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题壁》赏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_sec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承继宋代理学思想,开创了理学史的极盛时期。文人鸿儒乃至政客不仅习学其思想,更崇尚“诗学唐宋”,尤以仿杜诗为最。因而衍生出不少仿杜诗之作,明代文学中兴大家、复古派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将此一类诗统称为“杜格”诗,并首推其师一代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下面这一首其笔下的《山丹题壁》,正是“杜格”诗中的经典佳作:
   关山偪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一代名臣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明代中期四朝元老(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不仅在政坛上建功立业,三镇西北、智除巨佞;在文坛上也是极具大家风范,深得“杜诗”忧国忧民、感怀天下的真谛,其诗集《石淙诗稿》堪称明代“杜格”诗的扛鼎之作,上面这首《山丹题壁》便出自其中。这首诗并非简单地仿“杜诗”而作,而是既有“杜诗”雄浑磅礴的笔力、沉郁悲怆的气质,又兼具深远多义的唐代“义山”诗的风骨。可谓“出于老杜、比肩义山”。
   一、雄浑磅礴出“老杜”
   诗人并非简单地模仿“杜诗”雄浑磅礴的神韵,而是融入了自己的诗风,这是《山丹题壁》有别于其他“杜格”诗作品的最大特色。
   其一:语焉舒缓,渐生雄浑。与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开篇的“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新奇相比,诗人在首联中并不刻意追求“先声夺人”的突兀感,反而以舒缓的语调娓娓道出西北边陲的风貌。明代于今甘肃境内的山丹县设“山丹卫”,此处正处于河西走廊之蜂腰,被誉为“丝绸咽喉”,地理位置险要。“偪仄”一词写出了山丹地势之狭窄;而“人踪少”又一语道出了山丹人烟稀少的风貌;“野色昏”则表明诗人极目远眺山丹风景的时间正是暮色四合的黄昏时分,奠定了全诗的悲凉基调。然而到了颔联,笔风一转,渐起雄浑之势,因此学杜之痕更加明显。尤其是“万里”与“百年”这样大气磅礴之词,不免使人联想起杜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颇有几分杜工风韵。首联与颔联的一对流水对,展现了诗人仿杜诗深得精髓之要。
   其二:大气磅礴,浓郁顿挫。颔联中经过虚境的描写渲染了全诗的沉郁气氛,诗人在颈联中又回归了实境描写。“东风四月”明写季节,“初生草”则点出了西北地区春来晚的特点,为读者营造了写实的氛围;而“孤城”、“落日”这样的景象又点出了边塞的荒凉清寒,其中“落日”更是与首联中的“野色昏”遥相呼应,使全诗读来内容紧凑,逻辑清晰。与《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一句相比,不失为浓郁顿挫的杜诗风骨。在尾联中,诗人虽未明写汉代名将霍去病在山丹大败匈奴的赫赫战功,但以一句“汉兵追寇”点明,写出了山丹大气磅礴的历史,为后半句阐发感慨埋下伏笔。可谓“雄浑磅礴出老杜”。
   二、深远多义比“义山”
   不同于其它“杜格”诗,《山丹题壁》在汲取雄浑磅礴的杜诗风骨基础上,又兼具了表意的模糊性与多义性,使全诗呈现出深远的意境,是明代“杜格”诗的突破之作。
   其一:虚实结合,尽显复杂心境。首联中诗人用“风雨苍茫”四字来描写山丹黄昏的景色,由前半句的实物描写转为虚境刻画,充分运用了诗词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特点。从这一点来看,堪比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风。从景物描写的模糊处理来看,此句言虽简,意却深。诗人作此诗时已历经宦海沉浮二十载,对于一位中年官员来讲,初次得到外放边陲的实缺可谓“大器晚成”。“风雨”二字正是诗人饱经沧桑的真实写照。颔联中“万里一身”更是诗人对宦海二十载、仍然孑然一身漂泊他乡的孤独感的写照,可谓以实写虚。诗人又是运用了模糊的处理手法。而“多事”一词则体现了古诗的“多义性”,从诗人的身份来讲,可以指国家大事;而从诗人的自身经历来讲,又可以指漂泊孤独的心事,体现出了诗人复杂的心理变化。
   其二:欲发未发,激发意境想象。本诗在颈联中,诗人以“孤城蚤闭门”一句展现出边陲独特的风土人情,用具象描写激发起读者的想象——边塞是何等萧条啊!今时学生读来仍有这般感慨,何况一位久居京师、初到陕西的官员,乍见边陲的豪迈气象,古战场金戈铁马的厮杀声立时响彻耳畔,斗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身影浮现眼前。因而才有了尾联中“沙场尤有未招魂”的感慨。这一句仍是多义句,既可专指汉代名将霍去病,又可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指在山丹牺牲的无数将士的英灵。
   诗词的意境不在于营造的氛围,而在于使读者脑中浮现的影像,也就是如何成功地激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边读边在大脑中呈现意象,使读诗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这正是本诗为读者吟诵时,津津乐道之处,即所谓“深远多义比义山”。
   周多文,教师,现居甘肃山丹。
其他文献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神水”,如果将这"神水"洒在刻画的人物身上,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使读者能深入人物心灵,体会人物丰富的感情。  一.心理描写方法  (一)用内心活动直接刻画心理  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描写,常用“他想到(感到、觉得、希望、回忆、思索)”等字眼作为标志;或者运用语句引出心理活动,诸如“他的思想迸跳起来(他的脑海里不
在农村小学,教师为学生不完成作业而头疼。战国时期,孙膑曾曰:“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他以因势利导之术在“马陵之战”中大胜魏军,取得战役的胜利。我们教师也可取其术,谋取其中之“道”,解决农村小学生不做作业的难题。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我们要先找到学生不写作业的根本原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再对症下药。对此,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编者推荐辞:中国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大学最重要的入学考试。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命题。这是对中国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一次总结,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形式,也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之一,也是国家最为重要和保密程度最高的教育考试之一。杨永红、侯武忠先生的《冲刺高考优秀作文的四要四勿》,对教师指导学生高考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我
1.落后的人文教育现状   1.1课程设置不足   我国在进入市场经济之时,急需大批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在很短的时间,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应运而生,不到10年就达到了1200多所,河南更甚,目前河南的高职教育院校已经超过河南高校的一半。一个国家的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然而处于激烈竞争的“
在考试与写作中,素材鲜活而又有生命力,往往会受教师的青睐。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不少学生对所推荐的素材一知半解,在使用中误读材料,用错地方,或者生搬硬套,不知取舍,从而导致原本是强有力的论据使用的效果却大打折扣,甚至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并运用素材呢?以《语文教学与研究之读写天地》中一则素材为例。原文节选如下:  “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扑朔迷离。起先,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女大
创新的元素体现出综合性、新颖性的特征,除了写作主体的因素外,施教客体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精准地点拨能够促进作文的创新。学生不喜欢枯燥的写作理论,喜欢实实在在的写作实践方法。教师务必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修成“妙手”能“回春”,精于点石成金之道。以下以2015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例说明(关于蝴蝶的翅膀的材料自命题题目,具体内容省略)。   1.立意创新。立意就是确立写作的主题,试图向读者
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出彩”,贵在方法的恰当使用。要想使语文课堂教学有特色,做到“出彩”,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并付诸实践。本文试从表演式语文教学法、游戏式语文教学法、想象式语文教学法、故事式语文教学法、“音乐式”语文教学法、启发式语文教学法、自主式语文教学法、朗诵式语文教学法、情境式语文教学法、辩论式语文教学法、活动式语文教学法、学练式语文教学法、网络式语文教学法、“无师式”语文教学法等十四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意识到课堂创新的重要性,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敢于质疑、形成对抗,课堂上出现不
文本细读更在意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强调文本语境下的思想内涵。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栖居于语言的寓所中”。对言语真意的理解,其实质就是对当前浮躁功利的语文教学的一种批判,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回归本真。  一、文本细读法概述  所谓细读并不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肢解式阅读,而是建立在对整篇文章思想感情的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化认识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注重“原生价值”,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
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占据着重要位置,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初中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阅读能力中包含了对文中有效信息的接收能力以及对文章中文字的处理能力,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多的是对阅读的文章要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