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要民生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企业使用了一种根据企业预期收益、资产及政府的扶持力度的新型项目融资方式,具有广阔前景。
关键词:基础设施;融资;控制管理;合作模式
基础设施是保障民生的政府举措,它包含铁路交通,供电,水利,科教文卫等各个领域,是国家大力主导的惠民工程。通过公私合作的融资方式使企业能在国家的领导下完成企业的融资,减少风险为双方的发展赢得更多利益。
一、ppp模式基础设施融资的特点
基础设施融资之PPP模式是一种政府部门主导的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与中标企业签订约定并使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以及项目私人参与者共同发挥作用的公私共同合作经营的融资实现模式。这种模式有利地发挥了各个融资参与方的功效,形成了模式之下三个主体相互联系、补充,从而促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能更好的发挥效益的局面。毋庸置疑,国家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是主要的领导者,所以该模式的实现政府干预的作用非常突出,位于模式的首要主导位置;各个金融机构同时也需要配合政府工作的实施,对政府出台的政策予以落实和有效地运用,是保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完成的中坚力量;项目私人参与者在PPP模式中所处的等级较低,但仍然需要与政府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保障与之签订约定的达成并实现利润。另外基础设施融资之PPP模式也给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有效处理了民营资本规模小,资金运转不畅通的问题,使其降低了运营的风险,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办法来弥补公有、私有经济发展中的劣势问题,实现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的掌握,使主体多方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新模式的使用惠及到民营企业的利益,也同样惠及其他两方。对政府而言,各个企业的加盟能很大程度上规避了自己投资融资建设难度和风险,节省自身的资金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效率;对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增添了政府的领导,通过政府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有效运营建设,使企业发展的目的性更加明显,工作的成效突出。综上可以明确PPP模式的特点是使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和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即把政府部门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未来的规划预期、相关机构的协调控制能力、民营企业的开创态度、对资金的规划加以融合互补,达到一种低风险、高成效,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群众的利益的结果。
二、基础设施融资的问题
1.基础设施融资的体系不健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由于历史上的封建国情和历史遗留问题使发展迟滞,再加上1967到1977年的十年动荡时期使得国家基设施建设落后,需要亟待完善的内容十分繁多。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发展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也是新事物产生并不断成熟的过程,总是会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改革开放的时间不足40年,我国真正融入世界的时间很短暂,所以我国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发展到十分完善的阶段。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就衍生到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货币流通不畅,不能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流通提供货币无阻的大环境,受到市场自发盲目调节带来的各种弊端。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基础设施融资的体系不是十分健全,缺少一种完善的确认与评估存在风险大小的合理的体制机制,导致我国在建设基础设施融资的过程中存在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疏于防范的问题。同时,ppp 模式自身就存在体系不合理的问题。ppp模式融资的途径过于单一,财务结构主要还是传统的银行贷款,超过90%的债务融资都是依靠银行的信用贷款进行的。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民营资本所占的比重较少,融资建设的主体还是靠一些大型企业的发展,体现了ppp模式中还存在一定的垄断思想。民营资本的投入占比不足,与民营企业相关的融资金融机构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有很大的关联,可见,ppp模式主体对于体系的健全还需进一步完善。
2.基础设施融资的控制管理能力不足
银行作为一个资金流运转的中枢区域,对资金的来龙去脉发挥重要的掌控与协调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家的财政赤字增加,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面临很大的挑战,就需要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来弥补财政政策的不足,来补充资金、缓解债务压力。但是由于银行对政府的信用、项目建设得到的反馈预期方面的风险认知程度的不确定性,很多银行在对政府的合作与联系方面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观望态度。这就体现了在ppp模式中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在意识上未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主体互相信任,合作,促成政府与金融机构协议的达成。另外,我国曾经实行计划经济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所以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所伸出的“看的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程度不同,也会使市场经济面临过冷过热的不同状态时资金出现周转不畅的问题,甚至是货币的通胀通缩的情况。这就体现了政府对市场当中流通的货币供求量的了解缺乏关注,应予以更多的管理。政府对企业的管理过于单一,只是满足了对它们信贷之间的融资拟定协议,缺少对中小企业政策上的一些扶持援助,没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等等。除了政府,企业在基础设施的融资方面也有很多管理不善的问题。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只是去追求更具备融资的对象,而忽视了对自身企业的产品的质量、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的更新升级。
3. 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缺乏
对于一项专业技术的处理工作,具备专业技术的人员总会比外行的人员多更多的优势。但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国家目前应该不容忽视的问题。PPP项目融资相对投资复杂,项目参与方较多,牵涉面较广,需要大量相关人才的支持与齐力合作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即企业的这一方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中普及范围很广的道路建设方面中占比很多的工作人员是进行施工的体力工者,而真正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方案部署的人员却很少。基础设施融资ppp模式的执行需要的不仅仅是执行过程中所要求的人手,更是脑力部署的专业人才。而我国因为采用该模式的比较晚,对此的认识能力相对不足,缺乏一整套有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团队。 三、基础设施融资ppp模式的解决方法
1.扩大金融机构的运转能力
银行在基础设施融资建设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的合理有效的运转才能保证资金的正常供应。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转要在思想理论和实际行为中做出调整。在思想理论层面上,银行要积极地与政府等机构密切交流、通力合作,消除对政府或是企业在信用方面里自己潜意识产生的不信任因素,做到在政府财政赤字问题突出时及时弥补财政空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等多项基础设施的建设顺利开展。在实际行为当中,中国与外国对基础设施融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银行方面多数是在社会上的资本已经准备完成后才会介入到模式当中发挥自身信贷评估的功能,而如今的功效表明,这并不是最佳的办法,会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如果金融机构在更早的阶段,即项目的筹备阶段就在ppp模式中充当预言家的角色,参与项目的设计,并做出有关方面合理性的评估,就可以大大的降低项目参与主体各方的风险指数,增加更多的利润和效益。此外,由于中国的ppp模式项目选择的融资途径局限在使用传统的银行信用贷款的单一形式,而且可被我国银行接受并作为贷款抵押物的形式及种类也相对较少,所以我们亟待在这些方面做出改进。除了用房屋,土地等有形资产进行抵押物之外,也可以尝试利用一些无形资产,像凭借企业的经营信誉、产品或服务的购买协议、运营合同(多数是由信誉、经验都具备的公司承担的)、履约保证书和其他由投资人、政府提供的信用补充资料,这些都可以作为获得贷款的抵押物。通过无形资产物的抵押,可以补充有形资产抵押不充足的问题,扩大融资的范围,增加融资的金额。
2.完善各项机制
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一项服务社会群众的大型工程,涉及的参与对象,建设的工程、工序都比较繁杂,因此项目主体各方运营机制的高效实行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对于政府主体来说要做好项目实行的立法工作,完善好合同各项明细的签订、金融市场运行的机制、市场融资信用保障体系、竞争机制、风险防范以及应对处理的各项规章。这些机制的逐渐确立并完善才能使基础设施建设的后备力量充足,更好的在建设过程中有效的掌握轨道等基础设施建造发展的动态,提高对风险的预知性,能够降低一些风险,减少损失,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和工作的效率。政府也在这一过程中做到了职能的转换,在宏观调控中增加了对经济实际走向的掌控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政府也有更大的把握完善资本市场,从对待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逐渐攻克资本市场货币流通的弊端。在这里要特别强调政府需要加强修订的竞争机制。ppp模式运营当中企业的准入门槛是模式运营的关键因素,而没有法令的约束就会使企业不作为、效率低下,或者是产生为了一味地谋取经济利益而采用非法或损害公民利益的不正当手段而肆意作为的后果。竞争机制的运行改变了这种低效状态,一方面为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提供了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各个企业的经营能力去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优胜劣汰,保证ppp模式的发展环境充满活力。企业本身随着政府竞争机制的实施,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例如,中小企业需要进行体制改革来加强对企业自身的调整和外在的联系,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盈利模式的优化升级,拓宽融资渠道,共同壮大企业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实力。作为融资的重要一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行态势如何是最引发大众广泛关注度的金融问题之一。我国银行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存在被动的局面,要通过完善法律体制来增强它的运行效率效果,敦促其与政府合作的密切性。除了在思想方面的要求之外,银行等金融机构更需要加强的是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而健全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项目:各项目主体发展的初衷应该以资产或负债的预期支付或者偿还能力为依据,而不是仅靠项目发起人的资信条件而投资。所以就需要开发银行的其他有效的金融工具,不可追索或有限追索贷款就是其中可以尝试的金融工具,能很好地扩大融资的范围和数量。银行需要建立新的金融体系,以便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各个部门有明确的分工,了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自己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更早的加入到项目的规划中来,评估实施的风险指数。内部功能的规划是可控的,但是外部因素很多时候是不可控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各国间经济的发展互相影响。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经济的过冷过热,不仅会对外汇,利率的数值产生很大的影响。贷款利率的波动会影响原计划中的融资,若波动巨大,原有的融资数额难以周转不灵,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程。但是利率的变化是无可避免的因素,银行要建立和世界银行接轨的应对融资方面出现障碍的紧急应对系统,以便重大问题上面临资金调度瘫痪的问题而无措。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才培养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民生建设的重点项目,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我国发展基础设的时间较短,经验,技术都相对不成熟,需要专业的人才加入到这项建设中来,不断地摸索经验,找到最优的配置及管理经验。因此,就需要国家加大力度培养适应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才。国家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更多的有专业能力的学生、学者、商人等等进行科学研究。鼓励这些人才建立起相关的研究团队,形成一定的规模。另外,国家也要另立专门的基础设施融资建设的研究机构,为人才对项目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不容忽视的是要对ppp模式的研究人员有先进长远的目光,有创新意识,把握大局,并且能够像其他在ppp模式有先进发展的国家进行学习,掌握他们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发展最适合本国的基础设施融资建设。
四、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对民生建设的重要问题,基础设施融资之ppp模式是我国向世界看齐迈出的正确的一步。虽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且风险犹存,但是是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一定要落实的重大举措。只要选择了正确的应对方式,参与模式的主体共同努力建设,ppp模式一定十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吕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1(05).
[2] 袁永博,叶公伟,张明媛.基础设施PPP模式融资结构优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3).
[3] 赵安臣.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
[4] 马君.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前景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03).
[5] 李淑琴.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引入PPP模式的研究[J].智富时代.2015(03).
关键词:基础设施;融资;控制管理;合作模式
基础设施是保障民生的政府举措,它包含铁路交通,供电,水利,科教文卫等各个领域,是国家大力主导的惠民工程。通过公私合作的融资方式使企业能在国家的领导下完成企业的融资,减少风险为双方的发展赢得更多利益。
一、ppp模式基础设施融资的特点
基础设施融资之PPP模式是一种政府部门主导的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与中标企业签订约定并使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以及项目私人参与者共同发挥作用的公私共同合作经营的融资实现模式。这种模式有利地发挥了各个融资参与方的功效,形成了模式之下三个主体相互联系、补充,从而促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能更好的发挥效益的局面。毋庸置疑,国家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是主要的领导者,所以该模式的实现政府干预的作用非常突出,位于模式的首要主导位置;各个金融机构同时也需要配合政府工作的实施,对政府出台的政策予以落实和有效地运用,是保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完成的中坚力量;项目私人参与者在PPP模式中所处的等级较低,但仍然需要与政府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保障与之签订约定的达成并实现利润。另外基础设施融资之PPP模式也给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有效处理了民营资本规模小,资金运转不畅通的问题,使其降低了运营的风险,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办法来弥补公有、私有经济发展中的劣势问题,实现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的掌握,使主体多方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新模式的使用惠及到民营企业的利益,也同样惠及其他两方。对政府而言,各个企业的加盟能很大程度上规避了自己投资融资建设难度和风险,节省自身的资金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效率;对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增添了政府的领导,通过政府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有效运营建设,使企业发展的目的性更加明显,工作的成效突出。综上可以明确PPP模式的特点是使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和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即把政府部门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未来的规划预期、相关机构的协调控制能力、民营企业的开创态度、对资金的规划加以融合互补,达到一种低风险、高成效,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群众的利益的结果。
二、基础设施融资的问题
1.基础设施融资的体系不健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由于历史上的封建国情和历史遗留问题使发展迟滞,再加上1967到1977年的十年动荡时期使得国家基设施建设落后,需要亟待完善的内容十分繁多。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发展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也是新事物产生并不断成熟的过程,总是会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改革开放的时间不足40年,我国真正融入世界的时间很短暂,所以我国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发展到十分完善的阶段。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就衍生到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货币流通不畅,不能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流通提供货币无阻的大环境,受到市场自发盲目调节带来的各种弊端。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基础设施融资的体系不是十分健全,缺少一种完善的确认与评估存在风险大小的合理的体制机制,导致我国在建设基础设施融资的过程中存在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疏于防范的问题。同时,ppp 模式自身就存在体系不合理的问题。ppp模式融资的途径过于单一,财务结构主要还是传统的银行贷款,超过90%的债务融资都是依靠银行的信用贷款进行的。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民营资本所占的比重较少,融资建设的主体还是靠一些大型企业的发展,体现了ppp模式中还存在一定的垄断思想。民营资本的投入占比不足,与民营企业相关的融资金融机构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有很大的关联,可见,ppp模式主体对于体系的健全还需进一步完善。
2.基础设施融资的控制管理能力不足
银行作为一个资金流运转的中枢区域,对资金的来龙去脉发挥重要的掌控与协调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家的财政赤字增加,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面临很大的挑战,就需要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来弥补财政政策的不足,来补充资金、缓解债务压力。但是由于银行对政府的信用、项目建设得到的反馈预期方面的风险认知程度的不确定性,很多银行在对政府的合作与联系方面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观望态度。这就体现了在ppp模式中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在意识上未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主体互相信任,合作,促成政府与金融机构协议的达成。另外,我国曾经实行计划经济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所以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所伸出的“看的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程度不同,也会使市场经济面临过冷过热的不同状态时资金出现周转不畅的问题,甚至是货币的通胀通缩的情况。这就体现了政府对市场当中流通的货币供求量的了解缺乏关注,应予以更多的管理。政府对企业的管理过于单一,只是满足了对它们信贷之间的融资拟定协议,缺少对中小企业政策上的一些扶持援助,没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等等。除了政府,企业在基础设施的融资方面也有很多管理不善的问题。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只是去追求更具备融资的对象,而忽视了对自身企业的产品的质量、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的更新升级。
3. 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缺乏
对于一项专业技术的处理工作,具备专业技术的人员总会比外行的人员多更多的优势。但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国家目前应该不容忽视的问题。PPP项目融资相对投资复杂,项目参与方较多,牵涉面较广,需要大量相关人才的支持与齐力合作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即企业的这一方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中普及范围很广的道路建设方面中占比很多的工作人员是进行施工的体力工者,而真正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方案部署的人员却很少。基础设施融资ppp模式的执行需要的不仅仅是执行过程中所要求的人手,更是脑力部署的专业人才。而我国因为采用该模式的比较晚,对此的认识能力相对不足,缺乏一整套有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团队。 三、基础设施融资ppp模式的解决方法
1.扩大金融机构的运转能力
银行在基础设施融资建设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的合理有效的运转才能保证资金的正常供应。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转要在思想理论和实际行为中做出调整。在思想理论层面上,银行要积极地与政府等机构密切交流、通力合作,消除对政府或是企业在信用方面里自己潜意识产生的不信任因素,做到在政府财政赤字问题突出时及时弥补财政空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等多项基础设施的建设顺利开展。在实际行为当中,中国与外国对基础设施融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银行方面多数是在社会上的资本已经准备完成后才会介入到模式当中发挥自身信贷评估的功能,而如今的功效表明,这并不是最佳的办法,会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如果金融机构在更早的阶段,即项目的筹备阶段就在ppp模式中充当预言家的角色,参与项目的设计,并做出有关方面合理性的评估,就可以大大的降低项目参与主体各方的风险指数,增加更多的利润和效益。此外,由于中国的ppp模式项目选择的融资途径局限在使用传统的银行信用贷款的单一形式,而且可被我国银行接受并作为贷款抵押物的形式及种类也相对较少,所以我们亟待在这些方面做出改进。除了用房屋,土地等有形资产进行抵押物之外,也可以尝试利用一些无形资产,像凭借企业的经营信誉、产品或服务的购买协议、运营合同(多数是由信誉、经验都具备的公司承担的)、履约保证书和其他由投资人、政府提供的信用补充资料,这些都可以作为获得贷款的抵押物。通过无形资产物的抵押,可以补充有形资产抵押不充足的问题,扩大融资的范围,增加融资的金额。
2.完善各项机制
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一项服务社会群众的大型工程,涉及的参与对象,建设的工程、工序都比较繁杂,因此项目主体各方运营机制的高效实行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对于政府主体来说要做好项目实行的立法工作,完善好合同各项明细的签订、金融市场运行的机制、市场融资信用保障体系、竞争机制、风险防范以及应对处理的各项规章。这些机制的逐渐确立并完善才能使基础设施建设的后备力量充足,更好的在建设过程中有效的掌握轨道等基础设施建造发展的动态,提高对风险的预知性,能够降低一些风险,减少损失,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和工作的效率。政府也在这一过程中做到了职能的转换,在宏观调控中增加了对经济实际走向的掌控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政府也有更大的把握完善资本市场,从对待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逐渐攻克资本市场货币流通的弊端。在这里要特别强调政府需要加强修订的竞争机制。ppp模式运营当中企业的准入门槛是模式运营的关键因素,而没有法令的约束就会使企业不作为、效率低下,或者是产生为了一味地谋取经济利益而采用非法或损害公民利益的不正当手段而肆意作为的后果。竞争机制的运行改变了这种低效状态,一方面为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提供了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各个企业的经营能力去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优胜劣汰,保证ppp模式的发展环境充满活力。企业本身随着政府竞争机制的实施,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例如,中小企业需要进行体制改革来加强对企业自身的调整和外在的联系,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盈利模式的优化升级,拓宽融资渠道,共同壮大企业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实力。作为融资的重要一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行态势如何是最引发大众广泛关注度的金融问题之一。我国银行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存在被动的局面,要通过完善法律体制来增强它的运行效率效果,敦促其与政府合作的密切性。除了在思想方面的要求之外,银行等金融机构更需要加强的是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而健全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项目:各项目主体发展的初衷应该以资产或负债的预期支付或者偿还能力为依据,而不是仅靠项目发起人的资信条件而投资。所以就需要开发银行的其他有效的金融工具,不可追索或有限追索贷款就是其中可以尝试的金融工具,能很好地扩大融资的范围和数量。银行需要建立新的金融体系,以便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各个部门有明确的分工,了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自己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更早的加入到项目的规划中来,评估实施的风险指数。内部功能的规划是可控的,但是外部因素很多时候是不可控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各国间经济的发展互相影响。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经济的过冷过热,不仅会对外汇,利率的数值产生很大的影响。贷款利率的波动会影响原计划中的融资,若波动巨大,原有的融资数额难以周转不灵,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程。但是利率的变化是无可避免的因素,银行要建立和世界银行接轨的应对融资方面出现障碍的紧急应对系统,以便重大问题上面临资金调度瘫痪的问题而无措。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才培养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民生建设的重点项目,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我国发展基础设的时间较短,经验,技术都相对不成熟,需要专业的人才加入到这项建设中来,不断地摸索经验,找到最优的配置及管理经验。因此,就需要国家加大力度培养适应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才。国家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更多的有专业能力的学生、学者、商人等等进行科学研究。鼓励这些人才建立起相关的研究团队,形成一定的规模。另外,国家也要另立专门的基础设施融资建设的研究机构,为人才对项目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不容忽视的是要对ppp模式的研究人员有先进长远的目光,有创新意识,把握大局,并且能够像其他在ppp模式有先进发展的国家进行学习,掌握他们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发展最适合本国的基础设施融资建设。
四、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对民生建设的重要问题,基础设施融资之ppp模式是我国向世界看齐迈出的正确的一步。虽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且风险犹存,但是是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一定要落实的重大举措。只要选择了正确的应对方式,参与模式的主体共同努力建设,ppp模式一定十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吕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1(05).
[2] 袁永博,叶公伟,张明媛.基础设施PPP模式融资结构优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3).
[3] 赵安臣.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
[4] 马君.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前景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03).
[5] 李淑琴.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引入PPP模式的研究[J].智富时代.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