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科普期刊增强新闻性的必要性
农业科普期刊市场化的客观要求。农业科普期刊的基本功能是积累、传播和交流农业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中介。农业科普期刊因为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人们对农业科普期刊新闻性的认识远不及对其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深刻,对刊物的时效性考虑甚少,以致老生常谈的内容越来越多,内容枯燥呆板。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内容产业的根本特点是其内容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价值。面临“报纸杂志化”现状,面临越来越善于思考和鉴别的读者,农业科普期刊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增强新闻性,刊登最新农业科研成果、最新农业实用技术,及时报道读者所关注的生产生活热点。农业科普期刊编辑应增强紧迫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能仅仅止步于对作者的选择、内容的把关上,应该主动出击,对收集到的素材再组织、再加工,把科普文章的新闻性突出出来,与此同时,把新闻事件的科技含量挖掘出来,千方百计为读者提供阅读精品。
农业科普期刊读者需求的变化。近年来,读者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读者更重视农业科普期刊的新闻性,都希望从中及时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读者不再满足于仅仅对一个事件的一般性报道,而是要知道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背景等“新闻背后的新闻”。也就是说,读者不仅想知道新闻事实“是什么”,还力求知道“为什么”、“应该怎样”。期刊和报纸关于新闻报道的重要区别,在于报纸常常是对事件的抢先报道,但它往往只解决5W和IH中的when、where、who、what的问题。期刊就要挖掘显性矛盾爆发的原因、过程,深入报道,解决why、how的问题以释疑解惑。这就要求期刊多在“深入”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后发制人”的优势,或在“独到”上能从调查到的第一手材料中,归纳出有新意的见解,增强其可读性。在竞争的时代,只有把信息做得更全、更深、更透,才能占据“眼球经济”的主动。对科普期刊编辑而言,就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磨炼自己的“新闻意识”,想读者所想。寻找读者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针对自己刊物服务的对象,围绕“知识性、可读性和服务性”,从不同的角度挖掘、组织稿件,这样才会使科普文章“鲜活”起来,避免年年都唱“四季歌”。
增强农业科普期刊新闻性的措施
培养编辑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在我国《新闻大辞典》中解释为:“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期刊编辑的新闻敏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善于发现和判断稿件的新闻价值。新闻敏感强的编辑往往“用眼如锥”,能够在不被人注意或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中,迅速准确地发现和判断出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从看似不起跟的事实中发掘出具有新意的东西。二是善于把握新闻角度。新闻敏感较强的编辑能总览全局,高屋建瓴,从系统或整体的视角分析问题和认识事物,找准最佳表现角度,找到被报道事实最值得传播、最能吸引公众注意力的侧面,从而使事实的新闻价值最大化。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强,期刊的新闻性才会强。编辑只有认识到农业科普期刊新闻性的重要性,才会想方设法、下大力气使刊物体现出较强的新闻性
多连径捕捉合适的“新闻”,
了解读者所思所需。编辑只有经常深入基层采访调查,通过各种渠道与读者对话,倾听读者的呼声,了解生产形势、了解读者的需求,才能组织出高质量的稿件,办出高质量的期刊,指导生产,为读者解决问题。《农家参谋》专门开设了“读者点题”、“读者评刊”、“编读往来”栏目,读者将他们生产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给我们,编辑根据读者来信提出问题约请专家进行解答,积极采纳他们来信中提出的有关办刊的好的意见和建议,让读者也积极参与到办刊中,真正实现编读互动。同时读者也为编辑的选题策划提供了线索,选题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产实际、贴近农民的需求。2002年,涉农媒体都在狂轰滥炸般对特种动物如野猪、黑豚、蟾蜍等的养殖进行“爆炒”,农民朋友们对此是如坠迷雾,搞不清楚广告中“哪句是真哪句是假”,纷纷来信来电咨询。本刊编辑多方采访,推出了“黑豚究竟是什么”、“关于蟾蜍脱衣”、“客观认识野猪养殖”等文章,以揭穿坑农害农广告的内幕,帮助读者明辨是非,免受虚假广告的欺骗,
与专家交朋友。这些专家经常下基层解决问题,对生产实际了如指掌。作为编辑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机会和时间下乡,我们提出编辑要和专家交朋友,除了向专家约稿外,还要定期不定期地拜访他们,向他们了解基层生产实际,往往在不经意的访谈中会有“意外”的收获,甚至专家的某句话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选题线索,由此编辑编采的稿件时效性才更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才更大。
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编辑应寻找机会多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学习班、经常翻阅相关的学术杂志,关注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前沿。掌握各学科各专业的发展动态,对各学科各专业前沿性研究有较好的了解,提高新闻辨识能力。一些“自由撰稿人”(稿贩子)什么题材、体裁都写,只要能赚稿费就行。编造假新闻,不再是偶尔为之,而是“专业化”操作,成为一种谋生手段。2003年曾有一名作者撰稿称,云南省昆明市某区农民××把玉米秆、高粱秆、麦秸、稻草等农作物秸秆加工成淀粉,利用该技术3年时间赚了60多万元,还带动村里不少乡亲致了富,颇为振奋人心。但稍有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秸秆主要由粗纤维和木质素组成,而它们均由复杂的碳链组合而成,普通的机械粉碎仅仅是秸秆在物理形态上的长度变化。而不可能使粗纤维或木质素的复杂碳链发生变化,更不可能实现秸秆变淀粉。试想,如果世界上哪位科学家在该技术上获得突破,全世界就再也不用为“粮荒”问题担忧了。像这种常识性错误,若编辑不了解科研动态,设有学术常识,把所谓的“突破性发现”编发到科普期刊中,岂不贻笑大方?
加强选题策划。选题策划是期刊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升期刊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突破口。期刊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选题的竞争。期刊和报纸一样已进入“编辑时代”。在编采出版流程中,编辑的位置发生了前移,即由事后编稿变为事前策划组稿、事中及时调度、事后编辑配置稿件。强烈的策划意识,高超的策划能力,是一个优秀编辑必备的素质。因此,编辑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同时还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强化选题能力。
挖掘同一信息的不同“价值”。期刊的时效性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扬长避短利用好这个“时间差”,从增加“知识性、可读性、服务性”着手,可以将同一信息源挖掘得更深,做出来的文章也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2009年2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报道,国家发改委发布生猪价格预警信号,预计第二季度以后生猪供给会进一步增加,价格可能再次大幅度下跌。笔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对养猪户很重要的消息,但养猪户从新闻中仅仅是知道接下来可能会出现市场过剩,而眼下养猪户最想知道的是接下来该怎么办?于是笔者立即联系河南省畜牧局资深养猪专家。撤掉已看过三校的稿子,在第3期“专家论坛”中及时刊出了“今年该怎样养猪”一文,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养猪户的好评,称给他们及时提了个醒,并让他们明白了下一步该怎么做。
农业科普期刊市场化的客观要求。农业科普期刊的基本功能是积累、传播和交流农业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中介。农业科普期刊因为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人们对农业科普期刊新闻性的认识远不及对其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深刻,对刊物的时效性考虑甚少,以致老生常谈的内容越来越多,内容枯燥呆板。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内容产业的根本特点是其内容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价值。面临“报纸杂志化”现状,面临越来越善于思考和鉴别的读者,农业科普期刊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增强新闻性,刊登最新农业科研成果、最新农业实用技术,及时报道读者所关注的生产生活热点。农业科普期刊编辑应增强紧迫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能仅仅止步于对作者的选择、内容的把关上,应该主动出击,对收集到的素材再组织、再加工,把科普文章的新闻性突出出来,与此同时,把新闻事件的科技含量挖掘出来,千方百计为读者提供阅读精品。
农业科普期刊读者需求的变化。近年来,读者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读者更重视农业科普期刊的新闻性,都希望从中及时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读者不再满足于仅仅对一个事件的一般性报道,而是要知道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背景等“新闻背后的新闻”。也就是说,读者不仅想知道新闻事实“是什么”,还力求知道“为什么”、“应该怎样”。期刊和报纸关于新闻报道的重要区别,在于报纸常常是对事件的抢先报道,但它往往只解决5W和IH中的when、where、who、what的问题。期刊就要挖掘显性矛盾爆发的原因、过程,深入报道,解决why、how的问题以释疑解惑。这就要求期刊多在“深入”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后发制人”的优势,或在“独到”上能从调查到的第一手材料中,归纳出有新意的见解,增强其可读性。在竞争的时代,只有把信息做得更全、更深、更透,才能占据“眼球经济”的主动。对科普期刊编辑而言,就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磨炼自己的“新闻意识”,想读者所想。寻找读者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针对自己刊物服务的对象,围绕“知识性、可读性和服务性”,从不同的角度挖掘、组织稿件,这样才会使科普文章“鲜活”起来,避免年年都唱“四季歌”。
增强农业科普期刊新闻性的措施
培养编辑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在我国《新闻大辞典》中解释为:“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期刊编辑的新闻敏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善于发现和判断稿件的新闻价值。新闻敏感强的编辑往往“用眼如锥”,能够在不被人注意或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中,迅速准确地发现和判断出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从看似不起跟的事实中发掘出具有新意的东西。二是善于把握新闻角度。新闻敏感较强的编辑能总览全局,高屋建瓴,从系统或整体的视角分析问题和认识事物,找准最佳表现角度,找到被报道事实最值得传播、最能吸引公众注意力的侧面,从而使事实的新闻价值最大化。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强,期刊的新闻性才会强。编辑只有认识到农业科普期刊新闻性的重要性,才会想方设法、下大力气使刊物体现出较强的新闻性
多连径捕捉合适的“新闻”,
了解读者所思所需。编辑只有经常深入基层采访调查,通过各种渠道与读者对话,倾听读者的呼声,了解生产形势、了解读者的需求,才能组织出高质量的稿件,办出高质量的期刊,指导生产,为读者解决问题。《农家参谋》专门开设了“读者点题”、“读者评刊”、“编读往来”栏目,读者将他们生产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给我们,编辑根据读者来信提出问题约请专家进行解答,积极采纳他们来信中提出的有关办刊的好的意见和建议,让读者也积极参与到办刊中,真正实现编读互动。同时读者也为编辑的选题策划提供了线索,选题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产实际、贴近农民的需求。2002年,涉农媒体都在狂轰滥炸般对特种动物如野猪、黑豚、蟾蜍等的养殖进行“爆炒”,农民朋友们对此是如坠迷雾,搞不清楚广告中“哪句是真哪句是假”,纷纷来信来电咨询。本刊编辑多方采访,推出了“黑豚究竟是什么”、“关于蟾蜍脱衣”、“客观认识野猪养殖”等文章,以揭穿坑农害农广告的内幕,帮助读者明辨是非,免受虚假广告的欺骗,
与专家交朋友。这些专家经常下基层解决问题,对生产实际了如指掌。作为编辑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机会和时间下乡,我们提出编辑要和专家交朋友,除了向专家约稿外,还要定期不定期地拜访他们,向他们了解基层生产实际,往往在不经意的访谈中会有“意外”的收获,甚至专家的某句话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选题线索,由此编辑编采的稿件时效性才更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才更大。
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编辑应寻找机会多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学习班、经常翻阅相关的学术杂志,关注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前沿。掌握各学科各专业的发展动态,对各学科各专业前沿性研究有较好的了解,提高新闻辨识能力。一些“自由撰稿人”(稿贩子)什么题材、体裁都写,只要能赚稿费就行。编造假新闻,不再是偶尔为之,而是“专业化”操作,成为一种谋生手段。2003年曾有一名作者撰稿称,云南省昆明市某区农民××把玉米秆、高粱秆、麦秸、稻草等农作物秸秆加工成淀粉,利用该技术3年时间赚了60多万元,还带动村里不少乡亲致了富,颇为振奋人心。但稍有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秸秆主要由粗纤维和木质素组成,而它们均由复杂的碳链组合而成,普通的机械粉碎仅仅是秸秆在物理形态上的长度变化。而不可能使粗纤维或木质素的复杂碳链发生变化,更不可能实现秸秆变淀粉。试想,如果世界上哪位科学家在该技术上获得突破,全世界就再也不用为“粮荒”问题担忧了。像这种常识性错误,若编辑不了解科研动态,设有学术常识,把所谓的“突破性发现”编发到科普期刊中,岂不贻笑大方?
加强选题策划。选题策划是期刊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升期刊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突破口。期刊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选题的竞争。期刊和报纸一样已进入“编辑时代”。在编采出版流程中,编辑的位置发生了前移,即由事后编稿变为事前策划组稿、事中及时调度、事后编辑配置稿件。强烈的策划意识,高超的策划能力,是一个优秀编辑必备的素质。因此,编辑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同时还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强化选题能力。
挖掘同一信息的不同“价值”。期刊的时效性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扬长避短利用好这个“时间差”,从增加“知识性、可读性、服务性”着手,可以将同一信息源挖掘得更深,做出来的文章也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2009年2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报道,国家发改委发布生猪价格预警信号,预计第二季度以后生猪供给会进一步增加,价格可能再次大幅度下跌。笔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对养猪户很重要的消息,但养猪户从新闻中仅仅是知道接下来可能会出现市场过剩,而眼下养猪户最想知道的是接下来该怎么办?于是笔者立即联系河南省畜牧局资深养猪专家。撤掉已看过三校的稿子,在第3期“专家论坛”中及时刊出了“今年该怎样养猪”一文,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养猪户的好评,称给他们及时提了个醒,并让他们明白了下一步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