂而来的吗?如果是,那么亲子代之间的染色体数目会怎么改变?
  学生大胆推测,并出示模式图(图1)。
  学生分析:通过有丝分裂,亲代和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如果精子和卵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那么通过受精作用亲代和子代的染色体数目不同,一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不是通过有丝分裂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进一步提出疑问: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是通过什么方式呢?
  学生大胆推测:如果精子和卵细胞各是原来的一半,那么受精作用后染色体数目将保持稳定(图2)。
  1.2 探究配子的形成方式为减数分裂
  教师展示资料2: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资料3: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贝内登通过研究马蛔虫卵的成熟分裂,证明配子只含有体细胞的半数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又恢复正常。
  资料4:课本问题探讨(图3)。
  这三个资料证实了学生的推测,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得到肯定,学习兴趣骤涨。
  教师进一步设置问题:科学家证实了精卵细胞的形成染色体数目会减半,观察雌雄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图,看看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各是多少?其形态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分析: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是8条,雌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都是4條,配子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配子中的染色体并不是由体细胞染色体随机分配而形成的,体细胞染色体很明显是成对存在的,配子的染色体是在成对染色体中各取一条组成的。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配子的形成是由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分离,不成对的染色体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
  教师肯定学生的分析和结论,并总结:配子的形成方式称为减数分裂。
  2 探究减数分裂的过程
  2.1 激发学生自主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教师展示资料5:1890年,奥斯卡·赫特维奇在马蛔虫的卵细胞和精子发生过程的观察中,发现减数分裂过程的全部细节,并做了精确的描述:染色体与有丝分裂一样需要复制一次,但是细胞分裂了两次。
  教师设置问题: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如何将成对的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的行为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讨论、分析,出现不同想法:(1) 复制后,着丝点先分裂,第一次分裂的结果和有丝分裂一样,第二次分裂再把成对的染色体进一步分离。(2) 复制后,成对的染色体先分离,第二次分裂再是着丝点的分裂。
  教师进一步点拨: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假设,那么如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
  学生很快想到了实验验证法,但由于课堂无法马上进行实验,故此教师继续展示资料。
  2.2 揭示减数分裂的正确过程
  教师展示资料6: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通过对蝗虫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研究,深刻阐述了“遗传的染色体理论”,他得出了“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以配对形式联合,再彼此分离”的结论。
  资料7:见图4、图5。
  教师设置问题:根据刚才的探究,你们可否总结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且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染色体变化图。
  学生继续讨论、分析,得出了减数分裂的概念。
  教师巡视并且观察,指导学生画图。
  3 总结归纳,促使概念的形成
  教师等待学生画图完毕,先播放精子的形成过程视频,让学生体验减数分裂的过程。最后,教师呈现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
  教师总结并进一步点拨分析讲解,促使学生明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及出现交叉互换等染色体变化,促进学生理解同源染色体等重要概念的含义,让学生独立分析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
  4 教学反思
  虽然科学史是前人的总结归纳,但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知识,教师需要让学生站在问题的起点,面对问题,追溯起源。当然科学史的使用必须要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筛选,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又要考虑其对学生智力和兴趣发展的促进作用。科学史原材料的转化需要教师深入思考,让其适合于课堂的探究活动,设置的问题必须留有探究余地,为学生思考和讨论分析搭建平台。此外,教师还必须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提升学生的能力。总之,在生物课堂上恰当利用生物科学史,能够对学生知识、情感、技能的全面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4.
  [2] 姚秀林.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教学价值——以人教版高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J].生物学教学,2014(4):17-19.
  [3] 朱平,陈静,祁国华.指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模型”的教学实践[J].生物学通报,2012,47(8):47-49.
  [4] 冯永康.遗传学的早期发展之回顾(二):从孟德尔实验到孟德尔定律的真正确立[J].中学生物教学,1998(4):40-41.
  [5]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6-56.
  [6] 刘木举.“DNA复制”科学史的分析与教学建议[J].生物学通报,2014(3):30-33.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知柏地黄汤加减方对于糖尿病患者合并无症状性尿路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慢性尿路感染患者40例,给予常
摘 要 高三生物总复习阶段,练习、考试与讲评是必不可缺的,其中去解决生物习题讲评是提高生物复习质量重要的环节。习题所提供的问题情境,需要探索思维和整体思维。因而可培养人的观察、归纳、类比以及寻找论证方法,精确地、简易地表述等一系列技术和能力。积极高效的讲评课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纠正学生认知中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变式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寻找高效的习题课教学模式。就如何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效果
<正>生物学以实验研究为本,生物学试题的设置同样离不开实验的参与。如何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试题的求解,是提高生物高考成绩的关键,因此立足于该类试题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思
收集和管理是确保房产档案齐全完整的关键,改变不合理的利用现状是发挥房产档案作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