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竞技体育运动员成就动机水平和归因方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辽宁省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追求成功的动机较高且成就动机水平与运动员的文化程度、运动等级有一定的相关性;成败归因与成就动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认为:辽宁省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就动机是形成其勇于拼搏、无私奉献、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的心理源动力。
关键词:辽宁省 体育运动员 成就动机 归因
1前言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他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而这些特点也恰恰与我省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精神特点不谋而合。运动员可以为了国家的利益勇于拼搏、不怕牺牲,忍受生理和精神上的磨砺,甚至是为了集体的荣誉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一旁。从个人成就动机来说,运动员的付出也是为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的需要。因此,成就动机是职业运动员的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作为竞技运动的参与者,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的主导动机是成就动机。而归因则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的过程,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归因是决定成就动机高低的关键因素。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正确的成就动机是塑造运动员体育精神的关键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有意识、有目的,而且是有动机的。人的需要表现为一定的目的,体现为一定的动机。恩格斯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了就是说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要通过人的头脑,转变为人的动机,才能真正成为人的行动的现实动力。动机推动行为,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动因。因此,要重视动机的作用,努力使运动员形成正确的成就动机。正确的动机始终贯穿在运动员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一种稳定的观念意识支配他们的行动,并对他们的精神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起着一定作用。正确的动机行动的主要推动力。很多优秀的运动员正是因为有了较高的成就动机,不断鼓励自己去克服一切困难,从而取得了成功。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个士兵”,那么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同样,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一定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成就动机是助就成功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动力。马克思在谈到职业选择时曾经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词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作为职业运动员要想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成就,就要把建立成就动机作为成才和成就事业的开端和基础。通过立志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内在的精神动力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增强自身行动的方向性、目的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2.2运动员成就动机与归因之间的关系
成就动机和归因二者相互影响。一方面归因影响成就动机。个体对先前活动结果原因的知觉对他们随后的行为的预期产生影响,而后进一步影响到他们从事此活动的动机;归因还通过影响人们的情绪情感而作用于人们的成就动机。在竞技体育中对比赛成败的归因,能引起运动员期望和情感方面的心理变化,影响运动员比赛的动机,进而影响其就的行为。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模式告诉我们:行为的内外控制点和稳定性均影响人的成就动机和行为,其中稳定性的作用尤其重要。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失败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的原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失败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将进一步强化成就动机;相反,若成功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的原因,则无助于强化,甚至还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另一方面成就动机也影响归因。对于成就动机影响成就归因,运动心理学家达成了一致的共识,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即:高成就动机的运动员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低成就动机的运动员则把成功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所以成就动机应根据不同文化、运动队和不同个体而确定,不应绝对主观一般化。
而成就动机水平高的运动员比成就动机低的运动员更倾向于内部归因,这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将影响其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成就动机高的运动员对自己的才能、信心、自身条件常常满怀信心,往往通过直接迎接任务的挑战以保持其自尊心。而强化了的成就动机又总是使他们作出良性归因,这样就形成了成就行为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叶平,许小冬.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在中国的标准化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
[2]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 赵大亮,姒刚彦.高水平运动员竞赛中逆境认知力评定问卷的编制,中国运动医学,2007.
关键词:辽宁省 体育运动员 成就动机 归因
1前言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他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而这些特点也恰恰与我省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精神特点不谋而合。运动员可以为了国家的利益勇于拼搏、不怕牺牲,忍受生理和精神上的磨砺,甚至是为了集体的荣誉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一旁。从个人成就动机来说,运动员的付出也是为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的需要。因此,成就动机是职业运动员的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作为竞技运动的参与者,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的主导动机是成就动机。而归因则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的过程,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归因是决定成就动机高低的关键因素。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正确的成就动机是塑造运动员体育精神的关键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有意识、有目的,而且是有动机的。人的需要表现为一定的目的,体现为一定的动机。恩格斯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了就是说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要通过人的头脑,转变为人的动机,才能真正成为人的行动的现实动力。动机推动行为,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动因。因此,要重视动机的作用,努力使运动员形成正确的成就动机。正确的动机始终贯穿在运动员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一种稳定的观念意识支配他们的行动,并对他们的精神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起着一定作用。正确的动机行动的主要推动力。很多优秀的运动员正是因为有了较高的成就动机,不断鼓励自己去克服一切困难,从而取得了成功。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个士兵”,那么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同样,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一定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成就动机是助就成功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动力。马克思在谈到职业选择时曾经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词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作为职业运动员要想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成就,就要把建立成就动机作为成才和成就事业的开端和基础。通过立志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内在的精神动力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增强自身行动的方向性、目的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2.2运动员成就动机与归因之间的关系
成就动机和归因二者相互影响。一方面归因影响成就动机。个体对先前活动结果原因的知觉对他们随后的行为的预期产生影响,而后进一步影响到他们从事此活动的动机;归因还通过影响人们的情绪情感而作用于人们的成就动机。在竞技体育中对比赛成败的归因,能引起运动员期望和情感方面的心理变化,影响运动员比赛的动机,进而影响其就的行为。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模式告诉我们:行为的内外控制点和稳定性均影响人的成就动机和行为,其中稳定性的作用尤其重要。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失败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的原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失败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将进一步强化成就动机;相反,若成功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的原因,则无助于强化,甚至还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另一方面成就动机也影响归因。对于成就动机影响成就归因,运动心理学家达成了一致的共识,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即:高成就动机的运动员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低成就动机的运动员则把成功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所以成就动机应根据不同文化、运动队和不同个体而确定,不应绝对主观一般化。
而成就动机水平高的运动员比成就动机低的运动员更倾向于内部归因,这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将影响其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成就动机高的运动员对自己的才能、信心、自身条件常常满怀信心,往往通过直接迎接任务的挑战以保持其自尊心。而强化了的成就动机又总是使他们作出良性归因,这样就形成了成就行为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叶平,许小冬.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在中国的标准化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
[2]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 赵大亮,姒刚彦.高水平运动员竞赛中逆境认知力评定问卷的编制,中国运动医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