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中,教师要改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资源和手段,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状态,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化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激发教学活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更新观念,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过程,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教学方法;初中语文;课堂;应用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和推进,传统的单一灌输教法的弊端日益突出,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推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设置课堂悬念、创设课堂结构、结合信息技术、转变传统观念四个方面出发,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论述初中语文课堂上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设置课堂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期望,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展开主动探究,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和倾向,认真研读和掌握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设定问题,合理设置教学时间,进行巧妙的课堂提问,实现悬念情境的有效创设,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期望,促使学生展开主动地思考和探究。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去熟读课文,揣摩课文语句,初步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随后,笔者围绕文章内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基调?这样的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答案。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笔者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从哪一句话中能抓住作者的人生感悟與赞美?面对这些问题时,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创设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教学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根据对学生整体认知的了解,科学地进行分组分配,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展示自我;其次,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内的积极沟通、讨论、互动、交流,分享观点和看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建构开放多元的教学结构体系。
以“春”这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在开课前将学生分成五组,每组五人,小组成员划分好后,笔者开展正式的教学活动。上课后,笔者先让各组体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述的方法。然后,从文本中筛选出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任务,其任务是:文中所写的春雨有什么特点?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在描写春草图时抓住了其什么特点?在任务下发后,笔者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分析。
三、结合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理解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即时等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创新知识呈现的形式,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语言讲解加黑板板书的方式和手段,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辅助语文课堂教学,以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知识,从视觉和听觉等多层面刺激学生感官感官,优化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间的关联,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的时候,笔者并没有在课堂上直接进行教学,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济南冬天的景色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由此,笔者抓住了学生的情感,引导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阅读课文,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加深对课文场景的理解。
四、转变传统观念,营造和谐氛围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与教学行为之间的直接影响因素,只有树立一种创新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有效进行。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把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完全抛弃诸如“以师为本”、“师道尊严”等落后思想的束缚和影响,肯定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更加主动、全面地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在“猫”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首先给学生一个机会去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之后,再让学生围绕文章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阅读收获。笔者通过这一环节,使课堂成为一种自由、平等的气氛,与学生的思想对话,对话中笔者会用比较亲切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总之,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实施多元教学,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改革与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正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紧紧抓住课程改革发展的根本与实质,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出发点,推进设置课堂悬念、创设课堂结构、结合信息技术、转变传统观念等多元化方法的应用,以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和高效。
参考文献:
[1]牛强.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83+87.
[2]李勇.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56-57.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教学方法;初中语文;课堂;应用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和推进,传统的单一灌输教法的弊端日益突出,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推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设置课堂悬念、创设课堂结构、结合信息技术、转变传统观念四个方面出发,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论述初中语文课堂上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设置课堂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期望,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展开主动探究,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和倾向,认真研读和掌握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设定问题,合理设置教学时间,进行巧妙的课堂提问,实现悬念情境的有效创设,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期望,促使学生展开主动地思考和探究。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去熟读课文,揣摩课文语句,初步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随后,笔者围绕文章内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基调?这样的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答案。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笔者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从哪一句话中能抓住作者的人生感悟與赞美?面对这些问题时,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创设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教学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根据对学生整体认知的了解,科学地进行分组分配,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展示自我;其次,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内的积极沟通、讨论、互动、交流,分享观点和看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建构开放多元的教学结构体系。
以“春”这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在开课前将学生分成五组,每组五人,小组成员划分好后,笔者开展正式的教学活动。上课后,笔者先让各组体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述的方法。然后,从文本中筛选出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任务,其任务是:文中所写的春雨有什么特点?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在描写春草图时抓住了其什么特点?在任务下发后,笔者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分析。
三、结合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理解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即时等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创新知识呈现的形式,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语言讲解加黑板板书的方式和手段,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辅助语文课堂教学,以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知识,从视觉和听觉等多层面刺激学生感官感官,优化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间的关联,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的时候,笔者并没有在课堂上直接进行教学,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济南冬天的景色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由此,笔者抓住了学生的情感,引导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阅读课文,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加深对课文场景的理解。
四、转变传统观念,营造和谐氛围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与教学行为之间的直接影响因素,只有树立一种创新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有效进行。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把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完全抛弃诸如“以师为本”、“师道尊严”等落后思想的束缚和影响,肯定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更加主动、全面地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在“猫”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首先给学生一个机会去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之后,再让学生围绕文章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阅读收获。笔者通过这一环节,使课堂成为一种自由、平等的气氛,与学生的思想对话,对话中笔者会用比较亲切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总之,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实施多元教学,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改革与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正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紧紧抓住课程改革发展的根本与实质,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出发点,推进设置课堂悬念、创设课堂结构、结合信息技术、转变传统观念等多元化方法的应用,以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和高效。
参考文献:
[1]牛强.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83+87.
[2]李勇.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