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场经济走过15年后,“企业家时代”真正开启。
中国改革开放趟过30年,中国市场经济走过15年,在人们心旷神怡地憧憬中国即将飞过的崛起年代时,我们其实不妨观察与思考一下,中国崛起的中坚力量——我们的企业家们,其本质,已发生了怎样的根本变化?其现状,还面临着怎样的现实问题?
恰好,“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把其15年的大量企业调查数据加以整合后,呈现出了一卷不完整但很连贯、不全面但很典型的中国企业家群落成长档案。
谁是中国企业家?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历经15年洗礼,中国企业家还是原来那个群落吗?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家的出身构成与产生方式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企业家的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07年大专及以上的被调查者占80%,比1993年提高了10.9个百分点。
但最值得关注的变化还是来自专业背景。十多年来,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背景的人数均显著增加。其中经济类专业的比重由1994年的5.4%增加到2007年的32.5%,管理类专业的比重更由1994年的15.4%增加到2007年的47.6%,而原先占绝对优势的理工类专业比重则由1994年的38.1%减少到2007年的23.7%。
这一趋势说明了中国企业家群体已成为真正独立、真正职业化的群体。很显然,在市场经济初期理工科背景占主导,说明了当初更多是原先的科研人员带着某项专业技能或项目“下海”,“票友”味道浓厚,还远没有具备一个职业经营者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而近年出身管理类专业的企业家迅速增加,并成为主流,才真正宣告了“企业家时代”的开启。此外,我们注意到中国企业家“基因”渐变的转折点,发生在1998-1999年,而这正是中国商业教育开始迅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家的产生方式,在15年里可以说经历了颠覆式的变化。1993年85.8%的企业家来自“主管部门任命”,仅有3.8%是“董事会任命”。到2007年,由主管部门任命的仅占18%,下降了67.8个百分点,几乎完全颠倒。此外,2007年有31.5%的企业经营者是“自己创业”,比2000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这反映了企业家市场化程度的增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的明显进步。
中国企业家近况如何?
中国经济经过15年快速发展,企业家经济状况的迅速改善,是不言而喻的。
从被调查者自己填写的收入情况看,1993年仅有2.7%的被调查者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而到2007年,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比重已经达到57.7%。随着收入的增加,企业家的经济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1993年对经济地位表示满意的企业家仅占24.4%,到2002年已经上升到30.9%,而到2007年已有近一半(47.6%)。15年来企业家对经济地位的满意程度上升了23.2个百分点。
相比而言,我们更关注中国企业家的持股情况(见图表1)。
调查显示:越是大型企业、越是国有企业,其经营者没有股权的比例越高(均超过半数)。但上市公司作为股份制公司治理结构的先锋,其经营者不持股的比例竟然和大型企业一样高(58.3%),则值得我们思考:经过15年改革后,我们在经营者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的捆绑与激励方面,是不是步子还应该迈得更大些(见图表1)?
外在的、物质的,是我们15年来显而易见的成就,但内在的、精神的,乃至健康和生命的,则往往是我们甚至当事人难以言表乃至不易察觉的代价……
关于“在现在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您最不能放弃”,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有80%以上的企业家首选“事业”,压倒了“健康”与“家庭”。其代价也同时显现,2005-2007年的调查均显示:有超过86%的企业家感到压力“很大”或“较大”。而2007年的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大量透支时间和精力”、“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家庭/亲人关照不够”是他们付出的最大代价(见图表2)。而最近频繁出现的企业家轻生现象,也映射出了这些在社会上外表光鲜的“体面人物”,内心的孤独、焦虑与憔悴……
但我们惊讶地发现:在重压下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已受到影响的企业家,只有26.7%!(见图表2)这显然不能代表客观真实情况,更合理的解释是:更多的企业家,或是因为“无知”,对自己身体健康潜移默化的损害尚无察觉;或者基于领导者角色天然的“好强”与“忌讳”,而对任何自己身体健康的不良信号“不愿承认”。
而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任何危险,都没有那些没有察觉、没有应对的危险更危险。(相关报道参见本期“时事评论”栏)
但有趣的是,在承受较大压力的同时,企业家的幸福感却逐年略有上升。2005~2007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自己的幸福感的评分分别为72.8、73.4和74.6(百分制)。
那么,在重压之下,企业家的幸福感是从何而来的?当然,如前述,经济地位的迅速改善肯定是基础,不过我们更注意到:当今中国企业家群体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可能也与幸福感的提升有潜在的联系。
中国企业家追求什么?
经过15年,从贫穷到富有,从边缘到主流,中国企业家如今的价值追求到底如何?
有关企业家的个人追求,1998年对883位民营企业家的调查发现:他们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和“经济收入”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问题,2007年的调查表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卓越企业”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家的首要追求(73.9%),对“关心员工”(47.1%)、“回报社会”(40.4%)的追求,超过了对“企业利润”(39.1%)的追求,也高于对“个人财富与地位”(4.9%)的追求(见图表3)。由此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逐渐成为企业家们的主要追求。
分化
而对企业家们进一步细分后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价值追求呈现很有趣的分化:对于内部员工收入的关注,国有企业经营者明显高于民营和上市公司,而且差距超过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家对于外部社会回报和实业报国的关注,又明显超过国企和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则只对外部元素中的股东回报情有独钟,高出国企和民企近30个百分点!
这里,我们认为民营企业家的价值变化尤其值得关注和欣慰。他们注定是中国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趟过30年,中国市场经济走过15年,在人们心旷神怡地憧憬中国即将飞过的崛起年代时,我们其实不妨观察与思考一下,中国崛起的中坚力量——我们的企业家们,其本质,已发生了怎样的根本变化?其现状,还面临着怎样的现实问题?
恰好,“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把其15年的大量企业调查数据加以整合后,呈现出了一卷不完整但很连贯、不全面但很典型的中国企业家群落成长档案。
谁是中国企业家?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历经15年洗礼,中国企业家还是原来那个群落吗?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家的出身构成与产生方式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企业家的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07年大专及以上的被调查者占80%,比1993年提高了10.9个百分点。
但最值得关注的变化还是来自专业背景。十多年来,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背景的人数均显著增加。其中经济类专业的比重由1994年的5.4%增加到2007年的32.5%,管理类专业的比重更由1994年的15.4%增加到2007年的47.6%,而原先占绝对优势的理工类专业比重则由1994年的38.1%减少到2007年的23.7%。
这一趋势说明了中国企业家群体已成为真正独立、真正职业化的群体。很显然,在市场经济初期理工科背景占主导,说明了当初更多是原先的科研人员带着某项专业技能或项目“下海”,“票友”味道浓厚,还远没有具备一个职业经营者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而近年出身管理类专业的企业家迅速增加,并成为主流,才真正宣告了“企业家时代”的开启。此外,我们注意到中国企业家“基因”渐变的转折点,发生在1998-1999年,而这正是中国商业教育开始迅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家的产生方式,在15年里可以说经历了颠覆式的变化。1993年85.8%的企业家来自“主管部门任命”,仅有3.8%是“董事会任命”。到2007年,由主管部门任命的仅占18%,下降了67.8个百分点,几乎完全颠倒。此外,2007年有31.5%的企业经营者是“自己创业”,比2000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这反映了企业家市场化程度的增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的明显进步。
中国企业家近况如何?
中国经济经过15年快速发展,企业家经济状况的迅速改善,是不言而喻的。
从被调查者自己填写的收入情况看,1993年仅有2.7%的被调查者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而到2007年,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比重已经达到57.7%。随着收入的增加,企业家的经济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1993年对经济地位表示满意的企业家仅占24.4%,到2002年已经上升到30.9%,而到2007年已有近一半(47.6%)。15年来企业家对经济地位的满意程度上升了23.2个百分点。
相比而言,我们更关注中国企业家的持股情况(见图表1)。
调查显示:越是大型企业、越是国有企业,其经营者没有股权的比例越高(均超过半数)。但上市公司作为股份制公司治理结构的先锋,其经营者不持股的比例竟然和大型企业一样高(58.3%),则值得我们思考:经过15年改革后,我们在经营者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的捆绑与激励方面,是不是步子还应该迈得更大些(见图表1)?
外在的、物质的,是我们15年来显而易见的成就,但内在的、精神的,乃至健康和生命的,则往往是我们甚至当事人难以言表乃至不易察觉的代价……
关于“在现在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您最不能放弃”,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有80%以上的企业家首选“事业”,压倒了“健康”与“家庭”。其代价也同时显现,2005-2007年的调查均显示:有超过86%的企业家感到压力“很大”或“较大”。而2007年的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大量透支时间和精力”、“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家庭/亲人关照不够”是他们付出的最大代价(见图表2)。而最近频繁出现的企业家轻生现象,也映射出了这些在社会上外表光鲜的“体面人物”,内心的孤独、焦虑与憔悴……
但我们惊讶地发现:在重压下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已受到影响的企业家,只有26.7%!(见图表2)这显然不能代表客观真实情况,更合理的解释是:更多的企业家,或是因为“无知”,对自己身体健康潜移默化的损害尚无察觉;或者基于领导者角色天然的“好强”与“忌讳”,而对任何自己身体健康的不良信号“不愿承认”。
而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任何危险,都没有那些没有察觉、没有应对的危险更危险。(相关报道参见本期“时事评论”栏)
但有趣的是,在承受较大压力的同时,企业家的幸福感却逐年略有上升。2005~2007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自己的幸福感的评分分别为72.8、73.4和74.6(百分制)。
那么,在重压之下,企业家的幸福感是从何而来的?当然,如前述,经济地位的迅速改善肯定是基础,不过我们更注意到:当今中国企业家群体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可能也与幸福感的提升有潜在的联系。
中国企业家追求什么?
经过15年,从贫穷到富有,从边缘到主流,中国企业家如今的价值追求到底如何?
有关企业家的个人追求,1998年对883位民营企业家的调查发现:他们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和“经济收入”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问题,2007年的调查表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卓越企业”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家的首要追求(73.9%),对“关心员工”(47.1%)、“回报社会”(40.4%)的追求,超过了对“企业利润”(39.1%)的追求,也高于对“个人财富与地位”(4.9%)的追求(见图表3)。由此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逐渐成为企业家们的主要追求。
分化
而对企业家们进一步细分后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价值追求呈现很有趣的分化:对于内部员工收入的关注,国有企业经营者明显高于民营和上市公司,而且差距超过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家对于外部社会回报和实业报国的关注,又明显超过国企和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则只对外部元素中的股东回报情有独钟,高出国企和民企近30个百分点!
这里,我们认为民营企业家的价值变化尤其值得关注和欣慰。他们注定是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