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贵在创新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fe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以其深沉的意境美、凝练的语言美,常常能够促使读者陶醉其中。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让学生学会阅读和感悟诗歌,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传统的诗歌教学,往往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因而,诗歌教学最后只停留在一个“读、背、记”的层面上。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升。因此,诗歌教学就不能只让学生会读、会记、会背,而要掌握诗歌的表达方法技能,如意象的选择、语言的锤炼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在诗歌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引领联想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要透过凝练的诗歌语言,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情景联想。例如,在教《乡愁》一诗时,我先抓住“邮票”这一意象引领学生展开情景想象:“小小的邮票,寄寓了作者对家乡、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依恋和牵挂,它承载了儿子对母亲的一片深情……透过它,我们仿佛看到儿子在昏黄的油灯下,挥笔写信,诉说衷肠……因此,乡愁便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做这样的练习,老师可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试着描述想象船票、坟墓、海峡的情景。这样的想象、描述,把学生从诗歌的书面语言引领到联想的海洋中,让他们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同时进行了语言的训练,把自己的体会描述出来。
  其次,情景描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或学生先进行情景描述,再由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反复锤炼语言,形成简洁、优美的诗歌化语言。如,教学《乡愁》时,我先做了这样的描述:“在无边的大海上,一艘轮船迎着汹涌的巨浪慢慢地航行。前面雾海茫茫,等待他的是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而身后是生他养他的故土。船中的他孤独、寂寞。于是,他把一张张纸叠成一只只小船放到海中,把爱和悲哀载回到母亲的梦中。”描述此情此景时,我套用余光中诗句“乡愁是一只小小的纸船”,然后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乡愁是床前静夜的一轮明月……”“乡愁是古道西风瘦马前的一座小桥流水……”“乡愁是阿炳的一把二胡,流落街头,如泣如诉……”这样的情景创设、语言训练,丰富了诗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中的感情,体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以此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其三,让学生在质疑中理解诗意。质疑探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发散她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素养。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时代性、个人的主观倾向性,我们应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客观地积极地进行评价。如《乡愁》一诗最后一节“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大陆和台湾”。而此诗写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实行“三不”政策。同系一根的华夏子孙,不能团聚,眼望这浅浅的海峡,有说不尽的哀思和乡愁。如今两岸已实现“三通”,大陆与台湾之间频繁交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于是,我提示:谁能为余光中再补写一节呢?学生们经过思考之后便写道:“如今,乡愁是一架飞机(一艘轮船),把我从这头载到大陆那头。”这样的补写,就使得《乡愁》有了更新、更深的含义。
  
  最后,立足原诗,让学生去发散思维。尝试写诗,哪怕是不成行的几句,也是一种突破。这必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学以致用。学诗不是为了背诗。诗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孕育着诗情。我们平时所唱的流行歌曲有诗的韵律,学生很喜欢,因此写诗可从此找到缺口。例如,将费翔的《故乡的云》来套用余光中的《乡愁》可提炼成“乡愁是故乡的云……”,刘欢的《弯弯的月亮》可提炼成“乡愁是弯弯的月亮……”,“乡愁是海外游子的一把泥土……”,“乡愁是一条永远流淌的小河……”,“乡愁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情结……”,“乡愁是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也可以从生活中选择意象来模仿《乡愁》的片段,试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如“千层底、自行车、小汽车、伊妹儿”等,让学生模仿试写:
  小时候,乡愁是一双千层底。我在路这头,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自行车。我在路这头,父亲在那头。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小汽车。新居在城里头,老家在村头。
  小时候,乡愁一封伊妹儿。我在网里头,有谁在那头啊。……
  这样的尝试既让学生觉得有趣,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独有魅力。虽然让学生试写诗歌,但并非是要培养他们成为诗人,其目的在于锤炼他们的语言,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功底。
  诗歌教学的方法很多,但若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很难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对诗歌就有了浓厚的兴趣,点燃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火花,从而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传统的数学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训练,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为此我校数学教研组在2008年上半年申报了省级课题《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实验与研究》,并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立项研究.为配合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布置的需要,课题组自编了一套(已编七年级(上)、(下)二册)学生分层同步练习,供教师分层布置
高中化学课程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强调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说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写作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灵、情感、情绪和状态,适度调控,让学生愿写、能写、善写。    一、尊重个性、言为心声    袁枚认为:“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随园尺牍答何水部》)强调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
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他们心不在焉,犹如旁观者,我们看不到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看到的是他们常常做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不少教师对此也感到十分无奈,如此现状在农村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十分令人担忧。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激发
当前,因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进而导致的世界经济“寒冬”已迅速向全球弥漫,置身世界经济之中的中国经济,怎样在外需持续减弱,出口迅速滑坡的环境中,保持国民经济
研究了多糖和磷酸盐对草鱼鱼糜凝胶性质的影响,发现带强阴离子基团的卡拉胶大大增加了鱼糜凝胶的破裂强度和凝胶强度,但稍微降低了凝胶的弹性;添加0.3%的海藻酸钠增加了鱼糜凝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