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核心素养是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科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针对“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将分析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随后从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置问题、重视实验教学、融入生活元素、开展小组活动、作业分层设计、优化课堂评价几个层面来系统地分析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实践
现如今,教育教学的目标已经从过去的三维目标升华到了核心素养方面,这是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和进步的直接体现,但与此同时这也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直面新的契机和挑战,以新课程和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为指引,以科学学科的基本特性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出发点,来探索各种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构建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结构体系,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好小学科学,并从科学学习中实现各方面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
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对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分析如下:小学低段学生思维处于起步阶段,对自然和社会的经验很少,主要通过观察和动手做的方式来认知和接触世界,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一般局限于外部特征;小学中段学生年级学生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进行较抽象概念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语言表达、自主探究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小学高段学生的思维向着抽象的层次发展,具备更强的自我意识和综合学习的能力,愿意尝试自己独立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据笔者对本班学生的长期观察发现,班级学生共分为两个流派,一部分学生喜欢科学事物探索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另一部分学生则喜欢投入到科学实践中,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在总结学生学习特点后,笔者会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良好氛围的课堂。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行为的心理趋向,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和动机,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具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渗透。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转变并优化教学的方式,打破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來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来辅助教学,将科学知识以图像、动画、短片或者音效等形式呈现出来,营造出直观、形象且鲜活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
例如,在教授《身体的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理论讲解进行授课,这种授课模式单纯通过语言对身体结构进行介绍,很容易让学生们对知识产生模糊的认知,所以,笔者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来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们对知识的认知。上课后,笔者直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漫画绘制的人体内部结构图,虽然图片以漫画的形成呈现,但是身体各结构分布都是按照原图一比一绘制而成,以漫画呈现的目的是优化各器官的形态,防止小学生产生排斥的心理,随着课程的发展,笔者再利用信息技术对身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学生们对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身体每个部位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爱护身体的意识。这样,笔者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而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的开始的,这也就充分表明了问题设置和提出对于激活和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的基本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去研读教材课本,把握科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来合理设置问题,保证问题的针对性、启发性和逻辑性。此外,教师还要找准时机向学生进行提问,以真正发挥出问题的作用,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深入思考、模型建构、科学推理和创新论证,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磁铁的两极》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而在本节课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到了磁铁的磁性,所以,在课程开始后,笔者先带领学生们巩固之前所学知识,通过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被激活,这时,笔者再引出本节课程的内容,并再次设置提问,如,笔者先呈现一块磁铁与一颗小铁球的位置,然后向学生们回答,铁铁附近的小铁球会怎样?这时学生们会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待学生们回答完后,笔者再松开手中的小铁球,让学生们观察小铁球的变化。每次在提出问题和回答完问题后,笔者都会对问题进行实践演示,以便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这样,笔者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则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所以说,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并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实验教学在整个科学教育体系中的比重,积极地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验教学活动,并彰显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给足学生自主实验和实践操作的机会,鼓励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设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探究实验结果,让学生强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发现科学规律,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探究素养。
例如,在教授《点亮小灯泡》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们学会正确连接电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课程所涉及到了的电路连接为最基础的电路图。首先,笔者为学生们介绍,电灯为什么会亮,让学生们初步认识电路图,然后,笔者再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下发给学生们,并演示正确的连接方法,让学生们记住线路的连接以及小灯泡是否会发亮,随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尝试连接,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电路连接的理解与记忆。在实验过程中,笔者会观察学生们的实验步骤,当发现学生们遇到问题时,会及时帮助学生们完善实验方法,同时,笔者还会让学生们边操作边记录数据,并增加小电池的数量,观察小灯泡的亮度。这样,笔者通过重视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融入生活元素,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科学知识更是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只有将这种关联延伸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够切实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并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所以说,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积极拓展原有的教学思路和范围,从现实生活出发,去观察、挖掘并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已有体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元素,并巧妙地融入到科学教学过程中,以此来还原和创设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氛围中,去感受科学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可以以生活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最终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素养。
例如,在教授《食物的营养》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以及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实际上,本节课程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引入生活元素为学生们进行教学。首先,笔者让学生们回顾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吃一些什么食物,然后再根据学生们说出的食物来分析其中包含的营养成分,让学生们了解食物中哪些营养成分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笔者通过融入生活元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认知。
(五)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强调和倡导的有效教学方式,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的封闭状态,充分活跃教学的氛围,优化学生间的关系和状态,并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统一性的授课形式,坚持并落实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尝试在了解学生学习成绩、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要素的基础上,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标准和原则来进行科学的分组,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探讨、互动和交流,实现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让学生在合作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滑动与滚动》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滑动摩擦力,考虑到课程的特点,笔者决定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首先,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们进行分组,划分为多个小组,然后,笔者再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滚动、滑动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任务下发后,笔者再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会在各小组内进行巡回,目的是监督学生们的讨论,防止学生们讨论一些与课程无关的话题,当讨论结束后,笔者再选择几个小组上台回答问题,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这样,笔者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作业分层设计,满足所有学生需求
作业是能够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与运用。但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科学教师多布置统一性的作业,让不同学习能力和层次的学生都完成难度相同的作业,这不仅会使优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与突破,还会打击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依据科学教学的内容来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使作业包含不同的难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作业的完成中实现知识的有效巩固与掌握。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针对同一道题目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真正實现“补差”和“提优”。
例如,在教授《光的反射》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理解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在课程结束后,为了巩固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笔者设置了课后作业,在布置作业时,笔者考虑到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笔者将作者分层设计,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会设置一些简单的作业,通过一些指导线索来完成实践操作,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怎会安排一些探究性较强的内容。这样,笔者通过作业分层设计,满足了所有学生的需求。
(七)优化课堂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行为的直接反馈,是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促进核心素养落实转化的重要保障。所以说,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关注并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不再以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为主,而是积极构建科学、多元的课堂评价机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结果,适当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可以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具备学习的自信心,能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授《杠杆的科学》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忽视对课堂评价环节,实际上,课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笔者在课程中便会根据学生们的表现对学生们进行评价,通过这个环节来激活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笔者还会设置课堂检测环节,了解学生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并根据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们进行评价。这样,笔者通过优化课堂评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总而言之,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来组织、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立德树人工程的关键所在。所以说,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应当时刻关注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变化,把握全新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能够以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为指引,以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基础,以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途径,来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与有效渗透,让小学科学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并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欧阳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178.
[2] 王海勇.优化探究实验引导 提升科学核心素养[J].内蒙古教育,2017(10):76-77.
[3] 王敏.凝练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J].天津科技,2017,44(04):7-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实践
现如今,教育教学的目标已经从过去的三维目标升华到了核心素养方面,这是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和进步的直接体现,但与此同时这也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直面新的契机和挑战,以新课程和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为指引,以科学学科的基本特性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出发点,来探索各种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构建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结构体系,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好小学科学,并从科学学习中实现各方面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
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对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分析如下:小学低段学生思维处于起步阶段,对自然和社会的经验很少,主要通过观察和动手做的方式来认知和接触世界,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一般局限于外部特征;小学中段学生年级学生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进行较抽象概念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语言表达、自主探究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小学高段学生的思维向着抽象的层次发展,具备更强的自我意识和综合学习的能力,愿意尝试自己独立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据笔者对本班学生的长期观察发现,班级学生共分为两个流派,一部分学生喜欢科学事物探索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另一部分学生则喜欢投入到科学实践中,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在总结学生学习特点后,笔者会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良好氛围的课堂。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行为的心理趋向,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和动机,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具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渗透。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转变并优化教学的方式,打破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來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来辅助教学,将科学知识以图像、动画、短片或者音效等形式呈现出来,营造出直观、形象且鲜活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
例如,在教授《身体的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理论讲解进行授课,这种授课模式单纯通过语言对身体结构进行介绍,很容易让学生们对知识产生模糊的认知,所以,笔者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来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们对知识的认知。上课后,笔者直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漫画绘制的人体内部结构图,虽然图片以漫画的形成呈现,但是身体各结构分布都是按照原图一比一绘制而成,以漫画呈现的目的是优化各器官的形态,防止小学生产生排斥的心理,随着课程的发展,笔者再利用信息技术对身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学生们对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身体每个部位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爱护身体的意识。这样,笔者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而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的开始的,这也就充分表明了问题设置和提出对于激活和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的基本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去研读教材课本,把握科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来合理设置问题,保证问题的针对性、启发性和逻辑性。此外,教师还要找准时机向学生进行提问,以真正发挥出问题的作用,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深入思考、模型建构、科学推理和创新论证,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磁铁的两极》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而在本节课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到了磁铁的磁性,所以,在课程开始后,笔者先带领学生们巩固之前所学知识,通过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被激活,这时,笔者再引出本节课程的内容,并再次设置提问,如,笔者先呈现一块磁铁与一颗小铁球的位置,然后向学生们回答,铁铁附近的小铁球会怎样?这时学生们会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待学生们回答完后,笔者再松开手中的小铁球,让学生们观察小铁球的变化。每次在提出问题和回答完问题后,笔者都会对问题进行实践演示,以便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这样,笔者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则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所以说,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并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实验教学在整个科学教育体系中的比重,积极地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验教学活动,并彰显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给足学生自主实验和实践操作的机会,鼓励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设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探究实验结果,让学生强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发现科学规律,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探究素养。
例如,在教授《点亮小灯泡》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们学会正确连接电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课程所涉及到了的电路连接为最基础的电路图。首先,笔者为学生们介绍,电灯为什么会亮,让学生们初步认识电路图,然后,笔者再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下发给学生们,并演示正确的连接方法,让学生们记住线路的连接以及小灯泡是否会发亮,随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尝试连接,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电路连接的理解与记忆。在实验过程中,笔者会观察学生们的实验步骤,当发现学生们遇到问题时,会及时帮助学生们完善实验方法,同时,笔者还会让学生们边操作边记录数据,并增加小电池的数量,观察小灯泡的亮度。这样,笔者通过重视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融入生活元素,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科学知识更是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只有将这种关联延伸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够切实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并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所以说,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积极拓展原有的教学思路和范围,从现实生活出发,去观察、挖掘并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已有体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元素,并巧妙地融入到科学教学过程中,以此来还原和创设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氛围中,去感受科学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可以以生活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最终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素养。
例如,在教授《食物的营养》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以及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实际上,本节课程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引入生活元素为学生们进行教学。首先,笔者让学生们回顾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吃一些什么食物,然后再根据学生们说出的食物来分析其中包含的营养成分,让学生们了解食物中哪些营养成分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笔者通过融入生活元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认知。
(五)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强调和倡导的有效教学方式,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的封闭状态,充分活跃教学的氛围,优化学生间的关系和状态,并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统一性的授课形式,坚持并落实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尝试在了解学生学习成绩、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要素的基础上,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标准和原则来进行科学的分组,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探讨、互动和交流,实现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让学生在合作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滑动与滚动》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滑动摩擦力,考虑到课程的特点,笔者决定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首先,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们进行分组,划分为多个小组,然后,笔者再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滚动、滑动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任务下发后,笔者再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会在各小组内进行巡回,目的是监督学生们的讨论,防止学生们讨论一些与课程无关的话题,当讨论结束后,笔者再选择几个小组上台回答问题,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这样,笔者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作业分层设计,满足所有学生需求
作业是能够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与运用。但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科学教师多布置统一性的作业,让不同学习能力和层次的学生都完成难度相同的作业,这不仅会使优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与突破,还会打击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依据科学教学的内容来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使作业包含不同的难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作业的完成中实现知识的有效巩固与掌握。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针对同一道题目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真正實现“补差”和“提优”。
例如,在教授《光的反射》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理解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在课程结束后,为了巩固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笔者设置了课后作业,在布置作业时,笔者考虑到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笔者将作者分层设计,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会设置一些简单的作业,通过一些指导线索来完成实践操作,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怎会安排一些探究性较强的内容。这样,笔者通过作业分层设计,满足了所有学生的需求。
(七)优化课堂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行为的直接反馈,是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促进核心素养落实转化的重要保障。所以说,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关注并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不再以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为主,而是积极构建科学、多元的课堂评价机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结果,适当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可以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具备学习的自信心,能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授《杠杆的科学》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忽视对课堂评价环节,实际上,课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笔者在课程中便会根据学生们的表现对学生们进行评价,通过这个环节来激活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笔者还会设置课堂检测环节,了解学生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并根据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们进行评价。这样,笔者通过优化课堂评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总而言之,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来组织、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立德树人工程的关键所在。所以说,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应当时刻关注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变化,把握全新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能够以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为指引,以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基础,以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途径,来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与有效渗透,让小学科学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并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欧阳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178.
[2] 王海勇.优化探究实验引导 提升科学核心素养[J].内蒙古教育,2017(10):76-77.
[3] 王敏.凝练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J].天津科技,2017,44(0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