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贫困生中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缺少社会支持、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等原因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隐患,学校政策的局限性也会对贫困生的心理造成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和改进对贫困生的扶助工作,建立贫困生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00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生学费、生活费的高额度增长,导致大学校园里的贫困生队伍日益“壮大”。如何保证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全面健康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可否认,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主要是经济方面,缺少人文的、心理的关怀。
一、洞察贫困生的心理是工作的基础
(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都不愿表露自己家境贫寒、窘迫的现状,尽管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讲,步入大学都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变化,都必须为适应环境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但对于贫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而言,这个调整却充满了更大的挑战。较之其他大学生群体,农村贫困生所感受到的新环境与旧环境之间的落差更为巨大,所需要学习掌握的能力也更为宽泛。
(二)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
众所周知,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主要依据的是学习成绩。这样,无论是城市贫困生还是农村贫困生,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即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步入大学后,能够进入同一专业的学生在成绩水平上往往相差无几,贫困生的成绩也就相应的失去了明显优势。而且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的应试教育,它强调综合学习素质,例如英语口语的流利、计算机的熟练使用、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新要求需要的是另外的一种积累,而不仅仅是优秀的中学成绩。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贫困生,很可能因为过去教学条件差而缺少相关方面学习积累,因而不容易达到新的要求。
(三)缺少社会支持
首先,对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同辈群体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在班级概念弱化的大学教学模式下,个体大学生必须在班级以外的空间寻求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例如寝室联谊、社团活动等。而受经济条件的约束,与普通学生相比,贫困生只能减少甚至完全回避这些活动。这一点对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发生明显的作用。其次,家庭仍然是大学生重要的情感支持。但是通常情况下,贫困家庭的成员或是文化水平有限,或是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很难为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为了减少路费、电话费等开支,贫困生与家庭的沟通机会也十分有限。最后,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也很难向贫困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通常一个专业只有一位兼职辅导员,因而辅导员不可能关心到每一个学生,而在辅导员制度之外,高校没有其他的组织机构负责贫困生的管理工作。
(四)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
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必然承接其家庭身份的属性,而这种弱势群体的身份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经济压力是最主要的,由于家庭无法提供充分的物质资助,多数贫困生需要通过自己努力来解决学费、生活费等各种开销。这种生活状况使他们不但要在学习之外勤工俭学,还要尽量减少开支,事事都不得不考虑经济因素,这大大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周围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刻板印象也同样为贫困生带来压力。例如,不少人认为来自贫困家庭的人比较自私、小气、没有见识,这些偏见都可能造成贫困生的心理不适,使他们对社会评价特别敏感。此外,贫困学生在就业或其他竞争中也较普通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学校政策的局限性对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助学金的评定
助学金是学校提供给贫困生的经济援助,旨在缓解贫困生在生活上的经济压力。然而在大多数高校,目前都不具备一个完善的助学金体制。学校对于贫困生的届定和申请助学金的资格、程序缺少明确详细的规定,通常的做法是将名额逐层下拨,由辅导员根据名额和班级申请人的条件进行最终的确定。这种缺乏标准化的评定很可能导致助学金无法最优化配置。当然不可否认,学校的资金有限,而贫困生的数量却逐年增加,助学金所能提供的帮助是极其微小的。
(二)形象工程
在不少学校里,帮助贫困生成了形象工程。一旦有教师资助贫困生或是企业设立贫困生基金,学校就会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上电视、登报纸,或者将受助学生的名字、所处院系予以曝光,以证实资助的真实可靠。这些做法虽然能够引起社会对贫困生问题的关注,却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
(三)助学贷款
为了有效地帮助贫困生解决读书时的经济困难,许多银行都已经展开了助学贷款业务。然而目前的贷款业务采取的是普遍撒网,面对的是所有在校学生,并没有具体为贫困生服务的项目。因此在还款期限和贷款额度上,都无法考虑贫困生的一些特殊困难,特别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高职院校。学校在助学贷款中扮演的只是单纯的中介角色,并没有成为贫困生与银行进行沟通的桥梁。这使得缺少教育背景资料的银行很难意识到其助学贷款服务的问题。另外,银行助学贷款的对象通常都是已经在校的大学生,而没有面对即将入学的大学新生的项目。实际上,很多贫困生正是因为没有途径获得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放弃了步入大学的机会。
(四)思想教育
目前高校在贫困生工作上的重点是为其争取更多的资源以减轻更多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部分贫困生在得到帮助后,对赞助人却很冷漠,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个别贫困生在步入社会后,由于贫困留下的阴影,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成为“于连”式的人物。这就对学校开展关于贫困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对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资助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高校一方面应该向社会、企业呼吁,扩充助学金的来源,做到开源;而另一方面,则要建立明确的助学金申请、发放的管理体系,做到合理有效。“绝不让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成为检验高校助学工作的一项标准,国家下的力气是越来越大,但是金额总是定数,给了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就会少。解决贫困生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将这一标准不加区分地笼统地贯彻执行,会使一些家庭确实困难但却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享受了资助,而使部分家庭条件相对略好但努力学习的贫困学生少得了资助,毕竟资助的费用是一定的。贫困生分两种:一种学习用功,生活艰苦,为减少家庭负担而努力,害怕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一种是追求时髦,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生怕在哪一方面(物质上)输给了别人。第一种人可敬,值得学习;但第二种人只会给人以反感,让人们怀疑给他们物质上的资助是否应该。因此“绝不让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也许会更切实可行。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资助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明确申请条件并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保证助学金是合理发放。其次,应该根据在校贫困生的整体情况拉开档次,鼓励成绩优秀或是表现出众的贫困生,从而保证助学金的合理使用。再次,高校可以改善助学金的形式,在资金难以扩充的情况下,给贫困生以更多生活上的帮助。例如接受企业的实物捐赠,给贫困生提供免费的生活学习用品;也可以通过每月补贴饭卡消费的方式给贫困生伙食费上的照顾。应立足学校实际,以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为主,以奖学金、减免学费为辅的自主体系,需要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助学贷款,这是解决贫困生在校学习学费最实际有效的方法,要完善助学贷款制度,提高贷款诚信。加大提高困难补助的资助力度,使贫困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及社会的温暖。深入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贫困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制度,激励贫困生奋发向上。通过减免书费、学费,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二)对贫困生受助的宣传应慎重
不可否认,对帮助贫困生情况的宣传可以引起社会对该群体更大的关注,为帮助贫困生争取更多的资源。然而高校在宣传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在征得受助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宣传。宣传时应尽量尊重受助学生的个人意愿,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奉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应引导贫困生充分利用思想新、信息灵、知识宽的自身优势,去影响和带动他们的家庭,实现家庭脱贫致富。只有家庭富裕了,贫困生的贫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也减轻了国家和学校的负担,让大学生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三)建立合理的贷款制度
高等院校应积极与银行合作,建立面向贫困生的全方位的贷款制度。学校可以向银行提供在校贫困生的详细情况,反映贫困生的要求,使银行能够了解到正确的信息,从而制定面向贫困生的贷款计划。应该特别注意新生的贷款工作,校方可以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有关助学贷款和学费减免政策的资料,使贫困生不至于因不了解相关政策而放弃深造机会。在监督还款上,学校也可以与银行进行一定的合作,通过保留毕业证书原件或其他方式督促毕业之后的贷款申请人按时还贷。这也可以使银行更放心地向贫困生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帮助贫困生解决困难。高校应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贷款求学意识和如期还款意识,珍惜自己的借贷信用和名誉,为学弟学妹们今后享受助学贷款创造良好的信誉环境,为全社会做出诚实守信的表率。
(四)引进专业社工
高校在贫困生管理工作方面应该引进专业社工,因为目前贫困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或学生工作机构可以解决的。专业社工的工作包括对贫困生的专业心理辅导、对社会捐助的争取和管理以及与贷款机构的合作。这些内容都需要专业的社工人员来操作、管理,从而更合理、更有效的解决贫困生问题。高校的社工人员可以对贫困生进行定期、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在相似群体中缓解压力、互相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社工人员可以在基金会、企业与贫困生之间开展活动,以寻找可以让捐助人和受助学生互利互惠的帮助方式,从而为贫困生赢得更多的社会帮助。另外,社工人员还可以引导贫困生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窦锦伟.高等教育助学资助理念与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2]张艳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3]蔡亚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
[4]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C].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5]车文博.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00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生学费、生活费的高额度增长,导致大学校园里的贫困生队伍日益“壮大”。如何保证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全面健康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可否认,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主要是经济方面,缺少人文的、心理的关怀。
一、洞察贫困生的心理是工作的基础
(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都不愿表露自己家境贫寒、窘迫的现状,尽管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讲,步入大学都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变化,都必须为适应环境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但对于贫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而言,这个调整却充满了更大的挑战。较之其他大学生群体,农村贫困生所感受到的新环境与旧环境之间的落差更为巨大,所需要学习掌握的能力也更为宽泛。
(二)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
众所周知,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主要依据的是学习成绩。这样,无论是城市贫困生还是农村贫困生,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即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步入大学后,能够进入同一专业的学生在成绩水平上往往相差无几,贫困生的成绩也就相应的失去了明显优势。而且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的应试教育,它强调综合学习素质,例如英语口语的流利、计算机的熟练使用、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新要求需要的是另外的一种积累,而不仅仅是优秀的中学成绩。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贫困生,很可能因为过去教学条件差而缺少相关方面学习积累,因而不容易达到新的要求。
(三)缺少社会支持
首先,对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同辈群体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在班级概念弱化的大学教学模式下,个体大学生必须在班级以外的空间寻求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例如寝室联谊、社团活动等。而受经济条件的约束,与普通学生相比,贫困生只能减少甚至完全回避这些活动。这一点对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发生明显的作用。其次,家庭仍然是大学生重要的情感支持。但是通常情况下,贫困家庭的成员或是文化水平有限,或是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很难为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为了减少路费、电话费等开支,贫困生与家庭的沟通机会也十分有限。最后,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也很难向贫困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通常一个专业只有一位兼职辅导员,因而辅导员不可能关心到每一个学生,而在辅导员制度之外,高校没有其他的组织机构负责贫困生的管理工作。
(四)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
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必然承接其家庭身份的属性,而这种弱势群体的身份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经济压力是最主要的,由于家庭无法提供充分的物质资助,多数贫困生需要通过自己努力来解决学费、生活费等各种开销。这种生活状况使他们不但要在学习之外勤工俭学,还要尽量减少开支,事事都不得不考虑经济因素,这大大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周围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刻板印象也同样为贫困生带来压力。例如,不少人认为来自贫困家庭的人比较自私、小气、没有见识,这些偏见都可能造成贫困生的心理不适,使他们对社会评价特别敏感。此外,贫困学生在就业或其他竞争中也较普通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学校政策的局限性对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助学金的评定
助学金是学校提供给贫困生的经济援助,旨在缓解贫困生在生活上的经济压力。然而在大多数高校,目前都不具备一个完善的助学金体制。学校对于贫困生的届定和申请助学金的资格、程序缺少明确详细的规定,通常的做法是将名额逐层下拨,由辅导员根据名额和班级申请人的条件进行最终的确定。这种缺乏标准化的评定很可能导致助学金无法最优化配置。当然不可否认,学校的资金有限,而贫困生的数量却逐年增加,助学金所能提供的帮助是极其微小的。
(二)形象工程
在不少学校里,帮助贫困生成了形象工程。一旦有教师资助贫困生或是企业设立贫困生基金,学校就会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上电视、登报纸,或者将受助学生的名字、所处院系予以曝光,以证实资助的真实可靠。这些做法虽然能够引起社会对贫困生问题的关注,却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
(三)助学贷款
为了有效地帮助贫困生解决读书时的经济困难,许多银行都已经展开了助学贷款业务。然而目前的贷款业务采取的是普遍撒网,面对的是所有在校学生,并没有具体为贫困生服务的项目。因此在还款期限和贷款额度上,都无法考虑贫困生的一些特殊困难,特别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高职院校。学校在助学贷款中扮演的只是单纯的中介角色,并没有成为贫困生与银行进行沟通的桥梁。这使得缺少教育背景资料的银行很难意识到其助学贷款服务的问题。另外,银行助学贷款的对象通常都是已经在校的大学生,而没有面对即将入学的大学新生的项目。实际上,很多贫困生正是因为没有途径获得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放弃了步入大学的机会。
(四)思想教育
目前高校在贫困生工作上的重点是为其争取更多的资源以减轻更多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部分贫困生在得到帮助后,对赞助人却很冷漠,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个别贫困生在步入社会后,由于贫困留下的阴影,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成为“于连”式的人物。这就对学校开展关于贫困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对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资助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高校一方面应该向社会、企业呼吁,扩充助学金的来源,做到开源;而另一方面,则要建立明确的助学金申请、发放的管理体系,做到合理有效。“绝不让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成为检验高校助学工作的一项标准,国家下的力气是越来越大,但是金额总是定数,给了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就会少。解决贫困生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将这一标准不加区分地笼统地贯彻执行,会使一些家庭确实困难但却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享受了资助,而使部分家庭条件相对略好但努力学习的贫困学生少得了资助,毕竟资助的费用是一定的。贫困生分两种:一种学习用功,生活艰苦,为减少家庭负担而努力,害怕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一种是追求时髦,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生怕在哪一方面(物质上)输给了别人。第一种人可敬,值得学习;但第二种人只会给人以反感,让人们怀疑给他们物质上的资助是否应该。因此“绝不让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也许会更切实可行。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资助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明确申请条件并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保证助学金是合理发放。其次,应该根据在校贫困生的整体情况拉开档次,鼓励成绩优秀或是表现出众的贫困生,从而保证助学金的合理使用。再次,高校可以改善助学金的形式,在资金难以扩充的情况下,给贫困生以更多生活上的帮助。例如接受企业的实物捐赠,给贫困生提供免费的生活学习用品;也可以通过每月补贴饭卡消费的方式给贫困生伙食费上的照顾。应立足学校实际,以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为主,以奖学金、减免学费为辅的自主体系,需要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助学贷款,这是解决贫困生在校学习学费最实际有效的方法,要完善助学贷款制度,提高贷款诚信。加大提高困难补助的资助力度,使贫困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及社会的温暖。深入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贫困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制度,激励贫困生奋发向上。通过减免书费、学费,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二)对贫困生受助的宣传应慎重
不可否认,对帮助贫困生情况的宣传可以引起社会对该群体更大的关注,为帮助贫困生争取更多的资源。然而高校在宣传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在征得受助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宣传。宣传时应尽量尊重受助学生的个人意愿,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奉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应引导贫困生充分利用思想新、信息灵、知识宽的自身优势,去影响和带动他们的家庭,实现家庭脱贫致富。只有家庭富裕了,贫困生的贫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也减轻了国家和学校的负担,让大学生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三)建立合理的贷款制度
高等院校应积极与银行合作,建立面向贫困生的全方位的贷款制度。学校可以向银行提供在校贫困生的详细情况,反映贫困生的要求,使银行能够了解到正确的信息,从而制定面向贫困生的贷款计划。应该特别注意新生的贷款工作,校方可以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有关助学贷款和学费减免政策的资料,使贫困生不至于因不了解相关政策而放弃深造机会。在监督还款上,学校也可以与银行进行一定的合作,通过保留毕业证书原件或其他方式督促毕业之后的贷款申请人按时还贷。这也可以使银行更放心地向贫困生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帮助贫困生解决困难。高校应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贷款求学意识和如期还款意识,珍惜自己的借贷信用和名誉,为学弟学妹们今后享受助学贷款创造良好的信誉环境,为全社会做出诚实守信的表率。
(四)引进专业社工
高校在贫困生管理工作方面应该引进专业社工,因为目前贫困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或学生工作机构可以解决的。专业社工的工作包括对贫困生的专业心理辅导、对社会捐助的争取和管理以及与贷款机构的合作。这些内容都需要专业的社工人员来操作、管理,从而更合理、更有效的解决贫困生问题。高校的社工人员可以对贫困生进行定期、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在相似群体中缓解压力、互相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社工人员可以在基金会、企业与贫困生之间开展活动,以寻找可以让捐助人和受助学生互利互惠的帮助方式,从而为贫困生赢得更多的社会帮助。另外,社工人员还可以引导贫困生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窦锦伟.高等教育助学资助理念与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2]张艳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3]蔡亚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
[4]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C].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5]车文博.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