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互动。要培养有情感有温度的人,教师要怀揣敬畏之心,尊重学生主体。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对象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如何改变过去由教师传递知识的维持性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打造有生命活力、有温度的音乐课堂呢?应该从激发兴趣入手,在和谐氛围中主动体验。在发现、创造、表现、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中构建。
关键词:兴趣;参与体验;创造;和谐
音乐是门“直指人心”的艺术,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音乐课应该是散发个性色彩和艺术气息的,有温度的课堂。如何打造有温度的音乐课堂呢?在实践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打造有温度的音乐课堂。
没有兴趣的课堂,是冷静无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道破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通过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讲故事、猜谜语,直观的形象意境等方法都能极大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在学习第三册歌曲《这是什么》时,用猜谜的游戏开头。兴奋的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请大家猜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一听老师和大家玩猜谜语,孩子们立马来了精神,纷纷举手猜。当大家齐心协力猜出是钟表时,唱这首谜语歌曲变成了他们最迫切的愿望。而在学习《癞蛤蟆和小青蛙》这首歌时,听着老师诙谐的故事:月光下,癞蛤蟆和小青蛙远远的望着彼此,相似的外形和动作使它们把对方看成了自己的儿子和爸爸。当它们高兴的跳到一起,面面相觑,才发现原来看错了。一个呱呱叫,一个哈哈笑。两个孩子们熟悉的小动物和有趣的情节加持,使得本课的学习兴致盎然。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尊重孩子个性差异,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激发学习热情。
二、主动参与体验,打造有温度的音乐课堂。
音乐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感情的速记”。音乐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是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来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第四册歌曲《猫虎歌》时,引导孩子结合歌曲戏剧性的特点,设计音乐情景剧表演。孩子们将小猫神气活现的神态,老虎得意洋洋的倨傲,到后来小猫忽悠老虎的机智,老虎被捉弄抓耳挠腮的过程进行了表演。虽然稚嫩却充满童趣,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入的感受了音乐形象和情节,升华了情感体验。
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的体验性不可替代。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个性特点各不相同。对音乐的理解、感悟也会因人而异。教师应在课堂中鼓励孩子真实感受和大胆表达。从而将听到的音乐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情促声。在学习歌曲《摇篮曲》时,请孩子讲述一个妈妈爱我的事例。孩子们争着先发言,讲述的事件各异,表达的母爱却一样深沉。就像这首歌中唱的“世上一切美好的愿望全都属于你”是母亲永远的祈愿。在母爱的温暖中演唱摇篮曲,歌声分外深情。有温度的孩子,才能唱出有感情的歌。
三、激发创造欲,打造有温度的音乐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音乐表演赋予了音乐鲜活的生命和创造活力。
歌曲的二度创作和个性表达是最能激发创造欲的。在学习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后,孩子们提出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通过合作练习,有的小组根据歌词和段落结构将歌曲用了不同的速度和声音演绎。第一段用快速,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仿佛回到故乡那片白桦林,麋鹿奔跑,田野芬芳的场景。第二段中速,柔美的声音,表现醉于故乡的一景一物中。第三段慢速,连贯的声音演唱,在结束时进行渐慢渐弱的处理。虽远离故乡但是记忆永远定格在脑海,结束时的渐慢弱似对故乡的无尽怀念。有的小组合作用身势节奏加入到歌曲的演唱中,边奏边唱。原本速度情绪单一的歌曲,通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顿时风格各异。孩子们也都陶醉于这些神奇的变化,既兴奋又自豪。
音乐语言的特点是形象鲜明,同时又不确定,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教師要善于根据不同音乐作品的特性,引导学生想象。在欣赏乐曲《森林的歌声》时,请学生描述自己联想到的森林情境。他们各抒己见描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的早晨,阳光透过树梢照射在草地上的露珠上,花朵上…”“森林里好多动物都来参加音乐会了,蹦蹦跳跳的小松鼠、悠闲端庄的长颈鹿、还有色彩斑斓的鸟盘旋着,随音乐变换着队形……”这些音乐的感悟和想象闪现着智慧的光辉,激励和温暖着每一颗童心。
四、创设和谐氛围,打造有温度的音乐课堂。
音乐教学艺术根植于对学生深厚的爱,和情感的共鸣。产品不合格可以重造,幼苗不良可以拔掉,但教师面对的是孩子,对与他自身和他的家庭都是唯一的、宝贵的,不容教师放弃。教师对孩子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是创造和谐氛围的重要条件。首先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要急躁武断的下结论,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从他们的立场和能力出发找原因,并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一起改正。在这样温暖包容的氛围中孩子们才会更积极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宇.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音乐时空,2014(07):151.
[2]李红.浅谈我国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245.
关键词:兴趣;参与体验;创造;和谐
音乐是门“直指人心”的艺术,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音乐课应该是散发个性色彩和艺术气息的,有温度的课堂。如何打造有温度的音乐课堂呢?在实践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打造有温度的音乐课堂。
没有兴趣的课堂,是冷静无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道破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通过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讲故事、猜谜语,直观的形象意境等方法都能极大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在学习第三册歌曲《这是什么》时,用猜谜的游戏开头。兴奋的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请大家猜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一听老师和大家玩猜谜语,孩子们立马来了精神,纷纷举手猜。当大家齐心协力猜出是钟表时,唱这首谜语歌曲变成了他们最迫切的愿望。而在学习《癞蛤蟆和小青蛙》这首歌时,听着老师诙谐的故事:月光下,癞蛤蟆和小青蛙远远的望着彼此,相似的外形和动作使它们把对方看成了自己的儿子和爸爸。当它们高兴的跳到一起,面面相觑,才发现原来看错了。一个呱呱叫,一个哈哈笑。两个孩子们熟悉的小动物和有趣的情节加持,使得本课的学习兴致盎然。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尊重孩子个性差异,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激发学习热情。
二、主动参与体验,打造有温度的音乐课堂。
音乐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感情的速记”。音乐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是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来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第四册歌曲《猫虎歌》时,引导孩子结合歌曲戏剧性的特点,设计音乐情景剧表演。孩子们将小猫神气活现的神态,老虎得意洋洋的倨傲,到后来小猫忽悠老虎的机智,老虎被捉弄抓耳挠腮的过程进行了表演。虽然稚嫩却充满童趣,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入的感受了音乐形象和情节,升华了情感体验。
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的体验性不可替代。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个性特点各不相同。对音乐的理解、感悟也会因人而异。教师应在课堂中鼓励孩子真实感受和大胆表达。从而将听到的音乐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情促声。在学习歌曲《摇篮曲》时,请孩子讲述一个妈妈爱我的事例。孩子们争着先发言,讲述的事件各异,表达的母爱却一样深沉。就像这首歌中唱的“世上一切美好的愿望全都属于你”是母亲永远的祈愿。在母爱的温暖中演唱摇篮曲,歌声分外深情。有温度的孩子,才能唱出有感情的歌。
三、激发创造欲,打造有温度的音乐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音乐表演赋予了音乐鲜活的生命和创造活力。
歌曲的二度创作和个性表达是最能激发创造欲的。在学习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后,孩子们提出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通过合作练习,有的小组根据歌词和段落结构将歌曲用了不同的速度和声音演绎。第一段用快速,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仿佛回到故乡那片白桦林,麋鹿奔跑,田野芬芳的场景。第二段中速,柔美的声音,表现醉于故乡的一景一物中。第三段慢速,连贯的声音演唱,在结束时进行渐慢渐弱的处理。虽远离故乡但是记忆永远定格在脑海,结束时的渐慢弱似对故乡的无尽怀念。有的小组合作用身势节奏加入到歌曲的演唱中,边奏边唱。原本速度情绪单一的歌曲,通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顿时风格各异。孩子们也都陶醉于这些神奇的变化,既兴奋又自豪。
音乐语言的特点是形象鲜明,同时又不确定,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教師要善于根据不同音乐作品的特性,引导学生想象。在欣赏乐曲《森林的歌声》时,请学生描述自己联想到的森林情境。他们各抒己见描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的早晨,阳光透过树梢照射在草地上的露珠上,花朵上…”“森林里好多动物都来参加音乐会了,蹦蹦跳跳的小松鼠、悠闲端庄的长颈鹿、还有色彩斑斓的鸟盘旋着,随音乐变换着队形……”这些音乐的感悟和想象闪现着智慧的光辉,激励和温暖着每一颗童心。
四、创设和谐氛围,打造有温度的音乐课堂。
音乐教学艺术根植于对学生深厚的爱,和情感的共鸣。产品不合格可以重造,幼苗不良可以拔掉,但教师面对的是孩子,对与他自身和他的家庭都是唯一的、宝贵的,不容教师放弃。教师对孩子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是创造和谐氛围的重要条件。首先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要急躁武断的下结论,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从他们的立场和能力出发找原因,并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一起改正。在这样温暖包容的氛围中孩子们才会更积极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宇.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音乐时空,2014(07):151.
[2]李红.浅谈我国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