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原东城区和崇文区行政区划调整为现在的东城区。东城区管辖17个街道、187个社区,常住人口91.9万人。两年来,东城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着眼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探索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化水平,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2011年11月,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王安顺同志到东城区调研后说,“我真正想要看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在东城看到了”。
从“亡羊补牢”到“防患未然”
在采访中,记者问及实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后有什么变化,一位在居委会工作了20余年的干部这样说:“过去都是等着居民有问题来找我们,现在是我们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究其根本,工作方式的变化只是表象,本质是工作理念的根本转变。
居委会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船与桥。1952年,我国第一个居委会建立。在一个甲子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居委会的大部分工作状态都是:出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然“亡羊补牢,犹未迟也”,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社会成本就会增加,居民的满意度也会大打折扣。
东城区构建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特别注重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搭建了区、街、社区、网格四级工作体系参与的社会管理平台。网格处于整个管理平台的最前端,是发现问题于隐患之中的最灵敏的“触须”。对“触须”的主要任务,东城区委副书记常卫这样描述:就是采集基础信息,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做到“百姓需求有人听、百姓困难有人帮、百姓忧愁有人管”。
每个网格的助理员就是一条条活的“触须”。“大妈,您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每天早上8点,清水苑社区的网格助理员张红云都会准时敲响自己所负责网格内一位90岁高龄老奶奶的家门。当得知老奶奶一切正常后,小张又出现在第二个空穴老人的家门口。这样的重点巡访户在这个网格里有6户,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小张都会走一遍。记者问小张,你临时有事怎么办?小张说,会有人来替我,这叫“零”断档。由“坐等上门”到“主动问候”,事情虽小,却体现了工作思路的转变。
每天至少处理5个问题,这是东城区对网格助理员的要求。但实际上,网格助理员的工作量远远超出这一规定。据了解,张红云每天要处理大小问题30个左右,这些问题虽大都不起眼,但我们把计量的纵坐标拉长到一年甚至数年,横坐标拓宽到东城区600余名网格助理员身上,就会发现有多少矛盾,足不出“格” 就“烟消云散”了。
从“粗枝大叶”到“精耕细作”
在人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和多层化的今天,粗放式的社会管理显得力不从心。时代提出了“精、准、细、严”的社会管理需求。
东城区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将全区17个街道、187个社区划分为589个网格,平均每个社区3个网格。根据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基本情况,将所有网格划分为住宅、商务商业、企事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四种类型;根据社会管理秩序、治安环境状况,将所有网格划分为日常管理、一般防范、重点关注、综合治理四个等级。以网格为单位,围绕社会服务管理的具体工作,逐人、逐地、逐事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做到精确定位、精选定人、精准定责,实现了网格全覆盖、工作零缝隙。
过去,想要了解某一居民的基本情况都要到派出所去。但现在在东城区有了新途径。记者走进东直门街道的社会服务管理分中心大厅,十几平方米大的LED显示屏格外显眼,几个工作人员正在繁忙地接收和处理网格助理员报送上来的信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面前的电脑装有数字三维仿真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是整个网格信息化管理的中枢神经。工作人员用“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向我们描述了这个系统。打开数字三维仿真系统,我们就能找到辖区里居民住宅的每一个窗口和里面居住的每一个人。通过LED显示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共包含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34项指标都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记者随机查看了一个住户的信息,一张清晰的表格上详细列着户主的所有基本信息还有照片。除此之外,电脑还将东直门街道辖区内322个监控探头和网格助理员手中的PDA及LED显示屏连接起来,通过电脑可以将任何一个监控探头所监控的地区的实时情况显示在LED显示屏上,并可以随时呼叫网格助理员手中的PDA,与网格助理员取得联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物联网)”的信息化支撑体系正在东城区初步形成。
从“雨过地皮”到“细水长流”
运动式管理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容易陷入“一抓就紧、一放就松”,雨过地皮湿的窘境。
东城区在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特别注重将运动式的做法与常态式的做法相结合,通过运动式的做法取得突破性改变,再通过常态式的做法将效果固化。和平里街道兴化社区的一名网格助理员告诉记者,过去清理小广告,主要采取集中清理的方式,清理一次小广告要花费几万元,但前脚清后脚又贴上了。现在把清理小广告作为网格助理员的一项工作职责,随时发现、随时叫上志愿者清理,街上、楼内的小广告明显减少。
前几年,东城区曾投入上千万对辖区内的老旧小区进行集中绿化。刚绿化完的小区,花香草绿,环境大为改善。但由于有人种没人管,很多小区都出现了“一年绿、二年黄、三年枯”的景象。政府的巨额投入就这样化为乌有。为解决这一状况,东城区在多个社区发起了以保护社区“绿色”为主旨的志愿者协会,比如,东直门街道东外大街社区的“绿色承诺”志愿者协会、和平里街道兴化社区的“共创绿色家园”志愿者协会和龙潭街道光明社区的“绿色卫士”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划分责任区等手段对社区内的绿地进行“全天候”的维护,运动式绿化变成了常态化绿化。东直门街道党委书记肖刚在谈及这件事时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每次大规模小区绿化都要花几百万元,两三年内这些钱就打了水漂。现在,政府种树、百姓维护,政府投入资金也有信心了。” 从“施政布令”到“躬身服务”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与管理,只有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才能使服务管理贴近居民群众。本着这一理念,东城区在原来强调对物件、事件管理的基础上,特别提出要加强对人的服务。
崇文门新世界商圈,大中型商场、文化娱乐场所林立,并有许多居民小区,常住人口35000人左右,流动人口常年在15000人左右,是东城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而这一地区的多数社区到地铁站没有公交车直达,并且距离均在1000米以上。这本应该是黑车的首选之地,但记者却发现,在这一地区难见黑车的踪影。
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之前,这一地区黑车很有生意。因为有客观需求,加上收费不高,黑车非法运营和揽客现象屡禁不止。崇外地区街道多次开展联合整治和综合执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为此,街道转变思维模式,将解决居民需求作为打击黑车的突破口,从单纯强调管理到管理和服务并重。街道出资60余万元,开通了崇外地区便民服务车,每天分三个时段在居民出行高峰期开通班车,全天共计开11个半小时。每趟车间隔时间约10分钟,往返于小区和地铁、公交站点之间,使居民能够享受到安全的出行环境。居民的出行需求满足了,黑车的市场也就没有了。崇外地区街道正是通过社会服务实现了社会管理,不仅方便了居民,还为一直上演在执法人员与黑车之间的“猫鼠大战”画上了句号。
这只是东城区政府“躬身服务”的典型一例。在一项对试点社区生活便利度的调查中,居民认为社区便利程度为“比较方便”、“非常方便”的占近70%。数字说明了一切。
从“政府拉车”到“百姓推车”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在公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只有让公众充分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强化社会力量协同,引导居民自治,社会管理才能实现让人民满意的最终目的。
东城区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积极完善现代化社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健全社区共建共享机制。
“开放空间”是交道口街道菊儿社区探索社区参与式治理的成功尝试。社区通过搭建互动合作平台,激发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位于社区2号网格内的鼓楼东大街68号院是典型的单位家属院。这个1984年建起来的大院,有住家 42户、居民199人,绝大多数是退休职工。长期以来,院内年久失修,地面坑洼不平,机动车、自行车乱停乱放,消防通道堆放杂物,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安全和便利。为此,院内居民提出了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社区运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先后召开十余次“68号院环境自治”开放空间讨论会,院内住户、物业代表共同制定了《68号院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方案》。42户居民主动捐款近千元用于院内环境改善。经过院内路面铺设、清理杂物、改造凉棚和自行车棚,成立院自管会、签订居民自治公约等,68号院面貌焕然一新,新命名的“平安路”、“怡心亭”表达了居民的愉悦心情。
现如今,养犬人与不养犬人的矛盾经常发生。虽然政府倡导文明养犬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收效甚微。2006年,东直门街道清水苑社区几家养犬户自发成立“养犬协会”,要做的事就是倡导文明养犬,减少养犬户与不养犬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一个大家都舒心的生活环境。协会成员全部由养犬人组成,目前发展到了19人。协会成员除了自己做到文明养犬外,还随时监督、劝止其他养犬人的不文明行为。养犬人之间的沟通比政府的外来干预更具共同语言,也更具说服力。通过“养犬协会”的表率和监督,清水苑社区内因养犬引发的矛盾大幅减少。
东城区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在全区推开已有近两年的时间,由于各街道自身状况的差异,工作推进的力度和深度不尽相同。东城区区委书记杨柳荫说:“下一步,要着眼于提高东城区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出发,继续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化、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话虽短,东城区人民都能享受到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前景却值得期待。
从“亡羊补牢”到“防患未然”
在采访中,记者问及实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后有什么变化,一位在居委会工作了20余年的干部这样说:“过去都是等着居民有问题来找我们,现在是我们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究其根本,工作方式的变化只是表象,本质是工作理念的根本转变。
居委会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船与桥。1952年,我国第一个居委会建立。在一个甲子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居委会的大部分工作状态都是:出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然“亡羊补牢,犹未迟也”,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社会成本就会增加,居民的满意度也会大打折扣。
东城区构建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特别注重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搭建了区、街、社区、网格四级工作体系参与的社会管理平台。网格处于整个管理平台的最前端,是发现问题于隐患之中的最灵敏的“触须”。对“触须”的主要任务,东城区委副书记常卫这样描述:就是采集基础信息,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做到“百姓需求有人听、百姓困难有人帮、百姓忧愁有人管”。
每个网格的助理员就是一条条活的“触须”。“大妈,您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每天早上8点,清水苑社区的网格助理员张红云都会准时敲响自己所负责网格内一位90岁高龄老奶奶的家门。当得知老奶奶一切正常后,小张又出现在第二个空穴老人的家门口。这样的重点巡访户在这个网格里有6户,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小张都会走一遍。记者问小张,你临时有事怎么办?小张说,会有人来替我,这叫“零”断档。由“坐等上门”到“主动问候”,事情虽小,却体现了工作思路的转变。
每天至少处理5个问题,这是东城区对网格助理员的要求。但实际上,网格助理员的工作量远远超出这一规定。据了解,张红云每天要处理大小问题30个左右,这些问题虽大都不起眼,但我们把计量的纵坐标拉长到一年甚至数年,横坐标拓宽到东城区600余名网格助理员身上,就会发现有多少矛盾,足不出“格” 就“烟消云散”了。
从“粗枝大叶”到“精耕细作”
在人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和多层化的今天,粗放式的社会管理显得力不从心。时代提出了“精、准、细、严”的社会管理需求。
东城区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将全区17个街道、187个社区划分为589个网格,平均每个社区3个网格。根据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基本情况,将所有网格划分为住宅、商务商业、企事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四种类型;根据社会管理秩序、治安环境状况,将所有网格划分为日常管理、一般防范、重点关注、综合治理四个等级。以网格为单位,围绕社会服务管理的具体工作,逐人、逐地、逐事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做到精确定位、精选定人、精准定责,实现了网格全覆盖、工作零缝隙。
过去,想要了解某一居民的基本情况都要到派出所去。但现在在东城区有了新途径。记者走进东直门街道的社会服务管理分中心大厅,十几平方米大的LED显示屏格外显眼,几个工作人员正在繁忙地接收和处理网格助理员报送上来的信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面前的电脑装有数字三维仿真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是整个网格信息化管理的中枢神经。工作人员用“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向我们描述了这个系统。打开数字三维仿真系统,我们就能找到辖区里居民住宅的每一个窗口和里面居住的每一个人。通过LED显示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共包含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34项指标都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记者随机查看了一个住户的信息,一张清晰的表格上详细列着户主的所有基本信息还有照片。除此之外,电脑还将东直门街道辖区内322个监控探头和网格助理员手中的PDA及LED显示屏连接起来,通过电脑可以将任何一个监控探头所监控的地区的实时情况显示在LED显示屏上,并可以随时呼叫网格助理员手中的PDA,与网格助理员取得联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物联网)”的信息化支撑体系正在东城区初步形成。
从“雨过地皮”到“细水长流”
运动式管理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容易陷入“一抓就紧、一放就松”,雨过地皮湿的窘境。
东城区在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特别注重将运动式的做法与常态式的做法相结合,通过运动式的做法取得突破性改变,再通过常态式的做法将效果固化。和平里街道兴化社区的一名网格助理员告诉记者,过去清理小广告,主要采取集中清理的方式,清理一次小广告要花费几万元,但前脚清后脚又贴上了。现在把清理小广告作为网格助理员的一项工作职责,随时发现、随时叫上志愿者清理,街上、楼内的小广告明显减少。
前几年,东城区曾投入上千万对辖区内的老旧小区进行集中绿化。刚绿化完的小区,花香草绿,环境大为改善。但由于有人种没人管,很多小区都出现了“一年绿、二年黄、三年枯”的景象。政府的巨额投入就这样化为乌有。为解决这一状况,东城区在多个社区发起了以保护社区“绿色”为主旨的志愿者协会,比如,东直门街道东外大街社区的“绿色承诺”志愿者协会、和平里街道兴化社区的“共创绿色家园”志愿者协会和龙潭街道光明社区的“绿色卫士”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划分责任区等手段对社区内的绿地进行“全天候”的维护,运动式绿化变成了常态化绿化。东直门街道党委书记肖刚在谈及这件事时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每次大规模小区绿化都要花几百万元,两三年内这些钱就打了水漂。现在,政府种树、百姓维护,政府投入资金也有信心了。” 从“施政布令”到“躬身服务”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与管理,只有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才能使服务管理贴近居民群众。本着这一理念,东城区在原来强调对物件、事件管理的基础上,特别提出要加强对人的服务。
崇文门新世界商圈,大中型商场、文化娱乐场所林立,并有许多居民小区,常住人口35000人左右,流动人口常年在15000人左右,是东城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而这一地区的多数社区到地铁站没有公交车直达,并且距离均在1000米以上。这本应该是黑车的首选之地,但记者却发现,在这一地区难见黑车的踪影。
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之前,这一地区黑车很有生意。因为有客观需求,加上收费不高,黑车非法运营和揽客现象屡禁不止。崇外地区街道多次开展联合整治和综合执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为此,街道转变思维模式,将解决居民需求作为打击黑车的突破口,从单纯强调管理到管理和服务并重。街道出资60余万元,开通了崇外地区便民服务车,每天分三个时段在居民出行高峰期开通班车,全天共计开11个半小时。每趟车间隔时间约10分钟,往返于小区和地铁、公交站点之间,使居民能够享受到安全的出行环境。居民的出行需求满足了,黑车的市场也就没有了。崇外地区街道正是通过社会服务实现了社会管理,不仅方便了居民,还为一直上演在执法人员与黑车之间的“猫鼠大战”画上了句号。
这只是东城区政府“躬身服务”的典型一例。在一项对试点社区生活便利度的调查中,居民认为社区便利程度为“比较方便”、“非常方便”的占近70%。数字说明了一切。
从“政府拉车”到“百姓推车”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在公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只有让公众充分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强化社会力量协同,引导居民自治,社会管理才能实现让人民满意的最终目的。
东城区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积极完善现代化社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健全社区共建共享机制。
“开放空间”是交道口街道菊儿社区探索社区参与式治理的成功尝试。社区通过搭建互动合作平台,激发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位于社区2号网格内的鼓楼东大街68号院是典型的单位家属院。这个1984年建起来的大院,有住家 42户、居民199人,绝大多数是退休职工。长期以来,院内年久失修,地面坑洼不平,机动车、自行车乱停乱放,消防通道堆放杂物,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安全和便利。为此,院内居民提出了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社区运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先后召开十余次“68号院环境自治”开放空间讨论会,院内住户、物业代表共同制定了《68号院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方案》。42户居民主动捐款近千元用于院内环境改善。经过院内路面铺设、清理杂物、改造凉棚和自行车棚,成立院自管会、签订居民自治公约等,68号院面貌焕然一新,新命名的“平安路”、“怡心亭”表达了居民的愉悦心情。
现如今,养犬人与不养犬人的矛盾经常发生。虽然政府倡导文明养犬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收效甚微。2006年,东直门街道清水苑社区几家养犬户自发成立“养犬协会”,要做的事就是倡导文明养犬,减少养犬户与不养犬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一个大家都舒心的生活环境。协会成员全部由养犬人组成,目前发展到了19人。协会成员除了自己做到文明养犬外,还随时监督、劝止其他养犬人的不文明行为。养犬人之间的沟通比政府的外来干预更具共同语言,也更具说服力。通过“养犬协会”的表率和监督,清水苑社区内因养犬引发的矛盾大幅减少。
东城区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在全区推开已有近两年的时间,由于各街道自身状况的差异,工作推进的力度和深度不尽相同。东城区区委书记杨柳荫说:“下一步,要着眼于提高东城区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出发,继续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化、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话虽短,东城区人民都能享受到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前景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