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智教育是关于人的心理成长和思维成长的教育和培养,是教师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启迪、教育学生,开发学生的心智,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生活自主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心智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智教育 学生 健全人格
心智能力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心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善的思维能力和健康的心理,进而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而现在很多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培养,在心智能力的培养上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从而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
一、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具体表现
所谓人格不健全,通常表现在缺乏理性思考,时常做出错误的判断,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具体到学生身上,通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遇事不知所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由家长包办,一旦遇到事情,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表现在学习上,一遇到难题,就会心慌意乱,只会向父母、老师求助,而不会自己独立钻研、解决问题。
第二,说话不着边际。许多学生在说话的时候欠思考、逻辑性差,说起话来颠三倒四,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让听的人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第三,为人处世没有原则,不讲道理。具体表现在与人的交往中,不辨好坏,让人很难与他们沟通。
第四,脾气暴躁,自控力差。许多学生遇事好冲动,本来一两句话就能解释过去的小事,他们却看得很重,觉得受了很大的委屈,容易采取过激行为。现在很多的少年恶性案件就是这样发生的。
第五,缺乏耐心、细心。很多学生由于家长的溺爱,什么事都不会做,导致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得要领,一看不会做就撒手不干了,这就是没有耐心的表现。
第六,讲求享受,喜欢不劳而获。现在很多学生讲究吃穿,并相互攀比。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以为父母挣钱很容易似的,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没钱了就想方设法朝父母要。
二、心智教育的重要性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法》第34条规定: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多种能力的人,是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遵循的理念。
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很健康,能够正确处理校园及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妥善待人接物。而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算高,三观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对事物的看法肤浅,不够深刻甚至是错误荒谬的。
三、心智教育的实施途径
1.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心智教育环境引导极其重要:一所好学校和优秀的教师,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传递给他们的独特气息,优美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提升审美意境;而优秀的教师可以针对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从而传承到文化和精神。在这种教学条件下,心智教育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熏陶和同化力。
2.重视自我教育
心智教育就是“道”的教育,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整个人生发展道路上的奠基阶段,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心智教育的黄金窗口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有位教育家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即人对自己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表现的教育。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抗打击的能力,加强各项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懂得爱惜生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深化教育内容
现在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水平的评价仍停留在学校的文化成绩上,而学校为了升学率,也是简略心智教育,在进行心智教育时,流于表面形式,仅限于喊喊口号。这么做是不对,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心智教育,把学生从理想拉入现实中去,开设心智教育讨论课程,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及早成熟起来,珍惜现在,把握未来。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强化师德,树立榜样。古语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对于培养学生人格的健全有极大的影响。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3年教师节时对教师行业提出:“师有德,行有范,做一辈子青年的楷模。”鼓励教师做一个有理想、有修养、有思想、有品位的人。所以,要强化师德,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其次,加強课堂教育,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在开展心智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方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在观察和体验中发掘他们学习潜能。不断探索促进学生人格养成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总结:健全人格的养成,可以贯穿学生一生的发展,使他们终生受益。而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心智教育。心智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做好引导、教育工作,才能让学生具备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李有毅.拓展德育课程领域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基础教育参考,2017-06-01
[2]陈晓平.基于健全人格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J].今日教育,2016-02-05
【关键词】心智教育 学生 健全人格
心智能力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心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善的思维能力和健康的心理,进而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而现在很多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培养,在心智能力的培养上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从而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
一、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具体表现
所谓人格不健全,通常表现在缺乏理性思考,时常做出错误的判断,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具体到学生身上,通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遇事不知所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由家长包办,一旦遇到事情,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表现在学习上,一遇到难题,就会心慌意乱,只会向父母、老师求助,而不会自己独立钻研、解决问题。
第二,说话不着边际。许多学生在说话的时候欠思考、逻辑性差,说起话来颠三倒四,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让听的人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第三,为人处世没有原则,不讲道理。具体表现在与人的交往中,不辨好坏,让人很难与他们沟通。
第四,脾气暴躁,自控力差。许多学生遇事好冲动,本来一两句话就能解释过去的小事,他们却看得很重,觉得受了很大的委屈,容易采取过激行为。现在很多的少年恶性案件就是这样发生的。
第五,缺乏耐心、细心。很多学生由于家长的溺爱,什么事都不会做,导致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得要领,一看不会做就撒手不干了,这就是没有耐心的表现。
第六,讲求享受,喜欢不劳而获。现在很多学生讲究吃穿,并相互攀比。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以为父母挣钱很容易似的,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没钱了就想方设法朝父母要。
二、心智教育的重要性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法》第34条规定: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多种能力的人,是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遵循的理念。
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很健康,能够正确处理校园及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妥善待人接物。而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算高,三观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对事物的看法肤浅,不够深刻甚至是错误荒谬的。
三、心智教育的实施途径
1.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心智教育环境引导极其重要:一所好学校和优秀的教师,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传递给他们的独特气息,优美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提升审美意境;而优秀的教师可以针对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从而传承到文化和精神。在这种教学条件下,心智教育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熏陶和同化力。
2.重视自我教育
心智教育就是“道”的教育,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整个人生发展道路上的奠基阶段,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心智教育的黄金窗口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有位教育家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即人对自己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表现的教育。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抗打击的能力,加强各项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懂得爱惜生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深化教育内容
现在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水平的评价仍停留在学校的文化成绩上,而学校为了升学率,也是简略心智教育,在进行心智教育时,流于表面形式,仅限于喊喊口号。这么做是不对,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心智教育,把学生从理想拉入现实中去,开设心智教育讨论课程,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及早成熟起来,珍惜现在,把握未来。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强化师德,树立榜样。古语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对于培养学生人格的健全有极大的影响。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3年教师节时对教师行业提出:“师有德,行有范,做一辈子青年的楷模。”鼓励教师做一个有理想、有修养、有思想、有品位的人。所以,要强化师德,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其次,加強课堂教育,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在开展心智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方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在观察和体验中发掘他们学习潜能。不断探索促进学生人格养成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总结:健全人格的养成,可以贯穿学生一生的发展,使他们终生受益。而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心智教育。心智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做好引导、教育工作,才能让学生具备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李有毅.拓展德育课程领域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基础教育参考,2017-06-01
[2]陈晓平.基于健全人格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J].今日教育,20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