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僧圆仁著《入唐记》四卷,以日记体翔实地记述了入唐求法近十年间的行历和见闻,内容涉及当时唐朝政治、民俗风情、佛教发展状况等,尤其是翔实地记述了作者沿途所见所闻的佛教发展状况。其中圆仁在《入唐记》第二卷主要记载了自己在山东半岛的活动经历,是研究9世纪中叶山东半岛佛教发展状况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圆仁 《入唐记》 佛教发展状况
一、引言
9世纪众多入唐学问僧里,最为著名的有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和宗八个人,被称为“入唐八大家”。纵观入唐日本学问僧,他们大都是沿江浙一带登陆地,在唐游学范围大致分为两个方向:或是去天台山请教佛教疑难问题,或是去长安青龙寺修习佛理,由此可见9世纪中日佛教交流是以江浙地区的天台山和唐都城长安的青龙寺为中心。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慈觉大师圆仁虽也从扬州登陆,却北上山东半岛,西去五台山巡礼,后滞留长安达五年之久,因“会昌佛难”被迫回国。圆仁到达扬州后发现无船可用,于是绕道山东半岛登州,雇佣新罗船只归国,历时近十年。
圆仁把自己近十年的大唐巡礼经历详细记载下来,写成《入唐求法巡礼行记》(4卷),简称《入唐记》。世人将它与《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游记》并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原书用汉文写成,圆仁以日记体翔实地记述了入唐求法的行历和见闻,自日本承和五年(836年)6月13日始,终于承和十四年(847年)12月14日,共计九年七个月。内容涉及当时唐朝政治、民俗风情、佛教发展状况以及与日本、新罗的关系等。然而书中记叙最多最翔实的是作者沿途所见所闻的佛教发展状况:寺院的规模、礼佛和俗讲的仪式、佛教节日、朝廷的佛教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唐武宗“会昌毁佛”的始末经过等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圆仁在《入唐记》第二卷主要记载了自己在山东半岛的活动经历,是研究9世纪山东半岛佛教发展状况的重要史料。
二、赤山法华院
圆仁乃日本天台宗开山祖师最澄法师的得意弟子。圆仁九岁从鉴真的三传弟子广智出家,十五岁入比睿山最澄门下。公元838年6月,圆仁被日本朝廷作为请益僧(短期入唐求法,随遣唐使同归)与留学僧圆载等人随遣唐使藤原常嗣入唐求法,时年已经四十五岁。圆仁搭乘的遣唐使船只七月到达扬州海陵县。因为唐朝廷只允许留学僧圆载前往天台山寻师求法而不允许圆仁到天台山巡礼{1},圆仁只能滞留扬州。
翌年圆仁不得不随遣唐使的船只归国。途经楚州时,圆仁“与新罗译语金正南共谋。到密州界留住人家。朝贡船发。隐居山里。便向天台。兼往长安。节下不逆斯谋”,并“赐金廿大两”{2}。圆仁与弟子惟正、惟晓、水手丁雄满下船后自称新罗僧人,被当地村民识破后报告官府。官府并没有难为他,留他在寺院住下。恰巧圆仁原来所乘的二号船开出后,与其他八条船在海里被风吹散拢岸避风。在当地官府的监督下,圆仁一行虽心有不甘,却只能重新登上遣唐使的船只,踏上归程。
圆仁乘坐的遣唐使的船只在海里漂荡多天后到达石岛南部海域,遇到风暴被吹进了赤山湾(即现今石岛湾),在赤山东触礁搁浅,破损严重,必须修理后方可继续航行。上岸修整的圆仁与弟子偶谒位于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的赤山法华院。因连日大雨不止,圆仁与弟子留宿赤山法华院,期间圆仁与译语新罗僧道玄再次密谋留住事宜。
七月十四日辰时,圆仁法师率惟正、惟晓、丁雄万从法华院到舶船停靠处,在岸头同戒明法师及粟录事等辞别,随后去真庄村天门院拜访曾去过日本的法空法师。圆仁一行在天门院留宿两晚,返回时发现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已于昨日乘顺风发出,圆仁一心筹划的留住终于计谋得逞。不明真相的赤山法华院“院里老少深怪被抛却。慰问殷”{3}。
圆仁与弟子惟正、惟晓、水手丁雄满一行博得法华院众僧人的同情,顺利滞留赤山法华院,以图向南巡礼天台山。法华院的僧众热情收留圆仁法师一行四人,法华院主僧法清为圆仁滞留、求法等事宜向州、县递交状帖。后圆仁从法华院僧人处得知文鉴座主兼天台玄素座主弟子志远和尚在五台山修法花三昧,乃得道高僧,遂决定在法华院过冬,来年春天巡礼距赤山二千余里的五台山。
留住法华院过冬期间,圆仁及弟子同院里众僧一起研究佛法,参与讲经仪式。《入唐记》中详细记载了赤山院讲经仪式、新罗一日讲仪式和新罗诵经仪式,为研究唐朝时期山东半岛佛教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赤山法华院不仅收留圆仁一行,还为其斡旋滞留大唐和巡礼五台山的相关事宜。归国后,圆仁责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为名修建了“赤山禅院”,以示纪念。
三、赤山法华院
圆仁于碧树秀林中偶遇赤山法华院,成为其入唐巡礼的转折点。没有赤山法华院的收留和斡旋,圆仁及弟子势必要随遣唐使返还日本,就不可能巡礼五台山和长期滞留长安学习佛理,也就不可能有四卷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传世。圆仁在此书中详尽描述了赤山法华院:
其赤山纯是岩石。高秀处。即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山里有寺。名赤山法华院。本张宝高初所建也。长有庄田。一充粥饭。其庄田一年得五百石米。冬夏讲说。冬诵法花经。夏讲八卷金光明经。长年讲之。南北有岩,岭水通院庭,从西而东流,东方望海远开,南西北方连峰作壁,但坤隅斜下耳。当今新罗通事。押衙张咏及林大使。王训等专勾当。八日。暮际。请益法师及惟正。惟晓等登司。偶谒司家。诸僧等卅有余。相看啜茶。夜宿闲房。
赤山法华院的初建者张宝高亦即张保皋,是当时新罗重臣。法华院还有官员例如新罗通事、押衙等专门负责管理。因张保皋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诵法华经,故此院命名为法华院。法华院掩映在碧树秀林之中,四周层峦叠嶂,面临石岛湾,青山绿水,美不胜收。通过圆仁的记述可知法华院约有三十僧人,还有大量田庄,田庄所得物产可自给自足,还有“闲房”可以款待访客。翌年初春圆仁西巡礼五台山时,对途经诸地的物价多有介绍。路过登州府时,登州“粟米一斗三十文。粳米一斗七十文”,而且因为“比年虫灾。百姓饥穷。吃橡为饭”。莱州城的物价则更高,“粟米一斗五十文。粳米一斗九十文”。由此可知赤山法华院无论僧众还是经济实力,都可堪称当时山东半岛的第一大寺院。 赤山除了法华院外,还有真庄村天门院。按圆仁记载天门院法空梨曾去过日本,当时归国已经二十年。圆仁初到赤山时,曾与新罗译语道玄曾拜访过天门院。当时天门院不仅能留住圆仁及弟子,吃斋可以吃新粟米米饭,由此可见天门院经济状况不错。留住赤山院后,圆仁曾“出寺往南山法空梨院”,“南山法空梨院”即天门院,“赤山院纲维驰书请归。不许住南院,更修状请十五日暇。维纲仅许”,由此可知两院应相距不远。
圆仁客观地记述了赤山法华院和相距不远的真庄村天门院的良好的经济状况,侧面反映了两寺院已经形成独立的自给自足和相对稳定的寺院经济。后圆仁准备西行巡礼五台山时,赤山院众僧及押衙规劝圆仁:“青州以来诸处。近三四年有蝗虫灾。吃劫谷稻。缘人饥贫。”此后圆仁沿途中见到百姓赤贫的状况与赤山院和天门院良好的经济供给形成鲜明对比,反过来说也就是佛院经济的日益强盛严重制约了唐时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发展成唐武宗推行了一系列的“灭佛”政策。
新年过后(840年)2月19日,圆仁不顾赤山院众僧人的诚心相劝,携弟子惟正、惟晓、行者丁雄满踏上了西去五台山巡礼的征途。后“会昌佛难”,圆仁被驱逐回国,再次辗转赤山浦寻船归国时准备入住赤山法华院,却不料赤山“虽是边北,条流僧尼、毁拆寺舍、禁经毁像、收检寺物,共京城无异。况乃就佛上剥金、打碎铜铁佛、称其斤两,痛当奈何!天下铜铁佛、金佛有何限数,准尽毁灭化尘物”。绿水青山掩映中的赤山法华院也已被拆毁,新罗僧人俱已还俗。
四、文登、登州、莱州、青州、淄州佛教发展状况
入文登县时圆仁一行宿住惠海寺极乐梨院北院。文等县城南有惠聚寺,据说“秦皇御宇。驾幸此地游赏。因立佛寺。号之惠聚”。圆仁一行在等待文登县府衙公验期间,住宿、用斋均在惠海寺。一直到了25日,圆仁一行公验完毕后,返回惠海寺用斋后出发西行。惠海寺纲维、典座等一直送出县城。惠海寺既可食斋,亦可宿客,寺里僧人对巡礼的日僧圆仁一行也热情备至,说明不仅说明文登县佛教文化氛围浓厚,也意味着文登县城寺院经济尚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京都长安新即位的武宗的禁佛政策还没有传达到这里。
距文登县城城仅两日路程的牟平县城城东亦有一寺庙名为庐山寺。寺里只有三纲、典座、直岁共五人,没有其他僧人,佛殿已经破败,僧房全用来安置俗客。而台村法云寺本是佛寺,却变身为台馆。登州城西南有开元寺、城东北有法照、城东南有龙兴寺,蓬莱县开元寺。四寺中开元寺僧房稍多,只安置官客,没有闲置房舍安排远道而来的圆仁一行。牟平至登州一带因连年虫灾,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专食橡子为食。虽然文登县城寺庙众多,可是或变身为台馆;或佛殿破败,无从修理,寺庙仅有几名僧人而已,文登县的寺庙毫无赤山法华院自给自足的稳定经济来源,佛教世俗化严重,佛教亦呈现一片衰颓之相。
圆仁一行登州继续西行至莱州城,城东南有龙兴寺,寺庙佛殿前有一座十三级的砖塔。砖塔基阶已经损坏,周边围廊也已破败不堪。龙兴寺只有寺主、典座二僧,其外别无其他僧众。龙兴寺二僧“心性凡庸,不知主客之礼”。寺里无斋饭可用,需僧人各自求取。莱州城内百姓饥贫,生活困顿。寺庙破败、僧人“心性凡庸”、无斋饭可供,更遑论参禅礼佛,与文登、蓬莱两城相比,莱州城的佛教更加凋敝。
出莱州界后,3月19日圆仁一行进入青州北海县。北海县有观法寺,圆仁笔下的观法寺不仅佛殿破败,露出佛像没有遮挡,而且寺里只有典座一人,其他十几名僧人都已经还俗。到青州府后圆仁一行宿于龙兴寺,见到副节度使。幕府判官萧度中不仅宴请圆仁,还施与汤药茗茶,并与圆仁谈佛论道,参究佛法。圆仁一行于4月1日得到青州节度使的公验,终于获得合法留唐身份。
青州观法寺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观法寺十几名僧人还俗一事。圆仁及弟子开始五台山巡礼之行时,唐武宗已经即位。唐武宗崇尚道教,厌恶佛教。即位之初,就在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开始了一系列“灭佛”政策措施,其中就是勒令僧侣还俗,由此可见武宗佛教政策已经影响到了青州地区。
4月初,圆仁一行出发西行,到淄州长山县醴泉寺。醴泉寺因修建寺院时,有一泉水喷涌而出,从而得名。圆仁巡礼寺院时这样描述:
礼拜志公和尚影,在琉璃殿内安置。户柱砌。皆用碧石构作,宝幡奇彩,尽世珍奇,铺列殿里。志公和尚是十一面菩萨之化身。其本缘镌碑上:和尚朱代,金城人也。降灵于此长白山灭度,其后肉身不知所向,但作影像,举国敬重。堂西谷边有醴泉井,向前泉涌,香气甘味。有吃之者除病增寿,尔来名为醴泉寺。和尚灭后,泉水涸尽,但空井。如今泉井之上建一小堂,更作和尚影。影前堂内有石井,深五尺余,今见无水也。……寺舍破落,不多净吃。圣迹陵夷,无人修治。寺庄园十五所,于今不少。僧徒本有百来僧,如今随缘散去,现住寺者,三十向上也。
醴泉寺因泉涌而得名。寺中供奉的志公和尚本名宝志和尚,是南北朝时梁代著名禅师,七岁于钟山道林寺出家,一生屡现神异。禅师道行高操,与梁武帝萧衍往来甚密,深受武帝的尊崇,经常与其坐禅论道。从圆仁的记述可推知醴泉寺应始建于南朝时期,“举国敬重”亦可想见当时醴泉寺香火之鼎盛。只如今却寺庙房舍破败,无人修治。原本一百多僧众,大多已经还俗归家,仅剩三十余人。醴泉寺经历了鼎盛的发展时期,在武宗“灭佛”政策影响下逐渐走向了衰败。
五、结语
圆仁从山东半岛最东端赤山法华院出发,途经文登、登州、莱州、青州、淄州等地,详细记述了途经各地的寺庙状况。赤山法华院因初建者张保皋的资助,经济实力雄厚,其他地区除文登县外寺庙大多破败,僧人还俗者众多。牟平、登州一带连年遭遇蝗虫灾害,民不聊生,地方经济困顿不堪,寺庙经济也受到影响。圆仁西行巡礼五台山时,唐武宗已经即位。崇信道教的唐武宗在宰相李德裕等支持下,即位伊始就开始了整顿佛教,拆毁了部分寺庙,勒令僧侣还俗等。进入青州后《入唐记》中所记载寺庙均有僧人还俗,淄州长山县醴泉寺一百多僧众竟然多数已经还俗,仅剩三十余人而已,这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山东半岛的佛教衰败状况和武宗禁佛政策的推行。赤山法华院因为张保皋的支持和资助,寺庙经济良好,可是在唐武宗严厉的毁佛政策下,也避免不了寺院被拆毁,僧人被迫还俗的命运。
{1} 杨增文编:《中华佛教史——中国佛教东传日本史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64页。
{2}{3} [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关键词:圆仁 《入唐记》 佛教发展状况
一、引言
9世纪众多入唐学问僧里,最为著名的有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和宗八个人,被称为“入唐八大家”。纵观入唐日本学问僧,他们大都是沿江浙一带登陆地,在唐游学范围大致分为两个方向:或是去天台山请教佛教疑难问题,或是去长安青龙寺修习佛理,由此可见9世纪中日佛教交流是以江浙地区的天台山和唐都城长安的青龙寺为中心。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慈觉大师圆仁虽也从扬州登陆,却北上山东半岛,西去五台山巡礼,后滞留长安达五年之久,因“会昌佛难”被迫回国。圆仁到达扬州后发现无船可用,于是绕道山东半岛登州,雇佣新罗船只归国,历时近十年。
圆仁把自己近十年的大唐巡礼经历详细记载下来,写成《入唐求法巡礼行记》(4卷),简称《入唐记》。世人将它与《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游记》并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原书用汉文写成,圆仁以日记体翔实地记述了入唐求法的行历和见闻,自日本承和五年(836年)6月13日始,终于承和十四年(847年)12月14日,共计九年七个月。内容涉及当时唐朝政治、民俗风情、佛教发展状况以及与日本、新罗的关系等。然而书中记叙最多最翔实的是作者沿途所见所闻的佛教发展状况:寺院的规模、礼佛和俗讲的仪式、佛教节日、朝廷的佛教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唐武宗“会昌毁佛”的始末经过等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圆仁在《入唐记》第二卷主要记载了自己在山东半岛的活动经历,是研究9世纪山东半岛佛教发展状况的重要史料。
二、赤山法华院
圆仁乃日本天台宗开山祖师最澄法师的得意弟子。圆仁九岁从鉴真的三传弟子广智出家,十五岁入比睿山最澄门下。公元838年6月,圆仁被日本朝廷作为请益僧(短期入唐求法,随遣唐使同归)与留学僧圆载等人随遣唐使藤原常嗣入唐求法,时年已经四十五岁。圆仁搭乘的遣唐使船只七月到达扬州海陵县。因为唐朝廷只允许留学僧圆载前往天台山寻师求法而不允许圆仁到天台山巡礼{1},圆仁只能滞留扬州。
翌年圆仁不得不随遣唐使的船只归国。途经楚州时,圆仁“与新罗译语金正南共谋。到密州界留住人家。朝贡船发。隐居山里。便向天台。兼往长安。节下不逆斯谋”,并“赐金廿大两”{2}。圆仁与弟子惟正、惟晓、水手丁雄满下船后自称新罗僧人,被当地村民识破后报告官府。官府并没有难为他,留他在寺院住下。恰巧圆仁原来所乘的二号船开出后,与其他八条船在海里被风吹散拢岸避风。在当地官府的监督下,圆仁一行虽心有不甘,却只能重新登上遣唐使的船只,踏上归程。
圆仁乘坐的遣唐使的船只在海里漂荡多天后到达石岛南部海域,遇到风暴被吹进了赤山湾(即现今石岛湾),在赤山东触礁搁浅,破损严重,必须修理后方可继续航行。上岸修整的圆仁与弟子偶谒位于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的赤山法华院。因连日大雨不止,圆仁与弟子留宿赤山法华院,期间圆仁与译语新罗僧道玄再次密谋留住事宜。
七月十四日辰时,圆仁法师率惟正、惟晓、丁雄万从法华院到舶船停靠处,在岸头同戒明法师及粟录事等辞别,随后去真庄村天门院拜访曾去过日本的法空法师。圆仁一行在天门院留宿两晚,返回时发现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已于昨日乘顺风发出,圆仁一心筹划的留住终于计谋得逞。不明真相的赤山法华院“院里老少深怪被抛却。慰问殷”{3}。
圆仁与弟子惟正、惟晓、水手丁雄满一行博得法华院众僧人的同情,顺利滞留赤山法华院,以图向南巡礼天台山。法华院的僧众热情收留圆仁法师一行四人,法华院主僧法清为圆仁滞留、求法等事宜向州、县递交状帖。后圆仁从法华院僧人处得知文鉴座主兼天台玄素座主弟子志远和尚在五台山修法花三昧,乃得道高僧,遂决定在法华院过冬,来年春天巡礼距赤山二千余里的五台山。
留住法华院过冬期间,圆仁及弟子同院里众僧一起研究佛法,参与讲经仪式。《入唐记》中详细记载了赤山院讲经仪式、新罗一日讲仪式和新罗诵经仪式,为研究唐朝时期山东半岛佛教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赤山法华院不仅收留圆仁一行,还为其斡旋滞留大唐和巡礼五台山的相关事宜。归国后,圆仁责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为名修建了“赤山禅院”,以示纪念。
三、赤山法华院
圆仁于碧树秀林中偶遇赤山法华院,成为其入唐巡礼的转折点。没有赤山法华院的收留和斡旋,圆仁及弟子势必要随遣唐使返还日本,就不可能巡礼五台山和长期滞留长安学习佛理,也就不可能有四卷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传世。圆仁在此书中详尽描述了赤山法华院:
其赤山纯是岩石。高秀处。即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山里有寺。名赤山法华院。本张宝高初所建也。长有庄田。一充粥饭。其庄田一年得五百石米。冬夏讲说。冬诵法花经。夏讲八卷金光明经。长年讲之。南北有岩,岭水通院庭,从西而东流,东方望海远开,南西北方连峰作壁,但坤隅斜下耳。当今新罗通事。押衙张咏及林大使。王训等专勾当。八日。暮际。请益法师及惟正。惟晓等登司。偶谒司家。诸僧等卅有余。相看啜茶。夜宿闲房。
赤山法华院的初建者张宝高亦即张保皋,是当时新罗重臣。法华院还有官员例如新罗通事、押衙等专门负责管理。因张保皋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诵法华经,故此院命名为法华院。法华院掩映在碧树秀林之中,四周层峦叠嶂,面临石岛湾,青山绿水,美不胜收。通过圆仁的记述可知法华院约有三十僧人,还有大量田庄,田庄所得物产可自给自足,还有“闲房”可以款待访客。翌年初春圆仁西巡礼五台山时,对途经诸地的物价多有介绍。路过登州府时,登州“粟米一斗三十文。粳米一斗七十文”,而且因为“比年虫灾。百姓饥穷。吃橡为饭”。莱州城的物价则更高,“粟米一斗五十文。粳米一斗九十文”。由此可知赤山法华院无论僧众还是经济实力,都可堪称当时山东半岛的第一大寺院。 赤山除了法华院外,还有真庄村天门院。按圆仁记载天门院法空梨曾去过日本,当时归国已经二十年。圆仁初到赤山时,曾与新罗译语道玄曾拜访过天门院。当时天门院不仅能留住圆仁及弟子,吃斋可以吃新粟米米饭,由此可见天门院经济状况不错。留住赤山院后,圆仁曾“出寺往南山法空梨院”,“南山法空梨院”即天门院,“赤山院纲维驰书请归。不许住南院,更修状请十五日暇。维纲仅许”,由此可知两院应相距不远。
圆仁客观地记述了赤山法华院和相距不远的真庄村天门院的良好的经济状况,侧面反映了两寺院已经形成独立的自给自足和相对稳定的寺院经济。后圆仁准备西行巡礼五台山时,赤山院众僧及押衙规劝圆仁:“青州以来诸处。近三四年有蝗虫灾。吃劫谷稻。缘人饥贫。”此后圆仁沿途中见到百姓赤贫的状况与赤山院和天门院良好的经济供给形成鲜明对比,反过来说也就是佛院经济的日益强盛严重制约了唐时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发展成唐武宗推行了一系列的“灭佛”政策。
新年过后(840年)2月19日,圆仁不顾赤山院众僧人的诚心相劝,携弟子惟正、惟晓、行者丁雄满踏上了西去五台山巡礼的征途。后“会昌佛难”,圆仁被驱逐回国,再次辗转赤山浦寻船归国时准备入住赤山法华院,却不料赤山“虽是边北,条流僧尼、毁拆寺舍、禁经毁像、收检寺物,共京城无异。况乃就佛上剥金、打碎铜铁佛、称其斤两,痛当奈何!天下铜铁佛、金佛有何限数,准尽毁灭化尘物”。绿水青山掩映中的赤山法华院也已被拆毁,新罗僧人俱已还俗。
四、文登、登州、莱州、青州、淄州佛教发展状况
入文登县时圆仁一行宿住惠海寺极乐梨院北院。文等县城南有惠聚寺,据说“秦皇御宇。驾幸此地游赏。因立佛寺。号之惠聚”。圆仁一行在等待文登县府衙公验期间,住宿、用斋均在惠海寺。一直到了25日,圆仁一行公验完毕后,返回惠海寺用斋后出发西行。惠海寺纲维、典座等一直送出县城。惠海寺既可食斋,亦可宿客,寺里僧人对巡礼的日僧圆仁一行也热情备至,说明不仅说明文登县佛教文化氛围浓厚,也意味着文登县城寺院经济尚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京都长安新即位的武宗的禁佛政策还没有传达到这里。
距文登县城城仅两日路程的牟平县城城东亦有一寺庙名为庐山寺。寺里只有三纲、典座、直岁共五人,没有其他僧人,佛殿已经破败,僧房全用来安置俗客。而台村法云寺本是佛寺,却变身为台馆。登州城西南有开元寺、城东北有法照、城东南有龙兴寺,蓬莱县开元寺。四寺中开元寺僧房稍多,只安置官客,没有闲置房舍安排远道而来的圆仁一行。牟平至登州一带因连年虫灾,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专食橡子为食。虽然文登县城寺庙众多,可是或变身为台馆;或佛殿破败,无从修理,寺庙仅有几名僧人而已,文登县的寺庙毫无赤山法华院自给自足的稳定经济来源,佛教世俗化严重,佛教亦呈现一片衰颓之相。
圆仁一行登州继续西行至莱州城,城东南有龙兴寺,寺庙佛殿前有一座十三级的砖塔。砖塔基阶已经损坏,周边围廊也已破败不堪。龙兴寺只有寺主、典座二僧,其外别无其他僧众。龙兴寺二僧“心性凡庸,不知主客之礼”。寺里无斋饭可用,需僧人各自求取。莱州城内百姓饥贫,生活困顿。寺庙破败、僧人“心性凡庸”、无斋饭可供,更遑论参禅礼佛,与文登、蓬莱两城相比,莱州城的佛教更加凋敝。
出莱州界后,3月19日圆仁一行进入青州北海县。北海县有观法寺,圆仁笔下的观法寺不仅佛殿破败,露出佛像没有遮挡,而且寺里只有典座一人,其他十几名僧人都已经还俗。到青州府后圆仁一行宿于龙兴寺,见到副节度使。幕府判官萧度中不仅宴请圆仁,还施与汤药茗茶,并与圆仁谈佛论道,参究佛法。圆仁一行于4月1日得到青州节度使的公验,终于获得合法留唐身份。
青州观法寺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观法寺十几名僧人还俗一事。圆仁及弟子开始五台山巡礼之行时,唐武宗已经即位。唐武宗崇尚道教,厌恶佛教。即位之初,就在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开始了一系列“灭佛”政策措施,其中就是勒令僧侣还俗,由此可见武宗佛教政策已经影响到了青州地区。
4月初,圆仁一行出发西行,到淄州长山县醴泉寺。醴泉寺因修建寺院时,有一泉水喷涌而出,从而得名。圆仁巡礼寺院时这样描述:
礼拜志公和尚影,在琉璃殿内安置。户柱砌。皆用碧石构作,宝幡奇彩,尽世珍奇,铺列殿里。志公和尚是十一面菩萨之化身。其本缘镌碑上:和尚朱代,金城人也。降灵于此长白山灭度,其后肉身不知所向,但作影像,举国敬重。堂西谷边有醴泉井,向前泉涌,香气甘味。有吃之者除病增寿,尔来名为醴泉寺。和尚灭后,泉水涸尽,但空井。如今泉井之上建一小堂,更作和尚影。影前堂内有石井,深五尺余,今见无水也。……寺舍破落,不多净吃。圣迹陵夷,无人修治。寺庄园十五所,于今不少。僧徒本有百来僧,如今随缘散去,现住寺者,三十向上也。
醴泉寺因泉涌而得名。寺中供奉的志公和尚本名宝志和尚,是南北朝时梁代著名禅师,七岁于钟山道林寺出家,一生屡现神异。禅师道行高操,与梁武帝萧衍往来甚密,深受武帝的尊崇,经常与其坐禅论道。从圆仁的记述可推知醴泉寺应始建于南朝时期,“举国敬重”亦可想见当时醴泉寺香火之鼎盛。只如今却寺庙房舍破败,无人修治。原本一百多僧众,大多已经还俗归家,仅剩三十余人。醴泉寺经历了鼎盛的发展时期,在武宗“灭佛”政策影响下逐渐走向了衰败。
五、结语
圆仁从山东半岛最东端赤山法华院出发,途经文登、登州、莱州、青州、淄州等地,详细记述了途经各地的寺庙状况。赤山法华院因初建者张保皋的资助,经济实力雄厚,其他地区除文登县外寺庙大多破败,僧人还俗者众多。牟平、登州一带连年遭遇蝗虫灾害,民不聊生,地方经济困顿不堪,寺庙经济也受到影响。圆仁西行巡礼五台山时,唐武宗已经即位。崇信道教的唐武宗在宰相李德裕等支持下,即位伊始就开始了整顿佛教,拆毁了部分寺庙,勒令僧侣还俗等。进入青州后《入唐记》中所记载寺庙均有僧人还俗,淄州长山县醴泉寺一百多僧众竟然多数已经还俗,仅剩三十余人而已,这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山东半岛的佛教衰败状况和武宗禁佛政策的推行。赤山法华院因为张保皋的支持和资助,寺庙经济良好,可是在唐武宗严厉的毁佛政策下,也避免不了寺院被拆毁,僧人被迫还俗的命运。
{1} 杨增文编:《中华佛教史——中国佛教东传日本史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64页。
{2}{3} [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