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艺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不少朝代都有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更是群星荟萃,几代舞蹈艺术家在继承民族舞蹈传统和借鉴外来舞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成功地进行了艺术创造,并由此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表演体系,创新了中国舞蹈表演理论。
专业性的舞蹈教育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蓬勃发展起来:以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1978年开格为大学层次)的成立为标志,很多省、市纷纷建立了舞蹈学校或在综合性艺术院校开设了舞蹈表演专业,为舞蹈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舞蹈表演专业的开设主要以芭蕾和民间舞蹈为主,经过长期的办学探索,目前教学已逐步走向规范,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各个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舞蹈人才,为国家和地区的舞蹈艺术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的前身为河南省艺术学校舞蹈科,创建于1992年,至今已招收多届学生,现有在校生200余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始终保持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许多毕业生考入了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分院等国家重点艺术院校、综合院校的舞蹈专业,还有的进入了国家级艺术团体或省级舞蹈院团,不少学生在校期间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的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有的在全国性的舞蹈比赛——“桃李杯”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和优秀奖,在全省艺术中专舞蹈比赛中则连续几届获得一等奖。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教学规划,先将核心内容付诸文字,以就教于大家。
总体目标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根据学院建设与发展规划,依据系里制定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舞蹈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构架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进步的合理课程体系,开设有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三大专业(含中国舞表教合一、中国民间舞表教合一、国际标准舞、中国舞编导、当代流行舞、歌舞等六个专业方向),将来使招生规模达到600人,以满足社会的全面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同时,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正在积极建立河南省一流的舞蹈表演校内外实训基地,不断完善“德艺双馨”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计划推出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并通过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结合,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采用全方位的措施确保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0%。
在此基础上,我们力争把舞蹈系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优良、社会服务能力强,并在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学科。
具体目标
一、创新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在以往探索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舞蹈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架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能够掌握职业岗位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毕业生达到100%,使90%以上的毕业生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
依据学院“工学结合、校企联动、院团结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本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人才的办学目标,我们计划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在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建设符合人才培养标准的6个基训实训室、2个民舞实训室、1个武功实训室、2个多媒体远程教室,并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三、构建“德艺双馨”的教学团队
学院正在全面推进战略部署,按照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努力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采用培养和引进的方式,使舞蹈系专业教师硕士以上学历占青年教师的比例达到60%;通过有计划的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有目标地聘请兼职教师“实践指导”等措施,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比例将达到95%以上;通过有计划的派出专职教师到学术单位进修与培训、有目标的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系进行学术讲座并进行实践教学指导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我系还将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科研、艺术创作等方面不断取得成绩,提高本专业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构架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一体化,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在规划建设期内重点建设2门工学结合的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优质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和与之配套的自编教材、试题库。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与充实实践教学,特别是实践训练内容,以满足培养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的需要。
建设内容
一、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系里探索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校企联动、院团结合”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年学制期间,我们将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具体为:第1至3学期,主要进行舞蹈表演专业技能与理论的学习,这期间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剧目、舞蹈技术技巧、中外舞蹈简史、艺术概论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5:2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实践演出的周数,即前15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2周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实训;第4、5学期在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全面进入剧目实践教学训练。根据未来舞蹈艺术职业岗位特征,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运用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第6学期安排15周时间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其余2周进行毕业汇报演出和毕业考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院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1.构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舞蹈系现有教师18人,在现有基础上,我们准备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派出青年专业教师到业务一线“顶岗实践”,鼓励教师考取与所教课程相对应的或接近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并要求中青年教师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将从演出团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舞蹈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邀请国内外著名舞蹈专家来我系进行学术讲座,并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指导,使本专业“双师”结构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2.培养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科学制定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考核标准,强化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品质。培养1名基础理论扎实、人文素养厚实、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专业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省内交流、社会实践、加强科研能力培养等措施,使之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专业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材修订、教学示范、听课指导等工作。骨干教师每年要对各学年的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并就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革新等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并要形成课程报告1份。通过努力,把舞蹈系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成具有一流的教学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师德师风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方面,我们拟定的计划主要有:
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为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一方面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特别是到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研究所等重点院所进修;一方面要引进具有高学历、高学位、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高等院校毕业生,最终使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在青年教师中的比例达到60%。
国内进修与培训。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由国内省内知名学术团体、北京舞蹈学院及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南省舞蹈家协会组织的相关研究会与技能培训。平均每人三年一次参加国家舞蹈院校业务培训或参加国内、省内其他交流研讨会1次。
国内外专家讲座。为进一步扩大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舞蹈系将继续聘请在实践一线的国内、省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
教学观摩与竞赛。舞蹈系主要通过观摩全国历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以及高等艺术院校观摩课来加强教学交流。今后在继续加强教学观摩的基础上,每年组织1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1次学生专业汇报。通过竞赛、观摩,不仅要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而且要使之成为评价专业教师教学质量高低、教学内容把握准确与否、教学效果优劣的依据,促进专业教师不断提高实践能力,造就一支具有过硬实践本领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对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出国访问演出以及社会各项大型晚会的演出,不断提高专业影响力、知名度。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架构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应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强调以应用性强的课程内容为主导,达到能力和素质的双重培养。
改革课程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第一,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即兴舞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即兴舞的训练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检验。在检验中调整自我,使学生处于创作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导他们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
第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还要鼓励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创造性地塑造人物形象。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采取模拟式、启发式、研讨式、示范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改革考核方式。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对学生成绩考核的新形式。采用课堂观摩、舞台汇报、集中展示等形式进行考试。考试评委由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及客座教授组成,根据学生完成训练项目和剧目角色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在考试评分过程中,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检查和督促作用,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求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及客座教授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考试时,组织家长进行观摩,并要求家长对本课程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对子女的学习进行评价。
2.课程建设
紧紧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优质核心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为重点,修订教学计划、完善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各课程的实训要求及标准,建设试题库。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要求,优化课程建设标准,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重点建设可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特色的、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通过努力争取将《中国古典舞身韵》《舞蹈剧目》两门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并在校级精品课程基础上,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得益于有力的建设措施和有效的政策保障。为了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调动全系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需要制定相关的措施与政策。第一,确立项目立项评审标准;第二,建立动态监督与指导措施;第三,建立奖励激励措施,对获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其作为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的主要条件;第四,建立保障措施,对于立项建设的课程提供相应的启动资金,并尽可能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保障;最后,整合教师资源,提供多媒体教学设备,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与设备支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3.教材建设
在三年建设期内,编写与优质核心课程和网络课程配套的教材。在教材的形式上,坚持多样化,除纸制教材外,还要制作音像教材及课件,做好教材编写工作。
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通过编写优质核心课程和网络课程配套教材,带动舞蹈表演课程教材的整体建设,力争编写出适合高等艺术职业院校舞蹈表演专业的特色教材。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
专业性的舞蹈教育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蓬勃发展起来:以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1978年开格为大学层次)的成立为标志,很多省、市纷纷建立了舞蹈学校或在综合性艺术院校开设了舞蹈表演专业,为舞蹈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舞蹈表演专业的开设主要以芭蕾和民间舞蹈为主,经过长期的办学探索,目前教学已逐步走向规范,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各个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舞蹈人才,为国家和地区的舞蹈艺术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的前身为河南省艺术学校舞蹈科,创建于1992年,至今已招收多届学生,现有在校生200余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始终保持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许多毕业生考入了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分院等国家重点艺术院校、综合院校的舞蹈专业,还有的进入了国家级艺术团体或省级舞蹈院团,不少学生在校期间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的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有的在全国性的舞蹈比赛——“桃李杯”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和优秀奖,在全省艺术中专舞蹈比赛中则连续几届获得一等奖。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教学规划,先将核心内容付诸文字,以就教于大家。
总体目标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根据学院建设与发展规划,依据系里制定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舞蹈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构架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进步的合理课程体系,开设有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三大专业(含中国舞表教合一、中国民间舞表教合一、国际标准舞、中国舞编导、当代流行舞、歌舞等六个专业方向),将来使招生规模达到600人,以满足社会的全面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同时,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正在积极建立河南省一流的舞蹈表演校内外实训基地,不断完善“德艺双馨”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计划推出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并通过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结合,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采用全方位的措施确保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0%。
在此基础上,我们力争把舞蹈系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优良、社会服务能力强,并在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学科。
具体目标
一、创新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在以往探索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舞蹈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架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能够掌握职业岗位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毕业生达到100%,使90%以上的毕业生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
依据学院“工学结合、校企联动、院团结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本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人才的办学目标,我们计划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在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建设符合人才培养标准的6个基训实训室、2个民舞实训室、1个武功实训室、2个多媒体远程教室,并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三、构建“德艺双馨”的教学团队
学院正在全面推进战略部署,按照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努力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采用培养和引进的方式,使舞蹈系专业教师硕士以上学历占青年教师的比例达到60%;通过有计划的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有目标地聘请兼职教师“实践指导”等措施,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比例将达到95%以上;通过有计划的派出专职教师到学术单位进修与培训、有目标的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系进行学术讲座并进行实践教学指导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我系还将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科研、艺术创作等方面不断取得成绩,提高本专业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构架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一体化,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在规划建设期内重点建设2门工学结合的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优质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和与之配套的自编教材、试题库。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与充实实践教学,特别是实践训练内容,以满足培养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的需要。
建设内容
一、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系里探索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校企联动、院团结合”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年学制期间,我们将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具体为:第1至3学期,主要进行舞蹈表演专业技能与理论的学习,这期间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剧目、舞蹈技术技巧、中外舞蹈简史、艺术概论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5:2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实践演出的周数,即前15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2周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实训;第4、5学期在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全面进入剧目实践教学训练。根据未来舞蹈艺术职业岗位特征,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运用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第6学期安排15周时间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其余2周进行毕业汇报演出和毕业考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院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1.构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舞蹈系现有教师18人,在现有基础上,我们准备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派出青年专业教师到业务一线“顶岗实践”,鼓励教师考取与所教课程相对应的或接近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并要求中青年教师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将从演出团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舞蹈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邀请国内外著名舞蹈专家来我系进行学术讲座,并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指导,使本专业“双师”结构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2.培养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科学制定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考核标准,强化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品质。培养1名基础理论扎实、人文素养厚实、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专业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省内交流、社会实践、加强科研能力培养等措施,使之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专业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材修订、教学示范、听课指导等工作。骨干教师每年要对各学年的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并就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革新等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并要形成课程报告1份。通过努力,把舞蹈系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成具有一流的教学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师德师风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方面,我们拟定的计划主要有:
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为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一方面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特别是到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研究所等重点院所进修;一方面要引进具有高学历、高学位、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高等院校毕业生,最终使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在青年教师中的比例达到60%。
国内进修与培训。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由国内省内知名学术团体、北京舞蹈学院及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南省舞蹈家协会组织的相关研究会与技能培训。平均每人三年一次参加国家舞蹈院校业务培训或参加国内、省内其他交流研讨会1次。
国内外专家讲座。为进一步扩大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舞蹈系将继续聘请在实践一线的国内、省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
教学观摩与竞赛。舞蹈系主要通过观摩全国历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以及高等艺术院校观摩课来加强教学交流。今后在继续加强教学观摩的基础上,每年组织1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1次学生专业汇报。通过竞赛、观摩,不仅要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而且要使之成为评价专业教师教学质量高低、教学内容把握准确与否、教学效果优劣的依据,促进专业教师不断提高实践能力,造就一支具有过硬实践本领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对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出国访问演出以及社会各项大型晚会的演出,不断提高专业影响力、知名度。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架构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应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强调以应用性强的课程内容为主导,达到能力和素质的双重培养。
改革课程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第一,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即兴舞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即兴舞的训练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检验。在检验中调整自我,使学生处于创作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导他们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
第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还要鼓励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创造性地塑造人物形象。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采取模拟式、启发式、研讨式、示范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改革考核方式。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对学生成绩考核的新形式。采用课堂观摩、舞台汇报、集中展示等形式进行考试。考试评委由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及客座教授组成,根据学生完成训练项目和剧目角色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在考试评分过程中,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检查和督促作用,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求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及客座教授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考试时,组织家长进行观摩,并要求家长对本课程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对子女的学习进行评价。
2.课程建设
紧紧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优质核心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为重点,修订教学计划、完善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各课程的实训要求及标准,建设试题库。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要求,优化课程建设标准,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重点建设可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特色的、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通过努力争取将《中国古典舞身韵》《舞蹈剧目》两门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并在校级精品课程基础上,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得益于有力的建设措施和有效的政策保障。为了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调动全系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需要制定相关的措施与政策。第一,确立项目立项评审标准;第二,建立动态监督与指导措施;第三,建立奖励激励措施,对获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其作为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的主要条件;第四,建立保障措施,对于立项建设的课程提供相应的启动资金,并尽可能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保障;最后,整合教师资源,提供多媒体教学设备,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与设备支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3.教材建设
在三年建设期内,编写与优质核心课程和网络课程配套的教材。在教材的形式上,坚持多样化,除纸制教材外,还要制作音像教材及课件,做好教材编写工作。
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通过编写优质核心课程和网络课程配套教材,带动舞蹈表演课程教材的整体建设,力争编写出适合高等艺术职业院校舞蹈表演专业的特色教材。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