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通过以实验作引探,创设知识情景,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通过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创新能力
“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是我国对新世纪中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的弊端是:教师“依纲靠本”地教,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唯分数和答案为重,效果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对中学的生物教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改变这个弊端的最好途径之一。下而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点看法。
一、实验引探,创设知识情景,启发创造思维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生物教学中挖掘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生物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探索性实验,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创造条件,增强生物实验的探索性,启发、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教学情境。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教学仅局限于教学大纲中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扼杀了学生动手探究的主体精神,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我在准确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将一个个知识点编排成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小故事和新奇的片段,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创新潜能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较高。首先要求教师要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仅仅是对教科书照本宣科,应尽快培训教师由“传授型”向“创新型”转变,应该让教师广泛涉猎生物界的最新研究动态,随时了解和掌握生物专业发展变化的脉络,并恰当地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去。
在教学方法上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培养学生学的能力,采用先学后导或先练后教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例如,关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学,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活动。围绕渗透作用的原理,可引导探究:利用渗透作用的原理,区别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如质量分数为10% 和30% 的蔗糖溶液);探究某种分子能否穿过半透膜(如淀粉分子与碘分子);探讨半透膜的面积与渗透作用的关系。围绕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可探讨:测定某植物组织细胞液的浓度(如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判断某盐碱地适合种植的植物类型。围绕以上问题的探讨,不仅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这样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每堂课都感到自己能探究出生物的奥妙来,学生才会学得有趣、有劲。
三、開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通过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生物学中的许多未知领域,产生种种疑问,并渴望利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技能、方法,去解决在实践中碰到的有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先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讨论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更有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知识的积累只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创新能力不是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来的,而是必需通过学生的练和做养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应做到:注意精选习题进行训练。习题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所选习题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正面或反面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物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落实到生物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合格人才。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创新能力
“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是我国对新世纪中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的弊端是:教师“依纲靠本”地教,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唯分数和答案为重,效果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对中学的生物教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改变这个弊端的最好途径之一。下而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点看法。
一、实验引探,创设知识情景,启发创造思维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生物教学中挖掘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生物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探索性实验,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创造条件,增强生物实验的探索性,启发、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教学情境。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教学仅局限于教学大纲中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扼杀了学生动手探究的主体精神,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我在准确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将一个个知识点编排成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小故事和新奇的片段,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创新潜能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较高。首先要求教师要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仅仅是对教科书照本宣科,应尽快培训教师由“传授型”向“创新型”转变,应该让教师广泛涉猎生物界的最新研究动态,随时了解和掌握生物专业发展变化的脉络,并恰当地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去。
在教学方法上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培养学生学的能力,采用先学后导或先练后教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例如,关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学,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活动。围绕渗透作用的原理,可引导探究:利用渗透作用的原理,区别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如质量分数为10% 和30% 的蔗糖溶液);探究某种分子能否穿过半透膜(如淀粉分子与碘分子);探讨半透膜的面积与渗透作用的关系。围绕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可探讨:测定某植物组织细胞液的浓度(如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判断某盐碱地适合种植的植物类型。围绕以上问题的探讨,不仅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这样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每堂课都感到自己能探究出生物的奥妙来,学生才会学得有趣、有劲。
三、開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通过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生物学中的许多未知领域,产生种种疑问,并渴望利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技能、方法,去解决在实践中碰到的有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先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讨论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更有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知识的积累只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创新能力不是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来的,而是必需通过学生的练和做养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应做到:注意精选习题进行训练。习题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所选习题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正面或反面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物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落实到生物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