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生而为赢

来源 :领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f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媒体面前,马岩松从不掩饰自已内心的某些真实想法,“这几年,很多外国设计师到中国来,但中国建筑师很少能到外国去,这是历史性的一步!走出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工作。”“人们赞美我业已取得的成功,似是在我看来,无所谓真正的成功或失败。我现在所做的,只小过是为自己争到了发言权。跟世界对话,引起大家的注意,让世界知道有人发出声响来。”“野心勃勃?当然,那不就是一种理想吗?Ambitious在英语里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志得意满、踌躇满忠、张扬、壮怀激烈……似乎哪一个词用在马岩松身上都不为过。作为一位登上世界建筑舞台的中国新锐年轻建筑师(尽管他调侃自己只算是“婴儿建筑师”),马岩松更足时下各类时尚媒体追捧的宠儿。他绝不是寻常人眼中的谦谦君子,事实上,他的影响力和意义远远超出建筑之外。
  
  东四板桥南巷7号。下午四时许。
  人民美术印刷厂的院子里照例泊了许多车辆,有些拥挤不堪。两棵粗壮的杨树,已然萌发了新芽。其他叫不上名的植物也已各自抽芽打苞,院中雨后的湿润空气里飘荡着隐约苦涩的清香。
  古旧的西楼三层,便是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的所在。
  打通了原有房间连接的墙壁,又打开了顶层老房顶,重新吊起外露大梁,裸露的水泥墙反而成为天然装饰。门的玄关处,是一大株蓊蓊郁郁、枝叶繁茂的凤尾竹。所有的家具都是简约的白色,而靠近最里边的,则是一排横无际涯的黑色书架。200多平米的工作室,四面皆是敞透的明亮玻璃窗。果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不同的朝向,风景则也不同。
  几步之遥外便是极度市井的胡同和大街,有着剥落了颜色的红漆大门,门口有同样斑驳的石门墩儿。自行车丁丁当当响,老人提了菜慢慢踱步走,公厕,洗浴中心,饭馆……更远处是鳞次栉比的新建筑,与这老城区、旧厂房和后现代风格的设计空间,相安无事着。
  摄影师在布灯,马岩松也依旧在忙碌着,间或和意大利籍的设计师在绘图之前用英文交流某个看法:甚至召集四五位同事开了一个小会,神色一贯地淡然,似乎我们的到来与他无关。浅灰色休闲西装外套,裤腿处起了毛边的藏蓝牛仔裤,NlKE和MARCSON联席推出的经典太空漫步旅游鞋,他此时的装扮,几乎和他出现在任何一本时尚杂志上的形象无二。
  扮酷?不羁?建筑界的教父?还是单枪匹马对抗风车的堂吉·诃德?我的神思还在游离,他终于走过来,坐在靠窗的沙发上——那是拍摄的场景之一,顺便接受短暂访问。
  这种镁光灯下的生活,从他三年前回国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他,从未消停过。采访、拍照、演讲,就像一个明星,激励着他自己的斗志,激动着每个观者的心。
  
  叛逆少年的人生转向
  尽管刚刚三十而立,这并不妨碍马岩松回忆自己的少年时光。“我曾经是个坏小孩。”他不止一次地这样评价自己,“不只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有时简直太出格。”此番,他又开始自我调侃。这令我有惊讶发现第一,马岩松会笑:第二,马岩松还很幽默。这跟此前他留给我动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印象大相径庭。
  时光倒退,马岩松有他自己成长的烦恼。同所有70年代的人一样,他同样接受中规中矩的教育。他的目光掠过眼前鱼缸、红螺湖会所、鱼形长凳、广州双塔、长沙文化中心……当然,都是模型。这是他进入成人世界后的“玩物”。
  而更为久远的此前,他曾一度迷恋绘画。“我甚至曾梦想成为一名画家。”他笑着摇头,对那段时光似很是感怀。西单兴隆街8号一个逼仄的胡同里,有他曾经的家。“一张纸和一支笔便可以让我安静下来。”他的绘画作品贴满了满满一墙壁,因此让他的父母亲产生一种热望,而送他去少年宫学了国画。未曾想上完第一节课他就选择了放弃,“老师教画虾,这儿一下,那儿一下四五笔还不知道画什么,很烦,完全没有头绪,没意思!”
  他最惬意的,还是躺在胡同连绵起伏的屋顶上,看起伏连绵的青砖,看白鸽的飞飞停停,看高得不能再高的长空……那些图画书也给他带来无尽乐趣:《城市猎人》、《铁臂阿童木》、《丁丁历险记》,画俊男美女,无师自通地学会透视和比例,而科学故事则发展了他对速度的想像。
  因为调皮和成绩不好而挨揍,他对自己的安慰之道,便是画一匹又一匹的马,飘逸,动感,向着未知疾驰而去,这仿佛预言了他将来的远走高飞。
  那时的马岩松,留着长发,组建过一支乐队,甚至参加过全国性的歌手大赛,并顺利进入决赛。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的年轻人,不似前几辈人有诸多顾忌,更愿意肆意飞扬地展现自己,那时的偶像成长还是缓慢的事情,不像现在,一夜醒来,小楼听罢春雨,偶像生得遍地皆是。
  左突右撞中,他懵懂成长,也终于明了自己的局限和长处所在。心中似乎有了隐约目标,他试图报考电影学院的广告系,入门不得,退而求其次,改学建筑——人生处处有偶然,偶然中也蕴含必然。如是一来,马岩松的人生之路就此转弯。近几年,与建筑相比,中国的广告界人才似乎活得很是生龙活虎,左右逢源。多一个,少一个,无关大局。与之相比,中国建筑界却是一贯地冷清和寂寥。当中国尤其是北京越来越变成一个大工地的时候,国外的菲利浦·斯塔克们、库哈斯们熙熙攘攘高调登堂入室中国建筑师却可怕地选择了集体沉默。沉默?怯懦还是羞愧,以至失语,无人知晓,马岩松的出现,却正是生逢其时。
  当然,这在马岩松,最初的选择完全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甚至是无奈的。他并不知晓,自己在若干年后,会担当起“拯救者”、充当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的代言人的角色。
  自古英雄出少年,谁说不是!
  
  从耶鲁到MAD
  哈克尼斯塔的钟声和小教堂管风琴的合鸣荡漾在纽黑文市的上空,古老的哥特式建筑傲然耸立,宛如神甫的面孔般威严,傲慢。
  这是马岩松印象中关于耶鲁大学的画面。
  23岁的马岩松从北京建工学院毕业,其余同学纷纷以跳进国企为荣时,他却把自己关在一间胡同的闷热小屋里,准备英语托福。最终,他得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那时想出国是因为觉得在国内已经没什么好学的了必须去国外学习最好的。”马岩松轻描淡写地如是解释。
  在距离亚利桑那大学硕士毕业只有半年的时候,他匪夷所思地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文凭,踏上了前往耶鲁的求学之路。“那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筹集学费,我半年打工挣的钱,家里的所有积蓄,甚至借了高利息贷款,加起来还是不够,于是耶鲁那边又给我加了奖学金……”
  面对问题,马岩松从未想过要放弃。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耶鲁是个极端崇尚个性的学府,而建筑又偏偏是一个个性加创造力才能有所成就的学科。校方每年会请一些活跃在建筑界的大师来学校教书,他们肤色各异、语言不同,甚至对建筑的基本观念都会千差万别。这令我感觉,建筑其实有无穷的可能性。”
  “尽管刚刚三十而立,这并不妨碍马岩松嘲忆自己的少年 时光。“我曾经是个坏小孩。”他不止一次地这样评价自己,“不只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有时简直太出格。”
  “你在耶鲁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稍事思,很认真地回答:“相信自己。”
  耶鲁毕业,马岩松依旧没有选择做职业建筑师,而是投奔到世界级建筑大师扎哈哈依德的门下,做起了“义工”。“扎哈的工作室从来不缺人,才华横溢的,或者相当才华横溢的。我刚到时也根本不算什么,她并没有给我以更多的注意。“初来乍到,马岩松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设计,而是做建筑模型。这令马岩松相当失落,甚至苦闷。”有一天,我在做建筑模型时,突然把手划破了,鲜血直流。伤口一时好不了,无法做力气活儿,扎哈于是同意我去做设计,因为它不需要花费体力。“他倚在沙发上,神态难得地放松。”现在想想,“马岩松兀自爆笑出来,”这应该是我的苦肉计,那一刀分明是我自己有意割的——否则没有别的好办法。
  虽然马岩松说自己欣赏的建筑设计师不止一人,但是素有“自秩序中制造混乱”和“建筑界幻想家”之称的扎哈·哈依德,给马岩松的影响非同寻常。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此后,在马岩松的设计作品里,再也看不到中规中矩的房子:翻转的线条、涌动的外立面,丰富变幻的内部空间成了他的标志。
  一年后,自觉羽翼丰满,在大师的慨叹里,马岩松毅然又选择了离开。“她也许很伤心,但是也应该很欣慰。因为我终究没有成为她所痛恨的那种人:崇拜她,害怕她,一心想成为她。”
  
  坚持的力量
  场景转换。马岩松这次坐在了闪亮的“鱼形长凳”上面。我跟他开玩笑,说第一次见到它,上面坐的是名模春晓。而他也就极认真地回应我“春晓,我见过的。”
  从2002年开始,马岩松的名字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师已经被国内外媒体频频提及。那一年,他为纽约新世贸中心设计的先锋意味十足的作品“浮游之岛”受到业内外的高度关注,可谓红极一时。有些人则不以为然,视他为一现的昙花。谁曾想,四五年下来,这朵昙花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更怒放到了遥远的加拿大。最终幻化成性感撩人、仿若曲线毕露的“玛丽莲·梦露大厦”,姿态翩跹,愈加锋锐和超前卫,挑战着世界关于建筑的陈规陋习。”在所有的线条当中,直线是最为简单的,而曲线的运用则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社会需要有更多的可能性,鼓励立体交流,观念更需要有力量的改变。“我注意到”,“可能性”这个词是他最愿意提及的。
  那么,促使一个人改变的力量来自哪里?答案是它来自一个人的内心。
  汗流浃背里备战托福,亚利桑那大学硕士尚未毕业选择耶鲁耶鲁毕业强压住挣钱的欲望,来到大师的事务所做义工;及至后来借钱开办自己的MAD事务所。短暂的采访中,我曾问过马岩松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人生最关键的一步在哪里?”他摇摇头:“我的每一步都很重要,都是关键。我的每一步都在坚持。”这是坚持的力量。
  “对我而言,工作就意味着‘冒险’,而绝不是‘重复’,工作首先必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喜欢在我的工作中出现尽可能多的意外,哪怕这个意外是众人的批评。有时,面对很多人对我的指责,我会觉得很有意思,而不会觉得丢面子,毕竟我干出了一件有后果的事情。”
  调侃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某种孤独。“我成长中的每一次选择,都是越来越少的人跟随。”“哪怕你在学校里做坏孩子的时候,其实还是拉帮结伙的,有人跟你站在一起。但是,当你长大,面对自己的选择,注定了只能自己去默默承担。但是有什么办法,这就是成长和成熟的代价。”
  “野心勃勃?当然,那不就是一种理想吗? AmbitiOUS在英语里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我一直相信,人都是为了追求更新更美好的生活而存在,为了前所未有而存在。如果这样,每个人都注定是一个赢者。
  “对我而言,工作就意味着‘冒险’,而绝不是‘重复’,工作首先必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喜欢我的工作中出现尽可能多的意外,哪怕这个意外是众人的批评。有时,面对很多人对我的指责,我会觉得很有意思,而不会觉得丢面子,毕竟我干出了一件有后果的事情。”
其他文献
音乐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说,音乐素养主要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史、音乐欣赏等要点;从作用上说,音乐素养重在培养“懂音乐的耳朵和理解音乐的心灵”,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强弱高低;从培养途径上说,这是一个漫长、复杂、艰辛的过程,需要专业指导、科学训练,更需要学习者持之以恒、反思探索。提高音乐素养虽
期刊
流动彩虹十周年——熊文韵摄影作品展    作为一个从艺近30年、多产和活跃的女艺术家,熊文韵在当代艺术领域独辟蹊径,作品跨越多种形式并自成体系。她善于将个人情感的外化表达与社会人文环境相结合,从最初的个人感受出发,在与外部世界的结合中形成一种巧妙的形式和独特的语言。这些作品不只局限在展厅之内,而是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同时又保持着非常单纯和直接的力量。熊文韵曾在川藏公路用3年时间先后实
期刊
到达澳大利亚的时候正是秋天,这广阔而独特的土地,以异彩纷呈的样子当场给了我一个惊喜,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袋鼠、考拉、大堡礁与悉尼歌剧院,也不过是澳大利亚精彩情节中某些桥段。事实上,在这个天高地广的国家,绝不缺乏动人的浪漫细节和明快愉悦的情绪,而与欧洲阴郁式或者日本含蓄式的浪漫不同,澳洲的气氛相当单纯明朗。    Gallery Walk,  童话王国里的咖啡香  我开始还觉得自己很不幸。来到
期刊
舞蹈艺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不少朝代都有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更是群星荟萃,几代舞蹈艺术家在继承民族舞蹈传统和借鉴外来舞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成功地进行了艺术创造,并由此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表演体系,创新了中国舞蹈表演理论。  专业性的舞蹈教育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蓬勃发展起来:以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1978年开格为大学层次)的成立为标
期刊
寂寞夜里一个人看着你的照片。
期刊
花谢花飞飞香断有谁怜?
期刊
天生胆小  葛存壮所谓“我最得意的作品就是葛优”,大概是在葛优成名后说的。因为从1957年出生之后的三十多年里,这件作品确实不怎么样:一言以蔽之曰“蔫”。蔫似乎成了“葛优精神”,里面蕴涵着胆小、卑微、诚实、安分、认真,等等。  幼时的葛优身体瘦小,非常腼腆,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周围人都是演员,但他一点模仿表演的欲望也没有。在幼儿园,即使老师“下令”,葛优也表演不出节目来。当时的北京电影
期刊
前不久,越南出现了1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CPI创下13年新高,超过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超过40%。面对经济动荡,越南民众目前的生活状态又是如何?对于月工资只有约730元人民币的胡志明市市民来讲,意味着20多元人民币一斤的猪肉,近4元人民币一斤的米价。我们试图透过摄影师的眼睛,去捕捉一个真实的充满市井气息的越南,那块曾饱受战争蹂躏的土地,浸透着东西方文化的神秘古国,弥漫了数百年烽烟的悲情长河
期刊
速是“速度”,写是“书写”,“速”和“写”放在一起就是快速书写的意思。然而,这种快速书写却并不是书法中的某一种称谓,而恰恰是一个画种的名称,是对简洁简练素描的称谓。国人把这种简练素描译作速写,实在是很精彩。也就是说,这种画法速度很快如同写字一样,造型的结构、动态、穿插、明暗等等全部融入直觉与感觉当中。只有如此的艺术家才能真正地让感受完全爆发和流露出来。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最生动、最精彩、最有生命
期刊
在这个世界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