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大问题”意识,指向性要强,要引领学生的思维向预期的方向推进。鉴于此,文章以“分数的意义”为课例,对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0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3-0049-01
【教学片段一】
谈话引入,初步感知:
(出示)
师:你认识它吗?它是一个分数(板书:分数)。
师:三年级我们就认识过分数了,你能举例说说的含义吗?
生: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
…………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分数里还有许多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研究。对此,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三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过分数了,今天怎么又学分数呢?
师:是呀!今天我们还来学习分数,学什么呢?
教师从学生学情出发,短短的一句“你认识它吗” 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教师继续有目的地创设有悬念的问题 “今天我们还来学习分数,学什么呢”,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探究竟的冲动,这样学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教学片段二】
理解一些物体的。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板书:一个物体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老师这还有一些物体,你还能找到吗?
师:涂色的明明是1朵花,应该用1来表示,怎么可以用表示呢?
生:把4朵花看成一束花(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师:8粒糖,你还能找到它们的吗?10个圆呢?讨论一下。
师:观察这三个,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吗?
生:涂色部分为什么都能用来表示?
生:一会儿是1朵花,一会儿是2朵花,这是怎么回事?
师:是呀,怎么回事?请同学们先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在 “具体量不等的单位‘1’中的相同分数”的教学环节,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辨析问题,引领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中找出分数的共同特征,深刻领悟只要关注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就可以了。平均分的份数决定了分数的分母,表示的份数决定了分数的分子。这个环节看似淡化了定义的概念,但教师在关键、核心处点拨,恰恰强化了概念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了数感。
【教学片段三】
拓展应用:一盒饼干,女孩吃了它的,男孩吃了块,他们吃得一样多吗?
师:请你们相互讨论一下,并用画图或文字记录下你们的想法。
生:我觉得一样,都是把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师:有不同的声音吗?
生:我觉得不一样,如果一盒饼干有4块呢?那就是把4块饼干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那女孩吃的应该是2块。而男孩吃的是块。
师:很有道理。女孩吃的肯定比男孩多嗎?
生:那也不一定。如果一盒饼干本来就只有块,把个再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应该是块。
有人说,比较是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提问,能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教师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必然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参考文献:
[1]张 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优化探析[J].南北桥,2019(13):6.
[2]李 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9(19):96.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0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3-0049-01
【教学片段一】
谈话引入,初步感知:
(出示)
师:你认识它吗?它是一个分数(板书:分数)。
师:三年级我们就认识过分数了,你能举例说说的含义吗?
生: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
…………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分数里还有许多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研究。对此,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三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过分数了,今天怎么又学分数呢?
师:是呀!今天我们还来学习分数,学什么呢?
教师从学生学情出发,短短的一句“你认识它吗” 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教师继续有目的地创设有悬念的问题 “今天我们还来学习分数,学什么呢”,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探究竟的冲动,这样学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教学片段二】
理解一些物体的。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板书:一个物体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老师这还有一些物体,你还能找到吗?
师:涂色的明明是1朵花,应该用1来表示,怎么可以用表示呢?
生:把4朵花看成一束花(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师:8粒糖,你还能找到它们的吗?10个圆呢?讨论一下。
师:观察这三个,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吗?
生:涂色部分为什么都能用来表示?
生:一会儿是1朵花,一会儿是2朵花,这是怎么回事?
师:是呀,怎么回事?请同学们先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在 “具体量不等的单位‘1’中的相同分数”的教学环节,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辨析问题,引领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中找出分数的共同特征,深刻领悟只要关注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就可以了。平均分的份数决定了分数的分母,表示的份数决定了分数的分子。这个环节看似淡化了定义的概念,但教师在关键、核心处点拨,恰恰强化了概念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了数感。
【教学片段三】
拓展应用:一盒饼干,女孩吃了它的,男孩吃了块,他们吃得一样多吗?
师:请你们相互讨论一下,并用画图或文字记录下你们的想法。
生:我觉得一样,都是把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师:有不同的声音吗?
生:我觉得不一样,如果一盒饼干有4块呢?那就是把4块饼干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那女孩吃的应该是2块。而男孩吃的是块。
师:很有道理。女孩吃的肯定比男孩多嗎?
生:那也不一定。如果一盒饼干本来就只有块,把个再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应该是块。
有人说,比较是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提问,能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教师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必然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参考文献:
[1]张 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优化探析[J].南北桥,2019(13):6.
[2]李 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9(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