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高速发展,教学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新课改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教学要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最终实现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本文围绕高中地理教学,探讨如何在新课改要求下,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进入21世纪后,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现代社会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国家实现长远发展的动力来源。人才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落实教学任务,因此,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促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策略
(一)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被动地学习,很难对地理学习产生较强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对地理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强度不够,教学效果之低下可想而知。再者,一些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排斥、逆反心理,对地理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形成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师生关系,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才能逐步消除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有效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情感上的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要急于否定,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也不要一上来就严厉批评,而要先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与他们深入交流,提出合理的建议,让其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而积极改正,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与实际生活结合
地理学科的本质是介绍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如果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教学意义,更无法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及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加强其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此外,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应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一些地理问题,深刻认识地理学习的意义,从而引发其情感共鸣,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中,教师若脱离实际生活,向学生讲述自然灾害对我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便无法使学生直观地认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有多强,自然也无法深入理解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教师只有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们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从而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学生能够立刻认识到灾害的破坏力,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找到正确的对应方式。此外,地理学科对学生的空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只有通过以上方法,才能切实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应用现代技术
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板书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其形式较为单一,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吸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大多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成效明显。例如把PPT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利用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能。兴趣是快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方法。因此,只有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其地理素养,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由消极被动转为积极主动,为自己的成长进步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部分教学内容转化为视频资源,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布局发展变化的视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交通事业进入21世纪后的高速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的深刻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演示计算机绘制的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图,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加强对这一章节知识的记忆。
(四)注重方法教学
高中地理知识点较多,涉及面较广,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而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科学的记忆方法,实现高效化学习。高效的记忆方法包括图示记忆法、顺序记忆法和比较记忆法。这三种记忆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在教学中运用的记忆模式也不同。图示记忆法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形象的图像,利用图像形象直观的特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注重图像与文字间的转换。顺序记忆法根据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记忆,注重事物之间的顺序。比较记忆法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高效的比较,迅速找出其中的异同,注重事物间的本质区别。其中,图示记忆法一般采用图像的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出来,顺序记忆法一般采用循环符号的记忆方式,而比较记忆法通常采用列表的方式。这些记忆方法虽然不同,但都能够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记忆方法高效、迅速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一章内容时,學生可以将顺序记忆法和图示记忆法有机结合,通过形象生动的水循环图和各个循环之间的先后顺序来加强这一章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贯彻落实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应提高教学质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加强师生互动、结合实际生活、应用现代技术、注重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高速发展,教学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新课改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教学要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最终实现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本文围绕高中地理教学,探讨如何在新课改要求下,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进入21世纪后,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现代社会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国家实现长远发展的动力来源。人才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落实教学任务,因此,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促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策略
(一)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被动地学习,很难对地理学习产生较强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对地理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强度不够,教学效果之低下可想而知。再者,一些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排斥、逆反心理,对地理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形成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师生关系,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才能逐步消除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有效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情感上的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要急于否定,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也不要一上来就严厉批评,而要先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与他们深入交流,提出合理的建议,让其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而积极改正,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与实际生活结合
地理学科的本质是介绍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如果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教学意义,更无法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及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加强其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此外,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应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一些地理问题,深刻认识地理学习的意义,从而引发其情感共鸣,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中,教师若脱离实际生活,向学生讲述自然灾害对我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便无法使学生直观地认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有多强,自然也无法深入理解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教师只有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们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从而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学生能够立刻认识到灾害的破坏力,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找到正确的对应方式。此外,地理学科对学生的空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只有通过以上方法,才能切实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应用现代技术
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板书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其形式较为单一,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吸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大多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成效明显。例如把PPT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利用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能。兴趣是快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方法。因此,只有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其地理素养,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由消极被动转为积极主动,为自己的成长进步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部分教学内容转化为视频资源,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布局发展变化的视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交通事业进入21世纪后的高速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的深刻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演示计算机绘制的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图,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加强对这一章节知识的记忆。
(四)注重方法教学
高中地理知识点较多,涉及面较广,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而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科学的记忆方法,实现高效化学习。高效的记忆方法包括图示记忆法、顺序记忆法和比较记忆法。这三种记忆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在教学中运用的记忆模式也不同。图示记忆法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形象的图像,利用图像形象直观的特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注重图像与文字间的转换。顺序记忆法根据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记忆,注重事物之间的顺序。比较记忆法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高效的比较,迅速找出其中的异同,注重事物间的本质区别。其中,图示记忆法一般采用图像的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出来,顺序记忆法一般采用循环符号的记忆方式,而比较记忆法通常采用列表的方式。这些记忆方法虽然不同,但都能够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记忆方法高效、迅速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一章内容时,學生可以将顺序记忆法和图示记忆法有机结合,通过形象生动的水循环图和各个循环之间的先后顺序来加强这一章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贯彻落实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应提高教学质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加强师生互动、结合实际生活、应用现代技术、注重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