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近几年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十八大以来[1],党中央把社会治理提到新的高度,对社会治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要,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保障。因此,本文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两方面,探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治理;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02
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现有的社会治理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求正逐渐向着更高层次转移。但当前的社会治理理念、社会治理制度和机制建设,有些方面还比较滞后,面临很多挑战。因此,必须要把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重点去关注,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拓宽发展空间。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一)党委领导
党委领导是中国社会治理的特色。一方面,要把党委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覆盖面宽、联系党员群众广的优势,通过机制引领、组织引领将党建引入社会治理全过程,真正将党建引领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特别是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党员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党员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自动与群众结为命运共同体。因此,党员参与社会治理可以唤醒其存在感和责任感,使其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政府负责
社会治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要发挥三大作用。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基本职能不能缺位,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宏观服务职能,继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贴心的服务。二是建设有限政府,由原来的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避免大包大揽,适当下放职能。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应当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可以办的,交由市场去办;社会组织可以承担的,可以以委托、授权或购买服务等方式转移给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可以承担的,将职能下放给行业协会,由政府进行监督。三是建设法治政府,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并把法治政府建设贯穿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三)社会组织协同
跟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的社會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通过对2020年社会组织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已经突破90万,在数量上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社会组织相对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来讲,仍存在发展缓慢、规模小、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问题。因此,在现有基础上,要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发展,对商业类、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进行重点培养,提高服务能力,壮大社会组织规模。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没有备案登记的社会组织,也要给予关注和支持规范。打通它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协同党和政府做好社会治理工作。
(四)公众参与
目前,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度还不够高,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一大短板,这就要将其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去加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离不开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也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在对社会治理的工作成效进行反馈时,最直观的一个标准就是公众参与是否积极、广泛。一方面要对公众的主体意识进行培养,让公众充分认识到社会治理是所有人的事情,不只是政府的工作。还要运用舆论宣传、教育传播、人际沟通等手段引导公众关注社会治理问题,增强公众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对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人员进行表彰,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政府对社会治理的重视程度,自觉把主体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职责和态度。另一方面,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公民提供多种技能培训,提高公众表达相关诉求以及谈判的能力,整合基层社区、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一个良好的组织平台。
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一)法治保障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个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1]。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层次需求,社会治理必须要以法治作为保障。一方面,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核心内容是依法行政,当前的重点是确保政府各项行政行为符合法律规范。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权力监督,依法规范权力、制约权力。通过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保证社会治理法律规范得到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让法治成为群众共识。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推动形成全民信仰法律、遵守法律、解决问题法律至上的良好环境。
(二)德治教化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在我国社会治理之道就是礼法兼施、德法并举。现在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精神文明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比如道德滑坡以及诚信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在对法治进行培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民素质。一是提高群众社会公德。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公德影响力,利用新闻、报纸、微信等媒体传播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另一方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农村社区可以把乡规民约引入社区治理全过程,大力开展乡风、村风、家风建设,陶冶村民道德情操。二是通过家风对社会良好风气进行塑造。国家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良好家风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三是注重亲情建设,密切邻里关系。 (三)自治强基
群众自治是在社会治理中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标志[2]。因此,要完善群众自治制度,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是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创造机会,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不断创新现有的形式及内容[3]。二是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权利,使群众利益和群眾自治制度做到完美结合。三是提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人翁意识,由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走出社会治理只是政府工作的误区,切实做到社会治理特别是社区治理事事与我有关。
(四)智治支撑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竞争中担任重要角色。利用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在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关键在于建设智慧城市,城市是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最前沿阵地[4]。因此,一是要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智能化基础设施,如水、电、能源交通等进行高标准建设;在城市进行物联网、互联网的综合布局,使数据共享和提取更加便利,这是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二是推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将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进行深度融合,确保城市各领域数据实现全覆盖,使社会治理的相关决策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三是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在运用城市数据时,要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引入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全面深入挖掘城市数据库实时更新和沉淀储备数据。
(五)优化社会治理层级功能
第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社会治理中,市域社会治理是一个新概念。从空间范围来看,市域治理就是国家治理在城市各个区域的具体实施。由于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既包括城市行政区域的城市社区,又包括城市所辖区行政区域的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因此,市域社会治理覆盖范围更加广泛[5],既包括城市社区,也包括农村社区。市域社会治理具有鲜明的枢纽型,它是连接城市以及农村社会治理的纽带。而基层资源有限,只有在市域范围里面,市级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才更有可能统筹资源调度力量,保障基层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些东西。
第二,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绝大多数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都发生在基层,社会治理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基层治理水平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要充分发挥基层的桥头堡作用,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一是向基层放权赋能,制定权责清单,明确划分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2]。建立健全责任清单,推动资源、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人力物力财力下放到基层,全力解决“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为基层创造更加充分、更加高效的干事条件。二是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网格化可以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运行机制,群众出门就是网格,需求反映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三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队伍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推动社会治理至少要有五支专业的队伍,要有专业的群众工作者队伍、专业的网格管理员队伍、专业的志愿者队伍、专业的应急管理队伍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
参考文献:
[1]鲍绍坤.坚持科学法治理论指引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J].社会治理法治前沿年刊,2018(1):1-5.
[2]陈一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21-01-22(9).
[3]王大广.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首都实践及其现实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9(1):126-133.
[4]何勤华,吴怡.晚近20年英美法理学发展评析——以夏皮罗等人的实践差异命题、法律规划理论为中心[J].法治现代化研究,2020,4(6):10-25.
[5]陈成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蕴含与实践路向[J].人民周刊,2019(23):62-63.
(责任编辑:董维)
收稿日期:2021-04-15 修改日期:2021-07-06
作者简介:冯聪(1986—),女,山东招远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关键词:治理;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02
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现有的社会治理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求正逐渐向着更高层次转移。但当前的社会治理理念、社会治理制度和机制建设,有些方面还比较滞后,面临很多挑战。因此,必须要把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重点去关注,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拓宽发展空间。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一)党委领导
党委领导是中国社会治理的特色。一方面,要把党委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覆盖面宽、联系党员群众广的优势,通过机制引领、组织引领将党建引入社会治理全过程,真正将党建引领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特别是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党员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党员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自动与群众结为命运共同体。因此,党员参与社会治理可以唤醒其存在感和责任感,使其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政府负责
社会治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要发挥三大作用。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基本职能不能缺位,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宏观服务职能,继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贴心的服务。二是建设有限政府,由原来的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避免大包大揽,适当下放职能。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应当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可以办的,交由市场去办;社会组织可以承担的,可以以委托、授权或购买服务等方式转移给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可以承担的,将职能下放给行业协会,由政府进行监督。三是建设法治政府,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并把法治政府建设贯穿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三)社会组织协同
跟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的社會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通过对2020年社会组织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已经突破90万,在数量上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社会组织相对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来讲,仍存在发展缓慢、规模小、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问题。因此,在现有基础上,要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发展,对商业类、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进行重点培养,提高服务能力,壮大社会组织规模。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没有备案登记的社会组织,也要给予关注和支持规范。打通它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协同党和政府做好社会治理工作。
(四)公众参与
目前,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度还不够高,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一大短板,这就要将其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去加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离不开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也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在对社会治理的工作成效进行反馈时,最直观的一个标准就是公众参与是否积极、广泛。一方面要对公众的主体意识进行培养,让公众充分认识到社会治理是所有人的事情,不只是政府的工作。还要运用舆论宣传、教育传播、人际沟通等手段引导公众关注社会治理问题,增强公众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对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人员进行表彰,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政府对社会治理的重视程度,自觉把主体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职责和态度。另一方面,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公民提供多种技能培训,提高公众表达相关诉求以及谈判的能力,整合基层社区、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一个良好的组织平台。
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一)法治保障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个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1]。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层次需求,社会治理必须要以法治作为保障。一方面,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核心内容是依法行政,当前的重点是确保政府各项行政行为符合法律规范。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权力监督,依法规范权力、制约权力。通过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保证社会治理法律规范得到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让法治成为群众共识。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推动形成全民信仰法律、遵守法律、解决问题法律至上的良好环境。
(二)德治教化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在我国社会治理之道就是礼法兼施、德法并举。现在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精神文明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比如道德滑坡以及诚信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在对法治进行培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民素质。一是提高群众社会公德。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公德影响力,利用新闻、报纸、微信等媒体传播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另一方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农村社区可以把乡规民约引入社区治理全过程,大力开展乡风、村风、家风建设,陶冶村民道德情操。二是通过家风对社会良好风气进行塑造。国家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良好家风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三是注重亲情建设,密切邻里关系。 (三)自治强基
群众自治是在社会治理中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标志[2]。因此,要完善群众自治制度,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是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创造机会,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不断创新现有的形式及内容[3]。二是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权利,使群众利益和群眾自治制度做到完美结合。三是提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人翁意识,由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走出社会治理只是政府工作的误区,切实做到社会治理特别是社区治理事事与我有关。
(四)智治支撑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竞争中担任重要角色。利用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在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关键在于建设智慧城市,城市是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最前沿阵地[4]。因此,一是要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智能化基础设施,如水、电、能源交通等进行高标准建设;在城市进行物联网、互联网的综合布局,使数据共享和提取更加便利,这是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二是推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将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进行深度融合,确保城市各领域数据实现全覆盖,使社会治理的相关决策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三是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在运用城市数据时,要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引入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全面深入挖掘城市数据库实时更新和沉淀储备数据。
(五)优化社会治理层级功能
第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社会治理中,市域社会治理是一个新概念。从空间范围来看,市域治理就是国家治理在城市各个区域的具体实施。由于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既包括城市行政区域的城市社区,又包括城市所辖区行政区域的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因此,市域社会治理覆盖范围更加广泛[5],既包括城市社区,也包括农村社区。市域社会治理具有鲜明的枢纽型,它是连接城市以及农村社会治理的纽带。而基层资源有限,只有在市域范围里面,市级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才更有可能统筹资源调度力量,保障基层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些东西。
第二,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绝大多数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都发生在基层,社会治理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基层治理水平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要充分发挥基层的桥头堡作用,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一是向基层放权赋能,制定权责清单,明确划分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2]。建立健全责任清单,推动资源、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人力物力财力下放到基层,全力解决“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为基层创造更加充分、更加高效的干事条件。二是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网格化可以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运行机制,群众出门就是网格,需求反映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三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队伍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推动社会治理至少要有五支专业的队伍,要有专业的群众工作者队伍、专业的网格管理员队伍、专业的志愿者队伍、专业的应急管理队伍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
参考文献:
[1]鲍绍坤.坚持科学法治理论指引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J].社会治理法治前沿年刊,2018(1):1-5.
[2]陈一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21-01-22(9).
[3]王大广.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首都实践及其现实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9(1):126-133.
[4]何勤华,吴怡.晚近20年英美法理学发展评析——以夏皮罗等人的实践差异命题、法律规划理论为中心[J].法治现代化研究,2020,4(6):10-25.
[5]陈成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蕴含与实践路向[J].人民周刊,2019(23):62-63.
(责任编辑:董维)
收稿日期:2021-04-15 修改日期:2021-07-06
作者简介:冯聪(1986—),女,山东招远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