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里的“初心”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n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容她坐稳,没容我拽过枕头来给她倚在后腰上,只听得母亲的嗓子‘咕噜’一声响,像咽下一口菜饭,头就随之沉重地垂落在我的肩膀上,两只眼睛也慢慢地闭上了。”(《活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P2)这是浩然小说《活泉》第一章的文字。
  小说以主人公母亲的去世为起点,讲述了主人公少年时代的经历:小小年纪,便饱尝失学、丧母、家产被占、谋生无路等生活的磨难,但主人公的精神又始终是向上的、励志的、无畏的,尽管生活对他是如此严酷,但他却从未停止摸索,他通过个人的奋斗与学习,从冀东大地厚重的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智慧和营养,从而逐步形成自己了的文化品格和世界观,为后来成为一名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活泉》是浩然“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它和第一部《乐土》及第三部《圆梦》一起,书写了浩然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经历。通过这三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浩然的“成长”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他作为一个“个人”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其次是他作为革命的一分子在斗争中逐渐成熟的成长;然后是他怎样由一个只上过三年小学的孤儿,经过勤学苦练,成为一个作家的“成长”。浩然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出版作品80多种,图书的总发行量达数千万册,是中国作品发行量排在前几名的作家。但是,和浩然其他作品相比,《活泉》的发行量却是相当少的,1993年6月1日首印,只印刷了5941册,1998年7月2重印,也只达到了10940册。笔者为写作这篇文章,搜集到的评论资料,更是寥寥无几。通过作品的印数以及评论的数量,可见这部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文学界对它的研究也是相当匮乏的。尽管如此,这部作品仍然有其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及研究价值。在笔者看来,浩然由《乐土》《活泉》《圆梦》三部小说构成的“自传体三部曲”,是解读与评价浩然作品的钥匙,我们只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浩然的创作,理解浩然之于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
  浩然本名梁金广,1932年3月他生于河北省开滦赵各庄。他生长于矿区的大粪场子,出门就是摊晒或堆积的大粪干儿,弥漫的熏人臭气,也许这些从幼年就植下了浩然原始的泥土情感。父亲去世后,1942年他又随母亲投奔蓟县舅父家,在那与姐姐度过了苦难的童年。13岁前念过3年小学、半年私塾,受到了中国民间文学和古典小说的熏陶。浩然14岁即参加革命活动,当儿童团长。1946年浩然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只有16岁。1949年调区委做青年团工作,并开始自学文化,立志文学创作,练习写作小戏、诗歌和新闻报导。只读过3年小学的他,边工作边苦读苦写,走自学成才之路。他以“写农民,为农民写”为创作宗旨,在冀东和北京郊区农村做了50年艰辛的生活积蓄和艺术耕耘。浩然作品以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为主,创作概括起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64-1972年,他“出于自己创作的冲动和激情”(浩然语),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和一些短篇小說;第二阶段是 1973-1976年,出于现实形势的需要,他创作了长篇小说《西沙儿女》,以及反映大寨的报告文学《大地的翅膀》;第三阶段是“文革”后的80年代,浩然从人生低谷中走出,创作出长篇小说《苍生》及“自传体三部曲”等小说。2008年2月20日,浩然因冠心病引起心脏衰竭在北京辞世,享年76岁。
  从《活泉》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浩然的哪些创作与人生的密码呢?
  首先,浩然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的描写农村日常生活的写实功力的作家。在《活泉》中,你随处可以看到农村生活风情画的描写,例如:“姐姐正跟新表嫂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津津有味地学习绣花:商量在一个红兜肚上绣一朵什么花、配什么样颜色的丝线最鲜亮,最好看”(P28)、“喝过腊八粥,左邻右舍全都不顾寒冷地忙碌起来,村里的三盘石碾子,一齐‘吱吱吜吜’地叫个不停”(P37)、“号称‘京东第一镇’的邦均,一条正街就有三华里长,排列着众多的烧锅、油粮店、杂货铺、饭馆子,以及五花八门的货案和摊贩”(P42),等等。浩然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生活充满了热爱,后来,他又以“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忠实代言人”为誓言,扎根在农村里创作,他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对农民生活细节的捕捉、对农业生活方式的思考,都是远远高于其他作家的。在浩然的小说中,不管是“十七年”“文革”,还是新时期,传统的农民文化都通过乡村日常生活被一以贯之地表达。即使其作品被植入了“阶级斗争”等各种必须被否定的极左的政治话语,但是仍然无法掩盖其所刻画的乡村生活的色彩及光辉。浩然“自传体三部曲”和他的其他作品存在着诸多的“互文性”,通过研究《活泉》等作品,可以为我们在研究他的其他作品时提供历史与现实、“成长”与“回忆”、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结等诸多方面的参照。
  其次,我们通过《活泉》等作品,可以读到浩然以及他那一代以农村为主要创作素材的作家的“初心”。在小说中,作者写到主人公的母亲去世后,他的老舅企图霸占他的家产,当主人公要求归还本属于他家的房屋和土地时,他老舅的态度是:
  “哈哈哈……”老舅用他那瘆人的惨笑打断了我的话,又拿腔拿调地说,“好大的口气呀,怪不得这么仗义、这么厉害,敢情在王吉素躺着房子卧着地呀!我问问你,你的房子、地块在哪儿写着呢?你有文书吗?拿来让我开开眼!”(P106)
  极度的冷漠、自私和狡猾,传统的伦理在老舅“瘆人的惨笑”中轰然倒塌。浩然的遭遇,虽然是他个人十分个案的经历,但同时也代表着他那一代作家普遍的际遇:没有地位、没有前途、阶层固化、任强势者欺凌却无力反抗……之后,“八路军”出现了,八路军黎明的秉公办案,让处于弱势的主人公终于得到了应得的财产,正义获得了伸张。这是主人公的个案经历,但同样代表了那一代作家、那一代弱势者的际遇:因为共产党的出现,他们获得了翻身做主人的机会,他们将拥有光明的前途和美好的未来。主人公内心对“八路军”充满了感激,当恩人黎明叫他时,他心中的感受是:   这一声呼唤具有神奇般的力量,像亲人对待亲人那么亲近,那么亲热,这恰恰是我们这两个举目无亲、濒临绝境、处于生死关头的孤儿所渴求、所急需的。那亲切的笑容,亲切的语言,都一同化为甘露清泉,渗进我那干渴、冰冷的心田里,陌生的感觉立刻没有了,忐忑不安的恐惧感马上消失了。(P130)
  從书中的描写,我们能体会到浩然对于八路军、共产党的情感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的投机、虚伪和矫情。这种对距离自己最近的政治话语的认同,也伴随着他走过了一生。浩然在《活泉》里关于“八路军”的描写和黎明这个人物的塑造,对于今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全民主题教育,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另外,通过《活泉》,我们也能管窥到浩然写作技巧的来源。在小说中,作者写到,在他母亲还在世,他尚年幼时,“半年间,念了《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大学》《中庸》;买了《孟子》才念一段‘孟子见梁惠王’……” (P8),母亲去世后,他通过各种方式,读到了一些书:
  我把一套《东周列国志》借到手,加倍地珍惜。我不能不珍惜,也不敢不珍惜……他试验过几回后,见我守信用,又把存着的书都陆续地借给我看。那些书多数是中国的古典小说,比如《三国演义》《镜花缘》,还有一本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和两本叙述城市里的有钱人家,男男女女,勾勾搭搭故事的书。(P36)
  通过《活泉》,我们会了解到作者在童年与少年时代的阅读,主要以中国传统国学典籍、中国古典小说和当时流行的现代小说为主,几乎没有接触过外国文学作品。作家的写作喜好与特长,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与少年时代的阅读经验与积累。这也是浩然的创作为什么偏向于写实主义的原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作家们广泛地向世界文学学习创作技巧并付诸实践时,浩然在写《苍生》等作品时,为什么仍然以写实主义或者现实主义为主,也就不难得出其原因。
  对于浩然的《活泉》及整个“自传体三部曲”的评价,浩然本人说:“这套书虽称‘自传’,但我写的不是我自己,而是‘我们’。我盼望它所体现的历史的、认识的、美学的作用都大大超越自传小说本身”(《泥土巢写作散论》P163,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从这一点上说,《活泉》及他的整个“自传体三部曲”,可以视为上世纪以浩然为代表的中国写农村故事的乡土作家的“成长史”,也可以被认为是与今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精神暗合的一部优秀之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海派散文:婆娑的人间味》一书“首次系统、深入、全面探讨了海派散文的存适语境、生成过程、流变形态”。作者从中国近现代都会抒写散文发展演变的角度以及中国传统文章学,西方美文概念的流传与移植的大背景里,对海派散文从发生、流变及表现形态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阐释,体现了宏观视野与微观文本读解相统一,外部语境描述与内部本体立场相结合,扎实史料与文学史识相印证等特点。该书的研究不仅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一个必要合理
张秀亚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她以清丽淡雅、端庄秀气的文风赢得了“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的称号,其创作领域广泛,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无不涉猎,尤其是散文集《三色堇》《少女的书》《北窗下》等一度引领了台湾的散文创作潮流。张秀亚的散文颇具“五四”散文的风韵,作为一名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散文家,张秀亚对续接大陆与台湾的美文传统,对开拓台湾的女性作家散文创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艺术风格上看,张秀亚的散文诗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发生在社会内部的管理与发展,还作用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  复旦大学陈康令博士在《礼和天下》一书中,就围绕传统东亚秩序中至关重要的礼治因素进行了全面详细地剖析,明确提出“礼治稳定说”,并就礼治因素这一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礼治是维系传统东亚秩序的重要支柱,其意义不亚于以实力为依托的统治:  所谓
节日是从日常时间中离剥出来的独特时刻。节日的时候,人往往变得细腻、敏感而多情。七夕节虽然不被许多时人重视,在古人那里却绝然不同。在古人那里,七夕不但是全民的节日,有着诸种节日风俗,而且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尤为多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独特的缘起。曹子建《洛神赋》有“咏牵牛之独处” 句,《文选·洛神赋》此句下注云:“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历数传统中的节日,还有
《博览群书》编辑部:  不久之前,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文学周作为一场盛大的文学盛事,给我们呈现了精彩纷呈的思想争鸣,其中“人工智能”就是在国际文学周上被提及的一个热词,尤为人注意。当然,上海国际文学周上,大家并不是要重点讨论“人工智能”的科技,而是要讨论人工智能的文学。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谈的“人工智能文学”。  在上海国际文学周上提及“人工智能”,当然不是各路文学大咖心血来潮之思,而是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
《博览群书》杂志创刊33 年了,今年第4期是《博览群书》出版第400 期。上世纪90 年代,我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博览群书》杂志是光明日报旗下一份著名月刊,我和光明日报编委会的同志们,以及《博览群书》杂志的编辑团队,都对这本杂志倾注了很多心血。抚今追昔,我和光明日报的很多老同志,也和《博览群书》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几代读者一样,充满感情和感慨。  1995 年《博览群书》杂志创刊10周年时,我曾
这些年历史人物的传记、传奇,正说戏说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可真正算得上是历史的不多。史实准确,人物传神,读来发人深省才算得上是传记之佳作,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可列其中。书中对李鸿章的人生边叙边议,精辟之言随时可见,而全书不足十万言,可谓言简意赅  很多当代中国人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小学的教育,在那些重意识形态轻历史原本的教科书中,李鸿章的头上的大帽子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签署《马关条约》的
俞平伯先生是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红学大家。上世纪80年代,我曾拜望过俞老,有几面之缘,虽交谈不多,但印象深刻。  我是通过沈从文夫人的姐姐、著名昆曲家、北京昆曲研习社社长张允和结识俞平伯先生的。俞平伯夫妇对昆曲情有独钟,平伯先生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的首任社长。俞平伯生于1900年,我到北京三里河南沙沟拜望他时,他已87岁了。当时,他略显苍老,情绪不佳,沉默寡言。据说自1982年老伴故去后
对于抱有天职和强烈使命的人来说,他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和事业,汤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到了生命的最后一些日子,他是在坚定地同疾病的抗争中走的,他是在十分操心《儒藏》编纂的宏业中走的,他是在不懈地思考哲学问题中走的。  我印记中的汤先生的音容笑貌,主要体现在他的温文尔雅上。我说的温文尔雅比一般说的意思要广,它有举止文雅,为人平易温和的方面,也有为人谦和、谦虚、包容的方面。我觉得做到举止上的文雅、平和、温和不
/壹/  王朝交替时期常常处于混乱的局势,这个时期杜甫诗特别受到关注。北宋的辛弃疾、南宋的陆游、金的元好问等,著名诗人的名字不胜枚举。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有着爱国情怀,痛惜国土的毁灭,他们将杜甫作为主心骨来仰仗,将自己的爱国情怀重叠在杜甫的“爱国忠臣”上。这样的姿态,往往出于他们要确认自己良心的一种动机。笨拙的,憨直的,甚至有时还被误解的“愛国忠臣”杜甫,反而受到后世人们的信赖,杜甫诗也经久不衰地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