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生活中的加减法

来源 :新课程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减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加减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益”是增益;“损”是减损.“日益”,用的是加法;“日损”,用的是减法.这个加减的问题,不仅涉及“为学”,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体的人格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为学,知识会不断地增加.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人必须要终身学习.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到进入社会,知识都在不断地增益.这可以说是“为学日益”.学习知识很重要,在这一方面,需要用“加法”.
  知识能够使我们走出自然的混沌,认知周围的世界,获得生存的技能和生命的自觉.不过,知识本源于心灵的原创,而对于个体而言,人类的知识系统和文明成果,却又总是现成性的.人所面对的世界,生生不息,瞬息万变.心灵一旦停留在既成的知识形式里,就会变得僵化,失去其自然应物的作用.因此,这个为学的“日益”,会不可避免地带给人某种负面的东西.因此,为学之“益”,必须伴之以为道之“损”.这个“损”,就是要减损或消解既成的知识形式所带给我们的思想限制.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用“减法”.
  这个“为学日益”与“为道日损”,并非对立的两个方面.古人论为学,注重博、约两个方面的平衡.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学问要博,但却不能杂.孔子是大学问家,弟子子贡认为夫子的特点在博闻强识,孔子对此予以否定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又说:“吾道一以贯之.”为学,贵在能由博返约,建立起一个内在的一贯之道.只有博,没有约,这样的博,古人谓之“杂博”.杂博之学,不足以为学.“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犹今所谓“真理”.古人说,道是“易简之理”.今人也说,真理是简单的.易简、简单,归博于约,用的亦是减法.而由博返约,以道贯通于所学,吾人乃能以一行万,以简驭繁,以类行杂,转变此学而为一真理的系统.是以学问之道,须博而能约,博约兼备,加减二法,实犹之两面,不可或离.
  知识的创造,原于个体心与物冥的独得;但其结果,却必表现为一种具有公度性的名言概念系统.认知系统的可公度性,对于人类生存经验的继成、文明成果的积累、社会共同生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知识系统的公共性和现成性,往往又会造成对个体心灵的丰富性与原创性的遮蔽.百姓有一句俗语,说某某人学成了“书呆子”“圣人蛋”.这样的人,走惯了别人开的路,却不再会自己去开辟新路;习惯于去获取现成的知识,却没有能力去创造新知.知识及其固化的形式,反倒成了知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任何一门学问、知识,都有自身的规范和结构.知识学问的获得与发展,既要导入规范,又须消解和超越规范.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君子为道,要在“自得”.为道日损,由博返约,消解规范的减损之法,乃可使人超拔于认知性的共在形式,接通个体心灵之独得的创造性本原.庄子称知“道”为“见独”,阳明谓“良知即是独知”,龙溪说“独知即是天理”.“独”是充分的个性化,道、天理、良知,则标识超越的普遍性.君子造道,自得于心,其所达之境域,是“通”而非“同”.“通”,是基于充分的个性化的一个朝向世界的完全的敞开性.在这个“通”的境域中的人,乃能居安资深,左右逢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获得原创性的智慧.
  其实,从以上所论已约略可知,这加减二法的统一,不只限于认知的意义.由博返约而建基于道,其根本的指向,在人格的完成和存在的实现.
  古人讲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三不朽,不必是“三个”不朽,立功属事业成就之事,立言属知识学问之事.立功、立言,都要建基于立德,乃能实现其本有的价值.立德,既规定了人生的原则与行为的界限,同时,亦决定了这立功和立言所能达到的高度与价值.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属知识技能之事.“游”者,既入乎其中,又超乎其外而不偏执之谓.而此超乎其外,不偏执于“艺”之根据,则是道、德、仁.孔子又教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约之以礼,即内在价值和道德原则的确立.故由博返约,建立内在的一贯之道,不仅是知识学问之事,其根本在于价值原则的挺立与道德人格的养成.
  人有自我意识,能思、能知,故能区分物我,形成名言知识的系统.同时,人又是一整体的存在,因而这理智的区分,乃不可避免地会给人带来种种虚妄的价值分别,如人的自贵而相贱,自是而相非,如文人之相轻,有钱有权者之任性,皆此之属.人之矜尚之情由此而生,物我、人我之对峙由此而起,由是其心外倾,心为物役,而失其存在的真性与心灵的自由.道家强调“日损”,去知去欲;儒家亦强调“解蔽”,剥落物欲,皆针对此外在加于人心之伪蔽而言.消解人心之伪蔽,其本心之良知,乃得挺立,而臻其虚一而静的大清明之境.
  综上可见,为学与做人,虽各有其损益、博约、加减两端而不可偏废,然比较而言,于立言立功之事,我们常要考虑的,是自己能做些什么,是以略偏于“日益”和加法;于做人或立德之事,吾人所当考虑者,则多在什么事不能做,略偏重在自我的限制,或“日损”和减法.善用生活中的加减法,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心境沉淀,思绪就开始扬鞭上路。一顶别致的燕帽,一袭飘逸的白衣,第一眼,就深陷你气质的无与伦比。幽花照水的清丽脱俗,风拂琴弦的温婉微笑,不食人间烟火的高贵圣洁……你的唯
在中国绘画中,留白是一种独特而又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留白以其“虚”和“无”来反衬笔墨的“实”和“有”,充分地凸显笔墨和色彩的优势,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形成独特的富
近年来,在上海市少年管教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不少区县探索建立了促进失足青少年改造自新的“试读”制度。
工作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我们生活的第一要义,工作质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坏。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为谁负责?我们似乎并未真正思考过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又有着重
小学英语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英语终结性评价试卷的设计应遵循五个基本原则:突显运用能力,合理设计试卷结构的能力原则;强调
1997年11月,<农民日报>曾以<从"感觉农业"到"理性农业">为题,在头版头条加编者按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了泰州市较理性地进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经验.
好像是2012年年末,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大型的以“你幸福吗”为题的街头采访,虽说回答的五花八门,但让观众也看到了国家在倡导、在营造大众的幸福。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民增收新热点的形势下,盱眙县农广校以培训农民、输出农民、致富农民为己任,不断创新办学形式,调整培训内容.两年来,共培训电子电机、市场营销、家政
长期以来,许多知名专家提出要多读多写.但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学生不肯读书.  学生不爱读书的原因是什么?或许是读不懂,或许是没兴趣.  所谓读不懂,原因主要不在于读不懂字词本身,而在于无法领会文本蕴涵的意义;换言之,不能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因为书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命离得太远.  所谓没兴趣,是因为他们所读的东西没有和他们的生命产生关联.  中学语文教育在解决了识字问题之后,已经逐渐从用语文生存向靠
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将选择飞翔从蔚蓝的天空飞向广阔的草原飞往一望无际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