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动机在背后开始轰鸣,三角翼飞机在乡村公路滑跑着,只几十米就腾空而起,怒吼在吐鲁番盆地上空。太阳挫沉,远山在大地上拖出长长的阴影。从百米空中可以清晰地看见机翼下绿洲一样的村落,数十道连绵不断的土丘,串珠般从村里铺散出来,横越戈壁滩,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博格达山脚下。从空中鸟瞰这样的场景,场面宏大,却透着几分怪异。这些齐整且奇怪的土丘群不是外星人留下的什么神秘符号,而是生活在这一带的新疆百姓在千百年间为生存而开创出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奇迹之一,它叫坎儿井。
博格达山脚,解开坎儿井之谜
探索坎儿井之旅始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公路一侧。从乌鲁木齐划出的公路切开天山山脉,路灯一侧是人类用炸药切割出的裸露山崖,另一侧是深壑的白杨河,它发源于博格达山脉深处。国道沿河床边蜿蜒而行,河水舒缓,白杨河畔没有白杨,河床上散落着大如车斗的巨岩和无数的鹅卵石。我的新疆向导买明江告诉我,这地方,每年融雪形成的山洪势不可挡。十年前,河边所有的房子和老国道都被冲毁。现在的国道就是大水过后在高处重新修的。天山融雪,水的力量,和想象中干热无比的吐鲁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少有游客会来靠近吐鲁番盆地一侧的博格达山脚,但这里是坎儿井之谜的第一个线索。买明江把车停在路边,带着我钻进数十米高的石台间。山洪在这里冲刷出迷宫一样弯曲交错的隙壑,狭窄的地方只能侧身挤过,身子贴着洪水切割剥离出的大小乱石。石缝里呼啸着风声,我们手足并用,往石台顶部爬去。
下雨天是绝对不能到这里来的。被岁月压实的石台不会吸水,奔腾而下的山洪会在瞬间淹没我们刚才穿过的那些石缝,陡峻的山势和地形,让里面的人绝无逃生之路。从石台的顶部,我们可以看见这是山体的最后一点延伸。这里寸草不生,站在台顶,可以放眼从山脚一直铺去天边的戈壁。戈壁滩上尽是山洪带下的鹅卵石,松垮地散落在大地上,洪水到了这里很快就渗入地下,吐鲁番盆地的大部分地方,是找不到地面的流水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人类的体力和智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林则徐与吐鲁番
1842年冬。这一年,虎门销烟后的名臣林则徐因得罪权贵,被清廷流放千里,跋涉到了新疆。幸运的是,伊犁将军布彦泰慧眼识英才,在他的支持下,钦犯林则徐“西域遍行三万里”,查勘垦地,翔实地写下了记载新疆天文地理和风土人情的《乙己日记》。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十九,林则徐在吐鲁番写下的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里许,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在葡萄满架的吐鲁番坎儿井民俗村。林则徐的文字描述,生动地展示在这里的立体沙盘模型上:借助着山坡地势,用长可达十数公里的横井从戈壁下取水,是坎儿井最大的特点。开凿完成后的坎儿井水顺着地下暗渠流淌,在百姓居住的村落露出地面成为明渠。无论是家用还是农田浇灌,坎儿井都比传统的竖井提水效率不知道高了几倍。不可思议的是,漫长的地下暗渠的开凿,依靠的竟然只有博物馆里陈列的那些极其简陋的铁镐和油灯。用一眼眼相隔不远的竖井运出开挖出的土石,也为开挖者提供新鲜空气,则是工程上的一个伟大发明。
民俗村里有一段依然使用中的坎儿井,铺着石板和水泥砖的小径从坎儿井各个组成部分蜿蜒而过。然而为游客而设的展厅,无论多逼真也无法真正展示出坎儿井的规模:那动辄数公里长的暗渠,上百个连绵不断,深可逾百米的竖井,怎能用博物馆的形式表达出来?
走进生活,才能体会坎儿井的伟大。
我们的车驶离了国道。路侧依然是戈壁滩,但地表少了乱石嶙嶙,多了舒缓起伏的沙丘。吐鲁番盆地的风沙很大,沙丘里有植被,高不足膝地紧贴着地面。脱下鞋,光脚走在沙丘里,沙热得烫脚。看不见任何水的迹象,想不出这些植物如何生存。“听说过骆驼刺吧?” 买明江问我。我低头仔细琢磨,才发现茎秆和叶片上的锐刺。他继续说:“这是我们新疆最有名的抗旱植物。根能扎到10多米深汲水。骆驼在沙漠里靠吃它活着,而我们就是靠它的分布来决定在什么地方挖坎儿井。有坎儿井的地方,一定有骆驼刺。”
竖井口上大多用木板子或树枝盖着,防止人畜不小心掉下去,也防风沙。我们踏着松软的沙土爬上一个挖井堆成的土山,高高的环形土堆,中间是井口,一座座堆过去,好像一串火山口。买明江告诉我,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通过的地方。我放眼努力去寻找,风沙翻滚间,却没有找到想象中那样两条平行的、深深的车辙,蜿蜒着消失在戈壁中的场景。
脚下这口井的盖板塌了,露出深不见底的竖井。买明江扔了一块石头下去,侧耳听了一会儿说:“干了,没水了。”自从上世纪中期有了造价便宜的电泵和机井,吐鲁番坎儿井这些年的消减速度惊人。“拼命发展耕地,坎儿井的水量跟不上,机井越来越多,水位越来越低,平均每年都有几十条被废弃。按这样的速度,现行的保护措施改变不了坎儿井的命运。用不了50年,新疆就只剩下给游客看的坎儿井模型了。”他脸上满是遗憾。
钻到坎儿井下面去看看
说来也巧,想下竖井看看,居然就碰上路边民工们正在掏井——那眼井口上架着个简陋的木架,拖拉机改装的卷扬机正从地心深处拉出一袋袋淤泥。听我说想下井看看,汉子们立刻答应了。于是脱下鞋,学他们光脚钻进齐胸高的橡胶防水服,用刚才吊淤泥麻袋的绳子从一条腿下绕过,晃晃悠悠地向地心沉下去。
借着井口最后一点光线,能看见井壁上松松的沉积土,里面夹杂着大大小小的石块。抓住绳子让自己保持平衡,每次蹭到井壁,都会擦下几块碎石坠落。到一处略为宽敞的地方,抬腿撑住井壁,背脊靠住另外一侧,将自己固定在半空之中。掏出相机,仰拍,调整曝光,再次按下快门。等收好相机,准备继续下降的那个瞬间,忽然意识到,那根绕在腿上的绳子脱钩了:半空中的脱钩或绳索断裂,是修坎儿井的人最怕的事情,经常伴随着严重的伤亡。
修井的汉子们经验老到,强力电筒光里看到依然支撑在井壁中的我,飞快地把回弹的绳子又放了下来。我双手抓紧救命绳继续下降。黑暗里,时空忽然凝固,脑子里一片空白,直到眼前忽然有一点光亮。那是正在地层深处暗渠里掏泥的乌斯曼头灯上的亮光。暗渠的尺寸出乎我的意料,宽仅双肩,高不足一米五。乌斯曼在前面引路,惨淡的头灯照在土质疏松的井壁上,如一只大虾般弓腰侧身慢慢往前移动。21世纪的今天,这个场景应该和百年前没多大区别。吐鲁番人是怎样在油灯昏暗中,用最简单的镐头和双手一寸寸在地层深处挖出这几千米长的暗渠?
回到地面,继续沿着土路走进原种场村,这是为数不多的依然使用坎儿井的村落。绿树掩映的溪水流淌,暗渠里流淌的坎儿井水不见太阳,少了许多蒸发的浪费,地下水温度低,在夏天就是村民的天然冷气。树下几只鹅正低头梳理羽毛,石桥栏杆上坐着一溜老人家。历史在这样的生活里都放慢步伐,林则徐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场景?
坎儿井的龙口是块风水宝地,刚露头的水质最佳,在过去,这附近一定是巴依老爷的地盘。民居都是沿着明渠而建,离开龙头越近,主人的自豪感也就越强。没什么雨水,村里的房子多是用干打壘的方法建的,院墙也是土墙,总有着讲究的门楼和木门。随意推开一扇走进去,院子里两张灿烂的笑脸。来的季节有点早,葡萄还没熟透,女主人好客,迫不及待地摘下一整串让我品尝,还让腼腆的丈夫翻出个玻璃瓶去门前的龙口打满水给我带上。买明江说,你从城里来,不怕这么吃闹肚子么?我笑而不答,吃着依然略有酸味的葡萄,喝着甜甜的水,一路晃悠着走去,一天下来什么问题都没有。坎儿井的水和这水浇灌出的吐鲁番葡萄,一定是有魔力的。
卡井,就是我们现在的坎儿井,最早见录林公之前千余年的汉代。因了林则徐的推崇,和步林公后尘而来的清朝名将左公权为抗击沙俄在此屯兵所需,坎儿井于百年间在新疆遍地生根,从军事到民用,成为当地政权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也因此,得以名列“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大工程成就”之一。
行走书
路线: 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一带。探访坎儿井,可以从乌鲁木齐开始,也可以从甘肃走河西走廊的火车线路到达。吐鲁番火车站离开市区有一定距离,如果自由行坐火车前往,可以在车站找到往返市区的交通车。吐鲁番市有旅游配套设施完善的葡萄沟和坎儿井民俗村两处景点可供对坎儿井有兴趣的普通游客观赏。
向导: 真想了解坎儿井的规模和现状,那最佳的办法是找一个当地向导,安排一次戈壁滩和坎儿井村落的综合行程,不仅可以亲身体会一下戈壁滩和天山山脚的苍凉地貌,也可以在当地村落里感受一下新疆百姓好客的豪爽性格。
推荐当地旅行社:新疆国际文化国旅 (http://www.xjethnictour.com) 可以为你安排从乌鲁木齐起,在新疆的地接和普通话/维语向导,食宿和车辆服务。
住宿推荐:可以请旅行社安排住宿民居。吐鲁番地域不大,大部分景区和村落游可以当天来回。吐鲁番市内餐馆很多,当地的手抓饭不可不尝。
附近景点:吐鲁番附近的高昌和交河两座古城,还有火焰山也不可错过。
博格达山脚,解开坎儿井之谜
探索坎儿井之旅始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公路一侧。从乌鲁木齐划出的公路切开天山山脉,路灯一侧是人类用炸药切割出的裸露山崖,另一侧是深壑的白杨河,它发源于博格达山脉深处。国道沿河床边蜿蜒而行,河水舒缓,白杨河畔没有白杨,河床上散落着大如车斗的巨岩和无数的鹅卵石。我的新疆向导买明江告诉我,这地方,每年融雪形成的山洪势不可挡。十年前,河边所有的房子和老国道都被冲毁。现在的国道就是大水过后在高处重新修的。天山融雪,水的力量,和想象中干热无比的吐鲁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少有游客会来靠近吐鲁番盆地一侧的博格达山脚,但这里是坎儿井之谜的第一个线索。买明江把车停在路边,带着我钻进数十米高的石台间。山洪在这里冲刷出迷宫一样弯曲交错的隙壑,狭窄的地方只能侧身挤过,身子贴着洪水切割剥离出的大小乱石。石缝里呼啸着风声,我们手足并用,往石台顶部爬去。
下雨天是绝对不能到这里来的。被岁月压实的石台不会吸水,奔腾而下的山洪会在瞬间淹没我们刚才穿过的那些石缝,陡峻的山势和地形,让里面的人绝无逃生之路。从石台的顶部,我们可以看见这是山体的最后一点延伸。这里寸草不生,站在台顶,可以放眼从山脚一直铺去天边的戈壁。戈壁滩上尽是山洪带下的鹅卵石,松垮地散落在大地上,洪水到了这里很快就渗入地下,吐鲁番盆地的大部分地方,是找不到地面的流水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人类的体力和智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林则徐与吐鲁番
1842年冬。这一年,虎门销烟后的名臣林则徐因得罪权贵,被清廷流放千里,跋涉到了新疆。幸运的是,伊犁将军布彦泰慧眼识英才,在他的支持下,钦犯林则徐“西域遍行三万里”,查勘垦地,翔实地写下了记载新疆天文地理和风土人情的《乙己日记》。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十九,林则徐在吐鲁番写下的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里许,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在葡萄满架的吐鲁番坎儿井民俗村。林则徐的文字描述,生动地展示在这里的立体沙盘模型上:借助着山坡地势,用长可达十数公里的横井从戈壁下取水,是坎儿井最大的特点。开凿完成后的坎儿井水顺着地下暗渠流淌,在百姓居住的村落露出地面成为明渠。无论是家用还是农田浇灌,坎儿井都比传统的竖井提水效率不知道高了几倍。不可思议的是,漫长的地下暗渠的开凿,依靠的竟然只有博物馆里陈列的那些极其简陋的铁镐和油灯。用一眼眼相隔不远的竖井运出开挖出的土石,也为开挖者提供新鲜空气,则是工程上的一个伟大发明。
民俗村里有一段依然使用中的坎儿井,铺着石板和水泥砖的小径从坎儿井各个组成部分蜿蜒而过。然而为游客而设的展厅,无论多逼真也无法真正展示出坎儿井的规模:那动辄数公里长的暗渠,上百个连绵不断,深可逾百米的竖井,怎能用博物馆的形式表达出来?
走进生活,才能体会坎儿井的伟大。
我们的车驶离了国道。路侧依然是戈壁滩,但地表少了乱石嶙嶙,多了舒缓起伏的沙丘。吐鲁番盆地的风沙很大,沙丘里有植被,高不足膝地紧贴着地面。脱下鞋,光脚走在沙丘里,沙热得烫脚。看不见任何水的迹象,想不出这些植物如何生存。“听说过骆驼刺吧?” 买明江问我。我低头仔细琢磨,才发现茎秆和叶片上的锐刺。他继续说:“这是我们新疆最有名的抗旱植物。根能扎到10多米深汲水。骆驼在沙漠里靠吃它活着,而我们就是靠它的分布来决定在什么地方挖坎儿井。有坎儿井的地方,一定有骆驼刺。”
竖井口上大多用木板子或树枝盖着,防止人畜不小心掉下去,也防风沙。我们踏着松软的沙土爬上一个挖井堆成的土山,高高的环形土堆,中间是井口,一座座堆过去,好像一串火山口。买明江告诉我,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通过的地方。我放眼努力去寻找,风沙翻滚间,却没有找到想象中那样两条平行的、深深的车辙,蜿蜒着消失在戈壁中的场景。
脚下这口井的盖板塌了,露出深不见底的竖井。买明江扔了一块石头下去,侧耳听了一会儿说:“干了,没水了。”自从上世纪中期有了造价便宜的电泵和机井,吐鲁番坎儿井这些年的消减速度惊人。“拼命发展耕地,坎儿井的水量跟不上,机井越来越多,水位越来越低,平均每年都有几十条被废弃。按这样的速度,现行的保护措施改变不了坎儿井的命运。用不了50年,新疆就只剩下给游客看的坎儿井模型了。”他脸上满是遗憾。
钻到坎儿井下面去看看
说来也巧,想下竖井看看,居然就碰上路边民工们正在掏井——那眼井口上架着个简陋的木架,拖拉机改装的卷扬机正从地心深处拉出一袋袋淤泥。听我说想下井看看,汉子们立刻答应了。于是脱下鞋,学他们光脚钻进齐胸高的橡胶防水服,用刚才吊淤泥麻袋的绳子从一条腿下绕过,晃晃悠悠地向地心沉下去。
借着井口最后一点光线,能看见井壁上松松的沉积土,里面夹杂着大大小小的石块。抓住绳子让自己保持平衡,每次蹭到井壁,都会擦下几块碎石坠落。到一处略为宽敞的地方,抬腿撑住井壁,背脊靠住另外一侧,将自己固定在半空之中。掏出相机,仰拍,调整曝光,再次按下快门。等收好相机,准备继续下降的那个瞬间,忽然意识到,那根绕在腿上的绳子脱钩了:半空中的脱钩或绳索断裂,是修坎儿井的人最怕的事情,经常伴随着严重的伤亡。
修井的汉子们经验老到,强力电筒光里看到依然支撑在井壁中的我,飞快地把回弹的绳子又放了下来。我双手抓紧救命绳继续下降。黑暗里,时空忽然凝固,脑子里一片空白,直到眼前忽然有一点光亮。那是正在地层深处暗渠里掏泥的乌斯曼头灯上的亮光。暗渠的尺寸出乎我的意料,宽仅双肩,高不足一米五。乌斯曼在前面引路,惨淡的头灯照在土质疏松的井壁上,如一只大虾般弓腰侧身慢慢往前移动。21世纪的今天,这个场景应该和百年前没多大区别。吐鲁番人是怎样在油灯昏暗中,用最简单的镐头和双手一寸寸在地层深处挖出这几千米长的暗渠?
回到地面,继续沿着土路走进原种场村,这是为数不多的依然使用坎儿井的村落。绿树掩映的溪水流淌,暗渠里流淌的坎儿井水不见太阳,少了许多蒸发的浪费,地下水温度低,在夏天就是村民的天然冷气。树下几只鹅正低头梳理羽毛,石桥栏杆上坐着一溜老人家。历史在这样的生活里都放慢步伐,林则徐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场景?
坎儿井的龙口是块风水宝地,刚露头的水质最佳,在过去,这附近一定是巴依老爷的地盘。民居都是沿着明渠而建,离开龙头越近,主人的自豪感也就越强。没什么雨水,村里的房子多是用干打壘的方法建的,院墙也是土墙,总有着讲究的门楼和木门。随意推开一扇走进去,院子里两张灿烂的笑脸。来的季节有点早,葡萄还没熟透,女主人好客,迫不及待地摘下一整串让我品尝,还让腼腆的丈夫翻出个玻璃瓶去门前的龙口打满水给我带上。买明江说,你从城里来,不怕这么吃闹肚子么?我笑而不答,吃着依然略有酸味的葡萄,喝着甜甜的水,一路晃悠着走去,一天下来什么问题都没有。坎儿井的水和这水浇灌出的吐鲁番葡萄,一定是有魔力的。
卡井,就是我们现在的坎儿井,最早见录林公之前千余年的汉代。因了林则徐的推崇,和步林公后尘而来的清朝名将左公权为抗击沙俄在此屯兵所需,坎儿井于百年间在新疆遍地生根,从军事到民用,成为当地政权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也因此,得以名列“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大工程成就”之一。
行走书
路线: 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一带。探访坎儿井,可以从乌鲁木齐开始,也可以从甘肃走河西走廊的火车线路到达。吐鲁番火车站离开市区有一定距离,如果自由行坐火车前往,可以在车站找到往返市区的交通车。吐鲁番市有旅游配套设施完善的葡萄沟和坎儿井民俗村两处景点可供对坎儿井有兴趣的普通游客观赏。
向导: 真想了解坎儿井的规模和现状,那最佳的办法是找一个当地向导,安排一次戈壁滩和坎儿井村落的综合行程,不仅可以亲身体会一下戈壁滩和天山山脚的苍凉地貌,也可以在当地村落里感受一下新疆百姓好客的豪爽性格。
推荐当地旅行社:新疆国际文化国旅 (http://www.xjethnictour.com) 可以为你安排从乌鲁木齐起,在新疆的地接和普通话/维语向导,食宿和车辆服务。
住宿推荐:可以请旅行社安排住宿民居。吐鲁番地域不大,大部分景区和村落游可以当天来回。吐鲁番市内餐馆很多,当地的手抓饭不可不尝。
附近景点:吐鲁番附近的高昌和交河两座古城,还有火焰山也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