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培养卓越型“双师型”电子类职教师资为目标,确立了“培养‘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三位一体的 ‘双师型’电子类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理念;构建了校企“双主体”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培养职教师资校企深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操作方案;建成并实施了满足电子类职教师资人才培养需要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形成了“专业课程+职教师资职业方向课程+岗位指向专业技能课程”相整合的课程结构,探索了“双师型”电子类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生产、服务一线的专门技能人才的要求的提高,对职教师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摇篮”,我校从2002年开始适应现代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为宗旨,进行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电子信息类专业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在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电子类职教师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 确立了“培养‘技术性、学术性、师范性’相结合的‘双师型’电子类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理念,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强调技术性,应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职教人才培养的需求须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强调学术性,则应着重学科专业知识学习,根据知识体系结构不同解决“教什么”; 强调师范性,重视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掌握与训练,根据职教师资对师范技能的要求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在职业技术师范教学的师资培养过程中,把技术性、学术性和师范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尤为重要。技术性是关键,学术性是基础,同时强化师范性。
2 构建了校企“双主体”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四年不断线“的校企深层次互动合作体系,提出了培养职教师资校企深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操作方案,形成了“五双”职教师资培养特色。
为加深学校和行业领域的联系,大力增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针对性,建立了联合办学“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出资办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企业的行业标准和学校的教育标准融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过程建立学业导师和在职校、企业选拔行业技能导师“双导师”制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完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实施“双证书”制度。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获得专业相关的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和行业权威论证的资格证书;在中、高职学校建立职业教育教学技能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建立职业技能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双基地”培养;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办学方面的优势,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扩大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行“双专业”教育;积极推进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创设适于学习与交流的双语环境,选拔和培养一批教师能力强、学生基础好的技术类课程、高新技术领域专业课程以及一些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形成“五双”特色。
3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 实现了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提高了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特点, 构建了“专业基础课程+职教方向课程+岗位技能课程”三者结合的课程结构,确立了“技能实践+工程实践+教育实践” 相结合的课程实践环节,建立了“职业文化+教师文化”相互渗透的课程文化。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电子信息类学科所要求的课程和电子信息领域中新科技、新技术的专题研究课程,这类课程目的是为学生奠定专业基础;职教方向课程主要开设职业教育类课程和专题、 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等与师范技能相关的教学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师范教育方面的素养;岗位技能课程则采用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开设如职业科学教育导论、工作岗位与职业工作概况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用来保障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发展。
4 构建了“双技能、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打造大学、企业和职业学校“三方合作”的校-企-校实践教学基地,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形成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教师、学生、企业、职业学校、职教研究院)的实践教学改革运行机制。
电子信息类职教师资专业融工科教育和师范教育于一体,二者有机结合、高度统一,彰显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可将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由下而上分四个层次,为基本素质、基础技能、职业与专业技能和综合训练。通过各层次全面系统的培养,学生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从基本素质到综合能力依次提升。
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年级教学进程分技能、分层次设计,实施若干实践教学模块,其中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培养。学生通过对各层次实践模块循序渐进的学习,逐步掌握各项从基本到专业再到综合的技能,不断满足本专业对社会的需求。
为了保证“双技能、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学校与中职、高职学校、企业合作,共建共管实践教学平台,从而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各层次的职业学校合作,共建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基地,从而拓展教育实习基地的功能;同时加大实施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計划力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探索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经过几年来不懈努力,在电子信息类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改革后的课程体系适应能力大大加强,工程实践体系适应了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教学管理和创新平台为创新教育体系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在特色专业、实践环节、师资队伍、专业教材、教改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桂云.沈晓斌.基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双证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06).
[2]伊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1(09).
[3]程素君,张先富,赵明富,李印. 电气信息类高职学生实施“双证书”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作者单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13
【关键词】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生产、服务一线的专门技能人才的要求的提高,对职教师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摇篮”,我校从2002年开始适应现代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为宗旨,进行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电子信息类专业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在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电子类职教师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 确立了“培养‘技术性、学术性、师范性’相结合的‘双师型’电子类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理念,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强调技术性,应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职教人才培养的需求须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强调学术性,则应着重学科专业知识学习,根据知识体系结构不同解决“教什么”; 强调师范性,重视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掌握与训练,根据职教师资对师范技能的要求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在职业技术师范教学的师资培养过程中,把技术性、学术性和师范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尤为重要。技术性是关键,学术性是基础,同时强化师范性。
2 构建了校企“双主体”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四年不断线“的校企深层次互动合作体系,提出了培养职教师资校企深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操作方案,形成了“五双”职教师资培养特色。
为加深学校和行业领域的联系,大力增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针对性,建立了联合办学“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出资办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企业的行业标准和学校的教育标准融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过程建立学业导师和在职校、企业选拔行业技能导师“双导师”制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完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实施“双证书”制度。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获得专业相关的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和行业权威论证的资格证书;在中、高职学校建立职业教育教学技能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建立职业技能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双基地”培养;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办学方面的优势,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扩大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行“双专业”教育;积极推进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创设适于学习与交流的双语环境,选拔和培养一批教师能力强、学生基础好的技术类课程、高新技术领域专业课程以及一些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形成“五双”特色。
3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 实现了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提高了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特点, 构建了“专业基础课程+职教方向课程+岗位技能课程”三者结合的课程结构,确立了“技能实践+工程实践+教育实践” 相结合的课程实践环节,建立了“职业文化+教师文化”相互渗透的课程文化。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电子信息类学科所要求的课程和电子信息领域中新科技、新技术的专题研究课程,这类课程目的是为学生奠定专业基础;职教方向课程主要开设职业教育类课程和专题、 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等与师范技能相关的教学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师范教育方面的素养;岗位技能课程则采用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开设如职业科学教育导论、工作岗位与职业工作概况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用来保障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发展。
4 构建了“双技能、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打造大学、企业和职业学校“三方合作”的校-企-校实践教学基地,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形成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教师、学生、企业、职业学校、职教研究院)的实践教学改革运行机制。
电子信息类职教师资专业融工科教育和师范教育于一体,二者有机结合、高度统一,彰显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可将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由下而上分四个层次,为基本素质、基础技能、职业与专业技能和综合训练。通过各层次全面系统的培养,学生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从基本素质到综合能力依次提升。
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年级教学进程分技能、分层次设计,实施若干实践教学模块,其中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培养。学生通过对各层次实践模块循序渐进的学习,逐步掌握各项从基本到专业再到综合的技能,不断满足本专业对社会的需求。
为了保证“双技能、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学校与中职、高职学校、企业合作,共建共管实践教学平台,从而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各层次的职业学校合作,共建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基地,从而拓展教育实习基地的功能;同时加大实施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計划力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探索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经过几年来不懈努力,在电子信息类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改革后的课程体系适应能力大大加强,工程实践体系适应了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教学管理和创新平台为创新教育体系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在特色专业、实践环节、师资队伍、专业教材、教改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桂云.沈晓斌.基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双证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06).
[2]伊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1(09).
[3]程素君,张先富,赵明富,李印. 电气信息类高职学生实施“双证书”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作者单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