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构件。没有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但是,生态农业面临的困境和制约性因素仍然很多,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推动下加速生态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方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专门篇幅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在我党历史上和建国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非常科学也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试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探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农业和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开发。
生态文明所要求的正好是是科学的生态发展观,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永恒态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及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也是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明体系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要求人们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根本目标,使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自然载体和生态环境。
农业是依托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传统产业,它以培育动植物获得食品及工业原料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即生物和环境的有机构成与和谐繁衍。生态农业就是人们遵循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客观规律,依照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行有目的的生产的现代产业。所以说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构件。没有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生态农业是内涵,生态文明是外延,两者是包容与被包容的逻辑辩证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又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目标一致的共同体。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生态农业的本质要求是依据生态群落和生物食物链的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平衡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近些年来,我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等各种理念和经营模式遍及全国,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四化两型建设”(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推动下,生态农业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水平,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经营者的首选目标。正在实现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谋生存到谋生态的历史跨越性大转变。
但是,生态农业面临的困境和制约性因素仍然很多,大致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历史遗患所带来的现实困境。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两次大的生态破坏。一是上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运动,把无数参天大树齐腰斩断焚烧炼钢炼铁,毁坏了森林,破坏了原始生态;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湖造田、毁林造田。生态群落与生态环境的毁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长江变黄,黄河断流。这种历史遗患至今未能完全消除,世界大气环流的影响更加剧了环境修复的难度。
(二)人们的科技素养偏低所造成的现实恶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可造福人类,反之则会带来恶果。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废气、废水、废渣治理不好就会污染空气与大地。化学工业所生产的化肥、农药与各种激素,不按科学要求滥施滥用就会污染地面与水源,致使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及重金属严重超标,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现在有的地方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十米以下的地下水不能饮用,有的地方粮食农残与镉超标严重。各种病虫害等有害生物的抗药性与抗逆性大为增强,生物环境的恶性循环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人们不禁长叹拷问:原来的蓝天白云哪儿去了;原来满塘的乌龟满田的泥鳅哪儿去了?原来满山遍野的野菌哪儿去了?这一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都源自于人们的科技素养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据全国2010年底调查,全国科学基本素质人群只占3.27%,美国为28%。尤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更低,稍有文化的年轻人出外打工谋生,留下的”386199”部队只能是一把种子、一把化肥、一把农药的粗放经营,“靠天吃饭,经验种田”的局面没有彻底消除。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所形成的管理缺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中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无穷的发展活力。但土地和山林的碎化给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农民有经营的自主权,随之也有任意处置权。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不多的地方,千家万户各行其是,科学技术难以普及和掌控,滥伐盗伐树木严重,有的村反映,死人后连抬棺的支杠也找不到了。有的地方“吃子孙饭发祖宗财”,滥开矿山,滥设工厂,破坏资源,污染环境。
(四)市场失信与价格背离导致内驱力不足。有些地方生态农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假当真时真也假”,消费者不相信生态农产品的真实程度,优质难能优价。生产者高投入低回报,缺乏信心和内动力。
(五)不良饮食习惯所产生的暗流冲击。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美誉全球。但食野习惯和把食野视为高贵时尚的理念给生态平衡带来灭种性灾难。暗藏的野生动物消费市场给偷猎者以巨大的诱惑力,他们铤而走险,屡禁不止。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略选择
一、深化认识。思想决定行动。要把党的18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各种方式和途径,深入广大城乡社区和农村,组织宣讲和学习,提高全体人民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各级党和政府衡量党政领导和社区、乡村干部政绩大小、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因此,要把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干部的政绩工程、民生工程来考核,并占有突出的考核比重。要认真按照18大报告中的要求: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三、提高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农民素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力量。要大力开展生物学常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宣传,“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引自18大报告)要让广大农民掌握多种生态农业实用技术,既能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又能增产增收,利国利民,利己利人。
四、强化管理。首先要强化组织管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积极引导和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用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民间资本投向现代农业,发展更多的生态农业经营大户和现代企业,在保障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把农民从零碎的土地上解脱出来。其次要强化市场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和检验检疫的制度与程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农产品和食品,提高生态食品的信誉度,真正体现市场价值规律,实现优质优价,调动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五、依法治理。我国对保护环境、治理坏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发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法律保障。但无须讳言,目前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甚至有个别地方出于私利官商勾结、暗箱操作,开矿设厂破坏资源,因此要依法查处,坚决打击。对偷猎者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宣传贯彻18大文献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不懈地把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做到实处,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一定会展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一定会到来。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方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专门篇幅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在我党历史上和建国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非常科学也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试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探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农业和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开发。
生态文明所要求的正好是是科学的生态发展观,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永恒态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及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也是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明体系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要求人们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根本目标,使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自然载体和生态环境。
农业是依托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传统产业,它以培育动植物获得食品及工业原料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即生物和环境的有机构成与和谐繁衍。生态农业就是人们遵循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客观规律,依照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行有目的的生产的现代产业。所以说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构件。没有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生态农业是内涵,生态文明是外延,两者是包容与被包容的逻辑辩证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又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目标一致的共同体。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生态农业的本质要求是依据生态群落和生物食物链的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平衡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近些年来,我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等各种理念和经营模式遍及全国,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四化两型建设”(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推动下,生态农业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水平,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经营者的首选目标。正在实现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谋生存到谋生态的历史跨越性大转变。
但是,生态农业面临的困境和制约性因素仍然很多,大致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历史遗患所带来的现实困境。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两次大的生态破坏。一是上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运动,把无数参天大树齐腰斩断焚烧炼钢炼铁,毁坏了森林,破坏了原始生态;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湖造田、毁林造田。生态群落与生态环境的毁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长江变黄,黄河断流。这种历史遗患至今未能完全消除,世界大气环流的影响更加剧了环境修复的难度。
(二)人们的科技素养偏低所造成的现实恶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可造福人类,反之则会带来恶果。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废气、废水、废渣治理不好就会污染空气与大地。化学工业所生产的化肥、农药与各种激素,不按科学要求滥施滥用就会污染地面与水源,致使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及重金属严重超标,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现在有的地方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十米以下的地下水不能饮用,有的地方粮食农残与镉超标严重。各种病虫害等有害生物的抗药性与抗逆性大为增强,生物环境的恶性循环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人们不禁长叹拷问:原来的蓝天白云哪儿去了;原来满塘的乌龟满田的泥鳅哪儿去了?原来满山遍野的野菌哪儿去了?这一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都源自于人们的科技素养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据全国2010年底调查,全国科学基本素质人群只占3.27%,美国为28%。尤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更低,稍有文化的年轻人出外打工谋生,留下的”386199”部队只能是一把种子、一把化肥、一把农药的粗放经营,“靠天吃饭,经验种田”的局面没有彻底消除。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所形成的管理缺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中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无穷的发展活力。但土地和山林的碎化给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农民有经营的自主权,随之也有任意处置权。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不多的地方,千家万户各行其是,科学技术难以普及和掌控,滥伐盗伐树木严重,有的村反映,死人后连抬棺的支杠也找不到了。有的地方“吃子孙饭发祖宗财”,滥开矿山,滥设工厂,破坏资源,污染环境。
(四)市场失信与价格背离导致内驱力不足。有些地方生态农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假当真时真也假”,消费者不相信生态农产品的真实程度,优质难能优价。生产者高投入低回报,缺乏信心和内动力。
(五)不良饮食习惯所产生的暗流冲击。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美誉全球。但食野习惯和把食野视为高贵时尚的理念给生态平衡带来灭种性灾难。暗藏的野生动物消费市场给偷猎者以巨大的诱惑力,他们铤而走险,屡禁不止。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略选择
一、深化认识。思想决定行动。要把党的18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各种方式和途径,深入广大城乡社区和农村,组织宣讲和学习,提高全体人民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各级党和政府衡量党政领导和社区、乡村干部政绩大小、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因此,要把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干部的政绩工程、民生工程来考核,并占有突出的考核比重。要认真按照18大报告中的要求: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三、提高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农民素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力量。要大力开展生物学常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宣传,“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引自18大报告)要让广大农民掌握多种生态农业实用技术,既能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又能增产增收,利国利民,利己利人。
四、强化管理。首先要强化组织管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积极引导和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用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民间资本投向现代农业,发展更多的生态农业经营大户和现代企业,在保障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把农民从零碎的土地上解脱出来。其次要强化市场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和检验检疫的制度与程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农产品和食品,提高生态食品的信誉度,真正体现市场价值规律,实现优质优价,调动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五、依法治理。我国对保护环境、治理坏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发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法律保障。但无须讳言,目前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甚至有个别地方出于私利官商勾结、暗箱操作,开矿设厂破坏资源,因此要依法查处,坚决打击。对偷猎者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宣传贯彻18大文献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不懈地把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做到实处,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一定会展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