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听说教学、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要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阅读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应作为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形式。所谓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的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话语言。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从整体入手,反复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得到熏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让学生去读,合理利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是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阅读教学中,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读准字音,感知语音。让学生解决课文中"是什么?"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读课文,弄懂"为什么?" 的问题。在教学《草原》一文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石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学生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朗读后看理解,理解后再朗读,朗读后评论,评论后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学生会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同时与作者产生共鸣,领会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分层朗读,读出感情。(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2)精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倡导多样性的阅读形式。
课堂朗读,应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课堂中,老师可以组织集体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表演读、找伙伴读、范读、领读等等诸多阅读形式。互相触发,争先恐后地表现,营造出浓浓的读书氛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阅读形式,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文中有部分内容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我便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由两位同学分别饰演陶罐和铁罐,旁白部分由全班读。如果还有学生乐意扮演,还可以再次分角色朗读。在学生朗读多遍后,我便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重要问题--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陶罐和铁罐分别给你什么印象?在学习这篇课文,老师不用多讲,让学生通过自己分角色朗读,许多学生就能用傲慢的语气、神情表现出铁罐自恃坚硬、骄傲,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的特点,当然陶罐的语气就是谦虚而又忍让了。学生通过读,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以学生带学生,比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要强得多了。
范读、领读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效仿产生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适时地范读、领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学习课文时,老师的范读、领读也是非常的重要。例如:在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是这样领读的:①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速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②用欢快的语气领导读"鸟儿唱,鱼儿游",③用欣喜的语气领读"两岸树木密"从而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④用充满激情的高声朗读 "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将学生的情趣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教师适时、正确的范读、领读,不但使学生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还使学生学会断句。
在课堂朗读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读出重音和停顿。这在古诗教学中尤其重要。在教学《绝句》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反复边读边感受诗境和诗人的心境,让学生去体会哪些词应该重读。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体会到"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这些词朗读时重读,才能表现出作者轻松闲适的心情。停顿在朗读古诗中也很重要,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在引导学生朗读时除了朗读的节奏要轻快,心情要愉悦之外,还要处理好停顿: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处理好停顿,诗歌韵味更浓,感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读中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沥青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既动口朗读,又动脑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的想象力腾出足够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课文中有一处描写到"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夜冻死了。"我先让学生多读几遍,然后在组内讨论。通过朗读,有几位学生能这样提出"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为什么嘴上还带着微笑?"对于学生的提问,我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发问的精神,并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微笑"一词,反复体会小女孩几次擦然火柴的不同幻景,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更加憎恨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同时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强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从整体入手,反复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得到熏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让学生去读,合理利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是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阅读教学中,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读准字音,感知语音。让学生解决课文中"是什么?"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读课文,弄懂"为什么?" 的问题。在教学《草原》一文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石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学生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朗读后看理解,理解后再朗读,朗读后评论,评论后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学生会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同时与作者产生共鸣,领会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分层朗读,读出感情。(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2)精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倡导多样性的阅读形式。
课堂朗读,应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课堂中,老师可以组织集体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表演读、找伙伴读、范读、领读等等诸多阅读形式。互相触发,争先恐后地表现,营造出浓浓的读书氛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阅读形式,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文中有部分内容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我便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由两位同学分别饰演陶罐和铁罐,旁白部分由全班读。如果还有学生乐意扮演,还可以再次分角色朗读。在学生朗读多遍后,我便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重要问题--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陶罐和铁罐分别给你什么印象?在学习这篇课文,老师不用多讲,让学生通过自己分角色朗读,许多学生就能用傲慢的语气、神情表现出铁罐自恃坚硬、骄傲,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的特点,当然陶罐的语气就是谦虚而又忍让了。学生通过读,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以学生带学生,比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要强得多了。
范读、领读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效仿产生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适时地范读、领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学习课文时,老师的范读、领读也是非常的重要。例如:在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是这样领读的:①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速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②用欢快的语气领导读"鸟儿唱,鱼儿游",③用欣喜的语气领读"两岸树木密"从而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④用充满激情的高声朗读 "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将学生的情趣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教师适时、正确的范读、领读,不但使学生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还使学生学会断句。
在课堂朗读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读出重音和停顿。这在古诗教学中尤其重要。在教学《绝句》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反复边读边感受诗境和诗人的心境,让学生去体会哪些词应该重读。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体会到"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这些词朗读时重读,才能表现出作者轻松闲适的心情。停顿在朗读古诗中也很重要,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在引导学生朗读时除了朗读的节奏要轻快,心情要愉悦之外,还要处理好停顿: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处理好停顿,诗歌韵味更浓,感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读中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沥青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既动口朗读,又动脑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的想象力腾出足够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课文中有一处描写到"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夜冻死了。"我先让学生多读几遍,然后在组内讨论。通过朗读,有几位学生能这样提出"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为什么嘴上还带着微笑?"对于学生的提问,我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发问的精神,并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微笑"一词,反复体会小女孩几次擦然火柴的不同幻景,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更加憎恨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同时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强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