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庆市民族中学地处重庆市大渡口区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单设普通民族初中学校,到2017年扩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将达到64个教学班。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1121名学生,其中民族学生近300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90%以上。这些学生生长环境迥异、生活习惯不同、学习差异较大、爱好兴趣不广泛、家庭教育缺失。面对学校与学生的现实情况,我们怀着对教育的情怀和本着对教育的责任不断地拷问自己,如何让这些从封闭的乡间走入繁华都市的每位学生过一个完整幸福的校园生活,并为其终生幸福奠基呢?基于此,我校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文化引领、创新思维和教师成长三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关键词:幸福人生;生态;德育
(交流时间:2015年11月18日;会议名称: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交流范围:全国)
一、 和美文化,引领课改
教育的本质就是找到自我的生命价值,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生命质量,让人更幸福地生活。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和学生现实,凝心聚智,在广大教师和干部的反复交流、论证和推敲之后,确立了“和美三年,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的宗旨,就是通过学校初中三年的和美教育,为师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秉承“和美三年,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和美育人、构建“和美教育”体系,实施“一二三四五”办学思路,以民族教育为办学特色,养成教育为德育重点,构建和乐课程,实施生态课堂,培养健全人格、健康体格、优良性格、高尚品格的和美阳光少年。让每个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是分数,而是他对未来社会的信心、理想和追求。
二、 创新思维,做实课改
(一) 构建和乐课程,培养和美少年
在和美幸福理念和四格育人目标的引领下,学校根据民族特色教育和师生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不断拓展课程内涵,开足国家课程,整合地方课程,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构建和乐课程体系,形成和乐致美、以美化人的课程文化。校本特色课程重点开发了人文素养、科普技能、身心健康、社会实践、民族特色等五大类12门兴趣特长型课程、24门普适型课程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建立了与和乐课程相匹配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确保和乐课程的有效实施,为培养和美少年奠定了前提条件。
(二) 实施生态课堂,培育生命个性
1. 国家课程校本化——夯基启智养习
面对学生学习差异,我校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策略,建立了适合我校学生的“四模五步”和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四模五步”,即四大模块五大步骤。四模:导学模块、自主学习·预习模块、合作学习·探究模块、检测模块;五步:导入→学习(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小展示、大展示)→反馈→评价。“四模五步”和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做到细目标、低起点、缓坡度、密台阶、勤反馈、重情感,夯基启智养习,有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学习方式多元化,创设生态、民主、和谐、幸福的课堂文化。
2. 地方课程整合化——懂法修身养性
地方课程包括公共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等,我们将其整合为生命教育课程,每周一节,专职教师任课,采取问题导向教学策略,让学生懂法修身养性,塑造健康身心,陶冶美好情操,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3. 校本课程特色化——扬长补缺激趣
一是将初三园林艺术、职业教育、人生规划、各年级的生命教育、民族教育校本课程、传统美德和养成教育等6门普适性课程纳入正课,每周一节,专职教师任课,采取特色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审美情趣,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养成良好习惯和品格。
二是为有兴趣爱好、有特长的学生开设了包括舞蹈、书法、电脑制作、科技制作、篮球、演讲与礼仪等12门兴趣特长型课程,每周二、三、四下午第三节课,特长学生走班学习,采取“课堂教学 趣味活动 趣味实验 社会实践”的教学策略。这类课程扬长挖潜,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三是为无特长爱好的绝大多数学生开设了包括人文、科普、身心健康、社会实践、民族特色类等16门普适性课程,每周二、三、四下午第三節课,无特长爱好的学生轮流参加,采取体验式、参与式、问题导向、角色扮演、探究讨论等教学策略。这类课程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丰富多元的课程养分,激趣补缺,唤醒潜能,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成长的快乐。
三、 教师成长,推进课改
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学校着眼课程改革需要,助力教师成长。
(一) 重视师德教育
学校经常组织全体教师重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和心善导,立己达人”为宗旨,大力推动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同时教师还需要有亲切随和的性格,才能更好地与同事合作、与学生相处。
(二) 强化师资培训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从2012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校秉持人人参与培训学习理念,先后派出469人次到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湖南、安徽、成都等地参加课程改革相关培训学习,有295人次参加区教委、区教师进修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曾9次外聘专家到我校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与指导,还请市区优秀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校本培训。通过培训,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增强了课改意识,推动了课改发展。
(三) 开展科研活动
学校确立科研先导地位,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引导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校为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指导教改实践,专门出版了《民中烛花》;引导教师参加市区级课题研究,成效显著。
(四) 搭建成长平台
学校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适切的发展目标,搭建各种平台,助推教师的发展。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为新教师打好底色;制定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及考核办法,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引领示范作用;实行名师带徒制,发挥名师的领衔作用;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拓宽教师文化知识面,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浏览30本教学专著,每学期摘记5000字以上的理论笔记等。
通过课程改革,构建了以“和美”文化为核心的和乐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推动了教师团队的快速成长,丰富了学校民族特色教育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2012年课改以来,我校申报立项结题的市级课题5项,小课题获奖27项;论文获区级以上奖励721项,其中市级一等奖26项;参加赛课、说课、微课制作、课件制作等获区级以上奖励97项,其中获国家一等奖3项,获市级一等奖9项。校长多次受邀到重庆师范大学作课程改革专题讲座;学校教师先后两次受中国教师报邀请前往江津李市中学和北京第八十中学上课程改革示范课,并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好评。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教师报》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重庆市保障农民工子女免费就读先进学校”、“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典型”、“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需要我们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养料,要让师生拥有一个和美幸福的明天,我们就要把课程改革作为幸福的种子播撒下去,让和美幸福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
[1]万皓,林智莉,吴明红,张萌,何欢,吴成武,徐宁,马振.高校校园生态系统可控性[J].生态学报,2015,35(21):7172-7181.
[2]吕文东.丰富校园物态环境建设的人文内涵[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7):83-85.
关键词:幸福人生;生态;德育
(交流时间:2015年11月18日;会议名称: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交流范围:全国)
一、 和美文化,引领课改
教育的本质就是找到自我的生命价值,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生命质量,让人更幸福地生活。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和学生现实,凝心聚智,在广大教师和干部的反复交流、论证和推敲之后,确立了“和美三年,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的宗旨,就是通过学校初中三年的和美教育,为师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秉承“和美三年,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和美育人、构建“和美教育”体系,实施“一二三四五”办学思路,以民族教育为办学特色,养成教育为德育重点,构建和乐课程,实施生态课堂,培养健全人格、健康体格、优良性格、高尚品格的和美阳光少年。让每个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是分数,而是他对未来社会的信心、理想和追求。
二、 创新思维,做实课改
(一) 构建和乐课程,培养和美少年
在和美幸福理念和四格育人目标的引领下,学校根据民族特色教育和师生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不断拓展课程内涵,开足国家课程,整合地方课程,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构建和乐课程体系,形成和乐致美、以美化人的课程文化。校本特色课程重点开发了人文素养、科普技能、身心健康、社会实践、民族特色等五大类12门兴趣特长型课程、24门普适型课程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建立了与和乐课程相匹配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确保和乐课程的有效实施,为培养和美少年奠定了前提条件。
(二) 实施生态课堂,培育生命个性
1. 国家课程校本化——夯基启智养习
面对学生学习差异,我校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策略,建立了适合我校学生的“四模五步”和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四模五步”,即四大模块五大步骤。四模:导学模块、自主学习·预习模块、合作学习·探究模块、检测模块;五步:导入→学习(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小展示、大展示)→反馈→评价。“四模五步”和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做到细目标、低起点、缓坡度、密台阶、勤反馈、重情感,夯基启智养习,有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学习方式多元化,创设生态、民主、和谐、幸福的课堂文化。
2. 地方课程整合化——懂法修身养性
地方课程包括公共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等,我们将其整合为生命教育课程,每周一节,专职教师任课,采取问题导向教学策略,让学生懂法修身养性,塑造健康身心,陶冶美好情操,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3. 校本课程特色化——扬长补缺激趣
一是将初三园林艺术、职业教育、人生规划、各年级的生命教育、民族教育校本课程、传统美德和养成教育等6门普适性课程纳入正课,每周一节,专职教师任课,采取特色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审美情趣,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养成良好习惯和品格。
二是为有兴趣爱好、有特长的学生开设了包括舞蹈、书法、电脑制作、科技制作、篮球、演讲与礼仪等12门兴趣特长型课程,每周二、三、四下午第三节课,特长学生走班学习,采取“课堂教学 趣味活动 趣味实验 社会实践”的教学策略。这类课程扬长挖潜,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三是为无特长爱好的绝大多数学生开设了包括人文、科普、身心健康、社会实践、民族特色类等16门普适性课程,每周二、三、四下午第三節课,无特长爱好的学生轮流参加,采取体验式、参与式、问题导向、角色扮演、探究讨论等教学策略。这类课程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丰富多元的课程养分,激趣补缺,唤醒潜能,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成长的快乐。
三、 教师成长,推进课改
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学校着眼课程改革需要,助力教师成长。
(一) 重视师德教育
学校经常组织全体教师重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和心善导,立己达人”为宗旨,大力推动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同时教师还需要有亲切随和的性格,才能更好地与同事合作、与学生相处。
(二) 强化师资培训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从2012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校秉持人人参与培训学习理念,先后派出469人次到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湖南、安徽、成都等地参加课程改革相关培训学习,有295人次参加区教委、区教师进修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曾9次外聘专家到我校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与指导,还请市区优秀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校本培训。通过培训,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增强了课改意识,推动了课改发展。
(三) 开展科研活动
学校确立科研先导地位,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引导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校为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指导教改实践,专门出版了《民中烛花》;引导教师参加市区级课题研究,成效显著。
(四) 搭建成长平台
学校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适切的发展目标,搭建各种平台,助推教师的发展。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为新教师打好底色;制定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及考核办法,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引领示范作用;实行名师带徒制,发挥名师的领衔作用;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拓宽教师文化知识面,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浏览30本教学专著,每学期摘记5000字以上的理论笔记等。
通过课程改革,构建了以“和美”文化为核心的和乐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推动了教师团队的快速成长,丰富了学校民族特色教育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2012年课改以来,我校申报立项结题的市级课题5项,小课题获奖27项;论文获区级以上奖励721项,其中市级一等奖26项;参加赛课、说课、微课制作、课件制作等获区级以上奖励97项,其中获国家一等奖3项,获市级一等奖9项。校长多次受邀到重庆师范大学作课程改革专题讲座;学校教师先后两次受中国教师报邀请前往江津李市中学和北京第八十中学上课程改革示范课,并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好评。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教师报》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重庆市保障农民工子女免费就读先进学校”、“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典型”、“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需要我们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养料,要让师生拥有一个和美幸福的明天,我们就要把课程改革作为幸福的种子播撒下去,让和美幸福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
[1]万皓,林智莉,吴明红,张萌,何欢,吴成武,徐宁,马振.高校校园生态系统可控性[J].生态学报,2015,35(21):7172-7181.
[2]吕文东.丰富校园物态环境建设的人文内涵[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7):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