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结合起来,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问题变具体,复杂问题变简单,帮助学生获得准确的数学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分数问题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空间形式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图形”,也就是说数学研究总是围绕着“数”与“形”进行的,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结合起来,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既具有“数的特征”,又具有“形的特征”,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问题变具体,复杂问题变简单,帮助学生获得准确的数学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结合分数问题的教学谈谈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
一、 在计算教学中借助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算法,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算理,即“为什么这样算?”比如分数的乘除法算法不难,但是算理却很难理解。在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时,课本是结合具体的情境:求12公顷的15是多少、12公顷的35是多少?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很快列出算式:12×15、12×35,结果是多少,怎样计算呢?此时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然后根据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用折一折、画一画等直观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验证:
上图中,清楚的看到,求12公顷的15就是把12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相当于把1公顷平均分成了(2×5)份,取了其中的一份,即12×5×1=1×12×5=110,所以12×15=12×5×1=1×12×5=110(公顷)
同理:12×35=12×5×3=1×32×5=310(公顷)
这样通过画图的方法,不仅使问题简明直观,对算理理解透,计算方法也就轻松掌握了,而且還有效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分数的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利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策略表示题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出本质的特征。如:教学“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他的体重比爸爸轻8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时,注重凸显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利用画图的策略帮助思考。
在指导学生画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①先画哪个数量?为什么?(先画爸爸的体重,因为它是比较的标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单位“1”)②在画表示小明体重的线段时,怎么画?在这里,要让学生明白要把表示爸爸体重的线段平均分成15段,表示小明体重的线段比表示爸爸体重的线段短,短的部分相当于这样的8段。这样,边思考边把条件和问题简单明了地标注在图上,清晰直观地把数量关系呈现出来了,学生表象清晰,思维清楚,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理解透彻,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 在讲评练习时利用数形结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易出现错误或易混淆的内容,教师可充分利用“形”,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表象,引发联想,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得出结论。
在分数问题的练习中,我们经学碰到这类问题:把一条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这条绳子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题目表述字数不多,结构也很简单,问题也很相似,都是求几分之几,能选用的条件也很有限,用谁除以谁呢?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此类题目是茫然的,此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让其理解问题所表达的含义,鼓励学生按照题意画图然后标注条件,那么,当他们画完图后也就理解题目的结构了,剩下的只需对图思考,选用有效的条件,就可以写出答案了;又如:甲数比乙数多14,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这道题看似简单,实际很难理解,但是只要画出线段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甲数比乙数多14,乙数就比甲数少15。
在一次单元测试中有道题: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是客车的35,此时货车距中点还有3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我在讲评时,抓住这道题的特点,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发思考,学生根据线段图能很快的说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并列式作答,将复杂的文字叙述转化为图形进行分析,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达到了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利用习题资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同进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形转化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引导学生由怕数学变成爱数学。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2011.
[2] 顾志能.对“几何直观”概念的几点辨析[J].
作者简介:郝想容,广东省珠海市,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唐家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分数问题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空间形式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图形”,也就是说数学研究总是围绕着“数”与“形”进行的,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结合起来,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既具有“数的特征”,又具有“形的特征”,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问题变具体,复杂问题变简单,帮助学生获得准确的数学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结合分数问题的教学谈谈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
一、 在计算教学中借助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算法,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算理,即“为什么这样算?”比如分数的乘除法算法不难,但是算理却很难理解。在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时,课本是结合具体的情境:求12公顷的15是多少、12公顷的35是多少?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很快列出算式:12×15、12×35,结果是多少,怎样计算呢?此时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然后根据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用折一折、画一画等直观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验证:
上图中,清楚的看到,求12公顷的15就是把12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相当于把1公顷平均分成了(2×5)份,取了其中的一份,即12×5×1=1×12×5=110,所以12×15=12×5×1=1×12×5=110(公顷)
同理:12×35=12×5×3=1×32×5=310(公顷)
这样通过画图的方法,不仅使问题简明直观,对算理理解透,计算方法也就轻松掌握了,而且還有效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分数的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利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策略表示题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出本质的特征。如:教学“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他的体重比爸爸轻8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时,注重凸显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利用画图的策略帮助思考。
在指导学生画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①先画哪个数量?为什么?(先画爸爸的体重,因为它是比较的标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单位“1”)②在画表示小明体重的线段时,怎么画?在这里,要让学生明白要把表示爸爸体重的线段平均分成15段,表示小明体重的线段比表示爸爸体重的线段短,短的部分相当于这样的8段。这样,边思考边把条件和问题简单明了地标注在图上,清晰直观地把数量关系呈现出来了,学生表象清晰,思维清楚,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理解透彻,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 在讲评练习时利用数形结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易出现错误或易混淆的内容,教师可充分利用“形”,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表象,引发联想,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得出结论。
在分数问题的练习中,我们经学碰到这类问题:把一条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这条绳子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题目表述字数不多,结构也很简单,问题也很相似,都是求几分之几,能选用的条件也很有限,用谁除以谁呢?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此类题目是茫然的,此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让其理解问题所表达的含义,鼓励学生按照题意画图然后标注条件,那么,当他们画完图后也就理解题目的结构了,剩下的只需对图思考,选用有效的条件,就可以写出答案了;又如:甲数比乙数多14,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这道题看似简单,实际很难理解,但是只要画出线段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甲数比乙数多14,乙数就比甲数少15。
在一次单元测试中有道题: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是客车的35,此时货车距中点还有3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我在讲评时,抓住这道题的特点,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发思考,学生根据线段图能很快的说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并列式作答,将复杂的文字叙述转化为图形进行分析,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达到了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利用习题资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同进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形转化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引导学生由怕数学变成爱数学。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2011.
[2] 顾志能.对“几何直观”概念的几点辨析[J].
作者简介:郝想容,广东省珠海市,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唐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