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街拆迁时,在搬往新居的路上,我看到奶奶特意带上了她的“宝物箱”,一幅幅剪纸在我的记忆里又栩栩如生起来。
平常,奶奶戴上她的老花镜,做些手工活。我随手拿起奶奶的一幅剪纸,这时,邻居张奶奶从窗外探头,带着一包喜糖来找奶奶,请她为即将出生的孙子剪几幅剪纸,奶奶欣然同意。她拿起剪刀,手法娴熟地先剪了一幅《观音送子》,寓意添喜、富贵。
望着栩栩如生的剪纸造型,想起我与剪纸的渊源。记得我上小学时,老师有一次在兴趣爱好课堂上讲过剪纸。课后,老师布置课外剪纸作业,要我们剪一些简单的图案。回到家,我拿出剪刀、纸,跃跃欲试,不料初学,剪出来的也没有模样。奶奶在一旁看着我小试之后,开始按剪纸步骤教我剪小鸟:先准备好各种颜色的蜡光纸,自由选择色纸后,剪出圆形、半圆形和三角形,拼成两只至四只小鸟飞翔的画面,还可以适当添画有关的景物,比如小花、小草、云朵,使画面生动、美丽,富有情趣。粘贴前先拼好小鸟飞的动态,然后,一张张再粘贴。我见奶奶边剪纸边讲得这么生动有趣,一扫失败的阴霾。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很快就剪出了第一幅剪纸作品。
后来,我上中学当了兴趣小组组长,老师得知奶奶是民间剪纸高手,便聘请她为课外小興趣组辅导员,奶奶欣然接受。她先是传授我们剪纸的剪法。剪纸技法多种,我们学习汉字从点、撇、捺笔画开始,剪纸也有自己的符号:圆点、月牙、花瓣、柳叶、锯齿等符号。各种剪纸图案都是由这些符号组成,只有熟悉掌握这些符号才能学会剪纸。初学者必须多练勤学,知道步骤后才可以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要默记临摹,先简后繁,循序渐进地学习。
剪纸是先繁后简,先里后外,先主后次。意思是先剪复杂后剪简单,先剪里面后剪外边。最基本要素——圆、尖、方、缺、线等等。圆,要圆如明月,生动饱满。尖,尖如麦黄,细而挺拔。方,方如书本,线条明朗。缺,缺如锯齿,渐次有序。线,阳刻见刀,阴刻见色。
长大后,我去外地读大学,一日,路过山东省美术博物馆,驻足在剪纸作品展览前。剪纸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来自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想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剪纸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上,刀味与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让人赞不绝口。
在展览现场与剪纸艺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中,我了解到剪纸在发展过程中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风格细腻秀美,婉约、精炼。南派剪纸源于乡村,经过多年流传,慢慢的由民间剪纸发展成专业剪纸艺人的艺术追求。南派艺人们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刻的绣花纹样俗称“花样子”,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雕刻。剪纸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帐飘、帐帘等刺绣纹样。北派风格粗犷豪放、雄壮、简练、淳朴。在北方,每逢节假,农村妇女们都要执剪铰纸,制作窗花,然后在窗框、炕围、门扇上贴上红红绿绿的各种剪纸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缤纷、红红火火。这些剪纸花因贴的位置不同,便有各种叫法。贴在门上为门花,贴在窗上为窗花,贴在炕墙上为炕围花,贴在顶棚上为顶棚花。
与剪纸久别重逢,如今想知道与探索的便更多了。那年大学放暑假,假期里,我认认真真地跟着奶奶学剪纸。那天,奶奶忙完家务活,与我一起剪剪纸。我怀着好奇心问奶奶:“您怎么会剪纸?”她长叹了一口气说:“我小时候家里八个兄弟姐妹,那时家穷,我十二岁跟着附近一位心灵手巧的姚大妈学剪纸,逢赶集和庙会人多热闹的时候去卖,挣一些钱贴补家庭日常开支。后来,我长大了,就把剪纸当作爱好了。”
如今,剪纸对于奶奶来说,她不需要苦思冥想地经营构图,早已胸有成竹。任何手边的纸片都已蕴藏着形象,只需要用手中的剪刀轻叩它的灵性之门。我瞧了瞧奶奶手中的剪纸作品《三叉口》,写意的外形轮廓,像是天然而成的几笔正在浸化的浓墨,略用心计剪出两只相对灼灼的眼睛,恰如其分地剪出“画眼”,点准“戏眼”——黑暗中,两个互相搜寻着的人警觉的眼睛。
唐代李商隐《人曰》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镂金作胜,剪彩为金。阳光和煦的老街阳台上,奶奶带着一幅老花镜,专注于剪纸,不禁让我想到“民间手工艺人”这个词眼。在我心里,这个词语意味着对技艺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对文化的传承,对品质决不妥协的严苛,对生活本原的热爱。回想奶奶自年幼为贴补家用而学习剪纸,多年来以剪纸为乐为荣,直至现在,为剪纸的发扬与传承尽一己的绵薄之力。我曾担心这些手艺会失传,但一想到有许多像奶奶这样一丝不苟地追求技术和艺术上精湛的民间艺人散落在各处,以扎根于生活的姿态,在生活中起舞,便也不再为这些民间技艺的生存而杞人忧天了。
夕阳西下,奶奶的剪纸飘落在地,我拾起剪纸的那一刹那,也捧起了藏在里面沉甸甸的力量。“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着旧时代师徒制度的历史价值。
平常,奶奶戴上她的老花镜,做些手工活。我随手拿起奶奶的一幅剪纸,这时,邻居张奶奶从窗外探头,带着一包喜糖来找奶奶,请她为即将出生的孙子剪几幅剪纸,奶奶欣然同意。她拿起剪刀,手法娴熟地先剪了一幅《观音送子》,寓意添喜、富贵。
望着栩栩如生的剪纸造型,想起我与剪纸的渊源。记得我上小学时,老师有一次在兴趣爱好课堂上讲过剪纸。课后,老师布置课外剪纸作业,要我们剪一些简单的图案。回到家,我拿出剪刀、纸,跃跃欲试,不料初学,剪出来的也没有模样。奶奶在一旁看着我小试之后,开始按剪纸步骤教我剪小鸟:先准备好各种颜色的蜡光纸,自由选择色纸后,剪出圆形、半圆形和三角形,拼成两只至四只小鸟飞翔的画面,还可以适当添画有关的景物,比如小花、小草、云朵,使画面生动、美丽,富有情趣。粘贴前先拼好小鸟飞的动态,然后,一张张再粘贴。我见奶奶边剪纸边讲得这么生动有趣,一扫失败的阴霾。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很快就剪出了第一幅剪纸作品。
后来,我上中学当了兴趣小组组长,老师得知奶奶是民间剪纸高手,便聘请她为课外小興趣组辅导员,奶奶欣然接受。她先是传授我们剪纸的剪法。剪纸技法多种,我们学习汉字从点、撇、捺笔画开始,剪纸也有自己的符号:圆点、月牙、花瓣、柳叶、锯齿等符号。各种剪纸图案都是由这些符号组成,只有熟悉掌握这些符号才能学会剪纸。初学者必须多练勤学,知道步骤后才可以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要默记临摹,先简后繁,循序渐进地学习。
剪纸是先繁后简,先里后外,先主后次。意思是先剪复杂后剪简单,先剪里面后剪外边。最基本要素——圆、尖、方、缺、线等等。圆,要圆如明月,生动饱满。尖,尖如麦黄,细而挺拔。方,方如书本,线条明朗。缺,缺如锯齿,渐次有序。线,阳刻见刀,阴刻见色。
长大后,我去外地读大学,一日,路过山东省美术博物馆,驻足在剪纸作品展览前。剪纸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来自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想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剪纸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上,刀味与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让人赞不绝口。
在展览现场与剪纸艺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中,我了解到剪纸在发展过程中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风格细腻秀美,婉约、精炼。南派剪纸源于乡村,经过多年流传,慢慢的由民间剪纸发展成专业剪纸艺人的艺术追求。南派艺人们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刻的绣花纹样俗称“花样子”,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雕刻。剪纸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帐飘、帐帘等刺绣纹样。北派风格粗犷豪放、雄壮、简练、淳朴。在北方,每逢节假,农村妇女们都要执剪铰纸,制作窗花,然后在窗框、炕围、门扇上贴上红红绿绿的各种剪纸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缤纷、红红火火。这些剪纸花因贴的位置不同,便有各种叫法。贴在门上为门花,贴在窗上为窗花,贴在炕墙上为炕围花,贴在顶棚上为顶棚花。
与剪纸久别重逢,如今想知道与探索的便更多了。那年大学放暑假,假期里,我认认真真地跟着奶奶学剪纸。那天,奶奶忙完家务活,与我一起剪剪纸。我怀着好奇心问奶奶:“您怎么会剪纸?”她长叹了一口气说:“我小时候家里八个兄弟姐妹,那时家穷,我十二岁跟着附近一位心灵手巧的姚大妈学剪纸,逢赶集和庙会人多热闹的时候去卖,挣一些钱贴补家庭日常开支。后来,我长大了,就把剪纸当作爱好了。”
如今,剪纸对于奶奶来说,她不需要苦思冥想地经营构图,早已胸有成竹。任何手边的纸片都已蕴藏着形象,只需要用手中的剪刀轻叩它的灵性之门。我瞧了瞧奶奶手中的剪纸作品《三叉口》,写意的外形轮廓,像是天然而成的几笔正在浸化的浓墨,略用心计剪出两只相对灼灼的眼睛,恰如其分地剪出“画眼”,点准“戏眼”——黑暗中,两个互相搜寻着的人警觉的眼睛。
唐代李商隐《人曰》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镂金作胜,剪彩为金。阳光和煦的老街阳台上,奶奶带着一幅老花镜,专注于剪纸,不禁让我想到“民间手工艺人”这个词眼。在我心里,这个词语意味着对技艺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对文化的传承,对品质决不妥协的严苛,对生活本原的热爱。回想奶奶自年幼为贴补家用而学习剪纸,多年来以剪纸为乐为荣,直至现在,为剪纸的发扬与传承尽一己的绵薄之力。我曾担心这些手艺会失传,但一想到有许多像奶奶这样一丝不苟地追求技术和艺术上精湛的民间艺人散落在各处,以扎根于生活的姿态,在生活中起舞,便也不再为这些民间技艺的生存而杞人忧天了。
夕阳西下,奶奶的剪纸飘落在地,我拾起剪纸的那一刹那,也捧起了藏在里面沉甸甸的力量。“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着旧时代师徒制度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