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赏在中考语文的识记、理解、概括、表达等能力中是难度较高的能力点,而诗歌鉴赏又因为诗歌本身读懂就比较困难,还需要一定的文言素养,与文言、现代文阅读等多种阅读鉴赏相比更是难上加难。总体上看,诗歌鉴赏一题得分偏低,同学们对诗歌鉴赏一题都心存畏惧。但畏惧不等于逃避、放弃,只要按照科学合理的途径去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那么,我们这些农村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呢?
一、多读:了解鉴赏的规律
读是诗歌鉴赏能力的入门阶段。通过读诗歌鉴赏类的范文,积累专业术语,掌握鉴赏常规,为个人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虽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城乡学校的差距在缩小,况且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乡村学校的学习条件也在大大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学校的学生素质和城区学校学生的差距整体上还是很大,乡村学生在见闻、见识以及语言运用与理解的能力总体稍弱。引导乡村学生读诗歌鉴赏类的范文,其实就是给他们补钙,打根基,强筋骨。
读,可以是每日(或隔日)一首诗;材料可以由备课组编印,选择一些浅显的诗歌开始,诗文后附译文和鉴赏文字,甚至可以教师从鉴赏文字里提炼出问题,学生再从鉴赏文字里找答案;每天上课前用几分钟提问检查阅读效果,或者点拨、答疑。也可以选择一些现成的备考资料,建议同学们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也未尝不可,只是没有针对性,没有经过教师处理,可能难易度不好把握,实际效果会打折。但,学生多读多借鉴,了解鉴赏什么、怎么鉴赏,都能较快地让学生步入诗歌鉴赏的正轨。
在阅读诗歌鉴赏文章时,需要注意:一是注意提炼观点和支撑理由,将长文读短,做知识卡片式的笔记;这样的笔记多做一些,诗歌鉴赏的规律就很明朗了;二是诗无达诂,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问題的看法也许不同,甚至是对立,这需要自己去取舍;三是列出疑难问题,以请教老师或课后搜查资料解决。
二、多仿:提供鉴赏的自由
仿,就是模仿着对诗歌进行鉴赏。读关于诗歌鉴赏类的文章到了一定程度,学生会不自觉地有尝试鉴赏的欲望。这时教师不妨给予机会,给他们充分的鉴赏自由,不用过多的标杆来评判、来干预,要保护他们的兴趣,可以只看完成情况和优点。
模仿鉴赏诗歌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对照法,就是学生自己读诗文后,模仿阅读过的鉴赏文章,写鉴赏文字,可一点深挖,可多点略谈,长短不作硬性要求;然后再看别人的鉴赏文字,两相对照,在差距中促进自己鉴赏能力的发展。一是新增法,就是先可看别人的鉴赏文章,然后自己再在别人的基础上写鉴赏文字,力求“言人之未言”,发表自己的独特的看法,这既是引导又是学生的创新。两种方式也由学生自选,每周一文即可;然后学生交换阅读、简评,教师个别抽查。这样,通过大量的仿写诗歌鉴赏文字,倒逼前面“多读”的效果,激发对诗歌自由鉴赏的兴趣与热情,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畏惧心理,敢想、敢说、敢写!
比如杜甫的诗歌《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有同学写鉴赏时,认为“迟日”一词及“沙暖睡鸳鸯”一句的理解填补了他知识的空白,很有收获。对于本诗反映出的诗人的心情,有同学说悠闲与喜悦,有的同学从“鸳鸯”一词,说是欣喜中含失落、孤独。当然,有没有失落、孤独,了解下诗人当时的生活状况就知道了,但学生能从“鸳鸯”上挖掘信息,就很值得鼓励。
三、精练:接近鉴赏的规范
充分的放手是为了高质量的收束。多读、多仿固然是为提高诗词素养,也是为了轻车熟路地应付诗歌鉴赏题的“通关”测试。要在通关测试时诗歌鉴赏少量失分,就需要根据考试的情况来有目的地训练,比如考试题型、阅卷特点、作答套路等方面进行规范练习。
对于乡村学校的学生而言,放手可能是难点,是他们的弱项,一是无物(内容、想法)可放,二是无胆敢放,胆小、腼腆的多,调皮的学生也多是在非学习内容上大胆而已。至于收束,在规范方面提要求,这很符合他们的特点,是他们的优势,听话、按指令办事对他们似乎更有章可循,更容易。可以说,精练精讲是诗歌鉴赏完善细节,走向规范的有效形式之一。
还以杜甫的诗歌《绝句二首(其一)》为例,有题目问:说说“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句的妙处。对于“妙处”类题目的作答,一般先给出术语(是什么),然后谈表现(怎么样),最后谈作用(有什么好处)。这样作答,也是老师阅卷时给分的顺序,就比较规范。
总之,应对诗歌鉴赏题型的考查,大体分读瞳诗歌和准确作答两个阶段,至于这两个阶段各自的细节要求,都需要一定的规范的训练,此处就不展开论述。乡村学校学生学习诗歌鉴赏,虽然有其不同的一面,但整体上差别不大,都需要在整体方向的引导下,突出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无论城镇还是乡村的学生,在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没有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万全之策,都需要结合学情实际变化、创新。
那么,我们这些农村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呢?
一、多读:了解鉴赏的规律
读是诗歌鉴赏能力的入门阶段。通过读诗歌鉴赏类的范文,积累专业术语,掌握鉴赏常规,为个人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虽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城乡学校的差距在缩小,况且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乡村学校的学习条件也在大大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学校的学生素质和城区学校学生的差距整体上还是很大,乡村学生在见闻、见识以及语言运用与理解的能力总体稍弱。引导乡村学生读诗歌鉴赏类的范文,其实就是给他们补钙,打根基,强筋骨。
读,可以是每日(或隔日)一首诗;材料可以由备课组编印,选择一些浅显的诗歌开始,诗文后附译文和鉴赏文字,甚至可以教师从鉴赏文字里提炼出问题,学生再从鉴赏文字里找答案;每天上课前用几分钟提问检查阅读效果,或者点拨、答疑。也可以选择一些现成的备考资料,建议同学们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也未尝不可,只是没有针对性,没有经过教师处理,可能难易度不好把握,实际效果会打折。但,学生多读多借鉴,了解鉴赏什么、怎么鉴赏,都能较快地让学生步入诗歌鉴赏的正轨。
在阅读诗歌鉴赏文章时,需要注意:一是注意提炼观点和支撑理由,将长文读短,做知识卡片式的笔记;这样的笔记多做一些,诗歌鉴赏的规律就很明朗了;二是诗无达诂,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问題的看法也许不同,甚至是对立,这需要自己去取舍;三是列出疑难问题,以请教老师或课后搜查资料解决。
二、多仿:提供鉴赏的自由
仿,就是模仿着对诗歌进行鉴赏。读关于诗歌鉴赏类的文章到了一定程度,学生会不自觉地有尝试鉴赏的欲望。这时教师不妨给予机会,给他们充分的鉴赏自由,不用过多的标杆来评判、来干预,要保护他们的兴趣,可以只看完成情况和优点。
模仿鉴赏诗歌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对照法,就是学生自己读诗文后,模仿阅读过的鉴赏文章,写鉴赏文字,可一点深挖,可多点略谈,长短不作硬性要求;然后再看别人的鉴赏文字,两相对照,在差距中促进自己鉴赏能力的发展。一是新增法,就是先可看别人的鉴赏文章,然后自己再在别人的基础上写鉴赏文字,力求“言人之未言”,发表自己的独特的看法,这既是引导又是学生的创新。两种方式也由学生自选,每周一文即可;然后学生交换阅读、简评,教师个别抽查。这样,通过大量的仿写诗歌鉴赏文字,倒逼前面“多读”的效果,激发对诗歌自由鉴赏的兴趣与热情,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畏惧心理,敢想、敢说、敢写!
比如杜甫的诗歌《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有同学写鉴赏时,认为“迟日”一词及“沙暖睡鸳鸯”一句的理解填补了他知识的空白,很有收获。对于本诗反映出的诗人的心情,有同学说悠闲与喜悦,有的同学从“鸳鸯”一词,说是欣喜中含失落、孤独。当然,有没有失落、孤独,了解下诗人当时的生活状况就知道了,但学生能从“鸳鸯”上挖掘信息,就很值得鼓励。
三、精练:接近鉴赏的规范
充分的放手是为了高质量的收束。多读、多仿固然是为提高诗词素养,也是为了轻车熟路地应付诗歌鉴赏题的“通关”测试。要在通关测试时诗歌鉴赏少量失分,就需要根据考试的情况来有目的地训练,比如考试题型、阅卷特点、作答套路等方面进行规范练习。
对于乡村学校的学生而言,放手可能是难点,是他们的弱项,一是无物(内容、想法)可放,二是无胆敢放,胆小、腼腆的多,调皮的学生也多是在非学习内容上大胆而已。至于收束,在规范方面提要求,这很符合他们的特点,是他们的优势,听话、按指令办事对他们似乎更有章可循,更容易。可以说,精练精讲是诗歌鉴赏完善细节,走向规范的有效形式之一。
还以杜甫的诗歌《绝句二首(其一)》为例,有题目问:说说“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句的妙处。对于“妙处”类题目的作答,一般先给出术语(是什么),然后谈表现(怎么样),最后谈作用(有什么好处)。这样作答,也是老师阅卷时给分的顺序,就比较规范。
总之,应对诗歌鉴赏题型的考查,大体分读瞳诗歌和准确作答两个阶段,至于这两个阶段各自的细节要求,都需要一定的规范的训练,此处就不展开论述。乡村学校学生学习诗歌鉴赏,虽然有其不同的一面,但整体上差别不大,都需要在整体方向的引导下,突出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无论城镇还是乡村的学生,在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没有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万全之策,都需要结合学情实际变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