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日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a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语零起点的大学生在通过两至三年的专业日语学习之后,有了一定的日语基础,并且在听说读写技能上都有一定的突破。学生在中高年级阶段的学习目标中,除了掌握语言,更要了解日本的文化。此外,通过两国的语言文化对比,一方面不仅加深了学生们汉语和日语基础的巩固,培养学生对二者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发现两国语言的异同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因为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文化来学习语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中高年级设立日汉语言文化对比课程不仅是必要的、还是必须的。本文通过对此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不断追寻更易让学生接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来达到学生掌握两国语言文化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日汉;语言;文化;对比;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01-02
  1探讨背景
  日汉语言文化对比是我系开设的日语专业课。本课程是针对中高级水平的日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必修课。学生入学后通过两年听说读写的日语专业教学,已经具备一定的日语语言文化知识。但是,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没有专门地导入过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在三年级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将学生在一二年纪学过的日语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同时,挖掘日语语言里所潜藏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与汉语进行比较,让学生们了解日本国民的说话习惯和蕴含的文化含义之后,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以致用。
  2课程内容和教材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课程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中日两国日常对话、感谢、安慰、谚语俗语、饮食词语、民俗礼仪词汇、称谓词汇中所体现的文化现象有所了解,并能通过学习领悟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关注两国社会和文化的生存环境。此课程以教师自编讲义为主,参考以下书目:张韶岩《中日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王南 《中日跨文化交际实务》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孙满绪编著《日语和日本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课程意义
  这门课程是借助语言了解文化,通过对文化的认知去合理规范的使用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并热爱民族语言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既不单纯研究语言,也不专门探讨文化,而是着眼于两者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以解语言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对语言和文化进行深层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通过两国语言了解两国文化,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适体性、提升交际的成功率。
  4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式。李秉德教授所著的教学论中,按照教学方式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中国的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分为五类。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第二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第四类:“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第五类:“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这五类教学方式既能自立门户,也能相互交融贯通。教师采取何种授课方式才能让课堂生动直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挖掘潜藏的知识内涵和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我一直探寻的问题。对此,我尝试用以下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4.1直接讲授法。不仅仅是这门课程,一般的课程大都会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授课。直接讲授法是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我会直接将课程内容做成PPT,在PPT上说明本课授课的主要内容和各种概念、例句等,而且通过图片向学生们展示最直观形象的课程内容。当然,我认为直接授课法有它的优点和缺点。直观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过多就会遏制学生抽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讲授法在短时间内可传递大量知识信息,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经验就难于真正理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所以,除了传授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以外,在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这门课上,我是采取各种李秉德教授所说的第一类和第二类教学方式搭配着进行授课。
  4.2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法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外,它还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有益于摆脱自我中心,增长才智。讨论法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他们掌握各种社会技能,如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等。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比如说,在教授中国人和日本人安慰人的策略这一节课时,我会设定四个话题:安慰考试没有合格的同学;安慰担心就职面试考试的同学;安慰被小偷偷了钱包的同学;安慰和自己的恋人分手的朋友。然后让学生每两人一组分成许多小组,就话题进行安慰策略的讨论,之后,让每一组的两个学生走上讲台,分别用汉语和日语对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语言习惯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我会记录下学生的语言和文化问题点,在每一组表演结束之后,先让其他学生寻找每一组的问题,然后,我再在学生们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总结问题点和注意事项,一方面告诉她们日本人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另一方面就两国的语言文化特点的异同进行比较。通过这种讨论和表演课,既有效地总结了学生学过的基础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好处。两堂课下来,学生们思考问题的积極度增加、对中日的语言文化更加兴趣浓厚,而且课堂气氛和谐融洽、飘溢着学生们幽默的发言和开怀的笑声,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让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自己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4.3学生发表法。这是一种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方法,是教学论所阐述的第二、三类和第五类相结合的产物。除了刚才谈到的以上两种授课方式以外,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的中日语言对比研究内容和方式之后,为锻炼学生自我找寻感兴趣的中日语言文化话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两国的异同,在其他同学面前结合PPT进行发表演讲。这是一种将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式。首先会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宣講即发表的主题,然后让她们课下去查找书籍、资料、图片等,查找知识点也是学习、记忆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当然,仅仅有这些还是不足,还必须找到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论点,这才是意义所在。中日两国的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研究的数量也不少,但是仅仅通过研究语言来看两国的文化现象对比之研究还非常有限。数量少就说明研究领域和机会更多,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发现问题之后,收集整理资料又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一个环节。在宣讲结束后,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宣讲内容写一篇相关论文。写论文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例如,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对中国和日本的音乐感兴趣,在宣讲之后,写了一篇名为中日两国语言文化对地域音乐影响的比较的论文,他在文章中从两国的语言文化角度,对两国的音乐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了两国的差异:“中日音乐的节奏与语言习惯间具有一致性;中日音乐曲调上的差异;喜爱大调的中文歌和偏爱小调的日文歌”。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词与曲这两个部分一同构成了东方音乐的主体,我们在审视这类音乐作品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不仅要学会对歌曲旋律的审美,还更要学会对富有文学色彩的歌词进行审美。由于地域间的语言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定式,我们在接触其他语言文化影响到得产物时不能够一味的表现出奇怪的审视状态,而是应该更加深刻的挖掘它的文化背景,懂得其中独特的美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总结分析知识能力、思考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总之,宣讲的准备和发表过程包含着运用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活动。所形成的技能技巧又是构成一定能力的因素。具有发展学生智慧能力、操作能力的作用,也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始终如一地认真工作的优良品质。
  5结语
  总之,教学方法是动态发展的,它随着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同时又受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和学生认识规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地选择和组合,发挥教学方法系统的整体功能。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是万能的或孤立存在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呆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所以,对于我来说,采用汇总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以此来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掌握和运用知识,这是最主要的目的。通过这学期的授课过程和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也让自己获益匪浅。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为上好每一堂课打下良好基础,为学生们能够学习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为此,我将孜孜不倦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孙满绪编著《日语和日本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王南《中日跨文化交际实务》[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4]张韶岩《中日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92-01  《孔雀东南飞》作为汉乐府叙事诗的代表,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千百年来人们盛赞焦仲卿、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二人双双殉情似乎可为这段美好但却充满悲剧的爱情做最好的注解。但细细品读,踟蹰于忧伤而凄婉的文字中,我却分明触摸到了刘兰芝内心深处那无处倾诉的孤寂、悲苦和失望。  刘兰芝如三峡边的神女峰,人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得力助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挑战,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音频朗读,扬长避短;利用图片、动画,再现课文内容,变抽象为形象。从而让学生的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让我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87-02  數列是高中代数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而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递推数列的题型多样,求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也非常灵活,因而仔细辨析递推关系式的特征,准确选择恰当的方法,是迅速求出通项公式的关键。
期刊
【摘要】本文从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选择的材料谈起,在激发兴趣,因人施教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经验总结。提倡多元化、激励性开展区角活动,有效提高数学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数学区角; 活动; 初探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80-0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作为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课,人们形象
期刊
【关键词】后进生;逆反;散漫;孤僻;冷漠;爱心;诚心;耐心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98-01  学生的进步,对每个教师来自都是件喜事,也是教育成功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班上的后进生的进步,更充分得以证明一个班主任的思想工作的、成功。  一、后进生的原因  1、逆反心理型: 这类学生常常是从小受到家庭专断式的教育。从小家长
期刊
【摘 要】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模式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进行分析,以全新的视角来探索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的有效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多模态背景下的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多模态;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12-01  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90-02  物理与数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数学在研究、解决物理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充分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不仅可以拓宽解题思路,简化解题过程,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解題速度和增强解题能力。现就数学比例在物理中的应用作如下简要分析。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保定H大学为例,采用logistic回归的实证分析法,建立个人特征和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的解释模型。结果显示,个人特征和社会网络因素对大学生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有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因素  【中图分类号】G47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11-02  1 引言  志愿服务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自从
期刊
【摘要】教师对学生的长处多加赞扬,能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并不断强化这种优势,使学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地成才。赞扬用得好,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春风化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关键词】赏识教育;创新;积极的情感体验;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94-02  “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为目的
期刊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后,这一问题随即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这一基础上从三个层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进行阐述,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17-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