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北京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仅成功举办了一次有特点、高水平的奥运会和残奥会,确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顺利进行,还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2011年达到16000.4亿元,折合成现价是2006年的2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受经济增长周期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内外环境变化和主动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年均增速与市第九次党代会期间(2002—2006年)相比略有放缓,但超出市第十次党代会制定的目标1.4个百分点。
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提前两年实现市第十次党代会制定目标;2011年达到12447美元,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地方财力继续扩充。在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公共财政预算)超过2000亿元后,2011年进一步增至3006.3亿元,较2006年增长1.7倍。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71.9%提升为2011年的75.7%,超出市第十次党代会制定目标3.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3%、12.1%和48.7%。
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6年以来,全市消费率超过投资率,并呈逐年上升态势。2010年消费率、投资率分别为56%和43.2%,消费率较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加突出。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五年来,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7.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累计下降36%;2011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比例达到78.4%,比2006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提升。201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达到932.5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1.2倍,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8%,比2006年提高0.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地位;五年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24%和29.5%,比市第九次党代会期间提高7.2个和17个百分点。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进展
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2008年城镇化综合实现程度突破80%,2010年达到84%,比2006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农村总体进入全面小康。2008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首次超过90%,2010年达到93.2%,比2006年提高6.3个百分点。
城乡统筹稳步推进。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末,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76.8万人,参合率为97.7%,比2006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63.7万人,参保率达到93%,比2006年提高63.7个百分点。
民生进一步改善
就业岗位大量增加。2010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031.6万人,比2006年末增加111.9万人,增长12.2%,年均增长2.9%。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903元和14736元,与2006年相比,年均实际增幅分别达到8.2%和8.7%。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11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091.9万人、1188万人、881万人和862.4万人,比2006年末净增487.8万人、508.5万人、398.8万人和397.1万人。
链接: 2012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一季度,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开局基本平稳,总体符合“稳中求进”和主动调控的方向与要求。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6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
产业发展基本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17.3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833.7亿元,增长5.6%,其中工业增加值710.9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2910.5亿元,增长7.4%。
投资、消费品市场走势平稳,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5.5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比上年全年高1.9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36.1亿元,同比增长14.3%,增幅比上年全年提高3.5个百分点。北京地区实现出口总值131.4亿元,同比增长4%,增幅比上年全年回落2.5个百分点。
价格涨势继续放缓。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4%,分别比上年全年和今年1—2月回落1.6个和0.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止跌回升,新增贷款略有减少。全市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7.3亿元,由1—2月下降2.2%转为增长1.6%。3月末,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存款余额73847.2亿元,比年初增加1200.1亿元,同比少增1563.6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34570.1亿元,比年初增加1182.1亿元,同比少增84.2亿元。
就业形势向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一季度末,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899.3万人,同比增加42.8万人,增长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7元,同比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453元,同比增长9.4%。
在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的同时,“求进”取得一定进展:创新驱动效果有所显现,主要表现为中关村示范区技术收入增长快于总收入增长,占比同比提高;经济自主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主要表现为民间投资趋于活跃、小型企业增长较快;民生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为保障房建设积极推进、就业形势向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责任编辑:魏晔玲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2011年达到16000.4亿元,折合成现价是2006年的2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受经济增长周期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内外环境变化和主动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年均增速与市第九次党代会期间(2002—2006年)相比略有放缓,但超出市第十次党代会制定的目标1.4个百分点。
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提前两年实现市第十次党代会制定目标;2011年达到12447美元,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地方财力继续扩充。在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公共财政预算)超过2000亿元后,2011年进一步增至3006.3亿元,较2006年增长1.7倍。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71.9%提升为2011年的75.7%,超出市第十次党代会制定目标3.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3%、12.1%和48.7%。
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6年以来,全市消费率超过投资率,并呈逐年上升态势。2010年消费率、投资率分别为56%和43.2%,消费率较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加突出。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五年来,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7.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累计下降36%;2011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比例达到78.4%,比2006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提升。201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达到932.5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1.2倍,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8%,比2006年提高0.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地位;五年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24%和29.5%,比市第九次党代会期间提高7.2个和17个百分点。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进展
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2008年城镇化综合实现程度突破80%,2010年达到84%,比2006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农村总体进入全面小康。2008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首次超过90%,2010年达到93.2%,比2006年提高6.3个百分点。
城乡统筹稳步推进。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末,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76.8万人,参合率为97.7%,比2006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63.7万人,参保率达到93%,比2006年提高63.7个百分点。
民生进一步改善
就业岗位大量增加。2010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031.6万人,比2006年末增加111.9万人,增长12.2%,年均增长2.9%。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903元和14736元,与2006年相比,年均实际增幅分别达到8.2%和8.7%。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11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091.9万人、1188万人、881万人和862.4万人,比2006年末净增487.8万人、508.5万人、398.8万人和397.1万人。
链接: 2012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一季度,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开局基本平稳,总体符合“稳中求进”和主动调控的方向与要求。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6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
产业发展基本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17.3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833.7亿元,增长5.6%,其中工业增加值710.9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2910.5亿元,增长7.4%。
投资、消费品市场走势平稳,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5.5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比上年全年高1.9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36.1亿元,同比增长14.3%,增幅比上年全年提高3.5个百分点。北京地区实现出口总值131.4亿元,同比增长4%,增幅比上年全年回落2.5个百分点。
价格涨势继续放缓。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4%,分别比上年全年和今年1—2月回落1.6个和0.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止跌回升,新增贷款略有减少。全市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7.3亿元,由1—2月下降2.2%转为增长1.6%。3月末,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存款余额73847.2亿元,比年初增加1200.1亿元,同比少增1563.6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34570.1亿元,比年初增加1182.1亿元,同比少增84.2亿元。
就业形势向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一季度末,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899.3万人,同比增加42.8万人,增长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7元,同比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453元,同比增长9.4%。
在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的同时,“求进”取得一定进展:创新驱动效果有所显现,主要表现为中关村示范区技术收入增长快于总收入增长,占比同比提高;经济自主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主要表现为民间投资趋于活跃、小型企业增长较快;民生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为保障房建设积极推进、就业形势向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责任编辑:魏晔玲