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项革命性技术的诞生,彻底打破了千百年来水稻只能“浸泡”栽培的传统模式,是中国水稻生产史的突破。
水稻种植过程能打破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方法吗?把水稻种在旱地里——这是不是“天方夜谭”?采用膜下滴灌水稻——是不是“异想天开”?
平均亩产近500公斤
2010年11月初,记者来到石河子垦区膜下滴灌旱地种植水稻400亩试验田。初冬的第一场雪已经落下,点缀在黑黝黝的土地上,斑斑驳驳。
10月19日,试验田开机收割。据有关专家检测,水稻平均亩产近500公斤,个别区域产量突破700公斤,而且增长的空间还非常大,达到800公斤以上的产量是完全有可能的。
与传统水稻种植方式不同,“膜下滴灌水稻”采用机械化播种,集铺膜、施肥、播种、打孔、滴灌带铺设于一体,减少了育秧、插秧、施肥、除草等诸多环节。在减轻劳动强度、解放生产力,节约用水、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对粮食危机、实现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据了解,传统稻田亩耗水在2500立方米以上,滴灌水稻仅需750立方米左右,节水高达70%以上。而且,随需滴水、随水滴肥和随水滴药,不仅有效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还增强了水稻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
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介绍,这项革命性技术的诞生,彻底打破了千百年来水稻只能“浸泡”栽培的传统模式,是中国水稻生产史的突破。
一场新的粮食革命
水稻,顾名思义离不开水,除了收获时期,它一生都泡在水中。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水稻种植地,必定山水相连,池泽遍地,耕牛、农夫、阡陌,一幅田园风光。
郭庆人任天业集团董事长以来,将自己20几年前一心想干成的“节水”理想变为现实:大约10年时间,膜下滴灌首先在农八师,继而在全兵团,再在全新疆以至于全国推广了1500多万亩。棉花、玉米、番茄、小麦、大豆等大宗作物施用,都获得了大幅度的增产增效,进而带来农业新一轮革命。
唯有水稻尚未施用滴灌。水稻能否运用滴灌技术种在旱地里呢?郭庆人提议展开此项试验,并要求力争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成功。
起初,郭庆人只是单纯地觉得采用滴灌栽培水稻获得成功——大宗农作物的最后一道堡垒被攻克。滴灌节水就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试验的一步步深入让郭庆人的认识不断升华: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水领域中攻克最后一个堡垒的问题,而是要带来粮食生产新的革命;不仅要解决吃饱饭的问题,还要解决吃好饭的问题。
2003年,天业农科所就展开了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攻关。此后,又与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河子中亚干旱农业环境研究所共同承担了“水稻膜下滴灌机械直播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项目,先后在200多个品种中优选驯化出3个品种,于2008年机械直播20亩,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
2009年,只选用一个品种,在“天业”生态园推广400亩,经自治区农科院、石河子大学、农垦科学院和农八师专家组鉴定:自动化控制膜下滴灌水稻,各阶段田间均无水层,平均亩产为739公斤,节水60%以上。
如今,课题组制定出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水稻膜下滴灌系统运行管理操作规程,已经获得水稻膜下滴灌旱作栽培方法发明专利。
如果这项技术得到推广,那么,全世界如此广袤的干旱荒漠,是否也会成为稻米飘香的大粮仓?
创造奇迹的是一群年轻人
从“水稻旱作”项目一开始,人们就向天业农科所的年轻人发出一个又一个问号和质疑——这几个小年轻能行吗?
当人们的质疑还在继续的时候,新疆天业集团的年轻人向世人宣布:世界首例膜下滴灌种植水稻试验成功了!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天业农科所成立于1998年,是新疆唯一一家工业企业从事农业研究的机构,有科研人员23名,都是本科以上学历。
这帮年轻人10年间已先后研发“膜下滴灌小麦”“膜下滴灌加工番茄”“膜下滴灌有机大豆”“膜下滴灌有机棉花”等10余个膜下滴灌的成熟项目。其中5项是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项目。
陈尹锋2003年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在人才交流会上被天业引进。陈尹锋充满朝气,尤其知道天业在全国推广膜下滴灌节水模式,感到这项工作极富挑战性,很合自己的理想,高高兴兴地来到天业,分在天业农科所。
“天业”从上海一所大学聘请了一位水稻专家主持“膜下滴灌水稻栽培”课题,陈尹锋当助手,于2004年拉开实验的帷幕。
这是全新的课题,一切都要从头学。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基本做法参照滴灌小麦的做法。一亩地:一半覆膜,一半不覆膜。
真正做起来,陈尹锋感到压力巨大:一是面对全新的课题心中无底;二是社会上“异想天开”“胡整”的风凉话不绝于耳;三是天业领导对实验很重视,尤其郭庆人时不时地来看实验进展情况。
水稻播种方式在新疆通常有3种:飞机播、机械播、插秧……他们选择了用手撒播。种子下地后,铺滴灌带,接着输水。
水稻的出苗一般在10天左右,但是,从播种一个星期后,陈伊峰等人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往地里跑。习惯的动作也非常相似——慢慢地用手剖开土壤的表层,再用食指轻轻地寻找种子,生怕自己不小心把它们刚刚露头的小芽碰掉。
看着稻种幼嫩的小芽在土壤里顽强地准备破土而出,他们只是暗暗惊喜,生怕话说早了以后不好收场。
13天后,水稻苗破土而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长起来。
然而,水稻长到三四十厘米后,就再也不长了,而且,稻秧一直发黄,结下的稻粒也是瘪瘪的,几乎没有收成。
收获季节,陈尹锋用架子车拉出了几车苗草混合的草。
这时,风凉话铺天盖地而来,水稻专家受不了,回了上海,再也没有来。
郭庆人来到农科所:“才一次失败嘛!科学史上一项发明失败几十次上百次的例子多得很。好好总结经验和教训,不要泄气!明年继续干。”
陈尹锋反复琢磨,朦胧认识到:水稻所以是水稻,对水的需求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满足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二是生长发育中水营造的环境和相对恒温——生态需求。膜下滴灌只满足了第一个需求,第二个需求却被剥夺了。品种是关键——什么样的水稻品种能够适应没有第二个需求呢?
这年冬天,陈尹锋通过各种方式寻求不同品种的水稻种子,居然找到了40多个品种。
第二年,试验田扩大为2亩,40多个品种。每天早晚观察、记录,到分蘖后就可以看出差异了,抽穗后差异越发明显,五分之二有产量,秋后有3个品种优势明显。
第3年,农科所副所长阮明艳被派过来主持实验。4亩地,100个品种,分5种播期、5种密度、5种模式实验。到3叶期,部分出现叶片发黄。
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如何控制密度、水肥。
第3年的经验在第4年得到充分印证,而且找到了上一年3叶期叶片发黄的原因:苗期温度低所致,这时候要少放水;后期气温高多供水肥一人工适时有效控制水肥,与传统栽培的灌溉方式完全不同。这是技术上的突破,后来获得了国家专利。单产达到370公斤。
这期间,郭庆人时不时地来到实验田观察,鼓励大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丧失信心。明年把实验面积扩大到20亩,要钱、要人,只管提出来。”
第5年,20亩,1个品种。单产414公斤。“谢谢你们!我原想10年实现这个目标,你们5年就实现了,了不起啊!”年终表彰大会上,郭庆人对获得奖励的阮明艳说。
兵团党委常委、石河子市党委书记宋志国说:“这是兵团乃至新疆农业技术史的一次革命,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发展规模化精准农业的必然选择!滴灌栽培水稻,尤其适于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如果在西北干旱地区推广滴灌水稻,对中国粮食供应将具有战略意义。”
水稻种植过程能打破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方法吗?把水稻种在旱地里——这是不是“天方夜谭”?采用膜下滴灌水稻——是不是“异想天开”?
平均亩产近500公斤
2010年11月初,记者来到石河子垦区膜下滴灌旱地种植水稻400亩试验田。初冬的第一场雪已经落下,点缀在黑黝黝的土地上,斑斑驳驳。
10月19日,试验田开机收割。据有关专家检测,水稻平均亩产近500公斤,个别区域产量突破700公斤,而且增长的空间还非常大,达到800公斤以上的产量是完全有可能的。
与传统水稻种植方式不同,“膜下滴灌水稻”采用机械化播种,集铺膜、施肥、播种、打孔、滴灌带铺设于一体,减少了育秧、插秧、施肥、除草等诸多环节。在减轻劳动强度、解放生产力,节约用水、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对粮食危机、实现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据了解,传统稻田亩耗水在2500立方米以上,滴灌水稻仅需750立方米左右,节水高达70%以上。而且,随需滴水、随水滴肥和随水滴药,不仅有效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还增强了水稻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
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介绍,这项革命性技术的诞生,彻底打破了千百年来水稻只能“浸泡”栽培的传统模式,是中国水稻生产史的突破。
一场新的粮食革命
水稻,顾名思义离不开水,除了收获时期,它一生都泡在水中。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水稻种植地,必定山水相连,池泽遍地,耕牛、农夫、阡陌,一幅田园风光。
郭庆人任天业集团董事长以来,将自己20几年前一心想干成的“节水”理想变为现实:大约10年时间,膜下滴灌首先在农八师,继而在全兵团,再在全新疆以至于全国推广了1500多万亩。棉花、玉米、番茄、小麦、大豆等大宗作物施用,都获得了大幅度的增产增效,进而带来农业新一轮革命。
唯有水稻尚未施用滴灌。水稻能否运用滴灌技术种在旱地里呢?郭庆人提议展开此项试验,并要求力争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成功。
起初,郭庆人只是单纯地觉得采用滴灌栽培水稻获得成功——大宗农作物的最后一道堡垒被攻克。滴灌节水就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试验的一步步深入让郭庆人的认识不断升华: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水领域中攻克最后一个堡垒的问题,而是要带来粮食生产新的革命;不仅要解决吃饱饭的问题,还要解决吃好饭的问题。
2003年,天业农科所就展开了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攻关。此后,又与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河子中亚干旱农业环境研究所共同承担了“水稻膜下滴灌机械直播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项目,先后在200多个品种中优选驯化出3个品种,于2008年机械直播20亩,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
2009年,只选用一个品种,在“天业”生态园推广400亩,经自治区农科院、石河子大学、农垦科学院和农八师专家组鉴定:自动化控制膜下滴灌水稻,各阶段田间均无水层,平均亩产为739公斤,节水60%以上。
如今,课题组制定出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水稻膜下滴灌系统运行管理操作规程,已经获得水稻膜下滴灌旱作栽培方法发明专利。
如果这项技术得到推广,那么,全世界如此广袤的干旱荒漠,是否也会成为稻米飘香的大粮仓?
创造奇迹的是一群年轻人
从“水稻旱作”项目一开始,人们就向天业农科所的年轻人发出一个又一个问号和质疑——这几个小年轻能行吗?
当人们的质疑还在继续的时候,新疆天业集团的年轻人向世人宣布:世界首例膜下滴灌种植水稻试验成功了!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天业农科所成立于1998年,是新疆唯一一家工业企业从事农业研究的机构,有科研人员23名,都是本科以上学历。
这帮年轻人10年间已先后研发“膜下滴灌小麦”“膜下滴灌加工番茄”“膜下滴灌有机大豆”“膜下滴灌有机棉花”等10余个膜下滴灌的成熟项目。其中5项是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项目。
陈尹锋2003年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在人才交流会上被天业引进。陈尹锋充满朝气,尤其知道天业在全国推广膜下滴灌节水模式,感到这项工作极富挑战性,很合自己的理想,高高兴兴地来到天业,分在天业农科所。
“天业”从上海一所大学聘请了一位水稻专家主持“膜下滴灌水稻栽培”课题,陈尹锋当助手,于2004年拉开实验的帷幕。
这是全新的课题,一切都要从头学。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基本做法参照滴灌小麦的做法。一亩地:一半覆膜,一半不覆膜。
真正做起来,陈尹锋感到压力巨大:一是面对全新的课题心中无底;二是社会上“异想天开”“胡整”的风凉话不绝于耳;三是天业领导对实验很重视,尤其郭庆人时不时地来看实验进展情况。
水稻播种方式在新疆通常有3种:飞机播、机械播、插秧……他们选择了用手撒播。种子下地后,铺滴灌带,接着输水。
水稻的出苗一般在10天左右,但是,从播种一个星期后,陈伊峰等人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往地里跑。习惯的动作也非常相似——慢慢地用手剖开土壤的表层,再用食指轻轻地寻找种子,生怕自己不小心把它们刚刚露头的小芽碰掉。
看着稻种幼嫩的小芽在土壤里顽强地准备破土而出,他们只是暗暗惊喜,生怕话说早了以后不好收场。
13天后,水稻苗破土而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长起来。
然而,水稻长到三四十厘米后,就再也不长了,而且,稻秧一直发黄,结下的稻粒也是瘪瘪的,几乎没有收成。
收获季节,陈尹锋用架子车拉出了几车苗草混合的草。
这时,风凉话铺天盖地而来,水稻专家受不了,回了上海,再也没有来。
郭庆人来到农科所:“才一次失败嘛!科学史上一项发明失败几十次上百次的例子多得很。好好总结经验和教训,不要泄气!明年继续干。”
陈尹锋反复琢磨,朦胧认识到:水稻所以是水稻,对水的需求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满足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二是生长发育中水营造的环境和相对恒温——生态需求。膜下滴灌只满足了第一个需求,第二个需求却被剥夺了。品种是关键——什么样的水稻品种能够适应没有第二个需求呢?
这年冬天,陈尹锋通过各种方式寻求不同品种的水稻种子,居然找到了40多个品种。
第二年,试验田扩大为2亩,40多个品种。每天早晚观察、记录,到分蘖后就可以看出差异了,抽穗后差异越发明显,五分之二有产量,秋后有3个品种优势明显。
第3年,农科所副所长阮明艳被派过来主持实验。4亩地,100个品种,分5种播期、5种密度、5种模式实验。到3叶期,部分出现叶片发黄。
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如何控制密度、水肥。
第3年的经验在第4年得到充分印证,而且找到了上一年3叶期叶片发黄的原因:苗期温度低所致,这时候要少放水;后期气温高多供水肥一人工适时有效控制水肥,与传统栽培的灌溉方式完全不同。这是技术上的突破,后来获得了国家专利。单产达到370公斤。
这期间,郭庆人时不时地来到实验田观察,鼓励大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丧失信心。明年把实验面积扩大到20亩,要钱、要人,只管提出来。”
第5年,20亩,1个品种。单产414公斤。“谢谢你们!我原想10年实现这个目标,你们5年就实现了,了不起啊!”年终表彰大会上,郭庆人对获得奖励的阮明艳说。
兵团党委常委、石河子市党委书记宋志国说:“这是兵团乃至新疆农业技术史的一次革命,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发展规模化精准农业的必然选择!滴灌栽培水稻,尤其适于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如果在西北干旱地区推广滴灌水稻,对中国粮食供应将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