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之于教学,犹如血液之于人。恰当的提问设计,能开拓思路,开发潜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说,优化教学效果,其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居于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就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做几点浅陋的阐述:注重提问内容的把控。课前,教师要有充分细致的准备,抓住课文重、难点,抓住训练要点和学生思维能力、认识水平,提出相应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力和想象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进入积极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常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所以,在课堂提问内容设计上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问于兴趣——重在激趣
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很多篇章是关于地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习性等内容,若抓住这些“触点”进行提问,可大大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
二、问于适度——重在难度
问题过于简单,提问就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刺激思维的效果;问题太难,会使课堂陷入凝滞,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中,不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有引导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方向,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三、问于创造——重在创新
在课堂上,应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去分析问题,常能得到创造性的见解,达到激活课堂思维的效果。
注重提问对象的研究。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和层次,提问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交流时间。教师提问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学生抢答;教师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对“尖子生”,可合理“加餐”,强化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学困生可适当“减负”,降低难度。引路性问题要多问学优生,锻炼性问题要照顾中等生,鼓励性问题要选择学困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体验成功,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和相互促进的舞台。
问在新课导入时。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
问在学生疑问处。设疑、释疑是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在思维创新处。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是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注重提问方式的探究。提问要讲究策略,注意对学生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教师要切不可总是单刀直入,或是自问自答,应该采用启发性提问,这样能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方向,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或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理解、解决问题。如在讲授古文时,笔者利用古汉语中的同意词启发学生总结古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用法,结果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它们的规律被学生总结出来。同时可采用先提问后叫人的方式,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有时叫举手的学生,有时叫未举手的学生,鼓励与督促相结合。
注重提问態度的锤炼。在教学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要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授课氛围。提问时,教师表情应当亲切和蔼,让学生感到平易近人,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讲解时,注意运用身体语言,将眼神、手势和微笑亲切自然地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论回答正确与否,都不予惩罚。如果学生答对了,便用“好,非常好”等进行表扬。如果答错了,就提示再仔细想想,或者让他们坐下在思考一下。尽力改变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拘谨态度,排除其畏惧心理,让学生认识到积极举手是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发言时自在踊跃,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上五方面,只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斗胆列出,以就教于方家!
一、问于兴趣——重在激趣
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很多篇章是关于地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习性等内容,若抓住这些“触点”进行提问,可大大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
二、问于适度——重在难度
问题过于简单,提问就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刺激思维的效果;问题太难,会使课堂陷入凝滞,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中,不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有引导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方向,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三、问于创造——重在创新
在课堂上,应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去分析问题,常能得到创造性的见解,达到激活课堂思维的效果。
注重提问对象的研究。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和层次,提问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交流时间。教师提问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学生抢答;教师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对“尖子生”,可合理“加餐”,强化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学困生可适当“减负”,降低难度。引路性问题要多问学优生,锻炼性问题要照顾中等生,鼓励性问题要选择学困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体验成功,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和相互促进的舞台。
问在新课导入时。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
问在学生疑问处。设疑、释疑是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在思维创新处。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是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注重提问方式的探究。提问要讲究策略,注意对学生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教师要切不可总是单刀直入,或是自问自答,应该采用启发性提问,这样能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方向,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或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理解、解决问题。如在讲授古文时,笔者利用古汉语中的同意词启发学生总结古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用法,结果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它们的规律被学生总结出来。同时可采用先提问后叫人的方式,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有时叫举手的学生,有时叫未举手的学生,鼓励与督促相结合。
注重提问態度的锤炼。在教学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要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授课氛围。提问时,教师表情应当亲切和蔼,让学生感到平易近人,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讲解时,注意运用身体语言,将眼神、手势和微笑亲切自然地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论回答正确与否,都不予惩罚。如果学生答对了,便用“好,非常好”等进行表扬。如果答错了,就提示再仔细想想,或者让他们坐下在思考一下。尽力改变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拘谨态度,排除其畏惧心理,让学生认识到积极举手是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发言时自在踊跃,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上五方面,只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斗胆列出,以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