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实验的教学,一直沿袭着过去的模式和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由学生自己设计的带有研究性的内容。这种呆板的千篇一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中学物理实验必须改革,刻不容缓!
新课程的提出就像一阵春风吹活了陈旧、乏味的中学物理实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加强学科课程的联系和综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课程,这就决定了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和推广,实验教学改革愈显重要。随着新课程的推广,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实验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被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把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而新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同时注重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增长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它的教育理念落脚在“培养”上。所以实验教学理念的改变必须使教师的观念转变。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由指导、传授者转变成引导、参与者,所以教师的观念先要改变。
多媒体的逐年普及,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实际操作。总而言之,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这一现象也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则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物理实验技能,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后,掌握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物理实验课程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例如:在《压强》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带的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桌边轻轻一敲即破,由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可轻松地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还有,在《浮力》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制学具,即木块,泡沫塑料、一块铁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新问题,如,沉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为什么冰放在油里下沉,而在水里是上浮呢?等等,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为什么“死海不死”?潜水艇为什么可以自由浮沉?等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密切实验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评价体系
目前,只通过试卷考查的方式来考评学生、定义学生的优劣,这是一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不得不承认,如果抛开考试,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从现实的发展出发,不能不重视考试和升学率,因而,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并行,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经验”和提法,如“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成绩,而是使考试成绩更高更好”,即向新课程“要分数”,以分数来衡量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例如我省2010年中考统一将实验技能的考核列入学生升学考核评定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只凭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机制,建立一套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所以,实验教学的改革是物理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方向的。当今的实验教学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中学物理实验成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
责任编辑 易志毅
新课程的提出就像一阵春风吹活了陈旧、乏味的中学物理实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加强学科课程的联系和综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课程,这就决定了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和推广,实验教学改革愈显重要。随着新课程的推广,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实验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被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把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而新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同时注重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增长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它的教育理念落脚在“培养”上。所以实验教学理念的改变必须使教师的观念转变。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由指导、传授者转变成引导、参与者,所以教师的观念先要改变。
多媒体的逐年普及,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实际操作。总而言之,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这一现象也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则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物理实验技能,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后,掌握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物理实验课程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例如:在《压强》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带的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桌边轻轻一敲即破,由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可轻松地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还有,在《浮力》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制学具,即木块,泡沫塑料、一块铁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新问题,如,沉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为什么冰放在油里下沉,而在水里是上浮呢?等等,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为什么“死海不死”?潜水艇为什么可以自由浮沉?等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密切实验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评价体系
目前,只通过试卷考查的方式来考评学生、定义学生的优劣,这是一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不得不承认,如果抛开考试,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从现实的发展出发,不能不重视考试和升学率,因而,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并行,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经验”和提法,如“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成绩,而是使考试成绩更高更好”,即向新课程“要分数”,以分数来衡量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例如我省2010年中考统一将实验技能的考核列入学生升学考核评定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只凭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机制,建立一套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所以,实验教学的改革是物理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方向的。当今的实验教学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中学物理实验成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