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落实劳动教育呢?笔者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劳动观点,通过“入情入境,内化劳动意识”“思己改变,外化劳动行为”“崇尚劳动,塑造劳动品格”三个方面对学生开展劳动品格的培养。
榜样力量深入内心 榜样引领是见贤思齐的有效方式之一。让榜样的模范力量深入人心,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是获取知识、培养劳动意识的有效途径,可以形成向榜样学习的良好氛围。
依据这个理念,我向学生们介绍了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汪勇和谢军。汪勇,新冠疫情期间,不仅主动承担起了接送医护人员的职责,还连续多次为医护人员送盒饭,人们称他为一线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的“带头人”。谢军团队,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发扬艰苦奋斗和实干精神,创造性地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创造了航天发射史的新纪录。
向学生介绍完他们的事迹后,我提问:他们的事迹给你什么启示呢?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意识到爱岗敬业是他们的优秀品质,他们用劳动创造了幸福,发扬了实干精神,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带去了幸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充盈了自己的人生。
體验活动融入内心 基于教育,基于责任,基于本土的理念,用综合实践带动学科发展,化本地资源为学材,体验劳动的乐趣与意义。学校临近南海子湿地公园,很多学生在这里出生、成长,与南海子公园有很深的家乡情感,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劳动核心知识,借助本土资源开展劳动体验活动,这既能回归教育本位,又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铸就健全人格。在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一课中,我们利用课本中蕴含的劳动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解决重难点,我组织开展了南海子湿地公园劳动实践活动。本课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主题,要求学生“正视发展挑战,共筑生命家园”。我提出“做美丽家乡的建设者”的倡议,美丽的家乡是美丽中国的缩影,建设好美丽家乡,也就是为建设美丽中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榜样的力量和劳动体验活动,使学生置身于劳动的环境里和轻松的氛围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把劳动意识内化于心,融于自己的血液里。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播撒劳动的种子,从而把内心的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反思自己 行为自检 为改变思想,外化劳动行为,我们设计了讨论题目:中学生是否与劳动有关?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分组讨论,每组代表在班内分享观点,澄清了劳动的真正含义,如践行光盘行动是尊重劳动成果的表现。最后总结出中学生与劳动息息相关。
劳动活动 演练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需要智育、德育,需要创造兴趣和需求,需要劳动与教育的内在统一。因此设计创造性劳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利用传统文化节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包粽子来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小组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在限定的时间内,哪个组包的多,粽子美观而且紧实,而且煮出来是完好的,就可以被评为优秀小组。
当同学们吃到自己包的粽子时,从他们满脸的笑容中可以看出他们是自豪的,是开心的,当他们端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送给老师的时候,就如同他们的一百分试卷一样,这是劳动的一百分。
在行为心理学中,有个21天效应的说法,也就是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依据这个理念,我设计每月分享交流劳动故事会,学生记录每天所做的有关劳动的内容,和相关的劳动感悟,每月进行班内分享交流,并且依据分享内容是否丰富,分享感悟是否深刻详细,分别授予学生金星奖章、银星奖章、铜星奖章,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了辛苦和快乐,更收获了自信和认可。
在这个活动中,有的学生坚持在家洗碗几个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洗碗中获得了劳动的乐趣和父母的夸赞;有的学生帮助父母收拾房间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生活;有的学生能够自己认真学习,按时保质完成各科作业,成绩稳步提升,在学习这项劳动中获得自信,赢得了老师同学的赞赏。可以看出,劳动也是一种学习,需要培养劳动品格,只有崇尚劳动,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劳动品格也就形成了。
通过“入情入境,内化劳动意识”“思己改变,外化劳动行为”“崇尚劳动,塑造劳动品格”的活动方式,学生意识到劳动能让人懂得感恩,知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劳动能让人学会自理、自立,获得独立和勇气;劳动能让人不怕苦累,不畏艰难;劳动能让人发扬实干、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青少年必将在劳动中成长,用劳动落实自己的梦想,用劳动创造辉煌,用劳动开启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
入情入境,内化劳动意识
榜样力量深入内心 榜样引领是见贤思齐的有效方式之一。让榜样的模范力量深入人心,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是获取知识、培养劳动意识的有效途径,可以形成向榜样学习的良好氛围。
依据这个理念,我向学生们介绍了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汪勇和谢军。汪勇,新冠疫情期间,不仅主动承担起了接送医护人员的职责,还连续多次为医护人员送盒饭,人们称他为一线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的“带头人”。谢军团队,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发扬艰苦奋斗和实干精神,创造性地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创造了航天发射史的新纪录。
向学生介绍完他们的事迹后,我提问:他们的事迹给你什么启示呢?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意识到爱岗敬业是他们的优秀品质,他们用劳动创造了幸福,发扬了实干精神,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带去了幸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充盈了自己的人生。
體验活动融入内心 基于教育,基于责任,基于本土的理念,用综合实践带动学科发展,化本地资源为学材,体验劳动的乐趣与意义。学校临近南海子湿地公园,很多学生在这里出生、成长,与南海子公园有很深的家乡情感,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劳动核心知识,借助本土资源开展劳动体验活动,这既能回归教育本位,又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铸就健全人格。在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一课中,我们利用课本中蕴含的劳动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解决重难点,我组织开展了南海子湿地公园劳动实践活动。本课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主题,要求学生“正视发展挑战,共筑生命家园”。我提出“做美丽家乡的建设者”的倡议,美丽的家乡是美丽中国的缩影,建设好美丽家乡,也就是为建设美丽中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榜样的力量和劳动体验活动,使学生置身于劳动的环境里和轻松的氛围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把劳动意识内化于心,融于自己的血液里。
思己改变,外化劳动行为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播撒劳动的种子,从而把内心的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反思自己 行为自检 为改变思想,外化劳动行为,我们设计了讨论题目:中学生是否与劳动有关?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分组讨论,每组代表在班内分享观点,澄清了劳动的真正含义,如践行光盘行动是尊重劳动成果的表现。最后总结出中学生与劳动息息相关。
劳动活动 演练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需要智育、德育,需要创造兴趣和需求,需要劳动与教育的内在统一。因此设计创造性劳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利用传统文化节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包粽子来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小组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在限定的时间内,哪个组包的多,粽子美观而且紧实,而且煮出来是完好的,就可以被评为优秀小组。
当同学们吃到自己包的粽子时,从他们满脸的笑容中可以看出他们是自豪的,是开心的,当他们端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送给老师的时候,就如同他们的一百分试卷一样,这是劳动的一百分。
崇尚劳动,塑造劳动品格
在行为心理学中,有个21天效应的说法,也就是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依据这个理念,我设计每月分享交流劳动故事会,学生记录每天所做的有关劳动的内容,和相关的劳动感悟,每月进行班内分享交流,并且依据分享内容是否丰富,分享感悟是否深刻详细,分别授予学生金星奖章、银星奖章、铜星奖章,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了辛苦和快乐,更收获了自信和认可。
在这个活动中,有的学生坚持在家洗碗几个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洗碗中获得了劳动的乐趣和父母的夸赞;有的学生帮助父母收拾房间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生活;有的学生能够自己认真学习,按时保质完成各科作业,成绩稳步提升,在学习这项劳动中获得自信,赢得了老师同学的赞赏。可以看出,劳动也是一种学习,需要培养劳动品格,只有崇尚劳动,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劳动品格也就形成了。
通过“入情入境,内化劳动意识”“思己改变,外化劳动行为”“崇尚劳动,塑造劳动品格”的活动方式,学生意识到劳动能让人懂得感恩,知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劳动能让人学会自理、自立,获得独立和勇气;劳动能让人不怕苦累,不畏艰难;劳动能让人发扬实干、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青少年必将在劳动中成长,用劳动落实自己的梦想,用劳动创造辉煌,用劳动开启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