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的15年巨变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thing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场经济走过15年后,“企业家时代”真正开启。
  
  中国改革开放趟过30年,中国市场经济走过15年,在人们心旷神怡地憧憬中国即将飞过的崛起年代时,我们其实不妨观察与思考一下,中国崛起的中坚力量——我们的企业家们,其本质,已发生了怎样的根本变化?其现状,还面临着怎样的现实问题?
  恰好,“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把其15年的大量企业调查数据加以整合后,呈现出了一卷不完整但很连贯、不全面但很典型的中国企业家群落成长档案。
  
  谁是中国企业家?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历经15年洗礼,中国企业家还是原来那个群落吗?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家的出身构成与产生方式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企业家的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07年大专及以上的被调查者占80%,比1993年提高了10.9个百分点。
  但最值得关注的变化还是来自专业背景。十多年来,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背景的人数均显著增加。其中经济类专业的比重由1994年的5.4%增加到2007年的32.5%,管理类专业的比重更由1994年的15.4%增加到2007年的47.6%,而原先占绝对优势的理工类专业比重则由1994年的38.1%减少到2007年的23.7%。
  这一趋势说明了中国企业家群体已成为真正独立、真正职业化的群体。很显然,在市场经济初期理工科背景占主导,说明了当初更多是原先的科研人员带着某项专业技能或项目“下海”,“票友”味道浓厚,还远没有具备一个职业经营者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而近年出身管理类专业的企业家迅速增加,并成为主流,才真正宣告了“企业家时代”的开启。此外,我们注意到中国企业家“基因”渐变的转折点,发生在1998-1999年,而这正是中国商业教育开始迅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家的产生方式,在15年里可以说经历了颠覆式的变化。1993年85.8%的企业家来自“主管部门任命”,仅有3.8%是“董事会任命”。到2007年,由主管部门任命的仅占18%,下降了67.8个百分点,几乎完全颠倒。此外,2007年有31.5%的企业经营者是“自己创业”,比2000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这反映了企业家市场化程度的增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的明显进步。
  
  中国企业家近况如何?
  
  中国经济经过15年快速发展,企业家经济状况的迅速改善,是不言而喻的。
  从被调查者自己填写的收入情况看,1993年仅有2.7%的被调查者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而到2007年,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比重已经达到57.7%。随着收入的增加,企业家的经济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1993年对经济地位表示满意的企业家仅占24.4%,到2002年已经上升到30.9%,而到2007年已有近一半(47.6%)。15年来企业家对经济地位的满意程度上升了23.2个百分点。
  


  相比而言,我们更关注中国企业家的持股情况(见图表1)。
  调查显示:越是大型企业、越是国有企业,其经营者没有股权的比例越高(均超过半数)。但上市公司作为股份制公司治理结构的先锋,其经营者不持股的比例竟然和大型企业一样高(58.3%),则值得我们思考:经过15年改革后,我们在经营者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的捆绑与激励方面,是不是步子还应该迈得更大些(见图表1)?
  外在的、物质的,是我们15年来显而易见的成就,但内在的、精神的,乃至健康和生命的,则往往是我们甚至当事人难以言表乃至不易察觉的代价……
  关于“在现在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您最不能放弃”,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有80%以上的企业家首选“事业”,压倒了“健康”与“家庭”。其代价也同时显现,2005-2007年的调查均显示:有超过86%的企业家感到压力“很大”或“较大”。而2007年的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大量透支时间和精力”、“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家庭/亲人关照不够”是他们付出的最大代价(见图表2)。而最近频繁出现的企业家轻生现象,也映射出了这些在社会上外表光鲜的“体面人物”,内心的孤独、焦虑与憔悴……
  但我们惊讶地发现:在重压下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已受到影响的企业家,只有26.7%!(见图表2)这显然不能代表客观真实情况,更合理的解释是:更多的企业家,或是因为“无知”,对自己身体健康潜移默化的损害尚无察觉;或者基于领导者角色天然的“好强”与“忌讳”,而对任何自己身体健康的不良信号“不愿承认”。
  而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任何危险,都没有那些没有察觉、没有应对的危险更危险。(相关报道参见本期“时事评论”栏)
  但有趣的是,在承受较大压力的同时,企业家的幸福感却逐年略有上升。2005~2007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自己的幸福感的评分分别为72.8、73.4和74.6(百分制)。
  那么,在重压之下,企业家的幸福感是从何而来的?当然,如前述,经济地位的迅速改善肯定是基础,不过我们更注意到:当今中国企业家群体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可能也与幸福感的提升有潜在的联系。
  
  中国企业家追求什么?
  
  经过15年,从贫穷到富有,从边缘到主流,中国企业家如今的价值追求到底如何?
  有关企业家的个人追求,1998年对883位民营企业家的调查发现:他们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和“经济收入”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问题,2007年的调查表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卓越企业”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家的首要追求(73.9%),对“关心员工”(47.1%)、“回报社会”(40.4%)的追求,超过了对“企业利润”(39.1%)的追求,也高于对“个人财富与地位”(4.9%)的追求(见图表3)。由此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逐渐成为企业家们的主要追求。
  
  分化
  而对企业家们进一步细分后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价值追求呈现很有趣的分化:对于内部员工收入的关注,国有企业经营者明显高于民营和上市公司,而且差距超过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家对于外部社会回报和实业报国的关注,又明显超过国企和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则只对外部元素中的股东回报情有独钟,高出国企和民企近30个百分点!
  这里,我们认为民营企业家的价值变化尤其值得关注和欣慰。他们注定是中国经济
其他文献
自日本与德国后,  本刊“管理全球行”活动  日前又组织中国企业家们  一起走入美国。  站在美国的土地上,  中国企业家时刻思索与求解的是:  美国,为什么会雄冠全球?  我们,又如何才能学其所长?    一部《功夫熊猫》,让全球笑翻的同时,也昭示出为什么美国是全球第一。  不仅仅是那些房舍与武功,故事里还时常会闪烁出纯东方式的哲学智慧。那份神秘,那份辩证,那份谦逊,那份淡定,那份超然,以及深刻
期刊
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发8.O级特大地震,损失惨重!它警示着我们每一个人:危机随时都可能到来!而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任何强大都会异常脆弱……  去年爆发的次贷金融危机,使横行天下的美国都一筹莫展,而且这个危机又飘洋过海影响到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当前,以“世界工厂”闻名的珠江三角洲繁荣已受到威胁,仅鞋厂就有上千家倒闭,原先夜晚厂区的灯火通明已然不见……(本刊即将深入报道)  但是,也有例外。    高
期刊
再度握手    胡锦涛访日,专程到古都奈良,参观了一千两百年前兴建的法隆寺(当时最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圣德太子所建)、唐招提寺(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亲自督建)及平城宫(仿长安设计)。  这就让我想起了2007年年底,刚上任未久的福田访中之行。福田在北京大学演讲,说中日两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力量,为亚洲与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作出贡献。又说:“日中两国的未来,并不是选择合作还是对立的问题,而是寻求合作
期刊
创造金融奇迹的是忧患文化  还有什么比2007年夏从华尔街平地刮起的“次贷风暴”,更能让全球财经界瞠目呢?  没人忘记,十年前的“金融危机”让春风得意的东亚国家瞬间痛心疾首。而这次代表金融创新的“住房抵押次级贷”所引发的危机,更是在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国引爆,并迅速蔓延到了全球。  即便是贝尔斯登,这个号称从未失误过的美国第五大投行,在历经85年的风雨后,因为次贷“走眼”,其资产在几个月内竟缩水420
期刊
近几年,相继有一些美国企业利用各种传媒工具以讲故事的方式,宣传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精明的企业家非常清楚员工的精神世界:员工们除了企业的作业术语、崇高的使命感以外,还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为了使员工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公司所坚持的企业文化信念,就必须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关键人物、企业的价值观及其历史形成过程。为此,一些企业家就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定期举办活动,来传颂
期刊
百年老店们在次贷危机中的天壤表现,给了中国企业一次从中吸取教训、反思猛醒的良机。    次贷危机中,高盛之所以凭借116亿美元的年利润一枝独秀,恐怕还需要感谢瑞银、花旗、美林等老对手在这场风暴中的狼狈映衬。  因次贷猛击,全球第一大投行花旗曝出了98亿美元的季度亏损,是其近200年历史上的最高!美国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的季度损失也达94亿美元。瑞银去年亏损了40亿,而转过年第一季度,就巨亏109亿
期刊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传播知识最有力的方法是什么?实践证明,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讲故事”是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管理者来说,讲故事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意识到:通过“讲故事”能有效地传播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更能让企业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管理学家约翰·P·科特曾说:“不会讲故事的企业家就不会管理。”哈佛大学教授Howard Gard
期刊
“人死于无知”,“知识就是力量”。而传播人文知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讲故事”。    说到企业家讲故事,大家一定要问:讲故事,不是小孩儿他妈、幼儿园老师的事吗?怎么企业管理者也要学这小儿科?这不太离谱了吗?——这是谈“讲故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领导下决心学会通过讲故事来管理企业,需要过的第一关。这一认识关不过,领导人恐怕就不会花时间去通过故事教育员工、领导员工,也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符合当代需
期刊
中国刚刚起步的金融业及涉及金融的实业企业,能够从次贷危机中学到些什么?《中外管理》独家专访了数位知名经济、金融学家,希望找到金融企业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的最佳路线。    无阴谋,有隐患!    《中外管理》:花旗、美林这样历史悠久的企业都栽倒在次贷上,原因何在?  黄少明(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  金融界过几年就会有一次危机,这是一个周期性的危机。金融风险总是存在的,以某种形式在某一方面表现出
期刊
中国整个服务业在发展当中,各行各业都在向服务转型,再加上全球服务业往中国转移,这给我们带来了机会。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我们缺的是什么?  一个回答是:服务业还不发达,对制造业还不能起到强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007年,我国更是首次提出要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在这种趋势下,企业该怎样做?  卖服务的榜样早就有。15年前,IBM从制造型公司向服务型公司转型,成就了“会跳舞的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