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滋养,不是单轨道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j2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由于价值定位、目标追求、方式方法上的偏差,导致经典诵读教育形式主义严重,实效性不容乐观。如何让经典诵读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呼吸”,需要教师的视域、勇气和学识。因此,笔者以为,唯有整体把握、自主自悟和拓展延伸,才能在中华经典的百花园中收获更多的果实。
  一、不是片断背诵,而是整体把握
  时下,在一些中小学开展的经典诵读中,让孩子择其某些经典名句进行背诵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某小学要求孩子能背诵《论语》中的部分语句,于是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背诵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某中学则让学生针对经典作品的某一章节,进行涵盖“词语解释、段落大意、标点符号、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的“全景式”诵读……表面看,经典诵读的氛围不可谓不浓厚,经典诵读的劲头不可谓不足,孩子似乎都身处经典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但现实果真如此吗?
  经典诵读不仅仅是背诵下某段某句就可担负起提高孩子诵读素养、语言素养、审美素养、道德素养、实践素养的责任;诵读经典名著,也不是用“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就能串联起故事“大厦”,就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背诵了那么多的经典名句、诗词佳句,但其文学素养还是单薄得可怜?其构筑精神大厦的基座还是那么脆弱、苍白和似是而非?也许,这就是原因所在。
  笔者以为,那种能够从内里勃郁而出的活泛与张力的学生,其能力不是经典名句和文学常识“打拼”出来的。他一定曾经长久浸泡在经典作品里,一定是注重了时代背景和作品背景下的整体把握。也许,他对极个别词语的意思模糊不清,但这不影响他语文素养的提高,更不影响文字内在功力一点一滴地充盈于他思维的每个细胞之中。因为他对作品的把握是全面的、深刻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同样适合于经典诵读。经典诵读在于整体把握,而不在于支离破碎;在于全面领悟,而不在于单句背诵。
  引领学生整体把握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故事。有的诗本身就是一则故事,如《石壕吏》《七步诗》等等。引领学生在故事中多多“推敲”,多多“较真”,多多“纠缠”,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另类的惊喜。在这个意义说,教师应是裁缝,需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教材作一番裁剪,择其精华设计微问题,以求收到以少胜多、整合全文的效果。
  引领学生进行整体把握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讲故事,或者多多开展“名家名作伴我成长”主题班会、“魅力语文伴我行”知识抢答赛、“我、诗和诗人”及“好书大家评”等活动。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轮流讲,人人上台,创新就不会固守于“方寸之间”,而是主动、全面、整体地去收集素材、阅读经典及名人传记和逸闻趣事等等。也可以让孩子在每天课前的三分钟进行经典故事、经典名句励志演讲活动,天天收集,日日故事,使读书和演讲课程化、常态化,师生一起共同分享经典故事的感悟和体会,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开放心灵空间,让精神世界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
  把经典诵读置于一个大的视域下,以典型人物做范例,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适度比较、糅合和扩展,在内涵上向更多层面延伸,如此,才能点燃学生诵读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去触摸经典中的“色香味”。
  二、不是单项灌注,而是自主自悟
  近几年来,尽管课改开展得轰轰烈烈,但经典诵读仍然被教师有意无意地控制着,学生的主动诵读权、提问权、选择权仍然没有落到实处。符合“应试教育”的诵读多,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个性解读和多元解读,正所谓“理性指向有余,独立诵读不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诵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诵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诵读。”鉴于此,中小学的经典诵读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自悟、个性解读和多元解读即使孩子的选择出乎你的意料,你也要静下心来倾听他的想法。[1]
  例如,《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离别诗。那么,该如何定位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呢?有的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有的说是低沉的;有的说是忧愁的……教学进行到这里时,教师就该及时按下“暂停键”,猛喝一声:“这首诗,真的表达的是悲凉的感情吗?”“如果是这样,为何‘轻尘’‘青青’‘新’等词语,让人感到声韵轻柔明快?为何诗中描写的很多景物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我想,这样的猛喝一定会让孩子们冷静下来,让他们从所谓“悲凉”的基调中“脱身而出”,进而产生迷惑:这首诗表达的究竟是喜还是忧呢?
  可见,在学生“不疑”时给予启发,而当学生滔滔不绝时,又“兜头”给学生“一盆凉水”,这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机智,也是对学生负责和体贴的表现;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们的言说欲望,同时也需挪移目光和精力,在“真的是这样吗”的“反转处”,“钻进去”也“跳出来”。既然作品感情的基调不单单是“悲凉”那么简单,教师就很有必要“拉近了看”: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既然如此,这样的告别就不仅仅是悲凉,而更应是多种心情的综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意味。这样引导学生从单一的感情基调到多样而细腻的情感状态,在忽略掉的、以为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发现一颗更丰富的心,而且揪住不放,“近一点,再近一点”,从而深入到文本的核心地带进行对话教学——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常态工作。
  诵读,始终是一种带有鲜明个性且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其本质更多的是指向多元性、个体化与体验性。黑塞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理解和喜欢的作品中开始诵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诵读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正是没有模式的诵读,才给予孩子的成长以更多的意义;也正是差异、个性和多元的追问,才使经典诵读充满活力、磁力和张力,才使彼此间的对话摇曳生姿,意蕴十足,充满了“烫度”。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名著是迷人的,诵读是迷人的,而诵读中的孩子更是迷人的。   三、不是固守原文,而是整合延伸
  真正的经典诵读不拘囿于一书一课,而是跳出文本,跳出教室,进行多层面的探究延伸。教师应注重引导孩子与古人对话,与先哲“通电”,连接古今、接通中外,唤醒对文本自主自由的呼吸。好的经典阅读,必须和其它文本进行整合阅读,因为“唯有整合,才能释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间,才能在更大程度上给课堂松绑,赋予课堂更多的活力”[2]。
  延伸之一:与个人进行对话。例如,读完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阅读导向: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那今天的我们该“忧”些什么?是否应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忧”?
  延伸之二:与他人进行对话。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导读引领中,可以对比阅读隋代佚名诗人的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秦观的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还可以读读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引领学生从本诗到他诗,从本作者到别的作者,当更多的离别诗一一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之时,他们的心之触角就将伸到更远更高的地方。
  延伸之三:与世界进行对话。例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该引领学生在更广的层面上与世界进行对话:
  (1)归有光八次参加科考八次落第,但他没有在挫折面前低头,而是执著于《项脊轩志》的写作,最终获得成功;
  (2)司马迁遭受宫刑,忍辱负重,写出了“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著《史记》;
  (3)贝多芬失聪不失望,不悲观,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诺贝尔被炸药炸伤后仍然有诸多发明。
  “把书读厚,就是给‘书’加入了自己的生活、情感、观点和疑问,或者说,学习的人参与了学习材料的建设与创造。”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的三个超越——“超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就是这种“把书读厚”理念的很好阐释。中华经典的阅读必要时应脱离文本,超越文本,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到课本之外的大千世界中,完成课内和课外的深度对接。也许,对文本解读的无限可能性和创造性,都隐涵在这种内外关系的重建中。
  参考文献:
  [1]繆金龙.捍卫孩子的选择权[J].中小学德育,2013 (4):90.
  [2]陈俊一,程晓云.窦桂梅:站在课堂上的校长[J].教师月刊,2015 (2):22.
  (作者单位:永昌县第一小学
  甘肃金昌 7372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41例女性腹块腹膜结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患者多来处农村,主要表现为腹块,腹痛及月经异常,其次有腹胀,消瘦,纳差,潮热,盗汗及不孕等。术前考虑到腹膜结核诊断有16例。最后,有8例根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对室壁瘤形成的影响。方法:对262例心肌梗塞病人进行超声检查,分成室壁瘤组和无室壁瘤组。根据ASE推荐的方法,将左室分成16个节段,测量参数包括:①梗塞节段数(NIS);②
艺术家的疾病流行病是指可以感染众多人口的传染病。疾病这种东西会给人类带来恐慌、痛苦甚至是惊恐等情绪,而流行病除了有以上情绪属性外,还增加了高影响力的新属性。
我国拥有70%左右的农村人口,这部分人群的卫生健康问题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极其重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医疗卫生费用迅速上升,以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作为自身学科体系和
用紫外线照射法进行空气消毒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黄海燕(广安县人民医院638550)杨柳青黄立娟(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637000)空气消毒对防止医院内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
慢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的简称,是对一类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的证据,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包括冠心病、
通过2280例头颈部淋巴结病针吸细胞检查,其中炎症占57%,肿瘤占32%,说明炎症性疾病在临床各科最为多见,其次为肿瘤性疾病。因此,积极开展病理针吸细胞学检验,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 要对人文情怀的轻视,对生命基本权利的漠视,对学生公共生活的包办,导致学校公民教育陷入生态困境,快乐校园更无从谈起。学校须以主题教育活动、情境模拟、小课题研究等为创设途径,营建充盈浓浓公民意识的快乐校园。  关 键 词公民教育;快乐校园;主题活动;情境模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39-03  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重大使
单亦亮、徐亚垚在《新课程观下促进自我控制的课堂纪律研究》一文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在消解课堂纪律外在控制的同时,需要警惕 “无制约”课堂学习局面的出现。最关键的是要破除对纪律控制力的误解,确立自我控制的新型课堂纪律。区别于传统的控制服从纪律观,基于自我控制的新型纪律观超越了对纪律的固有认知,将纪律视为遵守生活准则的自我控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准则,注重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重构新课程观下的课
目的:探索男性不良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及神经心理学基础。方法:以88例有官方暴力型违法乱纪记录的青少年为研究组,以68例职业高中生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