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而必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在 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育教学实践依据
目前对 高中,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本着 高中“为毕业生参加社会劳动和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职能,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切实开展教改实验,探究“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
三、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订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3)课堂教学层次化。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4)布置作业层次化。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
(5)单元考核层次化。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
(6)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作者单位:河北省隆尧县职教中心)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育教学实践依据
目前对 高中,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本着 高中“为毕业生参加社会劳动和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职能,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切实开展教改实验,探究“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
三、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订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3)课堂教学层次化。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4)布置作业层次化。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
(5)单元考核层次化。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
(6)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作者单位:河北省隆尧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