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将合作学习应用在小学科学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将对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字:小学科学 合作学习 课堂应用
小学科学涵盖的知识非常广泛,其中涉及了物理学科、生物学科、地理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倘若教师一直采取传统的填鸭式讲授,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容易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教师要采取新课改倡导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体会科学的魅力,掌握科学的奥秘。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本文将从四点进行阐述,分别为:创设情境,营造合作学习氛围;科学分组,明确合作学习目标;分工明确,提高合作学习效率;注重评价,提高合作学习动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这样既能够带动学习氛围,也能突出主题,为之后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优美的冰上双人舞比赛,并借此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运动员能够在冰上翩翩起舞,穿着冰鞋在马路上还有这种效果吗?”学生几乎没有思考就给出了答案“不会”。接着,笔者再次引导:“为什么冰鞋在冰上能够快速滑行,而在日常生活的马路上不可以呢?”由此带领学生认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摩擦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分组,明确合作学习目标
科學分组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学生具有差异性,在分组教学时,教师要秉承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这样既能够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又能为各个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在科学分组后,教师要帮助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目标,以驱动学生朝完成目标的方向努力。
在科学的分组后,笔者要求学生合作进行与摩擦力有关的实验。首先,小组要一起进行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在进行这个实验时,笔者会为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毛巾、小车、钩码这些实验器材,然后使学生通过控制不改变的条件,得出要改变条件的变化。然后,小组还要进行第二个实验,即: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可以清晰地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反之,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大。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三、分工明确,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科学的分工也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步骤。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组长要根据组员自己的选择或特长,安排具体的分工,并根据对组员的完成过程和结果进行打分。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既相互依赖,又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收获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每个人都是小组的一员,如果合作学习任务仅仅由团队的一个人或两个人来完成,其他学生都以一种观赏的态度学习,这是没有意义的。在《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上,每个小组在实验之前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如:A同学负责实验操作,B同学负责撰写实验报告,C同学负责课堂展示,D同学负责协助A同学完成实验步骤。这样,会使每个人都全身心的投入在实验当中,为实验的成功而付出自己的努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四、注重评价,提高合作学习动力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的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有所区别。合作学习的评价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组内学生的团结互动,还能激励小组之间相互竞争,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产生良好地合作学习效果。
在学生展示环节结束后,笔者会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验过程、分工合作、展示结果等进行综合性打分,同时也会调动全班学生投出除了本小组外,认为综合表现最好的小组。最后,班级中分数最高的小组能够获得奖励,分数最低的小组要接受惩罚,负责收拾实验器材,打扫卫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励学生重视合作学习的各个环节,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对于营造积极地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果有重要的帮助。
结束语: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有效学习方式,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觉地掌握科学的奥秘,会主动地开展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昌明. 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与教学策略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7(07):69+71.
[2]贾宝贵.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 学周刊,2016(02):91.
关键字:小学科学 合作学习 课堂应用
小学科学涵盖的知识非常广泛,其中涉及了物理学科、生物学科、地理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倘若教师一直采取传统的填鸭式讲授,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容易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教师要采取新课改倡导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体会科学的魅力,掌握科学的奥秘。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本文将从四点进行阐述,分别为:创设情境,营造合作学习氛围;科学分组,明确合作学习目标;分工明确,提高合作学习效率;注重评价,提高合作学习动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这样既能够带动学习氛围,也能突出主题,为之后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优美的冰上双人舞比赛,并借此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运动员能够在冰上翩翩起舞,穿着冰鞋在马路上还有这种效果吗?”学生几乎没有思考就给出了答案“不会”。接着,笔者再次引导:“为什么冰鞋在冰上能够快速滑行,而在日常生活的马路上不可以呢?”由此带领学生认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摩擦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分组,明确合作学习目标
科學分组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学生具有差异性,在分组教学时,教师要秉承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这样既能够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又能为各个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在科学分组后,教师要帮助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目标,以驱动学生朝完成目标的方向努力。
在科学的分组后,笔者要求学生合作进行与摩擦力有关的实验。首先,小组要一起进行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在进行这个实验时,笔者会为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毛巾、小车、钩码这些实验器材,然后使学生通过控制不改变的条件,得出要改变条件的变化。然后,小组还要进行第二个实验,即: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可以清晰地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反之,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大。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三、分工明确,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科学的分工也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步骤。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组长要根据组员自己的选择或特长,安排具体的分工,并根据对组员的完成过程和结果进行打分。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既相互依赖,又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收获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每个人都是小组的一员,如果合作学习任务仅仅由团队的一个人或两个人来完成,其他学生都以一种观赏的态度学习,这是没有意义的。在《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上,每个小组在实验之前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如:A同学负责实验操作,B同学负责撰写实验报告,C同学负责课堂展示,D同学负责协助A同学完成实验步骤。这样,会使每个人都全身心的投入在实验当中,为实验的成功而付出自己的努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四、注重评价,提高合作学习动力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的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有所区别。合作学习的评价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组内学生的团结互动,还能激励小组之间相互竞争,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产生良好地合作学习效果。
在学生展示环节结束后,笔者会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验过程、分工合作、展示结果等进行综合性打分,同时也会调动全班学生投出除了本小组外,认为综合表现最好的小组。最后,班级中分数最高的小组能够获得奖励,分数最低的小组要接受惩罚,负责收拾实验器材,打扫卫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励学生重视合作学习的各个环节,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对于营造积极地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果有重要的帮助。
结束语: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有效学习方式,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觉地掌握科学的奥秘,会主动地开展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昌明. 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与教学策略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7(07):69+71.
[2]贾宝贵.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 学周刊,2016(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