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以其深沉的意境美、凝练的语言美,常常能够促使读者陶醉其中。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让学生学会阅读和感悟诗歌,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传统的诗歌教学,往往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因而,诗歌教学最后只停留在一个“读、背、记”的层面上。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升。因此,诗歌教学就不能只让学生会读、会记、会背,而要掌握诗歌的表达方法技能,如意象的选择、语言的锤炼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在诗歌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引领联想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要透过凝练的诗歌语言,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情景联想。例如,在教《乡愁》一诗时,我先抓住“邮票”这一意象引领学生展开情景想象:“小小的邮票,寄寓了作者对家乡、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依恋和牵挂,它承载了儿子对母亲的一片深情……透过它,我们仿佛看到儿子在昏黄的油灯下,挥笔写信,诉说衷肠……因此,乡愁便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做这样的练习,老师可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试着描述想象船票、坟墓、海峡的情景。这样的想象、描述,把学生从诗歌的书面语言引领到联想的海洋中,让他们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同时进行了语言的训练,把自己的体会描述出来。
其次,情景描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或学生先进行情景描述,再由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反复锤炼语言,形成简洁、优美的诗歌化语言。如,教学《乡愁》时,我先做了这样的描述:“在无边的大海上,一艘轮船迎着汹涌的巨浪慢慢地航行。前面雾海茫茫,等待他的是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而身后是生他养他的故土。船中的他孤独、寂寞。于是,他把一张张纸叠成一只只小船放到海中,把爱和悲哀载回到母亲的梦中。”描述此情此景时,我套用余光中诗句“乡愁是一只小小的纸船”,然后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乡愁是床前静夜的一轮明月……”“乡愁是古道西风瘦马前的一座小桥流水……”“乡愁是阿炳的一把二胡,流落街头,如泣如诉……”这样的情景创设、语言训练,丰富了诗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中的感情,体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以此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其三,让学生在质疑中理解诗意。质疑探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发散她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素养。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时代性、个人的主观倾向性,我们应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客观地积极地进行评价。如《乡愁》一诗最后一节“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大陆和台湾”。而此诗写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实行“三不”政策。同系一根的华夏子孙,不能团聚,眼望这浅浅的海峡,有说不尽的哀思和乡愁。如今两岸已实现“三通”,大陆与台湾之间频繁交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于是,我提示:谁能为余光中再补写一节呢?学生们经过思考之后便写道:“如今,乡愁是一架飞机(一艘轮船),把我从这头载到大陆那头。”这样的补写,就使得《乡愁》有了更新、更深的含义。
最后,立足原诗,让学生去发散思维。尝试写诗,哪怕是不成行的几句,也是一种突破。这必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学以致用。学诗不是为了背诗。诗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孕育着诗情。我们平时所唱的流行歌曲有诗的韵律,学生很喜欢,因此写诗可从此找到缺口。例如,将费翔的《故乡的云》来套用余光中的《乡愁》可提炼成“乡愁是故乡的云……”,刘欢的《弯弯的月亮》可提炼成“乡愁是弯弯的月亮……”,“乡愁是海外游子的一把泥土……”,“乡愁是一条永远流淌的小河……”,“乡愁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情结……”,“乡愁是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也可以从生活中选择意象来模仿《乡愁》的片段,试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如“千层底、自行车、小汽车、伊妹儿”等,让学生模仿试写:
小时候,乡愁是一双千层底。我在路这头,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自行车。我在路这头,父亲在那头。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小汽车。新居在城里头,老家在村头。
小时候,乡愁一封伊妹儿。我在网里头,有谁在那头啊。……
这样的尝试既让学生觉得有趣,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独有魅力。虽然让学生试写诗歌,但并非是要培养他们成为诗人,其目的在于锤炼他们的语言,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功底。
诗歌教学的方法很多,但若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很难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对诗歌就有了浓厚的兴趣,点燃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火花,从而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责任编辑 韦 雄)
首先,要透过凝练的诗歌语言,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情景联想。例如,在教《乡愁》一诗时,我先抓住“邮票”这一意象引领学生展开情景想象:“小小的邮票,寄寓了作者对家乡、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依恋和牵挂,它承载了儿子对母亲的一片深情……透过它,我们仿佛看到儿子在昏黄的油灯下,挥笔写信,诉说衷肠……因此,乡愁便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做这样的练习,老师可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试着描述想象船票、坟墓、海峡的情景。这样的想象、描述,把学生从诗歌的书面语言引领到联想的海洋中,让他们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同时进行了语言的训练,把自己的体会描述出来。
其次,情景描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或学生先进行情景描述,再由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反复锤炼语言,形成简洁、优美的诗歌化语言。如,教学《乡愁》时,我先做了这样的描述:“在无边的大海上,一艘轮船迎着汹涌的巨浪慢慢地航行。前面雾海茫茫,等待他的是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而身后是生他养他的故土。船中的他孤独、寂寞。于是,他把一张张纸叠成一只只小船放到海中,把爱和悲哀载回到母亲的梦中。”描述此情此景时,我套用余光中诗句“乡愁是一只小小的纸船”,然后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乡愁是床前静夜的一轮明月……”“乡愁是古道西风瘦马前的一座小桥流水……”“乡愁是阿炳的一把二胡,流落街头,如泣如诉……”这样的情景创设、语言训练,丰富了诗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中的感情,体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以此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其三,让学生在质疑中理解诗意。质疑探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发散她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素养。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时代性、个人的主观倾向性,我们应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客观地积极地进行评价。如《乡愁》一诗最后一节“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大陆和台湾”。而此诗写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实行“三不”政策。同系一根的华夏子孙,不能团聚,眼望这浅浅的海峡,有说不尽的哀思和乡愁。如今两岸已实现“三通”,大陆与台湾之间频繁交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于是,我提示:谁能为余光中再补写一节呢?学生们经过思考之后便写道:“如今,乡愁是一架飞机(一艘轮船),把我从这头载到大陆那头。”这样的补写,就使得《乡愁》有了更新、更深的含义。
最后,立足原诗,让学生去发散思维。尝试写诗,哪怕是不成行的几句,也是一种突破。这必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学以致用。学诗不是为了背诗。诗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孕育着诗情。我们平时所唱的流行歌曲有诗的韵律,学生很喜欢,因此写诗可从此找到缺口。例如,将费翔的《故乡的云》来套用余光中的《乡愁》可提炼成“乡愁是故乡的云……”,刘欢的《弯弯的月亮》可提炼成“乡愁是弯弯的月亮……”,“乡愁是海外游子的一把泥土……”,“乡愁是一条永远流淌的小河……”,“乡愁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情结……”,“乡愁是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也可以从生活中选择意象来模仿《乡愁》的片段,试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如“千层底、自行车、小汽车、伊妹儿”等,让学生模仿试写:
小时候,乡愁是一双千层底。我在路这头,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自行车。我在路这头,父亲在那头。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小汽车。新居在城里头,老家在村头。
小时候,乡愁一封伊妹儿。我在网里头,有谁在那头啊。……
这样的尝试既让学生觉得有趣,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独有魅力。虽然让学生试写诗歌,但并非是要培养他们成为诗人,其目的在于锤炼他们的语言,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功底。
诗歌教学的方法很多,但若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很难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对诗歌就有了浓厚的兴趣,点燃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火花,从而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