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试过被一段神圣而祥和的音律笼罩和感动吗?
姹紫嫣红的奥运开幕,因为那段纯净温暖的《我和你》而显得别样的温柔而静穆。
我和你 心连心
同住地球村……
You and me
From one world……
嗓音清澈如银铃的莎拉·布莱曼和音域厚重宽广的刘欢,缓缓从地球布景的舞台升起。一种清新而健康、充满了阳光的音响深深地笼罩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圣地,空气中所有的浑浊都荡然无存。孩子们欣喜若狂,漫游在清净如玉的宇宙,伸手去感觉“世界大同”的大爱。
你知道吗,这祥和而美妙的呈现,其实来自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美丽——陈其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现代杰出的音乐家。
在音乐中倾诉
喜庆热闹、鼓舞飞扬是中国历来对“ 盛典” 的预设与期盼。然而,千年的奥运,在千年的古国举办,这个华丽的邂逅里,陈其钢作词、作曲的奥运主题歌《我和你》另辟蹊径,抛弃了高昂激越,而是平和地叙说。
“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这是老子千年前在《道德经》里头, 对太极中“ 柔” 的定义。《我和你》格局很高,这是陈其钢在对中国传统的表达中一以贯之的追求。在营造传统文化意境时,他创作的那些中外闻名的管弦乐作品也退到生命最深处,表达一种温润、内敛、悠远、平实,很少高昂激越之笔。
陈其钢1951年8月生在上海,成长于艺术家庭。中学时代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单簧管,后曾历任省级管弦乐团演奏员及指挥、作曲人等。1984年~1988年获当代音乐大师梅湘(梅西安)赏识,破例纳为关门入室弟子,并得到巴黎高等音乐学院名师的指点。
跟历史上生前怀才不遇的天才相比, 他实在是太幸运。他的作品《陈其钢作品专辑C D 》由法国国家广播公司和法国音乐版权组织联合出版, 并列入“ 法国当代音乐” 唱片系列。曾为马友友创作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也曾应中央芭蕾舞团之约,为张艺谋导演的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创作音乐。曾经受国际作曲领域享有盛名的库谢维茨基音乐基金会(KOUSSEVITZKY MUSICFOUNDATION)委托,为大型交响乐团和民族室内乐团创作双乐队协奏曲《蝶恋花》。就连国际高规格的“梅湘(梅西安)钢琴比赛”,也特别设立陈其钢作品演奏奖。2007年受北京奥组委邀请,担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
与时下活泼有余、甚至媚俗浮躁的音乐比起来,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严肃、静穆、庄重的感觉,也被音乐界认为是学院派作曲家。他作品的内容大多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如《道情》、《五行》、《蝶恋花》等,而对当下的题材涉及得很少。
他冷峻地说过:“我所写的这些题材实际上是我感受最深的,我不能替别人去感受,我只能替我自己感受,我感受的东西如果说符合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符合其他人的一些共同想法和感觉的话,我们的沟通就非常好,这样的音乐才会真正起作用。”
唯有源头活水来
“人生像沉沦的音符永远不知道它的底细与音值。”或许,人生很多时候在人诞生那一刻起,已经埋下生命的密码。
陈其钢的父亲陈叔亮是中国当代知名的大书画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想想都觉得美啊, 陈其钢还是个小不点的时候,他便沐浴在墨香当中,与父亲吟诗作对;挥毫作画之余,还经常跟着陈爸爸到长安戏院看京剧、昆戏,去琉璃厂逛古玩摊,去荣宝斋瞅字画。当然很重要的,就是乐符的氤氲, 按着工尺谱, 亲自或操琴、或吹笛。母亲肖远,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音乐教育家。音乐伴随着真诚无私的母爱,一点一点浸润着他的心灵。
一种气度贯穿着一个人的为学与艺术。对于一个在音符里潜沉的人,对于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的人,对于一个对中国文化从灵魂深处依恋与热爱的人,他的一个生和死都在音乐里,而文化气度便是他人生的底蕴与命门。乐曲《五行》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人特有的观察世界的方法。二元对立、非此则彼的逻辑框架,承载了很多西方哲学家对世界的认知。而中国人,则从自然界的万千世界中,洞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五行相克。《水》的音符长袖善舞,弦乐在高音区模拟古琴,长音凸现水滴的灵动。《木》的木质打击乐(木鱼)由弱至强的“乱棰”,让人回到邈远的《诗经》里头那个“吭唷、吭唷”的充满汗水与肌肉张力的劳动场景。但随着由强到弱的脉动,又让人想起李商隐笔下那阵阵的带着哀怨与思恋的捣衣声……《水调歌头》是从苏轼的名篇获得灵感的。乐章的开头就给人冷月无声却有情的感觉。男声的朗诵强烈表现了一个男人对尘世的无比痴缠而又哀伤叹息。孤影月下,苏轼“把酒问青天”的幽情与苍凉穿越千古,在陈其钢的乐声中得到重生。
有时我会想, 不知道, 这个世上是不是有轮回的?如果不是轮回, 那么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异代知音”。
寻找一些情绪,或是表达一种乡愁
百回千转,山峰随移,邈远静穆,静水流深。
这是我在他的音乐里面感受到的古典诗词式的叙事,也是对他音乐里潜沉修炼的概括。
如果只是对传统的回归,犯不着如此不远万里求学法国。除了传统,他的音域里,还有别的东西——混沌、死亡、幽深、神秘。或许这就是2 0 年前,陈其钢和谭盾、瞿小松、叶小刚等出外留学的作曲家的优势,“多重文化担任,不断使你思维丰富。使你或多或少有一个避风港。在一种伦理上行不通,在另一种文化, 可以找到依据”。穿梭于中法这两种古典优雅的文化之中,陈其钢感到游刃有余。
他是深刻的,而非一个肤浅的文化认知,他是古典与浪漫的相容,现代与后现代的相生。仍然难得的是,他不是对西方的献媚。无疑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或是西方的视域中,是神秘而多彩,有吸引力并符号化的。很多艺术家打着“东方文化”的旗号,墙内开花墙外香。就如《东方学》的作者赛义德站在后殖民的文化立场,对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凝视与想象进行批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无所不在,只要有知识、有文化甚至艺术的地方,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就暗渡陈仓。在西方文化场域内出现的东方,其实是符号化的东方,媚俗的东方。幸好,他和谭盾,好一些留学国外的杰出的音乐家,没有落入这个窠臼。
谭盾回味自己的歌剧《茶》时说:“他要找的是不同文化的政治、社会基础的一种哲学——就是一种隐隐的联系,隐隐的沟通,看不见的。实际上这个东西很像丝绸之路的一种文化现象。”包括陈其钢、谭盾在内的一批早年求学海外的音乐家,都曾经历这种“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的凄楚。在迷失中寻找自己,然后找到自己,彰显自己。每个人都在路上,陈其钢也在寻寻觅觅之中。
我很好奇,东西方文明在他的灵魂深处到底是怎么对话的?中国人是怎么在巴赫、贝多芬这些音乐家身上找到宗教回归的感召呢?
在法国跟着大师求学时,他们通过对过去和当代的许多经典名作的分析,让陈其钢品味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曲大师是如何在和声色调、节奏处理、复调手法、结构章法、乐器调配、人声运用、气氛喧染等方面,各自有其独创的手法,各自有其对前人的继承、发展与大胆突破,以至形成其各自不同的流派、风格。之后,他也慢慢把目光内投,找寻这种来自自身文化的感召。
他的音乐很有“野心”,不仅仅是为了听者能够在乐声中接受艺术的点化“去魅”“洗心”。不!这都不够。他的音乐不仅是遥远的绝响,也不仅是一个皇朝的背影。他的源头来自民族的文化,但他不是要唱出文化挽歌。不! 这都不够。而是有生命力的阐释,有力度的追问,有魂灵的探寻。
2 0 0 8 年8月8 日, 北京城的上空,灯火璀璨,姹紫嫣红。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站在中央。那一刻,《我和你》恰恰是他,神不知、鬼不觉的探寻。尽管,这次与张艺谋的开幕式合作中,鉴于举办奥运这个事件的复杂性,他是有所克制或者说妥协与让步的。
陈其钢、谭盾他们都有文化的乡愁,都在找那些文明的源头。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文化主体开始沟通、彼此尊重,最能够让他们得以分享、容纳和接受的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就是关于自然和内心深处的一种谐和。
因静穆而不朽
“人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哪怕由于在现实中搏杀而散落了一地局限”,找回隔花深处掩映的钓鱼舟,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要义,这才是比理想更具象征意义的前提。
人毕竟各个不同:有梁祝的爱情,也有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爱情;有庄子的死生观,也有萨特的存在主义;有陶渊明的恬静,也有蒙田的宁静。但是,他们都是不朽的。
他的诸多作品中, 我最喜欢《源》——混沌、死亡、幽深、诡异的一首音乐。他说过,“法国人分析事物能力很强, 这是一个传统, 和中国人正相反。法国人认为,说不清的东西,不是好东西。而中国人认为,说得清的东西,不是好东西。奥妙尽在不言中。”
《源》呈现的不是简单的一个主题的音乐而是一幅长达4分多钟的“画布”,白色的画布中点点斑驳跃然其上,悠悠长号悄然响起。
当听众还想依着音符想像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时,音符变了,色彩渐渐地变了。乐章的形态变了,画中的模样也变了。从茫茫雪原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竹子,阳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纹,百合的花瓣,蔚蓝的海水,路边飘落的黄叶,白雪皑皑的山峦……狂喜的兴奋,失落的低吟,倾诉的衷肠,奋起的呐喊……
一直都在变,你发现了也好,没发现也好,它不停地变化着,几乎所有的色彩都在这一画布上出现过,几乎所有的音色都在乐章里出现过。如同人类历史的长河,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乾坤的,无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
不管你接受还是规避,欢迎还是拒绝, 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光辉绚烂, 浓淡不一之后, 也曾出现过代表死亡的停顿。然而死寂,却孕育着生机。《易经》里面八八六十四卦, 便是如此执著地循环生息于“ 既济” 与“ 未济”之间。
这就是——源。
站在大路上,不无痛苦地将诗句吟成呓语,看那依然灿烂的笑脸举过高墙,继续一直笃信的生命甬道。音乐怎么可能是“ 静穆” 的呢?这就是陈其钢的音乐,对立矛盾,注定不朽。
姹紫嫣红的奥运开幕,因为那段纯净温暖的《我和你》而显得别样的温柔而静穆。
我和你 心连心
同住地球村……
You and me
From one world……
嗓音清澈如银铃的莎拉·布莱曼和音域厚重宽广的刘欢,缓缓从地球布景的舞台升起。一种清新而健康、充满了阳光的音响深深地笼罩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圣地,空气中所有的浑浊都荡然无存。孩子们欣喜若狂,漫游在清净如玉的宇宙,伸手去感觉“世界大同”的大爱。
你知道吗,这祥和而美妙的呈现,其实来自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美丽——陈其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现代杰出的音乐家。
在音乐中倾诉
喜庆热闹、鼓舞飞扬是中国历来对“ 盛典” 的预设与期盼。然而,千年的奥运,在千年的古国举办,这个华丽的邂逅里,陈其钢作词、作曲的奥运主题歌《我和你》另辟蹊径,抛弃了高昂激越,而是平和地叙说。
“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这是老子千年前在《道德经》里头, 对太极中“ 柔” 的定义。《我和你》格局很高,这是陈其钢在对中国传统的表达中一以贯之的追求。在营造传统文化意境时,他创作的那些中外闻名的管弦乐作品也退到生命最深处,表达一种温润、内敛、悠远、平实,很少高昂激越之笔。
陈其钢1951年8月生在上海,成长于艺术家庭。中学时代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单簧管,后曾历任省级管弦乐团演奏员及指挥、作曲人等。1984年~1988年获当代音乐大师梅湘(梅西安)赏识,破例纳为关门入室弟子,并得到巴黎高等音乐学院名师的指点。
跟历史上生前怀才不遇的天才相比, 他实在是太幸运。他的作品《陈其钢作品专辑C D 》由法国国家广播公司和法国音乐版权组织联合出版, 并列入“ 法国当代音乐” 唱片系列。曾为马友友创作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也曾应中央芭蕾舞团之约,为张艺谋导演的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创作音乐。曾经受国际作曲领域享有盛名的库谢维茨基音乐基金会(KOUSSEVITZKY MUSICFOUNDATION)委托,为大型交响乐团和民族室内乐团创作双乐队协奏曲《蝶恋花》。就连国际高规格的“梅湘(梅西安)钢琴比赛”,也特别设立陈其钢作品演奏奖。2007年受北京奥组委邀请,担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
与时下活泼有余、甚至媚俗浮躁的音乐比起来,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严肃、静穆、庄重的感觉,也被音乐界认为是学院派作曲家。他作品的内容大多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如《道情》、《五行》、《蝶恋花》等,而对当下的题材涉及得很少。
他冷峻地说过:“我所写的这些题材实际上是我感受最深的,我不能替别人去感受,我只能替我自己感受,我感受的东西如果说符合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符合其他人的一些共同想法和感觉的话,我们的沟通就非常好,这样的音乐才会真正起作用。”
唯有源头活水来
“人生像沉沦的音符永远不知道它的底细与音值。”或许,人生很多时候在人诞生那一刻起,已经埋下生命的密码。
陈其钢的父亲陈叔亮是中国当代知名的大书画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想想都觉得美啊, 陈其钢还是个小不点的时候,他便沐浴在墨香当中,与父亲吟诗作对;挥毫作画之余,还经常跟着陈爸爸到长安戏院看京剧、昆戏,去琉璃厂逛古玩摊,去荣宝斋瞅字画。当然很重要的,就是乐符的氤氲, 按着工尺谱, 亲自或操琴、或吹笛。母亲肖远,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音乐教育家。音乐伴随着真诚无私的母爱,一点一点浸润着他的心灵。
一种气度贯穿着一个人的为学与艺术。对于一个在音符里潜沉的人,对于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的人,对于一个对中国文化从灵魂深处依恋与热爱的人,他的一个生和死都在音乐里,而文化气度便是他人生的底蕴与命门。乐曲《五行》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人特有的观察世界的方法。二元对立、非此则彼的逻辑框架,承载了很多西方哲学家对世界的认知。而中国人,则从自然界的万千世界中,洞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五行相克。《水》的音符长袖善舞,弦乐在高音区模拟古琴,长音凸现水滴的灵动。《木》的木质打击乐(木鱼)由弱至强的“乱棰”,让人回到邈远的《诗经》里头那个“吭唷、吭唷”的充满汗水与肌肉张力的劳动场景。但随着由强到弱的脉动,又让人想起李商隐笔下那阵阵的带着哀怨与思恋的捣衣声……《水调歌头》是从苏轼的名篇获得灵感的。乐章的开头就给人冷月无声却有情的感觉。男声的朗诵强烈表现了一个男人对尘世的无比痴缠而又哀伤叹息。孤影月下,苏轼“把酒问青天”的幽情与苍凉穿越千古,在陈其钢的乐声中得到重生。
有时我会想, 不知道, 这个世上是不是有轮回的?如果不是轮回, 那么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异代知音”。
寻找一些情绪,或是表达一种乡愁
百回千转,山峰随移,邈远静穆,静水流深。
这是我在他的音乐里面感受到的古典诗词式的叙事,也是对他音乐里潜沉修炼的概括。
如果只是对传统的回归,犯不着如此不远万里求学法国。除了传统,他的音域里,还有别的东西——混沌、死亡、幽深、神秘。或许这就是2 0 年前,陈其钢和谭盾、瞿小松、叶小刚等出外留学的作曲家的优势,“多重文化担任,不断使你思维丰富。使你或多或少有一个避风港。在一种伦理上行不通,在另一种文化, 可以找到依据”。穿梭于中法这两种古典优雅的文化之中,陈其钢感到游刃有余。
他是深刻的,而非一个肤浅的文化认知,他是古典与浪漫的相容,现代与后现代的相生。仍然难得的是,他不是对西方的献媚。无疑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或是西方的视域中,是神秘而多彩,有吸引力并符号化的。很多艺术家打着“东方文化”的旗号,墙内开花墙外香。就如《东方学》的作者赛义德站在后殖民的文化立场,对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凝视与想象进行批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无所不在,只要有知识、有文化甚至艺术的地方,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就暗渡陈仓。在西方文化场域内出现的东方,其实是符号化的东方,媚俗的东方。幸好,他和谭盾,好一些留学国外的杰出的音乐家,没有落入这个窠臼。
谭盾回味自己的歌剧《茶》时说:“他要找的是不同文化的政治、社会基础的一种哲学——就是一种隐隐的联系,隐隐的沟通,看不见的。实际上这个东西很像丝绸之路的一种文化现象。”包括陈其钢、谭盾在内的一批早年求学海外的音乐家,都曾经历这种“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的凄楚。在迷失中寻找自己,然后找到自己,彰显自己。每个人都在路上,陈其钢也在寻寻觅觅之中。
我很好奇,东西方文明在他的灵魂深处到底是怎么对话的?中国人是怎么在巴赫、贝多芬这些音乐家身上找到宗教回归的感召呢?
在法国跟着大师求学时,他们通过对过去和当代的许多经典名作的分析,让陈其钢品味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曲大师是如何在和声色调、节奏处理、复调手法、结构章法、乐器调配、人声运用、气氛喧染等方面,各自有其独创的手法,各自有其对前人的继承、发展与大胆突破,以至形成其各自不同的流派、风格。之后,他也慢慢把目光内投,找寻这种来自自身文化的感召。
他的音乐很有“野心”,不仅仅是为了听者能够在乐声中接受艺术的点化“去魅”“洗心”。不!这都不够。他的音乐不仅是遥远的绝响,也不仅是一个皇朝的背影。他的源头来自民族的文化,但他不是要唱出文化挽歌。不! 这都不够。而是有生命力的阐释,有力度的追问,有魂灵的探寻。
2 0 0 8 年8月8 日, 北京城的上空,灯火璀璨,姹紫嫣红。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站在中央。那一刻,《我和你》恰恰是他,神不知、鬼不觉的探寻。尽管,这次与张艺谋的开幕式合作中,鉴于举办奥运这个事件的复杂性,他是有所克制或者说妥协与让步的。
陈其钢、谭盾他们都有文化的乡愁,都在找那些文明的源头。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文化主体开始沟通、彼此尊重,最能够让他们得以分享、容纳和接受的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就是关于自然和内心深处的一种谐和。
因静穆而不朽
“人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哪怕由于在现实中搏杀而散落了一地局限”,找回隔花深处掩映的钓鱼舟,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要义,这才是比理想更具象征意义的前提。
人毕竟各个不同:有梁祝的爱情,也有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爱情;有庄子的死生观,也有萨特的存在主义;有陶渊明的恬静,也有蒙田的宁静。但是,他们都是不朽的。
他的诸多作品中, 我最喜欢《源》——混沌、死亡、幽深、诡异的一首音乐。他说过,“法国人分析事物能力很强, 这是一个传统, 和中国人正相反。法国人认为,说不清的东西,不是好东西。而中国人认为,说得清的东西,不是好东西。奥妙尽在不言中。”
《源》呈现的不是简单的一个主题的音乐而是一幅长达4分多钟的“画布”,白色的画布中点点斑驳跃然其上,悠悠长号悄然响起。
当听众还想依着音符想像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时,音符变了,色彩渐渐地变了。乐章的形态变了,画中的模样也变了。从茫茫雪原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竹子,阳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纹,百合的花瓣,蔚蓝的海水,路边飘落的黄叶,白雪皑皑的山峦……狂喜的兴奋,失落的低吟,倾诉的衷肠,奋起的呐喊……
一直都在变,你发现了也好,没发现也好,它不停地变化着,几乎所有的色彩都在这一画布上出现过,几乎所有的音色都在乐章里出现过。如同人类历史的长河,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乾坤的,无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
不管你接受还是规避,欢迎还是拒绝, 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光辉绚烂, 浓淡不一之后, 也曾出现过代表死亡的停顿。然而死寂,却孕育着生机。《易经》里面八八六十四卦, 便是如此执著地循环生息于“ 既济” 与“ 未济”之间。
这就是——源。
站在大路上,不无痛苦地将诗句吟成呓语,看那依然灿烂的笑脸举过高墙,继续一直笃信的生命甬道。音乐怎么可能是“ 静穆” 的呢?这就是陈其钢的音乐,对立矛盾,注定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