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运动训练中运动员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现状进行梳理和剖析,分析国内运动员人文素质教育游离于运动训练体系之外的原因,探讨人文教育建构于运动训练中的路径。结论:长期以来重训练轻文化教育的体育氛围;教练与队员之间的双向对等关系被割裂;运动训练体制单一化。建议:平衡运动员人文教育和运动训练的比重;加强教练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建设高素质教练员队伍;运动训练体制创新;搭建体教融合新平台。
关键词:运动训练; 人文; 人文教育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展,世界步入知识与信息交汇的新时代,涵盖于各个领域,体育领域也不例外。随之而来的是对运动员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以往在竞技体育领域中身体素质作为获取运动成绩的基石这个外在显性观念被过度强调,却忽略了内在隐性因素(如人文素质)的考虑。如今运动员的人文素质在竞技体育领域受到关注和重视,人文素质影响着运动员对理论的理解、战术的运用以及决策的执行等一系列过程,这些过程汇集起来便影响着最终的运动成绩。因此,在运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体现和谐社会的宗旨。
一、人文及人文教育的概念
《易经》里记载着我国最早关于“人文”的概念:“刚柔交错,大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大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人文素质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发生的起点是为了完善人性,这也是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所在。“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从定义中看出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使人具有人文素质。
二、我国运动训练中人文教育开展现状
我国竞技体育领域长久以来围绕着如何获得理想的运动成绩进行的技战术演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专项理论知识钻研体现着训练“物本位”的思想,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实战层面,对于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問题不够关注和重视。运动训练过程包括“训练”和“教养”,由于没有意识到“教养”的重要性,过分强调“训练”的现实意义,训重于教,这种重训练轻教育现象导致绝大多数运动员人文素质缺失以及少部分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难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三、我国运动训练中人文教育缺失思考
(一)重训练轻教育的体育氛围
任何一项竞技体育运动都有人文精神的体现,合作参与、平等竞争、循规突破是竞技体育运动蕴含人文精神的自然主题。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都是以争金夺银为终极目标,一直忽略的是对运动员内在的文化培养过程。以输赢论英雄,以成绩评好坏,这些固有观念都是导致重外在训练,轻视内在文化教育的原因。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导向与人文教育的以人为本的非功利性内涵不同,社会强势的整体利益价值取向必然会造成对运动员人文素质教育的客观挤压,从而对运动员人文素质教育整体环境的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二)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
我国缺乏对运动训练过程中人文教育理念的重视,因此也没有合适的手段和方法来开展带有人文教育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大多采用强力控制的手段来对待运动员,尽管我国竞技体育采用具有强制约束力与管理组织能力的“从严管理”,但这是牺牲运动员个性化为前提的,并且大多数教练员都偏重于惩罚式管教。教练员采用的惩罚式管教方法引起运动员的心理抵触,使运动员感受到获得的自由度降低,进而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教练与队员之间缺乏平等合理的沟通,割裂了教练与队员之间具有双向合作、对等交流的关系。
(三)运动训练体制单一化
举国体制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输送模式为新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崛起做出巨大贡献,但这一管理体制的最大弊端就是运动员在原本应当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的阶段,由于需要参加训练而导致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沐浴在正规、系统的文化教育环境中。“竞技体育是在一定的年龄条件下进行的,而青少年时期又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完全没有充分系统的空余时间和普通人一样按部就班的进行基础文化教育[2]”,文教和体训的平衡与矛盾矛盾始终伴随着运动员,是阻碍运动员学习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四、我国运动训练中人文教育路径构建研究
(一)加强运动员人文教育和运动训练的衔接
想提高运动员人文素质,必须经过人文教育,将掌握的人文知识内化吸收,真正培养其人文素养。比如在运动员业余时间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等途径来增长运动员的人文知识。此外也要将人文教育穿插在日常训练生活中,根植人文观念于心中,才能真正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运动员在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后消耗大量体力和精力,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这就需要教练员增加对运动员人文教育的比重,适时适度地将人文教育渗透在训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教练员也要把人文关怀深入人心,让运动员感受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运动员。
(二)加强教练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建设高素质教练员队伍
由于长期形影不离的跟训,教练员的一言一行对于运动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底子薄,不少教练员难以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若要改变现状,除了开放教练员名额,增加拓宽教练员的来源外,应建立严格规范的教练员专业能力培训机制和科学严谨的执教认证制度,这个过程也要将对教练员人文素质的教育、考核和认定制度包含在内。教练员在指导专业训练知识的同时应当对人文教育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教练员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利用并将其实践在运动训练的指导中,这样才会对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运动训练体制创新的探讨
“运动训练体制总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与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需被充分发挥,各机关部门训练队在总局的领导与指挥下要结合时代充分发挥重难点攻关与服务力度,加大理论创新,加强训练体制建设。构建新型运动训练体制,重点在于以政府主导为核心,将信息融合研究创新,将多方的社会资源整合并辐射体育产业,为体育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保障。
(四)搭建体教融合新平台
体教融合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恒大足校的青训模式,但是其中的文化教育部分无法代替在普通学校中文化教育的效用。要将教育体系优势植入体育系统中,又不能全盘照搬义务教育的模式,要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采用灵活高效的形式,明确教学目的,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此外还要要充分发挥体育部门相关人员(如教练员)的育人功能,建立健全的育人者培训机制,把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相关人员综合评估挂钩,纳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考核业绩,从而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全心全意为体育事业发展服务。
五、总结
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心智解放和成长,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本质差别,人文教育不是“填鸭式”的教育,而是基于独立思考、判断、价值认可、尊严意识的,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对话和思辨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升。运动员在持续不断接受专业性训练的同时容易导致通识教育的缺失,对于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影响形成的人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按照目前形势来看,我国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通力合作,需要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和教练员遵循科学的训练和教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体育事业锦上添花尽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6 (4).
[2]苏明理,陈鑫,李君.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 (1):9-12.
[3]许婕,秦旸,张娜,李奔.天津市青少年运动员人文素质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运动,2016 (7):27-28.
关键词:运动训练; 人文; 人文教育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展,世界步入知识与信息交汇的新时代,涵盖于各个领域,体育领域也不例外。随之而来的是对运动员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以往在竞技体育领域中身体素质作为获取运动成绩的基石这个外在显性观念被过度强调,却忽略了内在隐性因素(如人文素质)的考虑。如今运动员的人文素质在竞技体育领域受到关注和重视,人文素质影响着运动员对理论的理解、战术的运用以及决策的执行等一系列过程,这些过程汇集起来便影响着最终的运动成绩。因此,在运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体现和谐社会的宗旨。
一、人文及人文教育的概念
《易经》里记载着我国最早关于“人文”的概念:“刚柔交错,大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大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人文素质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发生的起点是为了完善人性,这也是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所在。“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从定义中看出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使人具有人文素质。
二、我国运动训练中人文教育开展现状
我国竞技体育领域长久以来围绕着如何获得理想的运动成绩进行的技战术演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专项理论知识钻研体现着训练“物本位”的思想,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实战层面,对于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問题不够关注和重视。运动训练过程包括“训练”和“教养”,由于没有意识到“教养”的重要性,过分强调“训练”的现实意义,训重于教,这种重训练轻教育现象导致绝大多数运动员人文素质缺失以及少部分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难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三、我国运动训练中人文教育缺失思考
(一)重训练轻教育的体育氛围
任何一项竞技体育运动都有人文精神的体现,合作参与、平等竞争、循规突破是竞技体育运动蕴含人文精神的自然主题。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都是以争金夺银为终极目标,一直忽略的是对运动员内在的文化培养过程。以输赢论英雄,以成绩评好坏,这些固有观念都是导致重外在训练,轻视内在文化教育的原因。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导向与人文教育的以人为本的非功利性内涵不同,社会强势的整体利益价值取向必然会造成对运动员人文素质教育的客观挤压,从而对运动员人文素质教育整体环境的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二)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
我国缺乏对运动训练过程中人文教育理念的重视,因此也没有合适的手段和方法来开展带有人文教育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大多采用强力控制的手段来对待运动员,尽管我国竞技体育采用具有强制约束力与管理组织能力的“从严管理”,但这是牺牲运动员个性化为前提的,并且大多数教练员都偏重于惩罚式管教。教练员采用的惩罚式管教方法引起运动员的心理抵触,使运动员感受到获得的自由度降低,进而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教练与队员之间缺乏平等合理的沟通,割裂了教练与队员之间具有双向合作、对等交流的关系。
(三)运动训练体制单一化
举国体制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输送模式为新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崛起做出巨大贡献,但这一管理体制的最大弊端就是运动员在原本应当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的阶段,由于需要参加训练而导致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沐浴在正规、系统的文化教育环境中。“竞技体育是在一定的年龄条件下进行的,而青少年时期又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完全没有充分系统的空余时间和普通人一样按部就班的进行基础文化教育[2]”,文教和体训的平衡与矛盾矛盾始终伴随着运动员,是阻碍运动员学习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四、我国运动训练中人文教育路径构建研究
(一)加强运动员人文教育和运动训练的衔接
想提高运动员人文素质,必须经过人文教育,将掌握的人文知识内化吸收,真正培养其人文素养。比如在运动员业余时间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等途径来增长运动员的人文知识。此外也要将人文教育穿插在日常训练生活中,根植人文观念于心中,才能真正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运动员在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后消耗大量体力和精力,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这就需要教练员增加对运动员人文教育的比重,适时适度地将人文教育渗透在训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教练员也要把人文关怀深入人心,让运动员感受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运动员。
(二)加强教练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建设高素质教练员队伍
由于长期形影不离的跟训,教练员的一言一行对于运动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底子薄,不少教练员难以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若要改变现状,除了开放教练员名额,增加拓宽教练员的来源外,应建立严格规范的教练员专业能力培训机制和科学严谨的执教认证制度,这个过程也要将对教练员人文素质的教育、考核和认定制度包含在内。教练员在指导专业训练知识的同时应当对人文教育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教练员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利用并将其实践在运动训练的指导中,这样才会对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运动训练体制创新的探讨
“运动训练体制总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与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需被充分发挥,各机关部门训练队在总局的领导与指挥下要结合时代充分发挥重难点攻关与服务力度,加大理论创新,加强训练体制建设。构建新型运动训练体制,重点在于以政府主导为核心,将信息融合研究创新,将多方的社会资源整合并辐射体育产业,为体育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保障。
(四)搭建体教融合新平台
体教融合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恒大足校的青训模式,但是其中的文化教育部分无法代替在普通学校中文化教育的效用。要将教育体系优势植入体育系统中,又不能全盘照搬义务教育的模式,要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采用灵活高效的形式,明确教学目的,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此外还要要充分发挥体育部门相关人员(如教练员)的育人功能,建立健全的育人者培训机制,把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相关人员综合评估挂钩,纳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考核业绩,从而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全心全意为体育事业发展服务。
五、总结
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心智解放和成长,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本质差别,人文教育不是“填鸭式”的教育,而是基于独立思考、判断、价值认可、尊严意识的,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对话和思辨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升。运动员在持续不断接受专业性训练的同时容易导致通识教育的缺失,对于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影响形成的人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按照目前形势来看,我国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通力合作,需要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和教练员遵循科学的训练和教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体育事业锦上添花尽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6 (4).
[2]苏明理,陈鑫,李君.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 (1):9-12.
[3]许婕,秦旸,张娜,李奔.天津市青少年运动员人文素质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运动,2016 (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