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慧(云南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教育科学学院)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挑战
1.知识经济对传统教育目标提出挑战,继而对教师道德提出挑战
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经济,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论企业和个人都必须有创新意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创新,就灭亡”。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育人观、教育观和人才观,要求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其道德责任应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启发学生的智能和创造力,并为学生营造一种美好的自学环境和创新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要具有创新的品质,以培养创新人才。
2.知识经济对传统教育方法提出挑战,继而对教师道德提出挑战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交流、研究和探索都不够。忽视对成功教育方法的借鉴,忽视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忽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知识得不到更新和补充,照本宣科最终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
知识经济要求教师注重师生双向互动、平等交流与合作,这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的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能“拘谨讲课”,应富有启发性的评述所讲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激发他们创造思维。
3.知识经济对传统教育评价提出挑战,继而对教师道德提出挑战
传统教育的评价主要是笔试,以单一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考试成绩差就是差生,考试成绩好就是优生,这样未必公平。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这种考试方式。口试、笔试、动手操作都要进行,要考核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要求教师评定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注重增加学生的创新比例。建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动态性的教学效果评价。
4.知识经济对传统管理体制提出挑战,从而对教师道德提出挑战
传统教育采取苛刻严厉的管理措施、实行半军事化的封闭的管理模式。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不善于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于赞赏。
知识经济强调自主性管理,强调和谐、民主、平等的管理,这对教师的尊严和权威提出了挑战。
知识经济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要求教师面向现代化,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向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挑战。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挑战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形成与发展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是一定社会经济的反映。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对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有不同的要求。
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教师应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首先,教师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具体规范,为人师表。一方面要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另一方面,要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其次,教师还应建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明确对于违反教育法律和法规的教师要予以追究。依法执教作为一条职业道德规范,不仅要求教师要认识、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自觉遵循,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再次,教师在道德标准的选择上,应明确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导致利益的分化,由此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分化。承认多元共存,对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是有利的,道德的多样性并不都是消极的。所以教师应努力克服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用客观、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自己与他人的道德选择。
三、教师生活状况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挑战
新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人才的竞争与流动既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学校尚不具备吸引人才的竞争力。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远远不能令人羡慕,教师待遇太低,住房问题困难,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住房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教育投入少,教师生活出现了诸多困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些现象的发生。第一,经商热、第二职业热、家教热。许多教师看到别人下海也心有所动,尤其看到从前的同学、同事己变得渐渐富裕时,心里就感到不安。但是要他自己去下海,又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和决心,处于瞻前顾后、左右为难的矛盾状态。由于心理上的不平衡,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随大流,有的虽没下海,但利用业余时间搞第二职业,搞家教。第二,教师流失现象严重。面对现实,许多人开始彷徨、退缩,改变了他们的初衷和允诺,退而求其次,放弃了自己曾经喜爱过的职业,调换到虽不理想但比较经济实惠的工作岗位。第三,教师道德不良行为的增多。只认钱不认人,热衷于推销文具资料和其他物品,忙于从事有偿家教。社会上一些市侩做法进入学校,使个别教师眼里只有钱,缺少了职业道德,没有了人情味。衡量学生、家长的标准以利益为重。一些教师将商业行为带入师生关系,收取家长礼物,利用家长给自己办事,利用手中权力,如给学生排座,索取家长财物。
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教师得到的回报相对较少,从而导致部分教师不安心工作,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师德呈下降趋势,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也给教师群体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在生活比较困难,一些方面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是安于清贫坚守教育阵地,还是另谋出路?教师应该怎样恪守以及如何恪守其职业道德?理论和现实都要求教师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1.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的确立
主体性(主体意识)指主体在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强调个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个体的观念和行为,确认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理智选择的结果,道德的发生、发展与个体智慧发展是平行的,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强调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即个体自主能力、自觉自律能力的培养。在道德实践过程中,道德发展的过程不是借助于外部力量强制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借助自己的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是人们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的确立表明人们对道德认识已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了自主超越的层次。
主体性道德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反对道德灌输,培养少年学生主体道德素质。面对选择的世界,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用封闭单一的模式,运用道德强制灌输的手段,去教会学生一味的顺从现存的道德现状,确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素质重要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这并不是不让学生遵从道德行为准则,也并不意味着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任意取消,而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选择道德取向,适应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更好地实现科学的、合理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实现主体性道德教育。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要求每个公民都要对自己负责,人人都应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没有主体意识的公民,必将在激烈的社会经济改革中被淘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意识,塑造积极进取的主体人格。
2.道德教育的个性化和生活化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作出改革。随着主体性道德思想的确立,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其一是道德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在心理学上,个性称作“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爱好、才能等)的总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抑制。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也就失去了基础。个性化要求重视个性,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承认差异、发挥自我、崇尚自由、促进学生的完善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强调把人当作自然和社会的主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拓展人的价值。
生活化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另一个趋势。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冲突、技术异化(网络黑客、核技术导致核威胁、电话手机通讯工具没有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反而使其更加疏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造成了德行在生活中的失落,削弱了德育在生活中的地位,削弱了德育的吸引力。因此,有必要使道德建设回归生活。生活世界是道德建设的根基。没有生活世界,教师对生活、人生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以形成。师德建设重视教师个人的真实生活。
道德教育的个性化与生活化反映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向,代表着21世纪道德教育的主旋律。这对教师及教师伦理道德提出了挑战。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挑战
1.知识经济对传统教育目标提出挑战,继而对教师道德提出挑战
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经济,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论企业和个人都必须有创新意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创新,就灭亡”。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育人观、教育观和人才观,要求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其道德责任应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启发学生的智能和创造力,并为学生营造一种美好的自学环境和创新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要具有创新的品质,以培养创新人才。
2.知识经济对传统教育方法提出挑战,继而对教师道德提出挑战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交流、研究和探索都不够。忽视对成功教育方法的借鉴,忽视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忽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知识得不到更新和补充,照本宣科最终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
知识经济要求教师注重师生双向互动、平等交流与合作,这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的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能“拘谨讲课”,应富有启发性的评述所讲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激发他们创造思维。
3.知识经济对传统教育评价提出挑战,继而对教师道德提出挑战
传统教育的评价主要是笔试,以单一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考试成绩差就是差生,考试成绩好就是优生,这样未必公平。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这种考试方式。口试、笔试、动手操作都要进行,要考核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要求教师评定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注重增加学生的创新比例。建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动态性的教学效果评价。
4.知识经济对传统管理体制提出挑战,从而对教师道德提出挑战
传统教育采取苛刻严厉的管理措施、实行半军事化的封闭的管理模式。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不善于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于赞赏。
知识经济强调自主性管理,强调和谐、民主、平等的管理,这对教师的尊严和权威提出了挑战。
知识经济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要求教师面向现代化,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向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挑战。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挑战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形成与发展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是一定社会经济的反映。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对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有不同的要求。
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教师应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首先,教师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具体规范,为人师表。一方面要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另一方面,要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其次,教师还应建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明确对于违反教育法律和法规的教师要予以追究。依法执教作为一条职业道德规范,不仅要求教师要认识、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自觉遵循,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再次,教师在道德标准的选择上,应明确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导致利益的分化,由此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分化。承认多元共存,对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是有利的,道德的多样性并不都是消极的。所以教师应努力克服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用客观、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自己与他人的道德选择。
三、教师生活状况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挑战
新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人才的竞争与流动既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学校尚不具备吸引人才的竞争力。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远远不能令人羡慕,教师待遇太低,住房问题困难,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住房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教育投入少,教师生活出现了诸多困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些现象的发生。第一,经商热、第二职业热、家教热。许多教师看到别人下海也心有所动,尤其看到从前的同学、同事己变得渐渐富裕时,心里就感到不安。但是要他自己去下海,又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和决心,处于瞻前顾后、左右为难的矛盾状态。由于心理上的不平衡,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随大流,有的虽没下海,但利用业余时间搞第二职业,搞家教。第二,教师流失现象严重。面对现实,许多人开始彷徨、退缩,改变了他们的初衷和允诺,退而求其次,放弃了自己曾经喜爱过的职业,调换到虽不理想但比较经济实惠的工作岗位。第三,教师道德不良行为的增多。只认钱不认人,热衷于推销文具资料和其他物品,忙于从事有偿家教。社会上一些市侩做法进入学校,使个别教师眼里只有钱,缺少了职业道德,没有了人情味。衡量学生、家长的标准以利益为重。一些教师将商业行为带入师生关系,收取家长礼物,利用家长给自己办事,利用手中权力,如给学生排座,索取家长财物。
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教师得到的回报相对较少,从而导致部分教师不安心工作,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师德呈下降趋势,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也给教师群体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在生活比较困难,一些方面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是安于清贫坚守教育阵地,还是另谋出路?教师应该怎样恪守以及如何恪守其职业道德?理论和现实都要求教师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1.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的确立
主体性(主体意识)指主体在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强调个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个体的观念和行为,确认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理智选择的结果,道德的发生、发展与个体智慧发展是平行的,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强调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即个体自主能力、自觉自律能力的培养。在道德实践过程中,道德发展的过程不是借助于外部力量强制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借助自己的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是人们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的确立表明人们对道德认识已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了自主超越的层次。
主体性道德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反对道德灌输,培养少年学生主体道德素质。面对选择的世界,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用封闭单一的模式,运用道德强制灌输的手段,去教会学生一味的顺从现存的道德现状,确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素质重要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这并不是不让学生遵从道德行为准则,也并不意味着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任意取消,而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选择道德取向,适应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更好地实现科学的、合理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实现主体性道德教育。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要求每个公民都要对自己负责,人人都应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没有主体意识的公民,必将在激烈的社会经济改革中被淘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意识,塑造积极进取的主体人格。
2.道德教育的个性化和生活化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作出改革。随着主体性道德思想的确立,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其一是道德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在心理学上,个性称作“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爱好、才能等)的总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抑制。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也就失去了基础。个性化要求重视个性,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承认差异、发挥自我、崇尚自由、促进学生的完善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强调把人当作自然和社会的主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拓展人的价值。
生活化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另一个趋势。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冲突、技术异化(网络黑客、核技术导致核威胁、电话手机通讯工具没有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反而使其更加疏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造成了德行在生活中的失落,削弱了德育在生活中的地位,削弱了德育的吸引力。因此,有必要使道德建设回归生活。生活世界是道德建设的根基。没有生活世界,教师对生活、人生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以形成。师德建设重视教师个人的真实生活。
道德教育的个性化与生活化反映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向,代表着21世纪道德教育的主旋律。这对教师及教师伦理道德提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