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衰退往往会使人们加强对公司治理的关注。近几年发生的经济衰退也不例外,各国的监管部门都加强了对公司的合规审查。英国CloseBrothers集团的CEO Preben Prebensen 表示,“过去五年来,大家都比较认可治理的重要性,而且这种认可并不局限于大型企业。”CloseBrothers旗下的商业银行近几年向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了一倍,达到了50亿英镑。
然而,外部环境慢慢好转时,另一个重要问题又浮现了:如何在强化公司治理的同时,远离代价高昂又令人窒息的官僚作风?这对私人企业尤其是个头痛的问题。
不可或缺的治理
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壮大和利润的增长,公司治理的问题就浮现了。因为这里涉及多方投资,比如银行、私人股本及其他金融机构,它们都要求公司有恰当的运作和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公司越往复杂的方向发展,管理也就变得复杂了,“老板”更不可能事事都顾及。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对中小企业来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可以确保公司上下的决策与运作符合投资人的利益。
一些有志于上市的公司会早早地把治理法典研究得透透的,为最终的IPO做准备。其实,拥有一系列过硬的治理安排不仅是小公司上市的必要条件,更是它们应对潜在问题的法宝,对增加价值和博得声誉都大有好处。
在这方面,小公司可以先在决策机制中引入外部力量,比如成立一个顾问委员会;再从公司外部聘请非执行董事,这些董事必须拥有市场和管理方面的背景,这对公司的成熟和发展是很有价值的。对很多创始人来说,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但这些治理安排能给投资人一颗定心丸:高层中至少有一个人是能发出独立声音的。等公司再发展壮大,就可以引入更多的非执行董事甚至非执行主席了。
家族企业也会力图在董事会之外,单独组建一个家族委员会,以照顾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利益,同时调解他们之间各种各样的冲突。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仅仅任命外部董事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其对董事会行为和文化的影响不可低估,但有的公司做到这一步后就停滞不前,再无建树了。既然公司寻求建立强大的框架和流程,目的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公司的基业长青,那么就应该做更多的努力。一个有效的治理框架能明确规范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的角色、职责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分配。
寻找相称的平衡点
“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但我始终认为,它需要与公司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相称,也要与公司所拥有的资源相称。换句话说,要从中找到平衡点。”关于相称的问题,Preben补充道,“治理和服务好客户都是好事,很有意义。只是,对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而言,大公司和小公司所代表的风险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英国公司治理法典》规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通常不能兼任CEO;对薪酬、审计等委员会的组成也提出了相关建议。而事实上,这些规条与私人企业的情况并不匹配,私人企业也不是非遵守不可。企业董事协会会长罗杰?巴克如此解释:“公司治理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治理好一个公司。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如何用好别人的钱,如何确保专业的管理团队经营好公司,确保股东利益的实现。”
因此,公司治理与大一些的上市公司关系更为密切——为了股东利益,他们要有恰当的激励措施;同时,董事会中要有合适的人(主要指多样化的组成和专业知识)来妥善监督整个公司。“作为私人企业,在治理方面弹性很大。”他说,“因为钱大多是自己的,所以管理者与所有者意愿的冲突不大明显,所有者自己就是管理者,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私人企业应当如何寻求适合自己的治理方式?
私企治理须循序渐进。如果一定要找到针对私人企业的治理纲领呢?也不是没有。由英国董事学会给出的《非上市公司治理指南》就提出了一种分阶段的方法,也就是先设立顾问委员会,再任命非执行董事;在公司体量达到强制设立审计委员会之前,预先聘请外部审计。在此过程中,找一个懂行的人来指导董事们的行事作为也是不错的主意。英国董事学会还建议强化高管培训项目,使高管充分了解公司治理的各项事宜。
据实调整,切忌生搬硬套。中小企业面临的关键挑战就是如何从中找到平衡。企业董事协会会长罗杰?巴克称,“如果你急于求成,引进太多的大公司治理元素,比如聘任大量独董,再设独立主席,这样就很有可能建立起一个代价高昂的官僚机构,任何企业家都不能承受。企业特别需要仔细研究自己的结构和类型,并将治理问题与之协调匹配起来。规模较小的公司没有内部治理官,一般也没有公司秘书。这里面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指导性文件,而需要决策者自行斟酌。将公司治理的那一套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肯定是行不通的。”
独立审计公司的高级合伙人理查德?鞘也坦言,“我们需要关注如何通过治理的一系列程序来发展公司,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管理层和董事会如何有效地运行。有些小公司担心,这些程序和繁文缛节会让企业陷入沼泽。其实,既然公司治理的初衷是为更好地决策和造就公司,它就不一定非要付出高昂代价。比如,聘请非执行董事和寻求外部建议都需要一定的费用,那么公司自己也可以考虑购买自我评估工具及利用在线资源。”
抓住绩效准绳。公司治理最显著的特征是责任,但对中小企业而言,最大的目标当然是业绩。不管什么治理方法,能提高业绩的就是好方法。如果某个治理原则带来的只有高昂的治理成本和官僚作风,那么遵循这个原则是对是错呢?引入一个非执行董事的成本在10000英镑到20000英镑之间,如果产生不了收益,那么这件事情就不应该做。
很多企业都担心,因为不能像大企业那样严格遵守规条而惹来麻烦。但幸运的是,这并不是现代公司治理法典的用意。关于公司治理的坎特伯雷报告不仅强调了“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原则,同时特别提出了另一大原则——“遵守或解释”的控制手法,即每家上市公司或者遵循《英国公司治理法典》的最佳行为建议,或者给出不能遵循的理由。
来源:《英国董事学会》
然而,外部环境慢慢好转时,另一个重要问题又浮现了:如何在强化公司治理的同时,远离代价高昂又令人窒息的官僚作风?这对私人企业尤其是个头痛的问题。
不可或缺的治理
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壮大和利润的增长,公司治理的问题就浮现了。因为这里涉及多方投资,比如银行、私人股本及其他金融机构,它们都要求公司有恰当的运作和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公司越往复杂的方向发展,管理也就变得复杂了,“老板”更不可能事事都顾及。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对中小企业来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可以确保公司上下的决策与运作符合投资人的利益。
一些有志于上市的公司会早早地把治理法典研究得透透的,为最终的IPO做准备。其实,拥有一系列过硬的治理安排不仅是小公司上市的必要条件,更是它们应对潜在问题的法宝,对增加价值和博得声誉都大有好处。
在这方面,小公司可以先在决策机制中引入外部力量,比如成立一个顾问委员会;再从公司外部聘请非执行董事,这些董事必须拥有市场和管理方面的背景,这对公司的成熟和发展是很有价值的。对很多创始人来说,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但这些治理安排能给投资人一颗定心丸:高层中至少有一个人是能发出独立声音的。等公司再发展壮大,就可以引入更多的非执行董事甚至非执行主席了。
家族企业也会力图在董事会之外,单独组建一个家族委员会,以照顾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利益,同时调解他们之间各种各样的冲突。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仅仅任命外部董事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其对董事会行为和文化的影响不可低估,但有的公司做到这一步后就停滞不前,再无建树了。既然公司寻求建立强大的框架和流程,目的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公司的基业长青,那么就应该做更多的努力。一个有效的治理框架能明确规范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的角色、职责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分配。
寻找相称的平衡点
“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但我始终认为,它需要与公司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相称,也要与公司所拥有的资源相称。换句话说,要从中找到平衡点。”关于相称的问题,Preben补充道,“治理和服务好客户都是好事,很有意义。只是,对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而言,大公司和小公司所代表的风险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英国公司治理法典》规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通常不能兼任CEO;对薪酬、审计等委员会的组成也提出了相关建议。而事实上,这些规条与私人企业的情况并不匹配,私人企业也不是非遵守不可。企业董事协会会长罗杰?巴克如此解释:“公司治理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治理好一个公司。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如何用好别人的钱,如何确保专业的管理团队经营好公司,确保股东利益的实现。”
因此,公司治理与大一些的上市公司关系更为密切——为了股东利益,他们要有恰当的激励措施;同时,董事会中要有合适的人(主要指多样化的组成和专业知识)来妥善监督整个公司。“作为私人企业,在治理方面弹性很大。”他说,“因为钱大多是自己的,所以管理者与所有者意愿的冲突不大明显,所有者自己就是管理者,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私人企业应当如何寻求适合自己的治理方式?
私企治理须循序渐进。如果一定要找到针对私人企业的治理纲领呢?也不是没有。由英国董事学会给出的《非上市公司治理指南》就提出了一种分阶段的方法,也就是先设立顾问委员会,再任命非执行董事;在公司体量达到强制设立审计委员会之前,预先聘请外部审计。在此过程中,找一个懂行的人来指导董事们的行事作为也是不错的主意。英国董事学会还建议强化高管培训项目,使高管充分了解公司治理的各项事宜。
据实调整,切忌生搬硬套。中小企业面临的关键挑战就是如何从中找到平衡。企业董事协会会长罗杰?巴克称,“如果你急于求成,引进太多的大公司治理元素,比如聘任大量独董,再设独立主席,这样就很有可能建立起一个代价高昂的官僚机构,任何企业家都不能承受。企业特别需要仔细研究自己的结构和类型,并将治理问题与之协调匹配起来。规模较小的公司没有内部治理官,一般也没有公司秘书。这里面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指导性文件,而需要决策者自行斟酌。将公司治理的那一套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肯定是行不通的。”
独立审计公司的高级合伙人理查德?鞘也坦言,“我们需要关注如何通过治理的一系列程序来发展公司,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管理层和董事会如何有效地运行。有些小公司担心,这些程序和繁文缛节会让企业陷入沼泽。其实,既然公司治理的初衷是为更好地决策和造就公司,它就不一定非要付出高昂代价。比如,聘请非执行董事和寻求外部建议都需要一定的费用,那么公司自己也可以考虑购买自我评估工具及利用在线资源。”
抓住绩效准绳。公司治理最显著的特征是责任,但对中小企业而言,最大的目标当然是业绩。不管什么治理方法,能提高业绩的就是好方法。如果某个治理原则带来的只有高昂的治理成本和官僚作风,那么遵循这个原则是对是错呢?引入一个非执行董事的成本在10000英镑到20000英镑之间,如果产生不了收益,那么这件事情就不应该做。
很多企业都担心,因为不能像大企业那样严格遵守规条而惹来麻烦。但幸运的是,这并不是现代公司治理法典的用意。关于公司治理的坎特伯雷报告不仅强调了“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原则,同时特别提出了另一大原则——“遵守或解释”的控制手法,即每家上市公司或者遵循《英国公司治理法典》的最佳行为建议,或者给出不能遵循的理由。
来源:《英国董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