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伦理学也称生态伦理学,是一种主张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之外的非人类存在物身上去的伦理学。环境问题的加剧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和重视探究,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伦理思潮——动物伦理,构成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重要理论。
关键词:生态伦理学;非人类保护主义;动物伦理;动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N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30-01
在西方国家,最早出现了“动物伦理”一说,动物伦理学是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信 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 是一门尊重动物的价值和权利的新的伦理学说。
一、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不应该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与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普通一员,应当将到关怀扩展到整个生态体统,非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了三种主要的理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生态伦理学。
(一)自然价值论生态伦理学。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自然价值论生态伦理学”,提出了一种自然价值论的生态伦理学体系,认为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的属性,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自然界的价值是客观的。其主张应该遵循自然,把生态规律转化为道德义务。①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应该是对地球生态系统之美丽、完整和稳定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对它施暴。
(二)大地伦理学。以莱奥波尔德为代表的“大地伦理学”以扩展道德共同体的边界作为其崇高的任务。②大地伦理学致力于改变人类的地位,从人类是大地――社会的征服者,转变为人是其中的普通的成员与公民。大地伦理学倡导确立一种新的伦理价值尺度和新的道德原则,人类应当彻底改变以单一经济私利为基础的自然保护体系,改变流行的价值尺度,确立新的价值尺度,大地伦理学的价值尺度,应当从“什么是道德的,以及什么是道德权利,同时什么是经济上的应付手段的角度,去检验每一个问题。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二、东西方动物伦理的共识与对比
一是西方基于生态资源保护和关注人类健康角度的动物伦理审慎理论。该理论认为野生动物不但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而且野生动物生态物种的存在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生物链的平衡与稳定,从人类自利的视角提出保护动物意义重大。
而在东方,儒家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主导着历朝历代的环境及动物伦理思想。儒家孟子曾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古也有 “四不食之戒”的说法:“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苏轼“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也是恻隐之心的体现。可以看出,西方的仁慈理论与中国传统的仁爱恻隐之心如出一辙。对于保护生态、保护动物,后世历朝历代都遵循古训。可见,西方的审慎理论与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完全一致。
二是西方基于对动物的爱心角度的仁慈理论。历史上许多西方著名思想家都反对残忍地对待动物,认为动物能够感受到痛苦,仁慈地对待动物是人性的内在要求。对动物折磨、残杀是人性发育不完整和欠缺的表现。③
三是西方基于动物具有生活主体地位的动物权利论。该理论认为动物有一种道德权利,享有不遭受、不应遭受痛苦的权利,不能仅把它们当做一种促进人类福利的工具来对待。非人类中心主义者看来,非人存在者也是道德主体,对非人存在者也应该讲道德。
总之从19世纪以来,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后的欧洲,人与动物的关系已经成为伦理道德关怀的重大课题,对其关注的结果是各种官方、民间的保护组织的大量建立、各种有组织的动物福利运动的开展及动物福利立法的建立和完善。
除了中国佛家对众生生命的深层研究之外,中西动物伦理的其他思想也是很接近的,可以说,中西方对于动物伦理思想研究是殊途同归。④虽然中华文化中的动物伦理思想要比西方当代的动物伦理思想更深入,但我国当代动物伦理实践落后于西方国家。
三、践行动物伦理,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核心是公平与和谐,公平包括代际公平以及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间的代内公平;和谐则是指全球范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⑤在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中,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认为人具有理性,具有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的强大力量,然而人类应该站在相对平等的立场尊重的善待其他动物。⑥大多数时候杀死动物是为了食用,当然这种杀也要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这是自然规则,虐待动物是天理不容,除了人以外没有动物会为了生存以外的目的就杀死别的动物,但有些时候也不光是为了食物,比如威胁到它的生存。所以将其杀死的时候,也应该尽量采用人道的方法,即快速地杀死它们,减少它们的痛苦。
四、总结
动物伦理学既是伦理学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其主要机制有三大方面:一是由于人类道德进步及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呼吁善待动物的结果;二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野生动物种的大规模加速灭绝引起人们的忧,激发人们探究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动物的角色、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逻辑延伸;三是现实生活中虐待动物的现象随处可见,从而引发反对虐待动物的动物福利运动和动物权利运动,动物福利运动与动物权利运动又需要新的理论武器来加以指导,这也使动物伦理学趋于时代性,紧迫性并被人类所重视。
注释:
①卢风. 应用伦理学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②邱仁宗. 动物权利何以可能 书摘 2003-2
③田海舰. 儒家动物生态伦理思想新探[J]. 孔子研究,2007 (3):85-90.
④莽萍.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中国古代生态与动物伦理概观[J]. 社会科学研究,2009 (3):153-158.
⑤孙江. 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看动物权利的理论基础[J]. 河北法学,2009 (4):146-150.第三期
⑥莽萍. 动物福利与动物伦理[J]. 肉品卫生,2005 (11):34-38.
参考文献:
[1]卢风.应用伦理学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
[2]邱仁宗.动物权利何以可能 书摘 2003-2
[3]田海舰.儒家动物生态伦理思想新探[J]. 孔子研究,2007 (3):85-90.
[4]莽萍.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中国古代生态与动物伦理概观[J]. 社会科学研究,2009 (3):153-158.
作者简介:朱希帆,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
关键词:生态伦理学;非人类保护主义;动物伦理;动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N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30-01
在西方国家,最早出现了“动物伦理”一说,动物伦理学是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信 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 是一门尊重动物的价值和权利的新的伦理学说。
一、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不应该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与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普通一员,应当将到关怀扩展到整个生态体统,非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了三种主要的理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生态伦理学。
(一)自然价值论生态伦理学。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自然价值论生态伦理学”,提出了一种自然价值论的生态伦理学体系,认为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的属性,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自然界的价值是客观的。其主张应该遵循自然,把生态规律转化为道德义务。①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应该是对地球生态系统之美丽、完整和稳定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对它施暴。
(二)大地伦理学。以莱奥波尔德为代表的“大地伦理学”以扩展道德共同体的边界作为其崇高的任务。②大地伦理学致力于改变人类的地位,从人类是大地――社会的征服者,转变为人是其中的普通的成员与公民。大地伦理学倡导确立一种新的伦理价值尺度和新的道德原则,人类应当彻底改变以单一经济私利为基础的自然保护体系,改变流行的价值尺度,确立新的价值尺度,大地伦理学的价值尺度,应当从“什么是道德的,以及什么是道德权利,同时什么是经济上的应付手段的角度,去检验每一个问题。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二、东西方动物伦理的共识与对比
一是西方基于生态资源保护和关注人类健康角度的动物伦理审慎理论。该理论认为野生动物不但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而且野生动物生态物种的存在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生物链的平衡与稳定,从人类自利的视角提出保护动物意义重大。
而在东方,儒家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主导着历朝历代的环境及动物伦理思想。儒家孟子曾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古也有 “四不食之戒”的说法:“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苏轼“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也是恻隐之心的体现。可以看出,西方的仁慈理论与中国传统的仁爱恻隐之心如出一辙。对于保护生态、保护动物,后世历朝历代都遵循古训。可见,西方的审慎理论与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完全一致。
二是西方基于对动物的爱心角度的仁慈理论。历史上许多西方著名思想家都反对残忍地对待动物,认为动物能够感受到痛苦,仁慈地对待动物是人性的内在要求。对动物折磨、残杀是人性发育不完整和欠缺的表现。③
三是西方基于动物具有生活主体地位的动物权利论。该理论认为动物有一种道德权利,享有不遭受、不应遭受痛苦的权利,不能仅把它们当做一种促进人类福利的工具来对待。非人类中心主义者看来,非人存在者也是道德主体,对非人存在者也应该讲道德。
总之从19世纪以来,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后的欧洲,人与动物的关系已经成为伦理道德关怀的重大课题,对其关注的结果是各种官方、民间的保护组织的大量建立、各种有组织的动物福利运动的开展及动物福利立法的建立和完善。
除了中国佛家对众生生命的深层研究之外,中西动物伦理的其他思想也是很接近的,可以说,中西方对于动物伦理思想研究是殊途同归。④虽然中华文化中的动物伦理思想要比西方当代的动物伦理思想更深入,但我国当代动物伦理实践落后于西方国家。
三、践行动物伦理,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核心是公平与和谐,公平包括代际公平以及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间的代内公平;和谐则是指全球范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⑤在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中,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认为人具有理性,具有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的强大力量,然而人类应该站在相对平等的立场尊重的善待其他动物。⑥大多数时候杀死动物是为了食用,当然这种杀也要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这是自然规则,虐待动物是天理不容,除了人以外没有动物会为了生存以外的目的就杀死别的动物,但有些时候也不光是为了食物,比如威胁到它的生存。所以将其杀死的时候,也应该尽量采用人道的方法,即快速地杀死它们,减少它们的痛苦。
四、总结
动物伦理学既是伦理学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其主要机制有三大方面:一是由于人类道德进步及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呼吁善待动物的结果;二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野生动物种的大规模加速灭绝引起人们的忧,激发人们探究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动物的角色、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逻辑延伸;三是现实生活中虐待动物的现象随处可见,从而引发反对虐待动物的动物福利运动和动物权利运动,动物福利运动与动物权利运动又需要新的理论武器来加以指导,这也使动物伦理学趋于时代性,紧迫性并被人类所重视。
注释:
①卢风. 应用伦理学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②邱仁宗. 动物权利何以可能 书摘 2003-2
③田海舰. 儒家动物生态伦理思想新探[J]. 孔子研究,2007 (3):85-90.
④莽萍.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中国古代生态与动物伦理概观[J]. 社会科学研究,2009 (3):153-158.
⑤孙江. 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看动物权利的理论基础[J]. 河北法学,2009 (4):146-150.第三期
⑥莽萍. 动物福利与动物伦理[J]. 肉品卫生,2005 (11):34-38.
参考文献:
[1]卢风.应用伦理学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
[2]邱仁宗.动物权利何以可能 书摘 2003-2
[3]田海舰.儒家动物生态伦理思想新探[J]. 孔子研究,2007 (3):85-90.
[4]莽萍.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中国古代生态与动物伦理概观[J]. 社会科学研究,2009 (3):153-158.
作者简介:朱希帆,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