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才臣作为农业战线的一位科技工作者从事种子工作近30年,率先创建了山东省首家股份制制种企业。十多年来,方才臣共承担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3项;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申报并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9项,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培训农民技术员3万多人次;增加社会效益约25亿元,为中华灿烂的农耕文明再添绚烂一笔。
选择种子专业确定人生之路
年轻时的方才臣,背负着父老乡亲的嘱托在原聊城市农科所度过了进修学习的美好时光,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被冠县种子站录用成了一名技术员。
在本职工作上一直兢兢业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用于服务农民的他,总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妇孺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方才臣的心头赋予了新的诠释。他认为,知识的价值是由驾驭知识的人才来实现生产力转化的。于是,1993年求知若渴的方才臣在打拼工作之余,在山东农业大学苦读四年,取得了山东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为他挚爱的种子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4年,方才臣回到家乡,并被任命为原冠县种子公司总经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使他的才华得到全面的展示。在他的带领下,冠县种子公司办得红红火火,职工们也都陆续过上了小康日子。虽然公司办得有声有色,方才臣却敏锐地意识到,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我国入世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潜伏在国有种子企业深层次的种种弊端正在蚕食着公司发展的活力。2000年的春天,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方才臣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对公司进行彻底的股份制改革,易名为“山东冠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方才臣带领冠丰种业这个崭新的团队出征了。
为了冠丰尽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有米下锅”赢得市场,他们打破仅靠自选自育的单一路子,确立了自己选育、联合育种、独家买断和委托育种四种方式。一是依靠自身的科研实力选育具有市场优势的新品种;二是依托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攀亲结缘联合育种;三是对具有开发前景的优良种质资源不惜代价买断知识产权;四是借助具有育种实力的合作伙伴委托育种。这些在全国国有种子企业中先行试水的大胆举措,一时间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种业关注的焦点。改制后的公司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董事长到每一位员工完成了一次社会角色的转换,其潜能和活力喷薄而出,公司焕发出勃勃生机。
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加上方才臣在体制改革创新方面表现出的过人胆识,方才臣用山东冠丰种业公司的发展证明了,企业改制是盘活企业资产、激发企业最大化潜能、不断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正确选择。经过不断探索,冠丰种业逐步建立起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 科研体系。为了实现冠丰种业预期的发展战略,担负起民族种业振兴的责任,方才臣带领冠丰种业走过了一条既艰辛,又与其他种业企业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
重视人才推动事业发展
方才臣是个爱才之人,对人才的渴求可谓业内闻名。一遇到农业方面的人才,他想方设法也要接触结交。由于他在中国种业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深刻见解,很多有识之士也乐于和他成为朋友甚至同事。五请院士当顾问的故事,就是在业界广为传扬的一段美谈。
在一次全国农业科技研讨会上,方才臣通过中国农科院土肥所所长梁业深结识了中国工程院郭予元院士。由于郭予元院士特殊的身份,方才臣历经前后一年时间,先后5次进京向郭予元院士汇报公司情况和自己对我国种业未来发展的思索。当郭予元院士到冠丰考察后,被方才臣的谋略与作为打动了。2002年7 月26日,郭予元院士和梁业深所长终于接过冠丰种业技术顾问的聘书。这是中国县级种子企业第一个聘请到院士做顾问,一时间传为佳话。
科技创新需要资金支持
除了注重网罗人才,方才臣还亮出了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观点。他认为,目前我国民族种业缺的不是耕地,我们有18亿亩耕地的潜力,解决13亿人的吃饭的问题不成问题;我们不缺物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留给我们丰富的物种资源。其中,仅水稻物种就达4万个基因,玉米物种的基因则高达20万个。中国的种子资源最多,但原始创新不行,因为缺乏资金,民族种业最缺少的就是资金。
而目前,国际种业企业都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美国的先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种业公司,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25%。也就是说,全世界每四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是先锋公司培育的。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最前沿的研发团队和最精尖的实验室及设备。相应的,国外农业种业公司的科技资金投入也是巨大的,先锋一年的科技资金投入达到70亿人民币。与之相比,我们的农业种业的科技投入就太少了。
虽然如此,方才臣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说,国家现在对科技与种业越来越重视,提出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并在资金、项目、人才方面向农业倾斜,用不了几年,我国的种业企业就可能超过他们。到那时,就不是国外的种业巨头想要占领中国市场的问题了,而是我们的种业要走出国门,占领世界种业市场。这就是方才臣的信心,这就是方才臣给自己,也是给山东冠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定下的目标。方才臣说,这一天不会遥远!
选择种子专业确定人生之路
年轻时的方才臣,背负着父老乡亲的嘱托在原聊城市农科所度过了进修学习的美好时光,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被冠县种子站录用成了一名技术员。
在本职工作上一直兢兢业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用于服务农民的他,总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妇孺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方才臣的心头赋予了新的诠释。他认为,知识的价值是由驾驭知识的人才来实现生产力转化的。于是,1993年求知若渴的方才臣在打拼工作之余,在山东农业大学苦读四年,取得了山东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为他挚爱的种子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4年,方才臣回到家乡,并被任命为原冠县种子公司总经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使他的才华得到全面的展示。在他的带领下,冠县种子公司办得红红火火,职工们也都陆续过上了小康日子。虽然公司办得有声有色,方才臣却敏锐地意识到,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我国入世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潜伏在国有种子企业深层次的种种弊端正在蚕食着公司发展的活力。2000年的春天,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方才臣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对公司进行彻底的股份制改革,易名为“山东冠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方才臣带领冠丰种业这个崭新的团队出征了。
为了冠丰尽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有米下锅”赢得市场,他们打破仅靠自选自育的单一路子,确立了自己选育、联合育种、独家买断和委托育种四种方式。一是依靠自身的科研实力选育具有市场优势的新品种;二是依托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攀亲结缘联合育种;三是对具有开发前景的优良种质资源不惜代价买断知识产权;四是借助具有育种实力的合作伙伴委托育种。这些在全国国有种子企业中先行试水的大胆举措,一时间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种业关注的焦点。改制后的公司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董事长到每一位员工完成了一次社会角色的转换,其潜能和活力喷薄而出,公司焕发出勃勃生机。
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加上方才臣在体制改革创新方面表现出的过人胆识,方才臣用山东冠丰种业公司的发展证明了,企业改制是盘活企业资产、激发企业最大化潜能、不断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正确选择。经过不断探索,冠丰种业逐步建立起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 科研体系。为了实现冠丰种业预期的发展战略,担负起民族种业振兴的责任,方才臣带领冠丰种业走过了一条既艰辛,又与其他种业企业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
重视人才推动事业发展
方才臣是个爱才之人,对人才的渴求可谓业内闻名。一遇到农业方面的人才,他想方设法也要接触结交。由于他在中国种业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深刻见解,很多有识之士也乐于和他成为朋友甚至同事。五请院士当顾问的故事,就是在业界广为传扬的一段美谈。
在一次全国农业科技研讨会上,方才臣通过中国农科院土肥所所长梁业深结识了中国工程院郭予元院士。由于郭予元院士特殊的身份,方才臣历经前后一年时间,先后5次进京向郭予元院士汇报公司情况和自己对我国种业未来发展的思索。当郭予元院士到冠丰考察后,被方才臣的谋略与作为打动了。2002年7 月26日,郭予元院士和梁业深所长终于接过冠丰种业技术顾问的聘书。这是中国县级种子企业第一个聘请到院士做顾问,一时间传为佳话。
科技创新需要资金支持
除了注重网罗人才,方才臣还亮出了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观点。他认为,目前我国民族种业缺的不是耕地,我们有18亿亩耕地的潜力,解决13亿人的吃饭的问题不成问题;我们不缺物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留给我们丰富的物种资源。其中,仅水稻物种就达4万个基因,玉米物种的基因则高达20万个。中国的种子资源最多,但原始创新不行,因为缺乏资金,民族种业最缺少的就是资金。
而目前,国际种业企业都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美国的先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种业公司,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25%。也就是说,全世界每四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是先锋公司培育的。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最前沿的研发团队和最精尖的实验室及设备。相应的,国外农业种业公司的科技资金投入也是巨大的,先锋一年的科技资金投入达到70亿人民币。与之相比,我们的农业种业的科技投入就太少了。
虽然如此,方才臣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说,国家现在对科技与种业越来越重视,提出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并在资金、项目、人才方面向农业倾斜,用不了几年,我国的种业企业就可能超过他们。到那时,就不是国外的种业巨头想要占领中国市场的问题了,而是我们的种业要走出国门,占领世界种业市场。这就是方才臣的信心,这就是方才臣给自己,也是给山东冠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定下的目标。方才臣说,这一天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